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有新眼光

2017-04-24 07:04钟勇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结构性供给改革

钟勇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北京 100044)

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有新眼光

钟勇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北京 100044)

本文就如何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研究。本文认为,目前社会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一些误读,其根本原因在于“用老眼光看待新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国家战略,不但“供给侧”“结构性”和“改革”三个词各有其独特含义,彼此之间也有深刻的逻辑关系。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仅要看到它是一项顶层设计,更要看到它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领导干部必须从目标维度、实践维度和信心维度三个方面来把握中央意图,以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在对我国经济形势仔细观察和研判基础上确定的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战略举措,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点。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中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中央和地方都在积极部署和推进该项工作。2016年1月2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随后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钢铁行业和煤炭行业的去产能意见,[1]以及降成本和去杠杆的意见。[2]广东、湖北、重庆、贵州、江苏、浙江、山西等地也陆续出台了地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主要任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正在全面展开。

然而,作为一个全新的提法,人们对于到底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如何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尚未达成共识。理论上,专家学者积极解读,但理解上有很大差异;实践中,作为推进此项改革主力的各级干部,很多人对此也不甚理解。各地政策执行不一,比较混乱。为了统一思想,2016年1月4日《人民日报》专门刊文《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权威人士谈当前经济怎么看怎么干》。文中,权威人士坦承领导干部对经济新常态认识不到位、一知半解、适应不太主动、引领基本无为、流于口号化的情况还比较普遍……还有一些人很不适应,没有摆脱“速度情结”的思维定式,结果行动上自觉不自觉逆向而行。[3]同时,权威人士也就人们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些疑惑进行了阐述,给出了一些权威观点。但是对此权威观点社会上也有不同解读。如何解读这些观点,进而整体把握中央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不但很有必要性,也有很大探讨空间。

一、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用老眼光看待新问题

目前,社会上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各种各样的解读,其中有些明显的是误读。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把供给侧与需求侧对立起来,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实行需求紧缩;二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搞新的“计划经济”,是用计划手段来推动经济发展;三是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炒概念”,实际上就是早在1995年第九个“五年计划”中提出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十六大和十七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是什么新内容,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四是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实际上就是主张“新自由主义”;五是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其主要任务,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三去一降一补),把这几项工作完成了,就实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六是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同于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转型升级,认为生产出高质量产品,提供优质服务,产业结构从“二、三、一”转向“三、二、一”,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些观点初听起来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都比较片面,不能准确涵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意,有的甚至正好相反。第一种观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强调供给,但是并不否定需求的作用,而是强调“两手都要抓,但要主次分明……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我们的主攻方向”。[3]第二种观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强调政府来推动,但是手段正好与计划经济相反,不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而是通过政府简政放权来激发市场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第三种观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其本质来说确实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或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再仅仅停留在概念或者口号阶段,也不仅仅是一个目标,而是一系列要落在实处的具体行动,回答的是如何转变经济增长(发展)方式的问题,因而绝对不是“新瓶装旧酒”。第四种观点,“供给侧”三个字确实很容易让人想起美国的“供给学派”,其中市场化改革内涵也确实与供给学派的观点有类似之处,但绝非放任市场自由发展的“一放了之”那么简单。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无论是市场主体还是市场监管主体,都还不太成熟,同时还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在推进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同时,政府还必须担负起防止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的责任,因此,即使政府要回归公共管理的定位,其公共管理的内涵也一定与西方发达市场国家有所不同。其他两种观点,无论是“三去一降一补”,还是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转型升级,强调的都是调结构,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的是用改革的方法来调结构,其核心是改革,而不是调结构。权威人士明确表示,要按照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来完成任务,要努力实现十个方面工作重点的转变。“在工作实践中,各地区各部门都要以‘十个更加注重’为标尺,对不上的事不能再干,对得上的事要加把劲干”。[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并非完成调结构那么简单,而是在完成调结构任务的同时,建成以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为基础、能够灵活适应需求变化的供给结构,即符合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够实现结构自动调整的可持续性机制。

上面这些误读,一言以蔽之,就是“用老眼光看待新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开创的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这种模式既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模式,也不同于改革开放后地方政府主导的粗放型规模扩张模式,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更不是某种理论的现实翻版,因而不能把它们简单地进行类比;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立足于中国的实践,又吸收了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一些有用的理论成果,因而某种程度上它们之间的某些内容看起来有些类似,但类似不是雷同,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我们摒弃凭经验做判断的习惯,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新事物。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

为什么是结构性的?为什么要用改革的方法?为什么是在供给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项中央经过深思熟虑提出的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战略性决策,有其内在逻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是基于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判断,而新常态又是建立在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形势判断的基础上的。为了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与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类似的大规模经济刺激办法,但效果却大不如前。在经历了短暂的回调之后,经济继续下行,GDP增速从2010年10.6%,下降到2015年的6.9%。经济下滑,表层原因就是供过于求。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方法,一是增加需求,二是减少供给。减少供给,就是减少生产,意味着经济衰退,不可接受,因此,只有增加需求这一条出路。从需求方面来看,增加有三个途径:消费、投资和出口。现实的情况是:出口方面,世界经济还没有从2008年金融危机中走出来,目前还看不到复苏的迹象,我国出口大幅下滑,2015年净出口对GDP的贡献为-2.6%;[4](P38)投资方面,2008年推出的大规模投资虽然延迟了供求矛盾的爆发,但积累了更大的供求矛盾,导致今天产能大量过剩,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日渐弱化;消费方面,一方面,投资挤出效应弱化了消费能力,另一方面,国内产品不能满足随着经济发展日益提升的消费水平,导致生产过剩的同时,国内消费者却大量采购国外商品的局面。因此,表面上看是需求不足,但根本原因在于供求结构不匹配,供给结构无法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这就是提出“结构性”的原因。如果从需求侧入手解决问题,那么就是凯恩斯的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可以缓解供求矛盾,但只能是推迟矛盾的爆发。不但不能解决矛盾,反而积累更大的矛盾,最终的结果必然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也只能从“供给侧”入手来解决问题。

从供给侧入手,但又不能减少供给,那么在供给侧应该如何去做呢?这需要我们从更深层面来理解供给和需求二者的关系。经济意义上的需求是指有效需求。它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有购买欲望,二是有购买能力。第一个层面,一个产品,消费者对其有没有购买欲望,取决于产品本身对其有没有吸引力。典型的如手机,在很多手机销量下滑不断降价的情况下,价格昂贵且坚挺的苹果手机却经常出现排队购买、一机难求的场面。因此,好的产品能够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第二个层面——购买能力也来自于供给,由于购买力取决于收入,而收入取决于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对于个体而言,其购买能力就是其生产能力。从交易的角度看,买卖双方是互为供求,供求是同时等额发生的。这就是萨伊所说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道理,需求其实也是供给。表面上看,供求矛盾是因为需求不足,但根子却在于供给无效,导致供给无法转换成有效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供给侧,其范围就不应仅仅局限于生产环节,至少还应该包括交易环节。中国人到国外去购买中国生产的产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缺乏诚信的消费环境,这也应该是供给侧改革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

如果考虑消费心理、需求分配和货币因素,供求之间的关系则更为复杂。在喜新厌旧心理作用下,消费呈现边际递减趋势,市场经济的马太效应引起贫富分化,导致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错配,穷人想买没钱买,富人有钱不想买,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最终导致需求不足,供求失衡。对此,凯恩斯开出的药方是进行国家干预,通过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这种调整分配的方式来刺激需求,实现供求平衡。这种从需求侧入手的方法,本质是通过透支和改变需求主体的方式来产生有效需求。这样做,虽然解决了没人买的问题,但并没有解决不想买的问题,也没有解决没钱买的问题。这种方式形成的是以政府和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可以取得短期效果,但可持续性存在问题,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解决问题还需要从供给侧入手。从供给侧入手,简单地说,就是要生产能满足人们消费欲望的产品和服务,即有效供给。有效供给能创造有效需求,其唯一实现手段就是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供新产品和新服务来满足人们需要。技术创新从两个方面来产生需求:一是通过新产品来满足人们的新需要,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二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降低人们的生产时间,从而使他们能有更多时间来休闲和消费。从技术创新角度看,供求二者并不矛盾。技术创新是能把二者真正统一起来的力量。

然而,技术创新非一日之功,是一个长时间不断积累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且具有不确定性。在旧技术应用达到极限,新技术还没有出现之前,就会出现经济发展停滞。从工业化到现在,世界经济经历了几次大的产业革命。从机械化到电气化,再到自动化、信息化,每一次产业革命都带有明显的技术革命特征。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带来一轮世界性的经济增长,而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孕育着新的技术革命。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其本质还是一场技术停滞的危机。21世纪初信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经济增长潜能耗尽,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国采用凯恩斯主义的老办法,大量超发货币,闲置资本找不到获利出路,不得不投向金融市场,导致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严重背离,最终演变成经济危机。要走出这场危机,需要等待一场新的技术革命的到来。

技术创新对于我国至少具有以下几重意义:一是技术创新是解决目前供求结构性矛盾的唯一出路;二是随着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高,我国原有成本优势逐渐丧失,技术创新成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唯一途径;三是低成本扩张的结果是打工经济,根本无法支持我国成为发达国家所需要的高效率,技术创新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要条件。然而,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除了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弱之外,更为严重的是缺乏激励创新的动力机制。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是与低成本大规模扩张的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的。这套体制在推动生产方面卓有成效,但却是违背技术创新规律的。技术创新本质上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多点尝试,小规模试验,通过市场竞争选择出成功技术,经由市场模仿而扩散,最终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这种市场化技术创新模式具有成本低,速度快的特点。我国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在推动目标明确的模仿式追赶方面确实很有优势,但在探索性的技术创新方面则刚好相反,由于创新失败的概率很高,因而很容易变成“集中力量办错事”,增加探索成本。事实上,政府资助的很多研发成果都束之高阁,没有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出现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局面。要想打开科技创新的局面,政府就必须改革现有经济体制,放手通过市场机制来激发企业活力。要做到这一点,政府需要做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改革科技管理体制,真正落实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二是要打破行业垄断,放开市场准入,让市场化科技创新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三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鼓励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

体制改革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国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多年来一直未能取得有效进展,根子就在于体制没有转变过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素有“速度情结”,在经济增速和质量之间,保增长永远是第一位的。即使在中央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2016年一季度经济的小幅回暖也很快被一些政府部门和媒体解读为“小阳春”,甚至是经济触底的信号。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发文对此进行了驳斥,明确指出“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5]虽然中央有定力,有决心,但是体制惯性和思维惯性依然强大。改革是一场攻坚战,需要久久为功,我们对此要有思想准备。

三、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握好三个维度

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明确了五大理念,五大政策思路,并部署了“三去一降一补”的具体任务,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各部门和各地方在理解和执行上还存在不少偏差。要正确理解中央精神,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维度。

(一)目标维度

改革以目标为导向,只有理解了改革目标,才能正确理解改革措施。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还是要经济增长;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不是单纯的数量增长,而是有质量的增长。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要实现中高速增长,实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中央做出经济新常态的战略判断,是基于旧有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现实。既是问题倒逼,也是主动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措施,其目的不是不要增长,而是为了使增长能够持续下去。可持续增长,要求提升增长的质量。在保证增长质量的前提下,追求增长的速度。有质量的增长有三个标准:一是绿色增长,经济增长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二是高效增长,即经济增长要建立在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三是社会进步,即经济发展要建立在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为此,生产上就要依靠技术创新。管理上,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激发个体活力,鼓励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的公共管理,保证公平,保障民生,让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显然,传统低成本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无法满足这种要求,新增长要用新方式来推动。这就是习近平同志所说的“新常态不是不干事,不是不要发展,不是不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是要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精神地推动发展”[6](P3)的含义。

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之间虽然长期是一致的,但是短期矛盾不可避免。各地区的状况不尽相同。理想状态是“量质齐升”,但如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要“减量保质”。要增长,但不保增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

有质量的增长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政府与市场分工负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政府做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等公共管理方面的工作。在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工作就是政府自我革命,主动放权,转变职能,减少对市场的干预,这是改革推进中必须牢牢把握的大方向。中央部署的五大任务,行政干预在其中担当着重要角色,由此引发一些争论,甚至被说成是搞新的计划经济,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因为很多问题本身就是政府干预市场造成的。解决行政干预,不可能靠市场,还得靠行政办法。在实际工作中,就是要政府变抓手为放手。例如,很多“僵尸企业”之所以僵而不死,靠的就是政府部门支持。对“僵尸企业”的处置,最关键的不是政府定标准列清单,而是要政府收手,不再拯救僵尸企业,让市场来决定企业的去留。同时,处理“僵尸企业”,政府不能用行政强制手段,而要用能耗、质量、环保、安全标准要求等合法手段,并做好“僵尸企业”破产后的职工安置工作。再如房地产去库存,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以加杠杆、给补贴的方式鼓励买房,这也是典型的行政干预,正确的做法是去掉过去那些不合时宜的限制房地产的行政措施,恢复房地产市场的正常运行,政府通过利率等手段来调控市场。

(二)实践维度

作为中央部署的一项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确定了目标,也确定了实现目标的路径和具体措施,是一项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纸上谈兵”落到实处,就要“接地气”,从实践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实践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1.要以问题为导向。要实现改革目标,就要把目标具体化为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发现困难,解决问题。所谓问题,并不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目标与现状的差距,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就是实现目标的过程。因此,在实践中,目标是以问题的方式出现的,推进改革,就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三去一降一补”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需要完成的任务。在实践中,要把握好目标与问题之间的这种逻辑关系,善于把目标转化为具体问题,坚持从解决问题出发,而不能纸上谈兵,大而化之。2.要辩证处理实践中的各种矛盾关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矛盾关系,如稳增长与调结构、供给侧和需求侧,五大任务之间也存在矛盾关系,如去库存和去杠杆,降成本与补短板等。要处理好这些矛盾关系,需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要抓住重点,根据实际情况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例如,就目前而言,相比于稳增长,调结构是重点;相比于需求侧,供给侧是重点;相比于去库存,去杠杆更重要。二是要把握力度,统筹兼顾。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项任务当作一个系统来看待,全面推进。在推进一项改革的时候,要把握力度和时机,注意与其他改革的协调,不可单兵突进。如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可以适度扩大投资需求,但其目的在于为供给侧改革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此投资不能过度,决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在设计方案的时候,要尽量能够兼顾各个方面。如去库存尽量不要用加杠杆的方式。三是守住底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三条底线,一是环保要求,二是金融风险防范,三是社会稳定。在推进各项改革的时候,要注意做好底线保护工作。3.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地方要分析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具体问题,在贯彻中央精神的前提下,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方案。

(三)信心维度

虽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但是改革工程巨大,推进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能否成功,决心和定力至关重要。从中央层面来看,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几次访谈都强调了改革的决心和定力。2015年5月25日访谈的题目就是《正视困难、保持定力、前景光明》;在2016年1月4日的访谈中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2016年5月9日的访谈中指出“必须保持战略定力,要树立信心,坚定战胜困难的决心,保持滴水穿石的耐心”。[5]从部门和地方的情况来看,对形势估计不足,对改革成功缺乏信心,急于求成,缺乏耐心的短期化行为还比较明显。这种心态使得他们在执行中央政策时不自觉地产生偏差。中央对此非常清楚,特别提出要在稳定预期上下功夫。指出要在大政方针上不动摇,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宏观经济政策上要稳定,不能摇来摆去;同时,要进行政策沟通,加强前瞻性引导,说清政策目的和含义,减少误读空间。各部门和各地方对此要深刻领悟,紧跟中央步伐,坚信中央改革的决心和定力。摆正心态,才能正确领会中央意图,真正保证落实中央政策落地生根,不走样、不变形。

[1]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gongbao/2016-02/29/content_ 5045931.htm,2016-02-01.

[2]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6-10/10/content_5116864. htm,2016-10-10.

[3]龚雯,许志峰,王珂.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权威人士谈当前经济怎么看怎么干[EB/OL].http://theory. people.com.cn/n1/2016/0104/c40531-28007575.html,2016-01-04.

[4]国家统计局.2016中国统计摘要[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5]龚雯,许志峰,吴秋余.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 2016/0509/c40531-28334360.html,2016-05-09.

[6]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责任编校:张立新]

New Vision on Understanding the Supply-front Structural Reform

ZHONG Yo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Beijing Administrative College,Beijing 100044,China)

This article is about how to understand the supply-front structural reform correctly.The main points of the article are the following.Firstly,there is some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It based on the viewing from an old perspective.Secondly,as a national strategy to guide China’s econo⁃my developing in the new stage,each word——structural,reform and supply-side——means something spe⁃cial.At the same time,there is a close logical relationship among them.Finally,the supply-front structural re⁃form should be viewed not only a top design but also a great social practice.To promote the structural reform on supply-side in practice effectively,the officials should grasp the central intentio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from the goal dimension,the practice dimension and the confidence dimension.

Supply-front;structural;reform

钟勇(1969—),男,湖北阳新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北京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

F202

A

1671-198X(2017)02-0028-06

2016-11-01

猜你喜欢
结构性供给改革
改革之路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改革备忘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二)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