强化正向激励重振实体经济

2017-04-19 07:56鲍寿柏
南风窗 2017年4期
关键词:实体成本经济

鲍寿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体经济的崛起成为世纪之交全球化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但到了今天,这个过程峰回路转,正面临新的历史选择。

考察实体经济的演变过程,离不开中国经济体的另一引擎和主角房地产,这些年,正是二者的相互作用和互动转换,形成了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独特画卷,而这一幕在全球经济史上绝无仅有。

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动力源来自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这一历史进程到了世纪之交至2007年,中国实体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进入快速增长的时期。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带动和支撑了房地产的发展,但它的发展,属于正常的自然增长,与实体经济快速增长相比,当时房地产占比在可控范围内,不存在泡沫。

但到了2008年之后,全球经济危机导致中国出口受阻,产能过剩,资本外流,实体企业在悬崖边上跳舞,尤其中小企业难以为继。实体经济的总体规模开始出现收缩。与此相反,在这一时期,随着4万亿的注入,大批央企和国企转而全面进军房地产,急功近利,抢占制高点,从而引发了吸虹效应,房地产像被注入了激素,日新月异,价格飞涨,总体规模急剧放大,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也因此掩盖了业已显现的危象和泡沫。房地产和实体经济比例开始出现严重失衡。

但是,实体经济接踵而来的伤痛更发生在2014年之后。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再一次选择了把楼市作为进行输血的通道,以求打破经济的多年僵局。而且这一次放水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一周期,仅2016年房贷增量就超过了5万亿,超过了前12年房贷的总和。它虽然带动了房地产去库存,拉动了上游产业链,但放水过后,一部分在金融和土地相互托市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经济债务,另一部分则转化到通胀上,化为实体经济新的高昂成本。再加上前一周期负面效应的滞后性,实体经济的负担进一步大大加重。

实体经济与房地产作为中国经济体的一对孪生兄弟,本是同根生,但随着各种外力和內生变量的相互作用,后者被天量货币不断放大,逐渐成为宠儿。实体经济中的相当一部分沦为房地产的附庸,房地产反过来又联合金融和地方政府强势绑架了实体经济,使之雪上加霜,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实体经济演变进程中的一出悲剧。

这种情况,正如《南风窗》封面报道中所尖锐指出的:导致中国实体经济陷于困境的高成本,从最根本的层面讲是“隐性成本”。而“隐性成本”是由“通胀机制”在全面起作用,这才是对企业利润和个人财富进行凶猛的蚕食的元凶。

毫无疑问,重振实体经济,是一个自我创新、优胜劣汰、大浪淘沙的过程。但在强调市场基础作用的同时,丝毫不能削弱社会和政府的责任,在这里,强化和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尤显迫切。

加强经济预期管理,是当前抑制虚拟经济负面影响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经济预期的偏差,常常使资金流向变异,扭曲或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而这往往是产生经济泡沫的根源。由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存在着双重价格机制,由于虚拟经济的价格形成更多容易受到人们心理预期的影响,如果出现对虚拟资本过高的预期,就会使其价格脱离自身的价值基础,导致实体经济中大多数商品的价格也脱离其价值上涨,产生经济扭曲和产能过剩,形成虚假的经济繁荣,进而出现掩蔽性通货膨胀,这是值得高度警惕的。

猜你喜欢
实体成本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2021年最新酒驾成本清单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温子仁,你还是适合拍小成本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