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标点符号在朗读指导中的作用

2017-05-04 06:39蒋圣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4期
关键词:朗读指导标点符号小学语文

蒋圣艳

[摘 要]标点符号具有表示停顿、提示语气、表达情感等作用。借助标点指导朗读,对于学生读好课文具有积极的意义。课堂中,借助标点符号指导学生朗读,能让学生读出语言的节奏美、语气美、情感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标点符号;朗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49-0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有着明显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而标点作为文本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标点符号入手,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就能让学生读好课文。那么,如何借助标点符号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呢?

一、借助标点,把握停顿,读出语言的节奏美

表示停顿是标点的主要特点之一。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标点符号的指导,使学生把握好不同的标点符号在停顿时间长短上的差别,从而帮助学生读出语言的节奏美,让学生的朗读基础更为扎实、牢固。

如苏教版语文第三册《乡下孩子》一课,作为一首儿童诗,诗歌主要以长短句的形式描写了乡下孩子的生活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赞美。指导学生朗读诗歌中的句子:“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含一片草叶,能吹出动听的歌曲。”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句子的标点有什么特点。学生会发现,一个句子是逗号,一个是句号。在学生发现标点的特点以后,朗读时,他们就会有意识地把表示句号的那个句子读得声音长一些,把表示逗号的句子读得相对短一些。这样一来,学生就自然地读出了停顿、读出了节奏,整个句子也就显得抑扬顿挫起来,朗读也更有韵味了。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主要从标点符号的停顿方面指导学生朗读。这样,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会显得心中有数,目的性更强,从而为他们朗读水平的整体提升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标点,把握语气,读出语言的语气美

在语文教材文本之中,标点符号大都隐含着一定的语气。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握这种语气,并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在朗读时读出声音的高低、快慢、轻重、缓急等。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读出语言所描述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如苏教版语文第八册《云雀的心愿》一课,课文主要通过小云雀与妈妈的对话,告诉学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文中有一段对话:“这里的风沙真讨厌!”“‘孩子,以前这里是……妈妈心疼地说。”在朗读小云雀的话时,由感叹号学生可以看出,这是小云雀脱口而出的感慨,可以读得快一点,以显示出小云雀看到这里风沙大时的不满;在朗读云雀妈妈的话时,借助逗号、句号之间的停顿,教师可以让学生读得慢一点,读出云雀妈妈耐心跟孩子说话的语气,更读出云雀妈妈对云雀的耐心教导。这样的朗读指导,可以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音调美的熏陶,产生美的感受,达到增强朗读效果的目的。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从标点符号入手,指导学生读出文本对话中的语气、语调,读出文本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基调。这样一来,学生的朗读就会显得自然而从容,也深化了朗读效果。

三、借助标点,把握情感,读出语言的情感美

在语文教材中,标点符号不仅可以表示停顿,还蕴藏着一定的情感,这种情感为课文增添了不少色彩。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标点符号的把握,读出文章所流露出的情感,读出语言的情感美。

如苏教版语文第五册《小稻秧脱险记》一课,作为一篇科普童话,课文主要通过生动形象的对话,来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文中有一段对话描写:“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说:‘不对呀,大晴天怎么会下雨啊?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来……‘这不是雨……是专门用來收拾你们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的时候,可以紧紧围绕着对话中流露出的情感,也就是杂草害怕、警觉的口吻和除草剂洪亮的、蔑视一切的情感来朗读,再加上标点符号中问号以及感叹号所流露出的情感,来指导学生朗读。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把握作者情感的需求,从而真正把这种声情并茂的美朗读出来。这样指导朗读,学生读得轻松、愉快,学习效果显著。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在文中对话的朗读指导上,教师主要从标点符号所流露出的情感入手,指导学生朗读。这样一来,学生对不同人物所要表达的情感把握得更深刻,朗读也显得更轻松、愉快,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材文本中,标点虽小,意义重大。它不仅可以表示停顿、语气等,还可以用来指导学生朗读。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标点符号的作用,让标点符号为指导学生的朗读助上一臂之力,从而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再上新台阶。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朗读指导标点符号小学语文
我们班的“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争吵记
标点符号的争论
谈职高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