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时代武术的发展模式及路径

2017-04-27 12:41马文友杜艳华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武术时代文化

马文友 杜艳华

摘要:武术“发展模式”是对构成武术整体的各个要素有全面认识,并在平衡利弊基础上得出的一种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恩路及方式。武术“前视觉文化时代”相对和谐的发展模式被“视觉文化”时代的技术理性至上所打破,出现了人文价值流失,教化作用锐减等现象。为了及时有效地遏制这种境况,提出构建“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武术发展模式。同时,指出该发展模式的具体实现路径:1)武术在图像化传播过程中要坚守自己的精神品格,做到“图文互释,文质相符”;2)武术在艺术化的过程中要加强人文教化作用,做到“寓教于乐,张弛有度”;3)武术在审美化的过程中要分清主次,做到“技艺渗透,相得益彰”;4)武术在时尚化过程中要立足根本,做到“传统内质,时尚表达”。

关键词:武术;视觉文化;发展模式;实现路径;艺术化;审美化;时尚化;图像化

中图分类号:G 852 文章编号:1009-783X(2017)01-0137-04 文献标志码:A

所谓视觉文化,它的基本涵义在于视觉因素,或者说形象或影像占据了我们文化的主导地位,强调视觉快感,专注于感性的愉悦。随处可见的图像、视像、影像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一切都以快速展现、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价值取向等都有所改变。在这一社会背景下,武术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人文价值理性流失、精神教化作用锐减等。基于此,本文选定视觉文化时代武术的发展模式及其实现路径进行研究,旨在为新形势下武术更快、更好地发展提供可借鉴的路径。

1.视觉文化时代武术的发展模式

1.1何为模式

“模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释义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当代新增词大词典》进一步释其为“体现事物的本质和一般特点的基本结构或基本式样,它舍弃了事物的细节,是事物基本特征的体现”。由此可见,模式研究就是要抓住事物的主要问题、主要矛盾,将事物内部的重要因素及其关系理清,以便进行理论分析。本文认为,武术“发展模式”就是对构成武术整体的各个要素有全面认识,能够抓大放小,找出主要矛盾,并在平衡利弊的基础上得出一种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思路及方式。它具有较强的时间规定性与空间延展性,并随时空的变化而变通。另外强调,构建武术发展模式时应注意全面分析,整体规划的原则,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顾及社会需求。

1.2需求决定模式

需求决定事物内部各要素的比例及其发展态势,武术发展模式应随社会需求而动态调整。例如,武术商业化发展模式是将武术置于市场经济之中、立足消费社会的现实,以感性的舞台表演形式满足大众审美需求(通俗、时尚元素)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只是武术发展的一个阶段,并不是武术发展的终极目标。武术除追求感性直观、新奇刺激的外在美之余,还应该追求更有深度的艺术境界以及文化传承作用。换句话说,商业化发展对于武术的作用是培养消费大众并使其广泛接触世俗性的武术,为武术发展提供经济保障和国际交流与传播平台;但是,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了“和谐促发展、文化定输赢”的时代,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不容小觑,各国之间的“文化争夺”文化侵略”现象也比较明显,因此,武术的当代发展与历史使命应坚守文化底线,深度发掘自身资源,强调“立己达人、守正创新”。

1.3武术发展模式的理性审思

1.3.1从视觉文化角度考虑

“视觉媒介构成的文化,已经不是一个地域性的文化,而是一个超越地域空间界限的全球化文化”。视觉文化具有超越民族、地域、个性等多元特征,是可以世界共享的弱化文化差异性的文化。武術要想得到更多世人的认可、增加自身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利用视觉文化的优势。像功夫影片《少林寺》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14年南京青奥会开幕式上的武术表演都是利用了视觉文化的优势,将武术这种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身体语言通过高科技手段置于人们的眼前,成功地进行了全球化的美学展示,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功夫舞台剧凭借视觉文化魅力已崭露头角。1994年奥地利人出资拍摄的第一部舞台剧《沙弥之路》(又叫《沙弥走进少林》)在国外首映获得成功后,1998年的《生命之轮》、2002年《少林雄风》,又相继问世。可以说,功夫舞台剧是在视觉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时代强音、一道亮丽风景。它通过视觉文化的“无限制性”使审美主体由小众变成大众,利用人们追求新奇、变化、刺激的消费理念,设计丰富而又曲折多变的情节,通过肢体语言诠释着经典的历史故事,在东方审美文化的视听愉悦中既不生硬也不苍白地进行了文化输出,增加了武术的国际影响力与文化竞争力。另外,以视觉文化为平台的武术类专题节目,也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即可观看武术表演或比赛。像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倾力打造的《武林大会》,就为人们了解武术、熟知武术提供了一个窗口。该节目使原本神秘的武术,通过视觉文化时代的电子传媒与大众拉近了距离,变成了真正的“世俗”文化。这对于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武术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展现自身优秀文化内质的大好机会,所以,视觉文化“超时空”的传播优势应该积极利用。

1.3.2从武术的文化价值考虑

视觉文化在给武术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过分依赖视觉技术包装与打造的虚假表象,钝化了人们艺术欣赏的个性和敏感度。只有具备强烈的感官效果,才有可能“激活”人们的审美阈值。“三俗”(低俗、庸俗、艳俗)的武术审美观就此产生。对此,一些敏锐的研究者已经指出了视觉文化的弊端——“现代科技不断发展所引发的信仰危机、物欲横流、身心失调、人格分裂”等状况在今天已尽显无遗;因此,我们应该站在客观的角度,既要看到视觉文化对武术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的消极影响,既考虑到当代武术的创新发展,也要考虑到它人文价值的流失。

视觉文化时代,传统意义上的赏心悦目已经变成了赏“色”悦目。有些武术类影视剧追求新奇刺激、感官愉悦,挑战传统“仁礼教化”的价值理念,而“人类的精神生产包括电影生产应该将价值导向放在首位,应该强调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导向”。武术类影视剧在给商家创收利润的同时也给武术本体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愉悦耳目的同时流失了深层的人文价值;因而说,我们应该坚守与时俱进的唯物史观,在不排斥影视作品商品属性的同时,也要保持其基本的意识形态属性,把握好“度”,避免走向“三俗”化的审美观。

当前,在体育强国战略指引下,在大武术观的指导下,武术发展既要符合世界潮流,又要保持自己鲜明的文化个性,应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构建中国文化形象,树立中国文化品牌等,这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典型代表的武术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契机。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武术更要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和精神禀赋。当代武术的发展既能愉悦观众又不降低自己的文化品位,才能保证武术走上一条康庄大道。有鉴于此,树立武术文化自信,加强武术文化自觉,让人们在领略其技术风采、视觉愉悦的同时,体会东方体育的文化魅力及带给人们精神滋养应是未来武术发展的理想模式。

1.4视觉文化时代武术发展模式的构建

武术既要利用视觉文化的优势进行传播,扩大受众面和影响力;同时,又要规避视觉文化对武术的不利影响,加大武术的文化承载力和精神教化作用。总之,视觉文化时代武术的美学精神也不能向市场或娱乐产业屈从,武术审美现代性过程中虽出现了人文精神与科技手段的绝然对立,但这是一种极端的表现。我们应该使武术在一种辩证张力的基础上向前发展。

另外,新媒体与新技术虽加大了武术(各类演艺节目及相关武术赛事)的国际化传播,但是武术国际化的过程也需文化与科技的紧密融合以打造“新常態”下的武术。同时强调,武术对外传播要有国家意识和市场意识。一方面要利用科技手段展现真正的武术“文化”魅力,而不是迎合西方大众的猎奇心理;要站在全球化的高度,以“大武术观”的视域,提升武术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要善于和其他领域尤其是艺术领域开展合作,通过资源整合(包括新媒体技术),提高武术产品核心竞争力;坚持本体(技击意识),顾全大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

综上所述,当下武术既不能一味强调武术的文化价值,对高科技手段不屑一顾,也不能一味依赖高科技手段,对武术的文化价值视而不见,应理性地选择构建“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武术发展模式才是时代所需,大势所趋。

2.视觉文化时代武术发展模式的实现路径

当下,武术受到视觉文化的影响,发展模式中出现了“文化内涵”与“科技手段”不和谐的态势。有鉴于此,构建武术“文化与科技相融合”发展模式的实现路径为:第一,武术在图像化传播的过程中要坚守自己的精神品格,做到“图文互释,文质相符”;第二,武术在艺术化的过程中要加强人文教化作用,做到“寓教于乐,张弛有度”;第三,武术在功能化与审美化的辩证关系中要分清主次,做到“技艺渗透,相得益彰”;第四,武术在传统与时尚的二元论博弈中要立足根本,做到“传统内质,时尚表达”。

2.1图文互释,文质相符

处于视觉文化时代的武术,切忌急功近利,只为满足大众的耳目之欢,将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放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一个时代的美学风尚,不应该-是市场消极选择的结果;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等等。武术审美的核心价值观与文艺活动的精神指向一脉相承,都是旨在强调人文教化,即净化人的灵魂,使之悦情悦志;所以,图像化的武术也要阐释武术的核心价值观。譬如:功夫舞台剧,要在弘扬“武”之灵魂的基础上展现“舞”美;武侠影视剧,要在宣扬武德情怀的基础上打造绚丽的感性美,等等。

另外,读图时代可以利用电子传媒的优势,将武术的经典著作拍成纪录片传播海内外,并通过专门的人才进行讲解,重塑武术形象,减少有意或无意地对武术的层层误读。片中首先应该展现真正的东方武学底蕴,而不是封建迷信的糟粕,不能停留在满足大众的好奇心及感官欲;其次,可以尽量利用视觉文化打造武术的形象工程,但是要配有正确的解说,能够贯通武术历史脉络,而不是随意肢解。关于武术的地域文化,可以结合当地的人文、景观、地貌进行诠释和加以区分,然后整体性地对中国武术形象进行展现。这样对西方人乃至对中国的青少年4%了解博大精深的武术都是一种很好的“图文互释”方法。现在的武侠片常常给人们一种印象:眼花缭乱的兵器,杀人不见血的功夫,场面宏大的战争,等等,不一而足。人们看过之后未必能领悟其中“真意”,更会怀疑武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儒家教化理念;所以,只有通过影像产品的再解读才能透露出武术深层的人文价值。

2.2寓教于乐,张弛有度

视觉文化的“专制”使得传统审美的自主性和自由选择性受到极大威胁,“想看不想看”之物随处可见,各种图像文化充斥着人们的眼睛。除非脱离现实社会,否则大量的视觉符号让人无处可逃。在文化学中,任何一种文化都存在理想与现实因素的抗争,只是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外在表现。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解放了,尤其是到了90年代“视觉文化”兴盛。一时间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泛滥,几乎各种娱乐形式都有武术的加盟,武术被用于消遣、享乐,审美趣味由“内蕴”转向“外显”,审美价值由“教化”转向“娱乐”。其实,这是一种不理性的表现,致使武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异化”。如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已有所意识,主张提炼武术中蕴涵的人文价值并将其进行时代转化,并反哺于大众。譬如:在武侠影视剧模式中多运用传统意象符号,深刻阐释武术的文化内涵,给大众以教化;不要宣传—些虚无缥缈、虚幻至极的东西误导大众,或者以一些低俗的东西诱惑大众;在竞技武术套路中应将动作内涵所能折射出的技击意味放在主要地位或至少与服装、音乐、器械、艺术表现力等外显层放到同等地位,同时在套路创编中要多融人一些带有传统技击含义的动作,少一些花哨的不知“所为何用”的动作,避免武术的过度“舞化”或“操化”,要以一种民族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去开拓武术的未来。

当下,传统文化的创新理念和新型审美样式的出现共同为武术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和价值属性。武术“微电影”(微时、微周期制作、微规模投资)即自媒体时代一部分大众专享的审美形式,但是要在武术“微电影”的创作中强调文化自觉意识(自媒体时代,受众也是传播者,他们的价值观影响社会正能量的传递),注重虚拟网络的伦理操守,以高扬武术的社会人文价值为要。另外,视觉文化时代“互联网彻底改变了艺术生态”。在此背景下,武术网络游戏可以尝试采用体感互动的方式进行,让玩家置身其中,参与互动,将教化理念与故事情节紧密结合,让他们体会什么是真正的“寓教于乐、张弛有度”。

2.3技艺渗透,相得益彰

術道并重、道器一统是传统武术文化一大特色,可以说,武术的“功能化”与“审美化”并不完全矛盾。然而现实中,一部分人排斥视觉文化,认为技术与艺术不能兼容,将武术的艺术性泯灭:强调武术的技击价值,武术出现了唯技击论;一部分人鼓吹视觉文化,大肆宣扬武术的艺术性,将技术与艺术对立:武术又出现了纯艺术化倾向。鉴于此,我们提出武术的技术与艺术要充分融合,技艺渗透方能相得益彰。

视觉文化时代,武术要抓住机遇,主动走进艺术,要让艺术为技术所用,武术的艺术与技术应在更高层次上结合:可以充分利用逼真的技术手段和丰富的想象力等来彰显武术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在艺术化武术方面,更应该注意技术含量和艺术意蕴的有机结合。张文广先生曾言“猴拳本是一种较好的拳术,但有的表演者专门为模仿而模仿,甚至在面部表情上花较多的精力去模仿猴子,这样既失去了武术的特点,也不能更好地体现出武术的美和体育价值”;还有竞技场上的“螳螂拳”也是一样,为了模仿而过分摇晃、摆动,徒有其形而无其实。武术中的“技”与“艺”一定要控制好比例,否则就会给人一种“头重脚轻根底浅”的漂浮感。“通过具有技击含义的动作,充分展现阳刚美与和谐美,是竞技武术套路的重点,只有立足于这两点才是完全遵循东方艺术表达方式的一种发展模式”。这充分说明,武术的技术与艺术要分配得当,不能顾此失彼。视觉文化时代,要善于利用二者的“互渗”打造武术的审美和谐:武术的艺术化要为技术服务,武术的技术可通过艺术化进行表达。

2.4传统内质,时尚表达

传统并不是一个僵死不变的范畴,传统也在不断发展,它需要吸收时尚元素,融入现代社会。这就面临着武术传统的时代创新问题。武术传统在当代的时尚演绎中还需自觉地进行选择性继承,那种只考虑视觉文化的影响,不顾自身传统,一味追逐时尚完全抛弃武术带给人的精神愉悦和人文滋养的做法不可取;因而,当下武术可参照功夫舞台剧或者现代杂技和民族舞蹈的成功经验,进行样式创新,灵活运用现代社会的商业运作,选择性地以时尚形式展现。可在相关比赛中尝试采用新模式,在原有打练结合的基础上增添“演”的成份,但必须强调,武术应该根据自己的历史传统、文化传统来构建一个“新适应”,在时尚化的同时不能把它变成“非武术”。

简言之,视觉文化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发生了较大变化,武术需要在保持原有传统优势基础上添加时尚元素。考虑观众需求,增加表演样式、增强创新意识、树立品牌理念。深入挖掘武术特有的文化底蕴,结合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通过视觉文化时代的高科技手段,打造既充满浓郁传统文化特色,又不失现代气息的武术,才是其发展模式的最佳路径选择。

3.结束语

视觉文化为当代武术的发展既搭建了一座桥,也形成了一道沟壑。作为“桥”,它增进了武术与大众的交流与互动;作为“沟”,它使武术的文化内涵与高新技术时常发生抵牾。众所周知,科技的滥用已使武术(尤其是艺术武术)更加神秘化、虚幻化,甚至导致了武术文化的被肢解、被误读,等等;因此,通过“文化与科技相融合”引领武术的创新发展才是当下武术发展模式的选择。与此同时,又针对此发展模式提出了4种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实现路径。总之,要让武术“产品”既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又能展现出武术的文化魅力。

猜你喜欢
武术时代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谁远谁近?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