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与生成契合

2017-04-27 20:48邱妍莉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43期
关键词:课前导入预设信息技术

邱妍莉

(厦门市滨海小学,福建厦门,361000)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中“动态生成”成为了一个新策略、新理念。主要是在探究的基础上,有效摒弃传统教学工作中老师照本宣读教科书的教学方法,有效对教学内容进行课前导入,让教学在一定的情景中合理的教学展开,有效预设教学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难以预料的情况。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信息技术课前导入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的策略。

关键词:预设 生成 信息技术 课前导入 课堂教学

一、确保课前备课的有效性

(一)合理备教材

在实际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在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同时,还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需要进一步合理的建设、开发课程。鉴于此,这就需要在备教材的工作中老师将整本教材整合至准备环节中,思考在整册中本节课的作用,以及本节课在整个单元中处于的地位。与此同时,老师在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学生需要的不同展开实际的设计工作。比如:在讲授“认识画图软件”这一节时,需要在备教材中融入每个课时的知识点,可以适当的运用任务驱动学习法,将认识WindowsXP系统中自带的画图软件等知识点渗透至每一个环节中去。预设每个知识点学习中学生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使用画笔软件写名字和画树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了解画笔软件各个环节的操作方法,大大引发学生对电脑学习的热情,体验到计算机学习的快乐。

(二)科学的备学生

众所周知,在实际教学环节中需要在预设好学生的前提下,才能真正获得资源的生成,才能达到对生成资源的有效运用。教学方式就是以每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追求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大力倡导全人教育,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部分老师在教学中只是单纯的考虑了教材,却未有效的由学生的角度出发,忽视了对学生具体掌握水平和可能会遇到问题的预设,难以真正设计出一节合理、高效的课堂。鉴于此,这就需要老师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着手,思考问题。预设内容主要包括了:哪些知识点是学生能够自学解决的,那些内容是需要学生由自身的研究性学习法才能完成的,使教学环节更加清晰化,帮助学生在充分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也认识、掌握了不同的学习方法方式,实现了课标中培养、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目的,达到以信息技术支持合作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要求。

比如:在讲授“认识画图软件”这一课时,老师需要为学生展示精美的画图作品,让学生清楚“画图”软件其实就是WindowsXP操作系统内所附的绘图软件,懂得如何运用它绘制水彩画、简笔画、插图以及制作贺年片。在学习绘制较为复杂的艺术图案之余,也学会了在空白的画稿上进行作画。

二、有效开发、利用生成资源

课堂作为教学的重要场所,课堂的表现需要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进行。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而言,不能将课堂预设得过于完美,还需要有效预设课堂上会突发的事件。在对学生充分肯定之余,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在预设的过程中,不但可以锻炼老师自身课堂应对能力,也能够使老师从中得到较多的教育智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及时发现学生回答过程中出现的富有意义、价值的想法。与此同时,老师也要善于倾听学生的看法,不断挖掘、判断课堂教学中学生涌现出来的信息,切实认识课堂教学中的亮点所在,充分把握提升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比如:在“画不规则图形”这一章节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池塘里的鱼儿》,接着问:“在视频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这时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回答,老师需要说“同学们,观察真仔细啊,这么复杂的动画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就是一幅幅静态的画组合而成,同学们,你们可以用画的形式来表现夜色下的鱼儿是什么样的吗?”老师可以先进行示范,选取曲线工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们进行模仿。

三、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一般情况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还较为关键。主要是由于提出问题更加需要相应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鉴于此,老师在学生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质疑时,需要及时、适当地进行引导。在引导、解答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老师能够在旁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难点、症结之处进行了解,大大强化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另一方面,老师还需要耐心对待学生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懂得主动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多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还可以在新学期之初对学生提出一些作强制性的要求,要求学生提问题。而针对课外提问的内容而言,老师则需要当众进行讲解,学生在长期坚持的前提下,对数学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大大强化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质量。

比如:在“认识小海龟”这一课时,需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LOGO系统以及其中的几个简单命令操作。老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利用视频广播,向学生展示LOGO系统界面,在一系列的操作中,让学生自行的观察、思考LOGO系统的启动与退出,使学生及时发现前进、清屏等简单命令的使用方法,在实际的操作中有效调动了学生对电脑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

(二)让学生领悟方法

一般情况下,我国小学信息技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是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较多,但是真正进行感悟的机会少之又少。众所周知,在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方法并不是唯一的,而是灵活多样的,尤其是针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程而言由于课程实际的特殊性,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不可以要求学生一味的死记硬背,而是需要多加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使学生自行去感受、归纳、领悟信息技术知识点。比如:在学习“海龟画旗帜”这一课时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左转、右转、后退、隐龟及显龟命令的操作,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老师可以给学生先示范画长为100步,宽为50步的长方形操作步骤,使学生便观察边领悟其中的方法,充分培养学生创新思想及独力思考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就是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帮助学生充分掌握信息技術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支持终身学习的工具,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黄小红.把握动态生成 彰显智慧课堂——例谈把握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学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23(4):121-121.

[2]杨芳梅.搭建预设与生成的桥梁——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5,22(7):29-30.

猜你喜欢
课前导入预设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前导入的有效性研究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探究与实践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细说中职基础日语课堂教学的“三部曲”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