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文化主体性困境与重构

2017-04-27 12:40金玉柱王岗李丽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强制性武术

金玉柱 王岗 李丽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以文化主体性为切入点,对中国武术的近现代发展与变迁进行剖析,认为:体育化下的“强制性阐释”之路是造成中国武术文化主体性困境的主要原因;在这种主体隐退的发展模式下,中国武术的发展出现了空阅的挤压、文化的失根、技术的异化,以及记忆的消逝等危机现象;消除文化焦虑,回归中国武术的文化主体性,必须坚持“主体性阐释”的文化发展之路,因为这是一种“内生的力量”,具有较强的“可塑力”。认为修复武术文化、彰显文化身份、确立中国立场、重塑中国形象是重构中国武术文化主体性的主要路径和必然选择。

关键词:武术;文化主体性;强制性阐释;主体性阐释;路径选择;武术文化;中国形象;文化身份

中图分类号:G 852 文章编号:1009-783X(2017)02-0128-04 文献标志码:A

从中国武术近现代发展史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最初作为标志性的身體文化与西方体育一直表现为一种对抗和抵制的状态;然而,随着西方体育强制性话语的不断施压,中国武术的自我发展方式中断和失效了,原有生活方式与文化品格被不断地侵蚀与挤压,走向了西方体育的发展模式,历史验证,这是一种盲目依附西方的发展模式,一种彻底的“理论先行”“反向格义”的发展模式。不可否认,在此道路上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例如,各大世界赛事的开展、武术的国际传播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所产生的困境也随之而来,诸如学界相继提出了异化、模仿、失根、离异、痛楚、无奈、流失、修复等描述中国武术发展的词语。处境与趋势不容乐观,中国武术的文化身份逐渐模糊,话语权逐渐缺失,文化主体性面临沦丧的危机。也正是这样的道路上,中国武术走进了困苦挣扎与纠结的沼泽地。清晰的认识和反思过后,我们的确应该抱有一种“跨越式停顿”的心态,进行自我调节,积极的消解历史惯性与惰性,走出以往的发展模式,积极走进属于自己的发展模式,即强调自身文化主体性的阐释之路;因为文化主体性是区别其他文化的核心要素,“主体性阐释”的发展之路强调的则是以主体的自在性为依据,捍卫的是自我的主体意识,坚持的是民族的立场和方法,是高度文化主体精神觉醒的生存之道。

1.文化主体性与强制性阐释

1.1“强制性阐释”的符号学解释

“强制阐释”是一种利用某种强迫的外在力量或行动对他人或他事进行一定的阐述和解释,使其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发展的阐释模式。法国结构主义学者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在西方符号学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可作为典型的“强制性阐释”来理解。符号矩阵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所有文本和故事都可以放进同一文本的框架中得以解读和认识,这种解读和认识是已经预设好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解释和发展已经成规成距,这可以说是对“强制性阐释”最完美的解释与表达。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先生把“强制阐释”的话语特征总结为4条。一是场外征用。征用场外,强制移植场内,直接侵袭本体,使其产生偏离。二是主观预设。主观意向在前,预定明确立场,强制裁定对象的意义和价值。要害是“三个前在”:前在立场、前在模式、前在结论。三是非逻辑证明。论证和推理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有的甚至是明显的逻辑谬误,甚至无视常识,僭越规则,所得结论失去逻辑。四是反序认识路径。理论构建不是从实践出发,从事物的具体分析出发,而是从现成理论出发,从主观结论出发,认识路径出现了颠倒与混乱;所以这种模式是完全背离自身传统与风格的,长此以往,自身的发展也就越来越依赖于感觉、欲望,理性越来越不能提供目标和方向,而只是提供手段和方法。最终,成了没有理性根基的、向理性借贷的、假理性的东西,在这种情形下,自身面对外部客体的力量增强了,但自己的内在却越来越空虚了,自身成了一个似有似无,几近消隐的主体,这是非常危险和需要警醒的问题。

1.2“强制性阐释”与中国武术文化主体性隐退及代价

主体性是主体的本性或属性,人们对主体性的认识是对主体的认识开始的。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付长珍教授认为:“文化主体性不仅是一个文化立场和态度问题,而且是文化上的自觉能动性,表现为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更新、自我创化。”从鸦片战争开始,古典的中国文化就一直在“毖退”,中国在“挑战一回应”的发展模式中,常常在盲目与错误中,迷失了方向,浪费了时间与精力,我们虽然也获得了利益与发展,但所付出的代价则十分强大。整体说,我们的回应是失败的。中国武术近现代的改革与发展之路可以说是一直沿袭着西方体育的发展模式,走着别人的道路,按照别人的规矩生活着。在这种“规规矩矩”的发展过程中,走得越远,自身的东西也就剩得越来越少,最终会形成一种浮士德式的选择和抛弃。不可否认,这种气势汹汹高程度的渗透,塑造出了千人一面的模式化,特色与味道逐渐稀薄,不论是中国武术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学目的、教学理念无不是遵循着西方的发展模式,亦步亦趋进行了统一化和标准化。总体来看,中国武术在这种外部思维方式与模仿的趋势下,牺牲自我、俯就西方,进行自身阉割与碎片化实践,其内在主体及文化主体性已经面临着被逐步蚕食的危险,而且这种现状已经根深蒂固,不仅器物、制度、文化观念受到了影响,就连思维、语言、逻辑乃至心灵也被全面地充斥,真正到了几乎舍西方范式而不能言说的状态,中国武术的自主地位模糊,自我调适的能力逐渐丧失。

中国武术的内在形象与文化表达已经变得“不可思议”和“难以琢磨”,中国武术的文化主体承担的外在东西越来越多,真正的中国武术文化主体逐渐退场,使得中国武术自身主体因子不断地被侵蚀,并且极度弱化,以至于控诉与质疑声不绝于耳。学界已经形成共识,认为用西方的标准来评价中国的传统实在就是—条“歧路”,因为中国武术受到了其既有的持续的逼迫,把自己囚禁了起来,中国武术的发展也就逐渐丧失了自我反思和自我主张的能力。一直下去,中国武术将会混淆“应然”与“实然”的价值主观评断,会走进“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的处境。中国武术完美的民族形象和自我特色会渐渐地破灭甚至消失。这种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与代价主要体现在空间的挤压、文化的失根、技术的异化,记忆的消逝等危机现象。

1.2.1生存空间的挤压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不论是身体观、思维模式、表现形式,还是价值追求、伦理道德等,它们分属于2个不同的路向。按照西方文化的规矩和预设好的道路发展自身,那么,长此以往西方的文化空间会逐渐占据我们的文化空间也就不足为奇了。诸多学者也已得出相关结论,例如,武术的教育空间、武术的大众空间、武术的演艺空间、武术的竞技空间等都受到了严重的挤压,这已是有目共睹的现象。武术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不可否认,造成武术生存空间小的原因很多,例如,乡土到离土的转化,总体社会向个体社会的转型,城市化的推进与发展,域外武术的冲击等。那么,这些问题造成的空间挤压远远抵挡不住西方体育的发展模式对中国武术的冲击,在行政的驱使下,进奥成了主要的奋斗目标,竞技武术成了受宠“幸运儿”,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从当下的段位制及标准化的发展措施来看,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是现代竞技武术的内容和考核办法,真正的传统武术文化已经所剩无几,武术文化的独特性与内在因子逐渐缺失,应有的“思考”渐渐缺席,自身的视角渐渐消隐;所以,当下对于中国武术的发展,我们应该持有武术共同体意识,重视生存空间的现实问题,致力于武术的生态空间建设,重释与激活武术文化传统来反思我们的当下。

1.2.2传统文化的失根

由于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武术按照体育化的模式发展自己,最深根源和原生状态的东西发生了“质”的变异。这种质的变异,导致如今的传统武术已经远远地“离根而去,脱魂而飞”;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以西方体育身份定位的中国武术,恰恰忽视了最能体现中国武术核心价值的、最能代表中国身份的文化指纹。可以说,文化是中国武术的‘魂,魂不能离体。魂是发动机,魂是方向盘,魂是操纵器”。如果中国武术没有了文化性,就缺失了魂,传统武术一旦离了“魂”,便难免要陷入僵化、停顿与迷乱之中,久而久之,中国武术的深度发展模式将被磨平,历史意识将被消弱,文化主体性逐渐丧失,我们与武术的距离感也会越来越远。当下的武术发展如何进行自我定位,实现自主发展?重构文化主体性,建构更加健全的中国武术文化当代形态是一个重要的急需思考的问题。因为“文化主体性是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自觉及对自身文化的反思精神,即对自身文化之优点与缺点、精华与糟粕的理性自觉”;所以说,中国武术如果想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必须挖掘自身的优秀传统,释放出自己的优秀文化因子,因为这些最常规的东西才是我们认识自己,承认自己的核心元素,只有这样中国才会更为接地气,才会更加地有实力。

1.2.3技术的严重异化

中西方的体育形态呈现出风格迥异的内涵特征,例如,中国武术追求形神一体、体美合一、身道一体、内外双修等理念,西方体育追求的是一种更为彰显外在表现与努力征服对象为特征;然而,中国武术近百年的西化之路确实让我们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强势力度。不论竞技武术套路也好,竞技散打也罢,不讲究手眼身法步,不讲究弓马歇仆虚,不讲究内外三合等,传统武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已经完全背离。有学者提出了武术的现代发展表现了机械复制的特点,运动员的套路呈现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趋势。中国武术技术的自我个性和特色逐渐被消解、迷失。也有学者提出,竞技武术对练套路的编排与武术的本质和内涵渐行渐远,呈现出以暴力意向动作收式的异化现象。可以说,中国武术的技术异化已经成为一个体系的危机现象,这种趋势如不能遏制,中国武术只能接受成为马库斯式的“单向度人”的宿命。

1.2.4文化记忆的消逝

随着时代的发展,亦步亦趋的西方发展模式几乎完全侵袭了我们的传统,我们曾经琳琅满目的优秀拳种,博大精深的技法体系,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脑海中。即使风靡一时的武侠小说,也逐渐相继退出了书店,甚至在地摊上也难以寻觅和发现,这使得越来越多的武术文化记忆逐渐稀薄甚至是消逝。在2006年出版的李仲轩先生口述的《逝去的武林》就是很好的写照;所以,当下我们应该积极采取各种办法,诸如口述史等去记录还能留下的历史记忆,让这些记忆真正地保存下来。近年来,武术口述史研究对记录武术文化记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深入到民间的挖掘与整理力度仍较为薄弱,尤其对于某一拳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日常生活等需要更近一步地进行访谈与记录,因为中国武术记忆的消逝,会使我们减弱中国武术认同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文化记忆已经成为一门显学,因为它涉及得以延续的本质。当下,唤醒自我意识、自觉词控、自我完善的问题也就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课题。回忆过去,不但是怀旧和乡愁,更揭示的是历史与现实的微妙关系,实现中国武术融人世界历史与守护民族特色,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与本土化的追求,才是中国武术文化记忆研究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建构中国武术文化当代形态。

2.主体性阐释与文化主体性精神的觉醒

2.1“主体性阐释”:中国武术“场外强制”向“自我主张”的转变

回顾中国武术发展的“强制性阐释”之路及所付出的代价,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中国武术的新一轮发展必须祛除“西方镜像”,去掉“学徒”的身份,重新获得自身发展的自律性,摆脱“体育的程式”,积极地获得自身的真正立足点。也只有这样,中国武术的发展才能获得它的自我主张。当下,中国武术的发展必须走出外部反思的“强制性阐释”之路,走进“主体性阐释”的自我主张的道路;因为,“主体性阐释”有着自身的原生话语,它不包括任何的衍生话语和次生话语。坚持民族的立场和方法,是一种大视野,一种根植于本土的阐释。面对任何外来经验和模式,我们应该强化主体意识,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能够清晰地分辨自我和他者,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历史发展显示,中国武术近百年来的现代化发展一直沒有遵循自我的道路发展自己,而是循于别人的模式或者说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上}所以,一直以来出现的古今中西之争也愈显突出,如果我们不能进行及时遏制,后果将无法设想。所以,当下的中国武术发展急需建立“主体性阐释”的发展道路,它能促使我们对待自身的发展可以有着较高的自主性,时刻要求我们按照自己的特性、自己的结构、自己的传统来认识和调适自己,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2.2“主体性阐释”:中国武术发展的自主路径与主体精神的觉醒

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想要达到更高的国际水准,必须实现自立型的不断扩容,坚持自身的反思,更多地关照中国武术主体性的存在状况,从自我觉醒意识出发,重新认识中国武术文化的真实性,夯实内在的中国武术发展基石。唯有如此,才能让我们更多地去触摸到中国武术的历史深度。相对于强制性阐释的利弊,我们更应该保持足够的警惕与反思,以更冷静的头脑对待西方体育的发展模式(例如标准化、段位制发展策略),要认真对待西方范式的“有限合理性”,以及认真区分“强制阐释”与“有限合理性”之间的界限,积极做到互参互释、互证互补。

“主体性阐释”以主体的自主性为依据,拒绝前置立场和结论,一切判断和结论生成于阐释之后。叙述一旦完成,其自主含义就凝固于自身;所以,如果中国武术一直站在别人的视角,别人的立场,别人的要求去看待自己,长此以往,中国武术将会面目全非。事实证明,中国武术发展“强制性阐释”之路不但不是捷径,反而是歧途;因为中国武术的现代发展不是一种起因于“内发的力量”,而是源于一种“外发的压力”。中国武术的发展必须回归“主体性阐释”;因为“主体性阐释”是建立在文化自我主体意识觉醒的基础之上,反对牺牲自我,实现本真性的内在性回归,是为了把中国武术文化推向更高、更成熟的境地。

3.中国武术文化主体性回归与重构路径

3.1修复武术文化:建构“文化主体性”的真实文本

刘国钧曾提出:“国家之治乱,民主之盛衰,恒系乎其文化之高下,文化高深悠久之国,虽历险厄,遭艰难,受外侮,苟其文化不亡,终必光复旧物;若文化一蹶不振,则其国亦必随以灭亡。”中国武术更是如此,如果其文化得不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并且对已经损坏和断裂的文化没有进行很好的修复,那么,后果将不堪想象。对于中国武术的文化修复来说,我们应该积极地修复文化的根本,修复最能体现中国味道的文化因子,唯有此,中国武术文化才能得到全面的传承与发展。那么,中国武术发展的“主体性阐释”之路不是死守传统,而是批判传统,再造传统,决不是只忠于中国武术的“过去”,更应忠于中国武术的“未来”;决不是只满足于中国文化的重来,更应以丰富的世界文化为最终的目标。这样,中国武术才能真正找到一种稳固的构架来支撑起自己,发现一种更为广袤的空间,使自我能够在这个空间内延续自己,扩展自己,提升自己,这是一种超越自我的修复;所以说,武术文化修复是中国武术发展走进“文化主体性”之路的关键。

3.2彰显文化身份:建构“文化主体性”的自我在场

中国武术是“道”和“艺”的复合体,诸多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例如是一种过程文化,是一种为善的学问,是一种为己之学,是一种生存美学等,中国武术的优势也正是它道艺的结合,而且正是在道的统摄下来指导艺。当下中国武术的文化身份可以说是“混杂的”;因为中国武术发展一直依赖于西方的发展模式,被西方的发展理念所支配,同时不断地希求于以西方的文明来弥补自身文化的缺乏,将原有的文化资源按照西方的模式予以裁剪和拼接,积极建立一种“文化自我”的主体性,可以说,这是一种碎片化的、多变的文化身份。然而,有意识地树立自身独立的文化身份,完成这一任务是长期的、也是艰难的;但它关乎中国武术的长久发展,我们必须跳出异域理论的局限,跳出徘徊于西化与虚无之间的不知所措,从自身的现实看待问题本身。也只有这样,中国武术才能构造出理想的内向性,自主性的主體;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构和重塑中国武术发展问题的基本经验及自我主张的路径。

3.3确立中国立场:建构“文化主体性”的当下使命

回顾中国武术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当下需要重新发现寻找、发现甚至开辟中国武术发展的新道路,认真思考中国武术的将来发展。对于中国武术发展来说必须反求诸己,回到传统来重构自身,只有这样才能发出有效的中国武术自己的声音。武术的发展离不开民族传统的根,只有通过自己的根基来支撑自己,中国武术才能去除虚无主义;因此,中国武术的重新诠释应该将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追求中国立场作为其发展的宗旨。那种一家垄断的另类性言说已经成为过去,我们应该树立文化自信,强化主体文化精神的觉醒,确立属于自己的中国立场。如果我们只是依循于“外部反思”,那么这种经验就根本不可能构成;因为丧失自我本源的中国武术注定会受到诸多因素的侵扰,也就根本无法再行提高。

3.4重塑中国形象:建构“文化主体性”的必然选择

中国武术必须清醒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必须跳出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范式;因此,在世纪转折之际,看待武术发展的问题应该是站在中西交汇的高度,用中国概念,中国话语重新诠释传统武术,正确处理武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既要体现在形式中又要体现在内容中。只有这样,中国武术文化才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所以,重塑中国形象,显示中国特色、中国属性是中国武术长期强制性阐释过后急需重视和关注的问题。那种居功至伟的强制性阐释之路必须得以清理,真正实现自身的扩容。这种扩容不是忽视参考与借鉴,而是应该突破瓶颈,促进从学习型向自立型转变,这是建构中国武术文化的必然选择。

4.结束语

中国武术在百般无奈、外部反思的情形下,选择了模仿西方体育文化的发展模式,促进了中国武术百年体育化变迁的“文化真实”。在这种盲目依附西方发展模式,宁做“学徒”的“强制性阐释”发展道路上,使得长期处于传统中华文化的中国武术出现了身份的模糊和话语的缺失,并逐渐走向了边缘;所以,中国武术当下发展需要一种“停顿后发展”的态度,重新定位,积极走出外部反思的发展之路,走进“主体觉醒”的自我发展立场,改变被西方体育文化殖民的现象。唯其如此,中国武术才能重新把握自己,使自身具备应有的、自主成长的生命力,进而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构造出自己的生存美学。这是对武术文化主体性德性及境界的提高,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承受这样的使命,真正担当,需要我们基于切实的深刻反思,只有进一步的反思,才可能有所超越,方可谈文化主体性的真正建构。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强制性武术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中国武术,中国魂
中国武术帮助古巴人民应对新冠肺炎封城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
市场监管总局 应急管理部取消部分消防产品强制性认证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