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

2017-04-27 15:07刘宇
经营者 2017年3期
关键词:发展模式农业信息化

刘宇

摘 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的农业,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信息化是全球发展的整体趋势,我国的各项产业都在向着信息化迈进,农业也不例外。本文旨在通过对农业信息化的分析,探索农业信息化在带动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意义。

关键词 农业 信息化 经济 发展模式

一、前言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生产的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对农作物的需求增加。农业的发展受到土地、水等资源的限制越来越明显,农业的转型迫在眉睫。在信息化日益普及的今天,发展农业运作的信息化对促进新型农业大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农业信息化

(一)农业发展的现状

农业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运作,与信息化似乎丝毫扯不上任何的关系。但在信息化不断深入生活的今天,在农业发展中使用信息化技术变得顺理成章。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庞大,地域宽广的国家。它农业发达,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输出国。而目前许多的农产品却要依赖进口,是什么原因致使中国由农产品输出大国转变为农产品进口大国。首先,中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且中国人口基数大,也就意味着中老年人偏多,劳动力普遍不足。工商业的劳动力尚且不足,就更加难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他所需要的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1]其次,国家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建设用地大大地超过农业用地。大量优质耕地被占用,耕地的总体质量下降,资源配置的计划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最后,农业生产的产业结构本身也存在有很大的问题。本身农业的发展大都依靠农民,而农民这一群体本身存在的特性,使得农业产业结构呈现一种畸形的发展方式。从事农业大都是为了生存,仅仅是为了得到物质上的享受。目前的发展现状是值钱的農作物大量的种植,农业产出比例严重失调,致使整个的产业结构的和谐被破坏。

(二)农业信息化的缘起

农业信息化则是在不同农业的基础之上,以信息知识的投入为主体的新型的农业。其主要是依靠计算机等新型的科技产品,通过人工的控制来进行农业生产的调配工作的。

农业信息化可以很好地解决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严重不足的问题,信息化农业的执行者大都是机器,是通过电脑进行操控的,投入的人员配比较少。而用地紧张的问题在新型农业的发展中也可以得到很好地解决,无土栽培通过营养液对农作物进行培育,有效地减少了土地这一资源对农业的依赖性。[2]最后,农业的信息化对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有极大的帮助。信息化可以自动化的监控农作物的实时需求,可以更好地调整每一项农作物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而且在农作物的售出方面也是有其天然的优势的,将卖家与买家更好的联系在一起,帮助卖家买的一个好价钱,帮助买家买到自己所需的产品,将农作物交易市场更加的规范化。

三、农业信息化的利与弊

(一)农业信息化的有利之处

1.各种资源充分得到利用。农业信息化将可利用的资源都加以利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自动的分类处理农业发展的资源。在过去不可利用的盐碱地在其合理的划分之下,都可以用于发展沙枣等抗旱作物的生长,并在一定时间段内促进土壤的有机化。关于水资源的利用,信息化的处理改变了以往喷灌的浇灌方式,合理的对农作物进行灌溉,既节约了水资源,又给予农作物以适当的水分。

2.与市场合理的接洽。落后的生产管理与小农意识支配下的生产,大多数是脱离市场的生产。农民们的生产计划大都是按照政府的指示去做,缺乏市场观念。由于信息的不灵通,盲目的种植,难免会造成农业生产发展的不平衡。而农业的信息化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利用网络信息指导生产,再通过网络售出。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了困扰农民们的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有效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收入,改善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3.提高农民群体的整体素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培养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善于经营的新型农民。现代社会中,农民还是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的,在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同时,对农民自身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要求劳动者具有更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不仅可以快速地掌握实时的农作物需求信息,还为农民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提供了广阔的新天地,有利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农业信息化的弊端

1.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除个别的试点外尚未在全国范围之内开展。由于对城镇信息化的投入比重过大致使在农业信息化上的投入过少,整个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还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甚至有的偏远地区,电的使用都没有普及,谈何信息化建设。[3]政府资金的投入短缺,经费不足难以满足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的缓慢,甚至某些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依然停留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导致了农业信息化质量的低下,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2.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目前,我国在农业科技信息的普及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是专业人才的缺乏。我国在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远不如对城镇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视,人才培养的投入少。致使许多的农业信息数据的建立面临的困难加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信息化的进程。

(三)农业信息化的反思

农业发展信息化对农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相当的有利的,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阻力,但并不会影响他继续前进的脚步。纵使在大环境不利的条件下,我们仍要积极的发展农业的信息化。增加政府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出台相应方面的法律法规;追加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将农业生产的发展放到经济发展的前端;培养专业们的技术型人才,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转变以往的发展临安,促进农业向新型农业的转型。

四、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信息化带给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无疑是正面的。在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改变了人们以往的消费观念,转而追求在必要需求之外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及建设,帮助农村仔、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绽放;更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将具有科技含量的高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信息化带来的新的发展思维与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从业人员思想的转变,将农业仅仅是农民们的事情转化成是关系到所有人的正常生活的事情。[4]有利于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减少农业发达地区的人才外流现象,既发展了农业生产有保留住了本地的人才,还可以有效的改善目前的留守儿童与孤寡老人无人照顾的现象。可以说是一举数得,因此发展农业的信息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五、结语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必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大势,在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都并非是不可解决的。综上所述,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存在的,鼓励支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是十分的必要的。

(作者单位为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县双山镇双山农副业基地管理处)

参考文献

[1] 孙威.“互联网+”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探索与应用[J].商业经济,2017(03):98-99.

[2] 韩松林.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7

(05):200.

[3] 刘长江,李红联,李少斌.经济新常态视角下“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困境与破解

[J].青海社会科学,2017(01):93-97.

[4] 陈莉凤.分析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7(02):374.

猜你喜欢
发展模式农业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