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教育的先行者

2017-04-22 18:54陈春阳罗峰
广东教育·综合 2017年4期
关键词:现代化学校发展

陈春阳+罗峰

清远市清城区建区于1988年,其前身是原清远县的一部分,可追溯至秦朝时期的洌江县,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里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浓厚,远有被光绪皇帝钦赐为举人第一名的黄昌祚,曾任溥仪皇帝老师的清末榜眼朱汝珍,近有为国捐躯的黄花岗72烈士之一李文楷,香港恒生银行创始人之一的“金融巨子”林炳炎等,都出自这里。

如今,小北江畔的清城区,青山碧水,物华天宝,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宜居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双拥模范区等名片彰显着她全新的活力。近年来,围绕“加快广清一体化、率先融入珠三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清城区着力打造“两区三城”:率先融入珠三角的先行区、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水秀山青的华南休闲宜居名城、南融北拓的珠三角北缘门户城市、富裕文明和谐的幸福清城。2015年全区GDP达459.7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3亿元。

在经济全面提速的同时,清城区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综合实力位居全市第一。2009年,清城区成功创建为非珠三角地区首个广东省教育强区,2015年顺利通过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国家级的督导验收。

是清城区经济社会的腾飞带动了教育的发展?抑或是清城教育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社会的飞跃?答案都是肯定的。

正是清城教育工作者充分了解社会,并主动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教育的改革创新,才使区域教育实现了与经济社会共生共荣的状态,也才使教育现代化的创建有了厚重的社会根基。

现在,清城区的教育改革发展又来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口,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这是清城教育加快发展的好机遇。作为一个动态的不断变迁的历史过程,教育现代化不仅要根据教育自身的规律进行定位,而且要面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反馈。因此,教育现代化不是一套一成不变的完美指标,更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由数不胜数的细节构成的具体生动的情景与故事,其间有温度、有情感。我们在考量清城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希望看到其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看到传统教育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些新特征。值得欣慰的是,行走清城,我们看到了政府部门的理性设计与教育情怀,看到了教育者的自由与尊严,也看到了受教育者的个性与成长。

战略的顶层导向:政府高度担当,教育优先发展

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是一项上下左右群策群力的工程,清城区正在做的,就是这样一项人力、决策、财力彼此融合的合力工程。区委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参与其中,不仅关心教育教学这个小账本,而且自觉地把教育事业置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上,以大视野办教育,以小视角破难题,为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平台。

1.战略优先,集体推进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政府担当,义不容辞,这是清城区党政领导班子的信念。在教育发展的战略上,清城区准确定向、精确定位,针对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举全区之力共谋发展之路。1988年建区之初,清城区基础教育相对落后,办学条件薄弱,师资水平不高,教育质量和效益较低。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区委、区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普九”“改薄”等教育改革的决定,初步奠定了教育现代化基础。从2006年开始,区委、区政府以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为抓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2009年6月,清城区高标准通过了广东省教育强区验收。2011年,教育强镇(街)率达100%,为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夯实了基础。然而,清城区并不满足于此,这时候,他们又开始了新的思考:未来的教育发展该走向何方?在此背景下,2012年以来,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将教育纳入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升教育“软实力”上来。

现在,清城人以一以贯之的务实精神,首先确定了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思路,将“创现”工作作为“加快广清一体化、率先融入珠三角”的重大民生工程来抓,成立了以区长任组长,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为副组长的“创现”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抓亲自过问,强化了“创现”工作的组织领导力量。一把手工程,在清城区,不是一句套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要求和举措,全区隆重召开了“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动员大会”,在动员会上区长与各街(镇)主要领导签订“创现”责任书,全力以赴推动“创现”工作落实。建立“创现”工作台账,常跟踪常过问,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区主要领导定期主持召开区委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教育“创现”工作,并多次深入基层调研,现场办公,解决“创现”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和困难。

2.决策引领,合理规划

在清城区各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教育事业發展一直作为重要内容被纳入其中。《清城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科学规划了清城区十年教育发展的目标、内容与路径;《清远市中心区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及幼儿园布局调整实施方案(2012-2020)》和《清城区教育布局调整实施计划(2012-2015年)》高起点高标准调整学校布局,对全区教育的宏观走向进行了科学的规划。

清城人的骨子里,既有向前看的意识,也有向他人看齐的勇气。现在,他们是这样定位全区教育发展目标的:打造高品位教育,引领粤北教育发展潮流,率先实现教育“六个现代化”:教育理念现代化、教育体系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手段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教育治理现代化,使清城区教育现代化水平达到珠三角教育现代化中上游水平,基本接近广州市越秀区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区委、区政府把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民生实事工程,制定了科学系统的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出台了《清远市清城区教育现代化发展规划(2016-2020)》和《清远市清城区创建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实施方案》,明确了推动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工作目标和具体任务。

这样,清城区教育现代化的各项指标被条分缕析,并以具体任务的形式为现代化先进区的扎实推进确定了动力源。

3.财力保障,积极投入

“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这是清城区一直坚持的理念。虽然清城区属于粤北地区发展城市,经济并不宽裕,财力相对有限,但仍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教育经费的统筹力度,积极筹措资金,优先满足教育发展需要,严格执行教育投入“三个增长”规定,做到了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生均预算教育经费支出逐年增长、生均预算公用经费支出逐年增长,舍得把钱花在教育上,大手笔投入教育,促进了清城教育大发展。据统计,近几年仅用于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经费已达8.44亿元,增加了大批优质学位,购置了一大批教育教学设备设施。

加大财政投入,经费是一个方面,在背后作支撑的是党政领导的智慧与合作精神,是他们的教育情怀和大教育视野。因为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对各级财政提出了更严、更细的要求,只有政府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加强管理,才能使资金使用更加高效。近年来,全区全面推行校务公开制度,全面落实教育收费公示、大宗物品政府采购制度、教育收费纳入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全区公办学校的财务收支集中区教育局、区直小办、街(镇)教育财务结算中心统一核算,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监管有力。2007年12月,清城区被评为“广东省教育收费规范区”。2013-2015年落实免费义务教育中小学公用经费约3.05亿元、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3298万元、扶贫助学资金1676万元、师资培训资金2143万元等,各项专项资金全部落实到位。

从稳步发展,奠定教育基础;到提速发展,增强教育现代化实力;再到跨越发展,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清城区委区政府一直坚持以政府统筹、分类指导、内涵发展、质量提升为原则,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以人本、公平、开放、个性、效能为核心价值追求,将教育标准化、均衡化、信息化、多样化、优质化、国际化作为发展方向。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唯有像清城区这样,给教育更多的投入、更高的重视,才能将教育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转化为促进教育发展的有利因素。事实证明,清城区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所倡导的原则、追求的核心价值以及确定的发展方向,让清城教育站在了更高的发展层次上,也让清城人站在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再次领悟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彼此共荣。

突围的精准定位:资源深度整合,教育优质发展

因地制宜选准突破口,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效策略。过去,教育创强和均衡发展为清城区的教育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对硬件资源的充分盘活和软件资源的有效优化还需进一步加强力度。清城人敢于直面自己的弱点和难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作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战术安排:在立足高位、坚持优先、凝心聚力的基础上,从硬件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两个维度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建设。

1.硬件资源的软着陆

落后的生产工具难以产生先进的生产力,以硬件资源的现代化来促进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是清城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切入点之一,这是一项显性工程,却能在政府部门、学校,甚至全社会起到强大的凝聚作用。

教育现代化最外在的物化表现形式就是办学条件的高位均衡,这是清城人的共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清城区从调整学校布局开始着手。2012年起,为全面实施“桥头堡”发展战略,全区加快市中心区域扩容提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实现教育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均衡发展。

值得称道的是,清城区这一场声势浩大的资源整合,并不是简单的加减拼凑,而是资源的有效盘活,和谐共生。根据《关于调整清远市中心区域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布局的决定》(清府〔2012〕100号)文件的精神,清城区大手笔投入、大气魄实施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近五年,全区新建7所学校、扩建13所学校,新增学位共21000个,较好地满足了群众对优质学位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清城区还积极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确保了每个街(镇)至少有1所公办规范化中心幼儿园;全面完成中小学校安工程;全部教学点创建为标准化学校,2015年通过标准化学校评估验收,实现校本部、教学点均享受同样的优质教学资源;全面完成农村寄宿制学校改造。

硬件投入中的这一系列成果,是清城人理论思考的结晶,也是不断实践的结果,它彰显的是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清城人适度超前的发展意识、面向社会的服务意识、争创一流的质量意识。以飞来湖中学为例,该中学的建设工程是市、区两级政府2015年的重点工程和清城区2015年“十件民生实事”工程项目之一,总投资约1.95亿元,学校按照省标准化学校设计建设,办学规模可达60个班、3000个学位。

除此之外,现在谈到教育现代化,一定离不开相应的技术和方法,也就是说教育的信息化是推进教育現代化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多媒体,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PPT,它既是教育的方法和技术,也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标志。

社会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工具的进化和技术的进步上,教育的发展也同样如此。2013年以来,清城区投入约7094万元,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升级维护、数字化校园建设等,完善了全区中小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装备,达到城乡中小学校同一标准和教育均等化的装备要求,实现“校校有网站、班班有平台、师师有电脑”的目标。全区所有学校均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平台,所有教学点均实现了国家及地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100%的教师配备专用教学用终端,100%的教师及初中以上学生拥有个人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在设备配备的基础上,管理好、使用好资源,切实加强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应用,是更重要的工作。清城区利用多媒体设备,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整合,提高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覆盖率,充分发挥信息化装备在教育教学中的效能。以科研推动信息化建设,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育管理人员和广大师生的信息素养,区域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全区教师96.8%达到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的要求。

龙塘镇中心小学,一所典型的乡镇小学,在前期“有效课堂”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施“班班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数字化校园”三步走战略。近年来,学科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做到信息技术应用学科覆盖率达100%,有效地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拓展了教学的外延,大大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办学条件等硬件资源的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清城区既雪中送炭,又锦上添花,以科学规划、分步到位、以点带面、滚动推进的“软着陆”方式,面向未来建设学校、培养人才,正潜移默化地引发新技术的逐渐渗透而带来的教学革命。

2.软件资源的硬突破

任何现代化就其最终核心本质而言还是人的现代化,这是摆在第一位的。作为培养人的事业,现代化的教育更是要培养现代化的人才,真正促进人之发展。然而,现代化的教育,应该由谁来支撑?

清城区给出的答案是:教育质量的优劣,不仅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更取决于教师是否拥有适应未来的教育理念。因此,清城区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把一流教师队伍的打造摆在重要的位置。

从基础抓起、从基本功抓起,清城区拉开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帷幕,启动了“五大工程” :师德建设工程、校长培养工程、学历提升工程、教育科研工程、教师幸福工程。

首先行动起来的是教育行政部门,他们积极组织全区教职工认真学习《〈清城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与配套文件汇编》和《清城区教师管理政策法规汇编》;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两支队伍培训的实施意见》,努力为每一位教师创造学习、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制定并实施《清城区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岗位津贴实施办法》,制订了《关于印发清城区教育奖励办法的通知》,目前,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岗位津贴人均每月达739元。同时,镇(街)一级政府还积极筹措资金,设立各镇(街)农村学校教师补贴和教学奖,人均每月达300元。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的领导,建立教育科研“三支队伍”(兼职教研员、学科带头人和教科研骨干),健全四级科研网络(区教研室、街镇中心教研组、学校教研组、学校课题组)。

这些文件、实施办法和详细举措的出台,对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其实是自加压力,自求活力,对于教师来说,却是保障,更是动力,是激励。目前,清城区现有区级教育科研基地2个,教师近三年立项课题共有 77 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5项、市级30 项、区级31 项。其中,2015年凤鸣小学的《小学生在校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在清远市第四届教育科研成果奖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在人才培养方面,现共有省级教育专家1名,名校長2名,省、市级名校长工作室2个,区名校长8名,名校长工作室2个。这些成果和荣誉,我们可以列出一长串,其背后,每一项都是一个动人的成长故事。

当然,各学校也积极响应起来,妙招频出。不少学校以此为契机,加强管理,建立机制,开发教师的创造力,给他们更多脱颖而出的机会,教育教学质量一步一个脚印往上爬。新北江小学建立了多种教师考核办法,如“善智团队”和“文明班”的评比活动,通过各种评比不断优化激励竞争机制。学校每月从多方面对教师团队和班主任工作进行科学、全面、公正的考评和奖励,归纳总结平时各种教育教学调研情况,促使教师不断成长。

各学校接地气的办法,将教师的眼光和精力都集中到了教育教学上来,专家指导、领导关心,而身在一线的教师,当然自觉自己的教学有了新的起点和增长点。这种自上而下的引领和自下而上的自觉,造就了具有远见卓识和创新精神、富有领导艺术和管理技能的知名校长,养成了德才兼备、开拓进取、安心教育、乐业敬业的优秀教师。

相对于硬件资源的建设来说,作为软件资源核心的人的成长与进步,其实是更难的。但清城区迎难而上,五大工程相互配合,面、线、点彼此带动,一大批优秀教师教育理念新、教学能力强,如雨后春笋般拔节而上。教师队伍的现代化,真正成为了清城区打造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先导性工程。

奋进的全新方位:内涵厚度创新,教育优化发展

教育的发展方式应该由过去外延式的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这是教育现代化最具生命力的活性因子与脉象体征。硬件与软件的有效整合,使教育的优质资源得到了有效优化,要满足社会的需求,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还远远不够,清城区从教育创强时期开始就注重创新与积累,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其教育内涵式的发展与创新越发显得厚重。

飞来湖中学在校园的励志长廊上书写着立志格言,建有“志气亭”“志趣园”和“志向园”,学校通过开展以“志”文化为主题的师生活动,丰富和提炼“志”文化的内涵,把“志”文化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最终实现以“志”启人、以“志”育人。

在新北江小学,你会发现该校处处体现“润泽生命”的理念,以学生为本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开展“善智课堂”,使教师真诚地运用自己的智慧润泽孩子的成长。

1.治理水平定向升级

要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就要积极转变管理方式,全面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清城区深谙这一道理,于是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的行政管理理念,转变了行政职能和管理方式。清城区依法明确了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管理教育的职能,依法调整了教育外部和内部的关系;制定了行政审批程序改革方案和行政审批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建立健全了师生申诉制度,规范和完善了校务公开制度,建立了面向社会的举报制度,发展了家长和社区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形成了社会监督的长效机制;建立了学校聘任法制副校长的制度。在中小学依法治校、全区教育系统校务公开、中小学校教育教学事故处理、中小学教师教学工作常规、中小学教学管理常规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和规范,全面规范学校办学行为。逐步完善“一校一章程”建设,构建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参与管理监督的运行机制,完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建设政府宏观管理、学校依法办学和自主管理、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促进学校形成独特的办学思想和风格,提升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2.德育活动融入社会

无论任何时期,要实现立德树人,都必须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的作用,强化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的德育理念,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地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清城区根据德育实践性强的特点,发挥德育基地作用,如在中山公园英雄纪念碑、石板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故乡里、凤城生态国防教育基地等一系列德育实践基地,开展了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主题的系列德育活动。编印了11万本《清城区中小学生文明行为教育读本》,以及13万册教育读本《“小手牵大手 小孩教大人”文明行为“垃圾分类 从我做起 文明城市 你我共建”》,免费发放到全区中小学(幼儿园)的每一位师生手中。全区中小学积极开展“小手牵大手,小孩教大人”系列活动,专门编制课程、创设环境气氛,开展一系列活动等,将学生、家长、社会紧密联系起来。

3.质量监测注入活力

为了让学生走出应试教育的消极阴影、享受学习的快乐,早在2008年,清城区教育局领导就洞悉了传统考试带来的种种弊端,意识到要解放学生,就必须创新考试思路,改变考试方式。由此,着手组织区教研室、部分学校领导及骨干教师开展新一轮考试改革的研究。通过多番调研、反复论证、几易其稿,于2009年春出台了《清城区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实施办法(修订)》,并组织实施。方案实施的7年间,始终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教育激励、诊断评价”的考试功能,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实践证明,清城区的教学质量监测考试是有成效的,它既能比较科学的、客观地诊断和监控教学质量,又能较好地淡化评比排队,给学校自主发展松绑,加快了学校向“素质教育”纵深发展。

4.品牌建设导引品质

清城区确立“让每一所学校都有鲜明的特色,讓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品牌学校”的总体思路,明确以特色促均衡、求优质、树品牌的战略定位,提升学校教育文化品质,深化素质教育实践,促进学生健康、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

形成特色,生成精品。清城区各学校通过实行特色建设方案引领、特色项目突破、校际交流学习、以评促建等四大策略,开展从整体规划、项目实施、特色凸显到品牌形成的阶梯式特色创建活动,逐步形成了方式多样、梯度渐进的特色创建路径。如新北江小学已评为国家诗文诵读实验学校、国家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少儿艺术培训示范基地、广东省陶艺特色教学与创作实验基地,清城中学建成了粤北第一个纳米技术实验室,田家炳实验中学开展感恩教育,桥北小学开展五育并举教育,各幼儿园开展幼儿启蒙教育等,形成了科学的路径,办出了特色和品位。

彰显共性,凸显个性。清城区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本土资源,挖掘区域优势,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将特色创建活动转化为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载体,形成了百花齐放、内涵丰富的教育特色体系。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有特色项目,创建了一批特色学校和学校特色课程,构建起与中小学教育内容相衔接的特色教育项目,形成了一批特色项目。如凤翔小学的凤文化系列教育、后街小学省级水墨校园特色项目、博爱学校的经典诵读、桥北小学的棋艺、新北江小学的曲艺、松岗中学的足球、新北江实验学校的科普等,还有一大批学校开展了篮球、乒乓球、传统文化等特色项目创建活动。

结语

教育立国,学以立身,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清城区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建设,让我们确信,教育现代化与经济社会的现代化一样,既是教育所要达成的水平和状态,也是教育发展的理想与趋势,更是教育工作者,甚至全社会为这一目标进行理性、自觉地奋斗的过程。清城区由于其独特的经济社会发展定位,其教育现代化也应该要承担相应的职能,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为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我们更加确信,在政府担当的主导下,以开放的姿态和开阔的视野,通过补短板、强筋骨、寻突破,精心栽培好教育内涵创新这个“盆景”,清城区教育现代化实践行进中的最美风景必将喷薄而出。

(本文图片由清远市清城区教育局提供)

责任编辑 魏文琦

猜你喜欢
现代化学校发展
边疆治理现代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学校推介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