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017-04-22 19:03张铁牛
广东教育·综合 2017年4期
关键词:图表中学核心

张铁牛

核心素养是当今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支点”。研究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有助于全面把握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科学构建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同时,通过评价结果可以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和水平。中学地理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通过地理课程改革、地理教学实践、地理教育评价这“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来实现,其中,地理教育评价是检验地理课程改革和地理教学实践目标达成度的重要手段。目前,以地理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地理核心素养落地是当今许多学者所探讨的热点问题。地理学科学生核心素养评价又是地理教育评价的重中之重,对中学地理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诊断作用、激励作用以及调控作用。

一、核心素养与地理核心素养

1. 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框架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素养”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能成功地应对情境的复杂要求与挑战,并能顺利地执行生活任务的内在条件。“素养”是可教、可学、可测的,主要是经由后天习得的;“核心素养”是人的整体素养中最关键、最重要的、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是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欧盟提出的核心素养涉及八个方面,即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近年,我国教育界频频提到“核心素养”概念,许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多样化的界定,其中比较认同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的提出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背景。首先是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是基于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并将其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至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正式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核心素养的发展和培养来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国民素质,以适应未来世界新的发展趋势。

为了落实这一举措,教育教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把“核心素养”作为重要课题加以研究。本文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把“核心素养”设想成由四层构成的同心圆结构:(1)核心层:价值形成。知识、技能是受制于价值观的。(2)内层:关键能力。诸如信息处理能力、反省思维能力、沟通协同能力、革新创造能力等。(3)中层:学习领域。诸如语言学科群、数理学力群、人文科学与艺术学科群、跨学科领域。(4)外层: 支持系统。即体制内外的政策性、技术性支持系统。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组于2016年9月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包括三个维度: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核心要素: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2. 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特点及框架

地理专家和学者提出的有代表性的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三维度四要素论”“精髓灵魂论”“动态整合论”“价值有用论”等。综合几位专家的观点并结合林崇德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和实践所获得的、对其未来生活和学习具有特殊意义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也是地理学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它包括地图技能、时空视角、综合思维、地理精神、地理价值观五个方面。

这五大地理核心素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目标上有明确的指向性,即通过地理学习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未来生活的“人”。(2)内容上具有综合性,它是地理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表现。(3)获取途径上的习得探究性。虽然地理素养的形成有先天的成分,但它终归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不断学习、探究获取的。(4)发展上具有终身性和差异性。中学时代形成的地理核心素养影响着学生终身发展,但不同学段核心素养要求又是有差异的。(5)作用上的融合性:只有各方面核心素養结合才能发挥出其最大优势。(6)评价上的多样性:地理核心素养是否达成需多样化的评价指标和方式。

发展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是中学地理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具体落实上应该从地图技能、时空视角、综合思维、地理精神、地理价值观等五大方面加以重视和培养。

(1)地图技能:地图技能属于地理学科中的核心文化素养,是中学地理学习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地图技能包括图表认知能力(如图表类型、用图习惯)、图表判读能力(如读图析图),图表应用能力(用图表解决实际问题)、基本绘图技能、图表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结合。

(2)时空视角:时空视角是最具地理学科特色的核心素养。时空视角指基于区域的地理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时间视角要求我们了解地理事物的过去、关注地理事物的现在、预测地理事物的未来;空间视角要求了解地理事物是什么、在哪里、怎么样、怎么办。即分析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模式、变化规律等。时空视角素养是学生认识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空间位置关系、空间分布范围和空间格局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一种学科能力品质。

(3)综合思维:地理综合思维是属于中学地理学科中的核心能力素养。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各种地理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而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就必须调用各种思维方式综合分析。《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倡导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用原理来说明现实。这就需要学生运用聚合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类比思维、归纳演绎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

(4)地理精神:在地理课外实践过程中培养的吃苦耐劳、求真务实、团队合作的精神;地理课堂学习过程中能获取的民族情怀、国际意识、探究精神等。

(5)地理观念:包括因地制宜观、环境伦理观、人地协调观、全球一体观等。

二、地理核心素质评价指标构建理念及原则

构建理念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质教育评价观、地理新课程理念、大地理教育观、核心素养理论。

构建原则包括:明确而可操作性原则、共性与个性融合原则、全面而有重点性原则、系统而不重复性原则。

三、中学地理核心素养评价指标的体系建构

笔者借鉴林崇德教授课题组的成果并结合其他专家的研究,运用德尔菲法,通过调查和专家访谈,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中学地理核心素养评价综合指标体系(见下表)。

在五大地理素养引领下,指标体系的设计包括五个评价维度、二十一个评价因子两个层面。

1. 素养领域

以中学地理五大核心素养为目标统领指标体系的建构,以评价的形式和结果促进地理核心素养落地、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2. 评价维度

(1)地理图表技能。中学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图表语言”繁多,翻开中学地理的任何一本教材或一张试卷(包括高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图表,这些图表具有简明、形象、生动的特点,用以表达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变化等,是承载地理知识和考查学生地理能力的重要载体,是纯文字无法替代的。它包括三个二级指标因子。

识别地图语言:地图语言包括地理图形、地理表格、地理符号。中学地理学习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就是会识图,包括地图的三要素、图的类型、图的主题内容,以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表格数据的辨认。这是图表技能中最基本要求。

获取图表信息:从图表中提炼各种显性和隐性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一定的结论,这是培养地理图表技能的关键。

表达图表结果:通过读图析图,把分析结果以一定方式表述出来,或者是用文字形式表达,或者是用另外的图示表达,即我们常说的图文转换、图图转换。

地理新技术习得应用:在“互联网+”时代,把互联网与地理图表融合起来进行地理学习,是未来社会地理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地理终生学习的需要。特别是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深度结合,改变并影响者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需要我们在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中加以关注。

(2)地理区域认识。地理时空视角素养是通过区域“载体”来落实的。地理区域认识包括四个二级指标因子。

区域划分概念:包括知道区域划分的标准,我国和世界一些基本单元的划分准则,不同区域尺度的分属性、关联性。

区域特征分析:对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分析是认识区域的主要方法。自然方面主要包括对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分析;人文方面主要包括对人口、聚落、工业、农业、交通、商业等要素分析;同时还要分析自然和人文的关系。

区域比较能力: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既要比较不同区域的特点,又要比较同一区域不同时期的特点。区域比较是学习地理区域的重要方法。

区域演变认识:侧重研究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帮助人们趋利避害。

(3)地理思维能力。求同与求异、归纳与演绎、发散与聚合等,都是中学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它包括以下三个二级评价因子。

提出地理问题:能否就遇到的各种情景做进一步思考并提出问题,是检测学生思维素养的重点。

构建地理模型:基于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建立起地理思维模型,利用地理模型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实践地理创新:这是地理思维能力的“最高境界”。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能否具有创新意识、能否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能否创造性地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案等都是核心素养评价中的“高标”。

(4)地理情感态度。主要表现在地理学习兴趣、活动热情、学习责任、科学态度、审美意识等方面。它包括以下五个二级指标因子。

课堂学习兴趣:主要表现在对地理学科的趋向性、向往性、积极参与性等方面。具体表现为学生地理课堂精神状态好,平时积极参与教学、认真完成作业,喜欢阅读地理读物,喜欢与人讨论地理问题等。

课外活动热情: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包括地理社会调查、地理野外考察、地理名人访谈等,这些既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考验学生能否吃苦耐劳,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等。

地理审美情趣:地理学科蕴含着许多美育素材,概括起来包括地理自然美、地理人文美、地理科学美、地理艺术美、地理和谐美。通过该指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树立健康的审美标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地理交流合作:主要指在团体中愿意发挥自己长处,能与他人友好交流、合作探讨地理问题,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观点。

地理质疑精神:地理新课程倡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能质疑、会质疑、敢质疑;不仅质疑书本、质疑老师,还敢质疑专家、质疑权威。

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中学地理包含了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中学时期正是形成家国情怀的关键期,中学地理教学要抓紧这个契机使学生形成爱国报国的精神抱负。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全球化的世界,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与外部环境的交流与合作,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因此,能否激发爱国情感、是否具备初步的国际视野是衡量中学地理核心素养达成的一个重要方面。

(5)人地协调观念。通过地理学习,中学生应该形成“人与地”之间协调发展重要性的初步认识、理解并在学习生活中践行“人地协调”理念。包括以下四个二级指标因子。

环境对人类影响的认识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认识环境的重要性是人地走向协调的前提。

人类对环境影响的认识度:环境影响人类,人类通过生产生活也在作用于环境。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人类从自然界攫取的物质资源和人类排放到环境中的废弃物越来越多,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能否深刻认识到当今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与人类活动不合理有关,是检验正确地理观的基础。

人地协调重要性的认识度:人类社会的终极发展必然是人地协调。人地协调观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措施、行动;它是未来一个合格公民所必备的观念。人地协调思想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式的渗透,也需要社会环境的影响。

科学环境观的形成度:科学环境观是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认识,它建立在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消费观等之上。科学的环境观影响着学生现在和未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对待环境的态度。

本文通过对核心素养和中学地理核心素养的分析,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基本构建了中学地理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个指标进行了阐释。但通过一些什么手段和方式衡量这些指标是否落实,怎样通过这些指标来评价中学地理素养的落实,特别是怎样判断一些隐性目标是否达成,还都需要同仁们做进一步研究。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基于灰色理论的中学地理教育质量评价研究”(2014ZQJK039)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图表中学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图表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