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对新疆非物质文化的报道分析
——以天山网文化频道为例

2017-04-26 06:47徐爽罗艳
视听 2017年4期
关键词:新疆物质文章

□ 徐爽 罗艳

天山网对新疆非物质文化的报道分析
——以天山网文化频道为例

□ 徐爽 罗艳

在增强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新疆非物质文化作为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它的传播是新疆文化传播的一种体现。当前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研究的文章很多,但在新媒体视野下针对新疆非物质文化研究的文章却很少。本研究以天山网的文化频道为研究对象,从“议题”数量、报道主题、报道倾向三方面分析天山网对新疆非物质文化的传播,结合“议程设置”、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理论、符号学等传播学理论,分析天山网关于新疆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及其影响力,提出天山网对新疆非物质文化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天山网;新疆;非物质文化;议程设置;传播符号

在增强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新疆非物质文化作为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它的传播是新疆文化传播的一种体现。尤其是“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和维吾尔“麦西热甫”3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名录”,这更加激起我们保护和传承新疆非物质文化的愿望。天山网是新疆新媒体的代表网站,我们要了解它对新疆非物质文化的传播到底是怎样的,它是如何发挥其影响力和展现新疆非物质文化,为提高文化自信服务的。

一、相关概念、研究内容和抽样方法

天山网作为新疆最大的门户网站,于2001年12月18日正式开通,现在已经从之前的中文(含简体、繁体)、俄文、维吾尔文三个语种的四个版面发展成拥有中文(含繁体、简体)、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英文和俄文五个语种的八个版面。天山网开设频道多达76个,拥有栏目600多个,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成为世界了解新疆的窗口。

非物质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各民族中流传的诗歌、故事、传说、民谣、谚语、民间音乐、美术、舞蹈、杂技,以及各个民族的婚丧嫁娶、衣食住行方面的习俗等,无疑都是具有新疆鲜明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文化最本质最首要的属性是传播,没有传播,文化不可能生存、发展、壮大乃至获得辉煌的成果。”①但是在现在这个各国、各民族文化空间不断外扩的时代,新疆非物质文化处于一个比较艰难的时期,不仅有来自地域的限制,传播媒介也没有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本研究以天山网文化频道里的文章作为抽样样本。但网络新闻内容量大、信息更新快,所以笔者采用的是间隔抽样的方法,以2015年这一年的天山网文化频道的文章为抽样对象,即从2015年1月1日起,间隔天数为10天抽样,然后统计数据。按此方法,2015年一共抽取了34个样本群体为研究对象,这样既不会因遗漏而造成数据不准确,也免去了统计全部研究对象的复杂性。通过数据统计,天山网文化频道在2015年共有文章6861篇,其中涉及新疆非物质文化的有227篇;在抽取的34天里,文化类文章共有762篇,其中涉及新疆非物质文化的有44篇。故笔者的研究对象是44篇的非物质文化的新闻。

二、天山网文化频道对新疆非物质文化传播的内容分析

(一)报道数量与分布的统计

通过统计,新疆非物质文化的文章占全年文化类文章的3.3%。天山网文化频道下分六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新疆文化动态、国内国际文化快讯、文学、艺术、专题、文化杂谈。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天山网文化专栏涉及新疆非物质文化的报道中,以新疆文化动态和艺术板块占比最多,共占88.6%,文学板块占6.81%,专题和文化杂谈各占2.27%,国内国际文化快讯没有涉及新疆非物质文化的相关内容。

(二)文章主题分析

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②。也就是说,大众传媒对某个中心议题的报道越多、讨论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由于受众不能直接接触某些“议题”,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关注和思考那些大众传播媒介注意的东西,希望借助传媒的报道去了解“议题”,并以此作为参考依据。所以天山网必须为受众设置“新疆非物质文化”这样一个议题,并且用多种方式充分展现该议题的主题,这样受众才能给予新疆非物质文化更高的关注,才能更好地传播非物质文化。

从上图可以看出,以文化交流的方式表现新疆非物质文化的文章有21篇,占47.7%;以艺术形式表现新疆非物质文化的文章有19篇,占43.1%;以文学形式表现新疆非物质文化的文章有3篇,占6.81%;以介绍民俗的方式介绍新疆的非物质文化的有1篇,占2.27%。

通过对样本的分析,笔者发现在涉及新疆非物质文化的报道中,以文化交流为主题的主要有新疆境内的新疆非物质文化的演出、民间非物质文化活动等,包括赛乃姆、达瓦孜等;另一种是国际上的服装节、作品展等,如艾德莱斯绸手工艺织品。以艺术为表现主题的主要是关于维吾尔族刺绣、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桑皮纸制作。文学为表现主题的主要是《江格尔》《玛纳斯》等少数民族史诗。民俗类报道的主题有维吾尔族麦西热甫等。

(三)报道倾向分析

报道倾向即报道的立场,分正面报道、中性报道和负面报道,区分的依据主要是文章的用词和内容。通过对样本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天山网对新疆非物质文化的44篇报道中,持赞扬态度的有29篇。比如,对音乐剧《玛纳斯·印象》的评价使用了“精彩”“魅力”“最具特色”等赞扬性的词语;关于艾德莱斯绸的报道中用到“最有民族特色”“浓厚文化特色”等短语进行介绍;在关于锡伯族西迁节的报道中用了“瑰宝”等词语进行描述。文章用词中性的有15篇,比如《新疆艾德莱斯全球众筹启动》《第三届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周见闻》《新疆木卡姆艺术团50场演出送南疆》等报道皆是中性的。文章持批判立场的相关报道暂无。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天山网对新疆非物质文化的报道基本上是正面的,以赞扬和中性为主。

(四)总结

天山网从2003年5月12日首次改版以来,有过四次大的变革,信息量也增加了35%以上。但从2015年天山网文化频道的报道可以看出,2015年共有文化类文章6861篇,其中涉及新疆非物质文化的只有227篇,占全部文化类文章的3.3%,这个比例是相当低的。整体来看,虽然天山网也在传播新疆非物质文化,但从相关主题的文章数量来看,天山网对新疆非物质文化的关注程度明显不够;从报道内容看,天山网对新疆非物质文化的传播很多只是对新疆非物质文化晚会、舞蹈、展览等进行简单介绍,并没有让受众更清楚新疆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性;而且天山网对新疆非物质文化的介绍对象很多是已经申遗成功的非物质文化,对没有申遗的新疆非物质文化的报道相对较少。因此,在对新疆非物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天山网并没有做好新疆门户网站的工作,虽然它的传播基本上是积极的,但量和质上都达不到的话,就起不到为公众设置文化议题的效果。

三、天山网在新疆非物质文化传播方面的影响力

(一)从大众传播社会功能分析天山网对新疆非物质文化的传播

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表示,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即守望环境、协调社会以适应环境、社会遗产代代相传。③作为一种传播工具,知识传播、经验交流、文化遗产传承一直是大众传媒的主要责任,在非物质文化的传播中更有它积极的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的,我们只有把先人们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保存并流传后世,我们的后辈才能对此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可以说,天山网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唯一一家重点新闻宣传网站,在传播新疆非物质文化上有独特优势。它通过对数字、网络技术的使用,对桑皮纸工艺、维吾尔族刺绣、《玛纳斯》、锡伯族西迁记等多种新疆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满足了人们了解新疆非物质文化的需求,同时也传播了新疆非物质文化。不同于纸媒“中心化”传播模式的局限性和地域限制,天山网具有新媒体独特的“去中心化”传播模式,能够多方位、多渠道地传播信息,在新疆非物质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从符号学角度解读天山网对新疆非物质文化的传播

“新闻媒体对社会的意义不只是在于通过选择、界定、评价等手段对原初的客观真实进行意义化,更在于通过意义化的过程将斑驳纷乱的世界条理化,建构一个有意义的有关国家和社会的符号世界。”④信息传播离不开符号,人类通过符号或者符号体系来传递信息,文化也可以作为符号体系来把握。吉尔兹认为,文化即“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通过对天山网的文化频道有关新疆非物质文化的文章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天山网其实是在用符号的形式呈现新疆非物质文化。比如继木卡姆代表新疆非物质文化后,我国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成为了新疆非物质文化的文学代表,舞蹈麦西热甫成为新疆民族舞蹈的代表,有“民族丝绸的绚丽奇葩”之称的艾德莱斯绸,则是新疆极富民族手工艺特色的产品,它们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些文化是新疆非物质文化独特的符号,也是新疆非物质文化向外传播的标志符号之一。

四、结语

我国是文化大国,但目前还不是文化强国,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于文化自信的时代课题。符号本身的意义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而西方文化的深入让新疆更易受到西方媒体的符号化传播。天山网要用新疆文化独特的符号传承新疆的非物质文化,以免受到外来文化的侵害甚至是取代。所以,在今后对新疆非物质文化的传播中,天山网应当把新疆的文化符号系统建构起来并且清楚地传递给受众,让受众快速接受这种符号化的文化,这样才能让受众更好地了解新疆非物质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更好地传播和传承新疆非物质文化和发扬新疆文化,为实现文化自信做贡献。

注释:

①单波,李楠.大众传播与文化——丹尼斯·麦奎尔的“传播—文化”观评析[J].新闻大学,1998(3):30-35.

②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M].郭镇之,徐培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③[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第二版)[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7.

④贺翔宇,焦若薇.浅析天山网汉语频道对新疆文化形象的建构[J].大陆桥视野,2015(14):123-124.

(作者徐爽系新疆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罗艳系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新疆物质文章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