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初中数学学习动机的培养方法

2017-04-21 12:04刘燕
南北桥 2017年7期
关键词: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

刘燕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外在需求,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自觉主动。

【关键词】需要 成就动机 自我效能感 归因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46

初中数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点学科,不仅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科目,而且还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很多教师发现,数学教学难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对数学学习态度消极,严重阻碍教学的有效开展。因此,我们想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必须着手培养其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可以激发学生自觉进行学习活动,并且能够有效维持已经进行的学习行为,使学生朝着一定的目标坚持下去,不断调整和强化自身的各方面因素,顺利达到学习目标。由此可见,学习动机作为一种内在驱力和心理倾向,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意义非凡。以下,笔者详细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要

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学生的正常合理需要,使学生能够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专心进行数学学习,促使其产生学习动机。因为,动机产生于需要,需要是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需要获得某种满足的心理状态,需要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精神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体需要,使学生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基础上,致力于追求学习的需要,即求知动机。根据人本主义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学生之所以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因此教师要学会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学生的需要种类,以此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有的学生对数学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因为自身数学学习能力较差,长久积累下来的学习经验使学生对自己产生负面的评价,甚至认为自己就是智力低。这实际上是因为学生的尊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导致动机下降。教师针对这样的学生,就要在教学中先给他们设置一些简单的数学题目,慢慢建立自信心,及时表扬学生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获得尊重,自身也产生自尊心理,对学习不再自我否定,这样学习动机就逐步形成。而有的學生可能学习能力较强,只有对数学课不感兴趣,对数学学习活动不够热心,可能是因为对数学教师有意见,或者和教师的关系因素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机,这类学生主要是缺乏归属与爱的需要,需要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认可,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及时发现症结所在,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使学习动机顺利形成。

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建立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理论是美国的阿特金森创立的,他认为学生的动机可分为力求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动机,前者动机明显,希望接受难度适中的任务,力求展现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功,但是后者总是倾向于接受一些简单的任务,或者很困难的任务,避免失败带给自己错伤感,建立学生的正确成就动机,可以有效培养学习动机的形成。第一,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开展立志教育,使学生一开始就树立远大理想,对自己学习的意义有明确的认识,在思想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为成就动机的产生奠定基础。例如,数学课上在学习理论或者原理的时候,教师可以插入一些数学家的经历或者事迹,增强榜样力量,使学生自觉学习榜样,初步形成志向。第二,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身的能力,尽量设定符合自身学习水平的目标,逐个实现,建立信心,确证自身能力,不再避免失败,而是能够主动设计学习计划和目标,并且坚持不懈完成目标。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设定追赶的对象,以班级中某位同学为学习榜样和赶超目标,营造良性的竞争环境,使每个人都都恰当的学习方向,促进成就动机的形成。

三、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生动机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教育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即学生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和推测,如果学生在学习之前,总是认为自己可以成功完成某种学习活动,那么自我效能感就比较高,学习动机就很强,但是如果学生总是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产生怀疑,甚至否定自己的行为效果,那么动机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可度,以此提高学习动机。第一,引导学生选择难度适宜的学习任务,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例如,有的学生数学学习一直不理想,动机受到挫伤,就产生较低的自我评价,但是通过小步子的不断成功,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在数学学习上的能力,产生自我效能感,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倾向于展现自己的能力,产生学习动机。第二,班级教学使教师没有办法帮助每一位同学都获得成功的经验,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部分学生通过观察和自己差不多的同学,看到和自己水平类似的人取得成功,获得替代性经验,也可以强化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学生生发学习动机。例如,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班级中会有进步较大的同学,教师可以以这类学生为例,激励和他同水平的学生积极学习,使其他学生建立自我效能感,激发学习动机。

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归因观,有助于培养学习动机

归因理论是美国韦纳提出的,他认为学生如果总是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那么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认为自己什么也做不好,完全否定自己,但是如果学生总是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即努力,就会产生较高的成就感,建立正确积极的归因观念,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会更加主动,学习动机自然更加充足。而事实证明,很多数学学困生之所以数学一直提高不上去,就是产生了错误的归因。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呢?第一,通过日常教学,主动和学生接触、交流,初步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数学教师要重视每一位学生,相信学生都具有发展的潜力,积极和学生沟通,以自己的经历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第二,及时发现学生的失败经验和情绪变化,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失败进行分析,因为初中学生在情绪和思维方面存在两极性,或者固执冲动,或者细腻内敛,教师要善于发掘变化,指导学生积极归因。有的学生由于气质类型的局限,倾向于把失败归结为一些无法掌握的因素,产生消极感,不利于学习动机的培养,教师要适时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动机的培养方法多样,但是都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和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中心地位,培养学习动机。

猜你喜欢
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成就动机对体育学习促进作用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管理策略
浅论中职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马不扬鞭自奋蹄”
心理学在小学信息课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