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一带一路”战略对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

2017-04-24 07:04李秀敏潘宁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一带一带一路

李秀敏,潘宁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

习近平“一带一路”战略对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

李秀敏,潘宁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

“一带一路”是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是把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国际国内的情况相结合,构建符合世界需要和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从整体上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在观念、目标实现途径、内容三个方面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这些创新和发展对于当今新常态下构建中国的对外开放体系,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一带一路;世界历史理论;习近平;马克思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由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提出。这一战略的提出,凝聚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宏观展望。“一带一路”构想系统地阐明了我国在现阶段实施“一带一路”的客观必然性、主要内容、执行原则和基本格局,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实际的对外开放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国内国际发展现状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一、观念创新:从自发到自觉

“世界历史”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哲学家黑格尔提出,黑格尔认为历史哲学是探讨隐藏在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历史因此是一种合理的过程。”[1](P8)他还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总体,世界从来就是一部“世界历史”,它同自然界一样具有规律性,存在着客观的内在联系,这一规律是世界精神的自我发展,是自由意识在人的生活中的表现,是自由的实现。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认识不同于黑格尔,马克思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运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2](P88-89)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是人们用行动可以证明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以来的人类历史及其命运的考察,是随着地理大发现和资本主义势力的扩张,西欧一些国家在不断地扩大版图、大量争夺海外势力范围、发展商品经济、掠夺黄金等动因下,使欧洲到非洲、美洲、东南亚以及太平洋诸群岛的航线全部被开辟出来,世界各大洲之间便开始发生交往和联系而逐渐形成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的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世界历史。例如,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劳动者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3](P540-541)由此看出,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发展的产物,是随着西方科技的创新,大工业的发展,逐步打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不断跨越空间障碍,进入了“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构成的历史。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是在物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形成的一种理论成果,是一种自发形态,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基本原理,客观物质条件为形成世界历史理论奠定了基础。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和周边国家发展全局出发,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主要载体,在具备一定物质条件的前提下,提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互助共赢为原则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发展战略构想,是意识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一种自觉行为。“一带一路”,从国际背景看,是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分化加剧,国际贸易与对外投资范围缩小,很多国家的经济面临困境,急需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带动世界经济发展时期提出的。从国内背景看,我国发展已进入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能源、生态等方面已上升到一个新阶段和新层次,急需制定一个中长期的发展战略,解决我国过剩产能的市场、资源的获取、战略纵深的开拓和国家安全的强化及贸易主导等重要的战略问题。构建“一带一路”战略的目的“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4]这一构想不仅可以加强区域内国家间的合作,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为全世界的经济发展提供一种新模式,使我们对世界历史形成的认识在观念上从自发走向自觉。“一带一路”的自觉性主要表现在:主动提出构想,设计构想的实施方法,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交流,等等。显然,有没有这样的自觉性是不一样的,有了这样的自觉性,我们不但会更加友好地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甚至会主动去帮助周边国家建设,还会更努力地提供各项保障,自觉地承担起经济大国的历史重任,实现世界和平发展。

二、目标实现途径创新:从殖民扩张到协作共赢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阐述了通过资本主义扩张,欧洲的一些国家把亚洲美洲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新兴资产阶级迅速发展,不断扩大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人类历史发展的新阶段。马克思说:“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交往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发展。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进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完全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者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3](P562)使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可见,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主要是资本主义的扩张,开拓了殖民地,使各个国家、民族的交往主渠道由陆路转向海路,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大并向世界各地范围的扩张使全球形成了一个新的局势。在这一过程中,资产阶级起了重要作用,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他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2](P276)在这里,马克思深刻剖析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领土范围的扩大,资本的膨胀和无限制的扩张,资产阶级对资本增值的无止境追求,使他们不断扩大自己产品销路,冒险、远征、开拓殖民地,奔走于全球各地,到处落户开发并建立联系,这将导致世界市场和世界贸易的普遍扩大,生产和消费变成世界性的,民族和地域界限被打破,以往各民族相互独立的历史也就转变成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世界历史。由此可见,世界历史作为一种“历史状态”主要是通过资本主义的扩张,使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都不能封闭、孤立地去进行个体民族的历史发展,而要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世界统一体。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构想,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源头,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和谐包容、坚持市场运作,保持与沿线各国的伙伴关系,实现协作共赢。协作共赢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充分尊重沿线国家的自主选择意愿,互惠互利、使沿线各国积极主动参与和合作,实现双方或多方共赢。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社会制度、资源条件、经济基础、利益诉求、宗教信仰、意识形态、文化氛围、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我国在推动与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加强科技开发、促进投资和消费,调整产业结构、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等建设进程时,需要深入地研究和把握不同国家各个方面的特点、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和承受力,坚持与沿线国家共同协商、共同确定项目、共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战略以合作为主线,内容广泛,不仅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的平面化和单线条的联通,它还涵盖了经济、文化、技术、资本、资源、国情、民情等多位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综合性大联通。在综合性大联通中,其中的每一个国家的每一项如文化上的交流、经济上的合作、技术上的支持等等都是这个网络的交叉点,各个交叉点之间需要彼此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时多次强调,中国愿意与周边国家合作,欢迎大家来搭中国发展的便车,愿意与周边国家加强对外贸易和投资与推动周边地区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掘共同受益的新方式,实现共赢。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一带一路”这一战略,通过协作共赢加强各国建设,不仅是中国自身的战略构想,更是沿线各国的共同需求,为其互补互利互惠开启新的机遇之窗。它不仅符合中国和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也体现了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正如《愿景与行动》中所说:“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中国政府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现今是全球化时代,中国当前经济实力雄厚,又经历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飞速发展与积累,同时世界各国经济也在迅速发展,各国间的往来对于每一个国家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一带一路”是在世界各国彼此间相互往来、有一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往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的适应国际国内发展的新战略,以求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以求向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靠近。马克思建立世界历史理论是通过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实现,而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是在尊重各国意愿通过协作共赢来实现,这是一个转折性的创新。中国推行“一带一路”的目标不是重建国家,不另起炉灶,不涉及政治、安全等敏感领域,而是在贸易、资金、文化等方面在中国与有关国家已有的双边、多边机制下加强合作,使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实现稳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人文交流,让各国人民互信互敬,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三、内容的创新:从理论层面上升到实践层面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不仅探究了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因和过程,而且也对未来社会进行预测,提出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马克思在批判继承世界历史思想的基础上,特别是在18世纪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引起的生产力快速发展及其所造成的世界性的普遍交往的这一事实基础上,着眼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用理论的形式对现实世界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做了阐述。主要可概括为两方面:第一,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完成。马克思认为,工业革命前古老漫长的农业文明生产力低下,人们还没有摆脱自然的束缚,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往来、各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很少,基本

上是相互隔绝、自给自足的状态,世界的整体性根本不可能形成。直到15世纪末随着地理大发现和资本主义的扩张,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生产力水平飞速发展和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产品成为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交往的纽带,社会生产关系随之发生变化,人类自身的历史才发生了重大转折,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而形成了各个民族、国家彼此相互依靠、相互联系的状态,使世界普遍联系起来。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描绘的图景:“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2](P276)第二,预测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全球性运动,是实现全人类解放,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共产主义……是以世界市场的存在为前提的。”[2](P87)世界市场形成并得到充分发展,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和世界性普遍交往的形成为前提的。因此,在世界交往日益频繁的情况下,不仅扩展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范围,而且使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从国内扩展到国际,马克思说:“按照我们的观点,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此外,不一定非要等到这种矛盾在某一国家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才导致这个国家内发生冲突。由于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同工业发达的国家的竞争,就足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2](P115-116)随着这些矛盾的加剧,阶级对抗日趋激化,被压迫民族同资本主义殖民统治之间的冲突不断加深,造成了世界的两极分化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无产阶级不满当时的剥削和压迫,使无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逐渐联合起来,充当改变命运的组织者,他们深知,要想获得解放必然要求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如果单靠某个国家、某个民族,则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产主义。马克思指出:“许许多多人仅仅依靠自己劳动为生,有大量劳动力与资本隔绝或者甚至连有限地满足自己的需要的可能性都被剥夺,因而它们已经不仅暂时失去作为有保障的生活来源的工作本身,而是一概处于完全不稳定的地位,——所有这一切,都由于竞争的关系而以世界市场的存在为前提。所以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2](P89)这就为实现共产主义准备了阶级基础和主体力量。马克思还说:“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异己的力量的支配,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到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同时,各个个人的解放程度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是一致的。”[2](P89)在马克思看来,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之时,也是各个个人解放之时,也是共产主义的到来之时。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不是某一个人、某一阶级、某一国家或某一民族的解放,而是通过“革命无产者的共同体”,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使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真正统一起来。

“一带一路”不仅有理论构想,还有实践层面的操作。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之后,李克强总理在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时指出,“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5]以顺应“一带一路”建设的趋势和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形成区域发展互补支撑、优势叠加的格局。2014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2014年的重点工作。2014年1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研究了“一带一路”的规划、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2015年3月公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这标志着彰显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已经进入实施阶段。在《愿景与行动》中,不仅将“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作为理念,而且以“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区域合作蓬勃发展。还指出了中国各个地方的开放姿态及现已采取的积极行动,具体表现如下几个方面[4]:一是高层引领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先后出访20多个国家,与这些国家就双边、多边关系和地区发展问题进行交谈,阐释“一带一路”的深刻内涵和积极意义,就共建“一带一路”达成广泛共识。二是签署合作框架。与一些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地区和边境合作的备忘录以及经贸合作发展规划。三是推动项目建设。加强与沿线有关国家的沟通磋商,在基础设施、产业投资、资源开发、人文交流、海上合作等领域,推进了合作项目的建设。四是完善政策措施。中国政府统筹国内各种资源,强化政策支持。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发起设立丝路基金,强化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投资功能。五是发挥平台作用。各地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国际峰会、论坛、研讨会、博览会,对增进理解、凝聚共识、深化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审视当前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发展状况不难发现,由于某些国家观念的狭隘、合作意识的淡薄以及周边资源整合意识的缺失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综合性合作的开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单一化,只进行某一方面的单项合作;二是功利化,追求目标的快速达成;三是拼盘化,将某些方面简单地组合在一起,缺少灵魂性的内容。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这一战略构想,不仅开放市场,吸引外资,发展国内市场,开拓外部市场,扩大出口,而且还通过实施大的合作项目和对区域内国家提供投资和贷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体现我们对外“走出去”。通过与欧洲和中东建立互联互通的跨国网络,引导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中国内陆和西部地区,为推动中国东部与中西部的经济再平衡提供动力,体现我们对内“引进来”。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根据现实情况,对以往发展事实的概括总结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对以后世界历史的实践发展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是站在全球高度根据现实情况,加强与沿线国家交流合作,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先提出理论构想,然后发展到实践层面的操作,从内容上看,是一种升华,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一带一路”行动方案的实施,不仅会促进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改变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区域的发展格局,而且也会为低迷的全球经济复苏、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1]【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习近平.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3/28/ c_1114793986.htm新华网2015-03-28.

[5]李克强.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905/ c1024-22810468.html人民网2013-09-05.

[责任编校:彭澜]

The Innovation of Xi Jinping’s“the Belt and the Road”Strategy to World History Theory

LI Xiu-min,PAN Ning
(School of Marxism,Shanghai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Shanghai 201620, China)

“The Belt and the Road”is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of Marx doctrine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It combined Marx’s theory of world history wi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which meets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world needs constructively.On the whole,the Belt and the Road strategy put forwar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is the innovations and developments of Marx’s theory of world his⁃tory in three aspects of idea,ways of Goal realization and content.These innovations and developments are sig⁃nificant for China’s open policy,enhancing China’s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Belt and the Road;the world history theory;Xi Jinping;Marx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历史唯物主义创新研究》(14ZDA004);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民主体观的当代中国形态研究》(15BKS042);2016年度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论述教学研究》(16JDSZK082);2014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2014BKS004)

李秀敏(1972—),女,黑龙江海伦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

潘宁(1960—),女,广西桂林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

K0

A

1671-198X(2017)02-0005-05

2016-12-07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一带一带一路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