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医膳食类文献计量学研究

2017-05-03 05:36宋长红徐乃伟王继坤
护理研究 2017年13期
关键词:药膳食疗论文

宋长红,徐乃伟,姜 玥,穆 欣,王继坤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医膳食类文献计量学研究

宋长红,徐乃伟,姜 玥,穆 欣,王继坤

[目的]了解2012年6月—2015年6月中医饮食干预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为中医食疗、中医药膳以及中医饮食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提供借鉴。[方法]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12年6月—2015年6月正式发表的中医饮食、中医食疗、中医药膳类文献进行检索,并利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对所检索文献的年度、作者单位、地区分布、论文期刊、研究类型、基金支持等指标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共检索出相关文献511篇,符合纳入标准要求的共245篇,其中学位论文18篇,会议论文19篇,有基金支持的论文30篇;论文地区分布主要为经济较发达地区,且以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为主,期刊分布较散,且以中医药类期刊为多。[结论]鼓励中医饮食干预,规范中医食疗药膳研究设计,注重科研投入支持,强化区域院校团队合作,深化理论研究,开展基础实验,积极提升论文质量,以促进中医食疗、中医药膳的研究与推广。

中医食疗;中医药膳;中医饮食;文献分析

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生活水平和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世界医学的高速发展,疾病谱的多样化越来越明显,与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饮食对疾病防治的重要性,将目光投注在饮食防病和保健养生上。中医食疗药膳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经验,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膳)、精气学说和药食同源的学说共同奠定了中医食疗药膳的理论基础,随着中医理论在疾病预防治疗领域效果的不断验证,中医膳食方面的研究也呈增加态势,为了解我国中医食疗药膳领域的研究现状,本研究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12年6月—2015年6月收录的中医饮食干预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归纳、整理与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以“中医饮食”或“中医食疗”或“中医药膳”为主题检索词,检索CNKI中有关中医饮食干预的文献,检索时间跨度为2012年6月—2015年6月。文献纳入标准为:中医饮食、中医食疗、中医药膳的理论研究、试验研究、实验研究以及综述及其他量性或质性研究;排除标准:重复文献、征稿启事、通知、广告、访谈类、文摘或科普类、专利介绍、见闻及译文以及仅针对古医家、文献简单探析类的文献。本研究共检索到中医饮食干预类文献511篇,对检出的文献进行逐篇阅读,删除无关文献61篇、重复文献24篇、文摘或科普类文献77篇、通知或广告类文献55篇、古医家文献探析类31篇,译文类2篇、访谈类5篇、生活小经验或专利介绍7篇、报告类4篇,最终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245篇。采用Excel建立数据池,将245篇文献按照发表年代进行分类,并在各个子文件夹中针对文献作者、单位、基金支持、研究类型、收录期刊等方面进行整理统计。资料核对后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2012年6月—2015年6月各年度有关中医饮食研究论文发表情况 2012年6月—2015年6月各年度有关中医饮食、中医食疗及中医药膳类论文发表情况见表1,为了更直观地反映和比较论文发表情况,本研究特以月为单位,计算每月平均论文量。

表1 2012年6月—2015年6月各年度论文发表情况

2.2 2012年6月—2015年6月部分期刊载文量情况 本研究检出的文献期刊分布较为分散,表2为部分发文量较多的期刊。

表2 发表中医饮食干预研究较多的部分期刊载文量

2.3 2012年6月—2015年6月主要地区分布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论文发表情况 为了解目前国内各地区对于中医饮食方面研究情况以及各科研单位情况,针对第一作者所在单位情况进行了整理,并且将涉及的主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发文数量进行统计,主要单位所占比例见表3。

表3 中医饮食干预研究论文作者所属机构分布

2.4 基金支持及研究类型分布 245篇中,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8篇,会议论文19篇;有基金支持的论文仅30篇,占12.24%;临床试验118篇(48.16%),理论研究44篇(17.96%),社区干预6篇(2.45%),调查研究10篇(4.18%),其他67篇(27.35%)。

3 讨论

3.1 中医食疗与中医药膳的区别与联系 中医食疗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食物的性能、配伍、制作和食法以及食物与健康的关系,并利用食物来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2]。中医药膳学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药膳起源、发展、理论、应用及开发研究的一门学科[3],其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即药膳为药材与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食疗不必一定是药膳,但药膳则必定是食疗。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都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他们的理论体系完全根植于中医学理论,即整体观、调理脏腑、扶正祛邪、辨证施(食)膳、辨病施(食)膳、三因制宜、阴阳五行理论等;二者有相同的药性理论,即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归经理论等;有相同的配伍禁忌,即胎产禁忌、配伍禁忌、药食同用禁忌、四时进食禁忌、病中禁忌等;有相同的配伍理论,即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的配伍关系;有相同的治法理论,即汗法、下法、温法、消法、补法、理气法、理血法、祛湿法等;涉及每一种食物都是从异名、基原、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应用举例(食疗学)、药膳方选(药膳学)、用量用法、使用注意、参考成分等方面进行整理,二者在概念及内容上相互重叠、相互交叉,不能绝对划分[4]。

3.2 中医饮食调摄现状与发展对策

3.2.1 鼓励中医饮食干预,强化论文研究质量 关于中医饮食对人体的生理、病理、饮食所伤、饮食致病、饮食防病及饮食养生理论,历代古籍及医家均有相关论述。《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到:“上古之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素问·藏气法时论》提出了饮食五味养生大法,即“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利用中医理论的辨证施治,根据饮食的性味进行辨证调和,使五脏各得其味而维持和恢复其正常功能。中医历代文献对食疗药膳已形成丰富的认识理论体系,对食物的性味、功效、应用、饮食宜忌、辨证施食规律有较为全面深入的阐述。但是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未能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临床应用中缺乏理论性的指导。随着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和知识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全面整理和分析共性认识成为可能,现有的方法和技术已经能够将诸医家的知识和经验形成知识库并结合当前研究成果,进行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发现共同的群体知识经验规律[5],并在实证研究过程中积极发展客观评价指标和质量控制标准,提升科研产出水平。

3.2.2 发挥科研院所作用,促进学科院校合作 中医食疗药膳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经验,随着中医学说、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中医食疗药膳学逐渐成为中医学的一个独特的分支[6]。现代营养学发祥于近代西方,以现代实验科学为依托,以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多学科为基础,其用分析法对食物进行了研究,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强调“平衡膳食、辨证用膳”,以体质学为连接桥梁,强调“饮食的相忌相克”“顾护脾胃”,与现代营养学不谋而合[7]。同时,由于不同地区饮食文化以及不同区域食养理念的差异,中医饮食干预受重视程度明显不同,中西医营养学在不断融合交汇过程中需要不同区域、不同学科、不同团队间的合作。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参与中医类研究的机构明显增多,由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人才梯队建设和设备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优势,其引领着当今中医研究发展的潮流,并且随着学术交流的不断发展,团队间的实力差距在缩小,科研合作对提高科研水平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已成为当今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流方式,这也就要求中医科研工作者精诚合作、遍地开花。

3.2.3 加强科研支持投入,着眼核心期刊水平 科研基金资助的项目提倡科研理论的创新和运用,要求科研的严谨性和规范性,能够筛选出科研胜任力强的个人和团队,为其提供更广阔的科研平台,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科发展[8]。从基金资助情况看,目前中医饮食干预研究的基金资助数量少,一方面反映了研究者科研基金申请意识和能力相对不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有关部门对中医饮食科研投入尚小。学位论文研究者通过研究生期间的学习以及开题过程中的推敲,较系统地掌握科研方法学,并能通过较严谨的科研设计开展中医饮食方面研究工作,同时还有研究生导师进行指导和监督,有助于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本研究检索出的博硕士研究生论文仅有18篇,占7.35%(18/245),比例较小,对中医饮食类学位论文选题的鼓励和科研基金的支持,能够进一步提高论文质量,从而促进中医饮食干预研究的推广。学术期刊作为学科发展的标志,是专业信息创新、认证、传播、交流、检验的重要载体,其中,核心期刊作为高影响因子研究论文的重要载体,是体现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在促进学科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论文期刊分布较为分散,核心期刊种类明显不足,提升科研质量、关注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必将是中医饮食类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

3.2.4 重视基础研究支撑,推进社区干预改革 245篇研究中,临床试验118篇,占48.16%,理论研究44篇,占17.96%,社区干预6篇,占2.45%,调查研究10篇,占4.08%。基础研究明显不足,在中医饮食体系推广与建设研究方面同样涉及较少,对于中医理论体系与实证结合深入研究力度不足。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基础研究,中医药膳食疗也不例外。以食物和/或中药材为主要原料,兼具药物防病治病和食品营养保健双重作用的食品,其配伍、组方和运用均是在中医药基础理论和防治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其加工制作过程则需要以烹饪理论为依据。相关理论或临床学者一般只是在相关研究过程中因为对药膳食疗感兴趣而有所涉猎,专门投入精力研究食疗药膳理论的并不多见,只有加大投入力度、集中人员研究焦点、深入发展理论、重视基础研究,才能使中医食疗、中医药膳形成独立发展的态势,最终提高民众认识[9]。

3.3 中医饮食调摄研究的现实意义 中医理论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生命活动、病理变化及其调控规律与法则的系统理性认识,是中医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中国独特的自然观、生命观、疾病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只有坚持中医理论的主体性,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发展中医学术[10]。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和“五味”的相同内容,同时某些食物本是药物,既可食用,又可药用,食性与药性相顺应,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反,食物便会降低药物的作用[11]。中医食疗、中医药膳是根据药食同源、养医同理,充分发挥各类食物、药物的功效,以达到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目的[12]。即未病食之可强身健体,谓之“食养”;既病用之,可以祛疾疗伤,谓之“食疗”,而病后调养又可促进康复,防止病去邪恋,迁延反复。食疗药膳疗法是中医药学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国膳食文化的一个特有分支,将我国独特的烹调技艺与中医药学理论融为一体,以我国饮食材料为基础,把药品和食品巧妙地结合起来,以疗疾、健身、延年,效果显著。食疗、药膳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又有别于普通的饮食,通过对中药与药膳、食材与食疗方面的专著文献的查阅,针对中医食疗药膳特点,结合当前临床应用可能出现的情况,对中医食疗药膳配伍、用料等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原创为根基,以国际化为动力,传承与创新并重,实现中医食疗药膳更好发展、更优服务临床、更快解除病人痛苦,是中医工作者重要的使命。

[1] 张爽,马红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长期护理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护理研究,2015,29(3B):914-916.

[2] 杨永良,张正浩.中医食疗学[M].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191.

[3] 陈静.中医药膳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2.

[4] 尚云青,王玲.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课程内容重复问题与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3):66-68.

[5] 覃冰心.中医食疗的研究概况及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184-185.

[6] 高日阳.中医药膳理论及其进展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51.

[7] 谭唱,赵宇栋.中医食疗与现代营养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8):298-299.

[8] 单亚维,晏利娇,郝玉芳.我国中医护理发展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8):565-569.

[9] 鲁明源.中医药膳学科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1):2912-2913.

[10] 潘桂娟,于智敏,刘洋,等.关于中医理论现代发展的战略思考[J].世界科学技术,2007,9(6):1-11.

[11] 陈锋华,刘凤艳.中医饮食护理的意义及原则[J].吉林中医药,2006,26(5):43.

[12] 周丹.中医食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脾肺气虚型患者营养不良影响的研究[D].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2012:9.

(本文编辑李亚琴)

Bibliometrics study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et in China Knowledge Resource Integrated Database

Song Changhong,Xu Naiwei,Jiang Yue,etal(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eilongjiang 150040 China)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373537。

宋长红,主管护师,硕士研究生,单位: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乃伟单位: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姜玥、穆欣、王继坤(通讯作者)单位: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R248

A

10.3969/j.issn.1009-6493.2017.13.019

1009-6493(2017)13-1605-04

2016-08-27;

2017-04-16)

引用信息 宋长红,徐乃伟,姜玥,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医膳食类文献计量学研究[J].护理研究,2017,31(13):1605-1608.

猜你喜欢
药膳食疗论文
荔枝养生药膳
湿气不可怕,药膳起居健康行
消化不良 食疗帮忙
改善消化不良的两款药膳
食疗助你远离感冒
食疗养生祛湿气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