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日催花暖欲然”(下)

2017-05-04 07:15王馗
艺术评论 2017年3期
关键词:中国戏曲剧种汤显祖

王馗

三、戏曲学的导向与偏向

戏曲学科学术研究在 2016年一如既往地按照学术规律展开。随着文化部对《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具体实施,全国戏曲普查工作在本年度全面推进,基本数据得到采集整理。剧种、剧团相关数据的著录和普查,揭示了中国戏曲真实的生存面貌,为戏曲艺术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全面梳理中国戏曲的艺术家底、推进中国戏曲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保障。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由时代华文书局出版发行,该丛书在 2013年以来的三年内,出版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职和离退休学者的代表性学术著作 115种,其中戏曲研究专著 25部,占据了五分之一强,显示出戏曲研究是该院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戏曲研究历时 65年,形成了所谓的戏曲“前海学派”,2016年3月31日,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专门调研戏曲研究成就,显示出对该院戏曲史论建设的高度重视。关于“前海学派”理论建构的研究,成为本年度戏曲学理论建设的重要课题。

“前海学派”是中国戏曲进入现代转型以后,以强烈的文化自觉进行理论创新的一个学术团队,从国家戏曲文化传承和创造的角度而言,前海学派在 65年中实际履行着国家戏曲智库的重要作用。从 20世纪 50年代以后,戏曲理论研究者以清醒的理性和自觉,面对中国戏曲崭新的发展契机,以适应时代精神的学术团体为依托,对艺术传统进行挖掘、整理、传承、革新,逐渐形成符合戏曲艺术规律的理论术语与学术范畴,这造就了前海学者的重要使命,即是以体系化的理论建设推动中国戏曲的现代转型,全面实现传承与创造的良性兼容与有序发展。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前海学派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团队协作精神,用前后相续的学术成果,实现着戏曲理论体系的不断充实和完善。理论源于实践、理论联系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已然成为这个团队独树一帜的方法和视角。特别是在张庚、郭汉城等先生的引领下,前海学派在实践中始终把握教学、科研、创作相互结合的思路,他们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对遍及各地的戏曲理论工作者和戏曲艺术传承者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引领戏曲理论界始终面向不断发展变化的戏曲,面向不断累积的戏曲理论,面向国家视野中民族艺术的走向,由此建设多元开放和独具民族化风格的戏曲理论体系。“前海学派”用民族化的戏曲术语概括中国戏曲传承既久的艺术思维,弘扬中国戏曲源远流长的艺术精神,将中国戏曲艺术的民族化建设塑造成一项伟大的系统学术工程。保持中国戏曲的民族品格,探索中国戏曲的民族理论体系,正是“前海学派”长期从事并已初见成效的工作。 7月13日至 14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等承办的“前海学派与中国戏曲:郭汉城先生对中国戏曲的贡献”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会议深入探讨郭汉城先生对中国戏曲的贡献,总结“前海学派”的理论成就,从多个角度阐明这些贡献和成就对当代戏曲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尤其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中青年研究人员从多元角度总结前海學派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显示了该学术团体对于当前戏曲理论研究的深刻思考。

本年度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级学术项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广泛团结全国戏曲界的学术力量,按部就班地全面推进,第一批词条已经提供网络使用,项目预计 2017年底结束。《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第三版在 2014年立项,采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全面展示十数年来的研究成果,条目数量扩增至四千余条,极大地扩展知识容量和记录规模,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元内容,来全面展现戏曲艺术的面貌,这一版本采用网络版,极大地拓宽了知识词条对读者的普及程度。以戏曲研究的“国家队 ”来整合全国优秀学术力量,实现国家项目的集体攻关,代表了学术研究的一种重要思路和方法。

作为前海学派的学术延续,《昆曲艺术大典》的出版再一次推进了前海学派的戏曲学术成就。《昆曲艺术大典》编纂工程于 2004年正式启动,是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大出版工程项目,历经 12年的编撰工作,最终出版。全部大典 149卷,版面字数约为 9005万字,收录了昆曲在历史上的文字文献、谱录文献、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重要艺术遗存。作为昆曲艺术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戏曲研究机构一直高度关注以昆曲为代表的戏曲艺术,数十年如一日地收集整理戏曲艺术资料,并且与戏曲院团密切协作,推动理论与实践的彼此交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 ·博科娃在《昆曲艺术大典》出版祝辞中指出,该书“不仅在昆曲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其编纂和出版本身,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范围内的保护作出了示范性的榜样”。《昆曲艺术大典》的出版发行,当然也为中国戏曲其他剧种的艺术整理提供了学术样本。面对戏曲艺术资源不断流失、不断毁损的现实,戏曲界需要以《昆曲艺术大典》的整理工作为发端,全面完成对中国戏曲艺术资源的整理、对中国戏曲艺术体系的建设。

相关文化主管部门、文化艺术研究机构的工作,也在持续推进中国戏曲艺术体系的完善,例如河南省文化厅主办的“河南艺术名家推荐工程”,相续不断地对河南戏曲创作领域的名家进行集中研讨和文献出版,及时地保存并理论探讨了河南地方戏曲工作者在当代的艺术创造。再如由文化部与北京市共同主办的“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简称“青研班”)创办 20周年纪念活动,浓缩介绍了从 1996年起连续六届青研班、 15个剧种、 50多个戏曲院团 229位优秀学员的舞台艺术,相关的展演、座谈会、研讨会( 9.17—10.8)[1]对“制度创新,符合戏曲教育规律”的青研班现象 [2],进行了理论总结。这些活动将戏曲理论研究视角聚焦到当前正在进行的艺术实践,显示了丰富的戏曲创造对戏曲理论提出的要求。

毫无疑问,全国戏曲理论界在学科建设方面虽有侧重和突破,但学科发展的长足推进力是不足的,尤其是体现在本年度的“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纪念活动中。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双峰并峙,早已经是文史界的共识,关于汤显祖的纪念活动亦相沿不断。特别如遂昌从 2006年至今,连续举办七届汤显祖文化节,显示了中国人对于这位文化先贤的崇敬与纪念。 2016年成为中国戏剧界的“汤莎年”,与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的调动组织密切相关。从 2016年年初由上海戏剧学院、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三方联合举办 “《汤显祖集全编》、《汤显祖研究丛刊》新书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开始,一直到 2016年12月31日在北京、南京分别演出北昆版《临川四梦》和南昆版《临川四梦 ·汤显祖》,并由江苏演艺集团等单位于 2017年1月1日主办“南京 ·汤显祖文化高层论坛”,2017年1月4号开启的广州新年诗会为农历丙申“汤显祖 ·莎士比亚 2016广州戏剧文化年”划上句号,标志着本年度中国纪念汤莎四百年圆满落幕。一年来的纪念活动遍及海内外,可以说, 2016年成为中国人名副其实的“汤显祖年”。

在这一年中,在汤显祖的居官地浙江遂昌举办了 “2016浙江遂昌汤显祖文化节暨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 400周年纪念”(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等, 4.8—4.10);在汤显祖贬谪地广东徐闻举办了“岭南行与临川梦——汤显祖学术广东高端论坛”(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等, 6.22—23);在汤显祖家乡抚州以“一往而深,筑梦临川”为主题,举办了 “2016年汤显祖逝世 400周年纪念活动暨第三届中国(抚州)汤显祖艺术节” “2016中国 ·抚州汤显祖剧作暨国际高峰学术论坛”(9.23—9.27)以及“杜丽娘返乡省亲晚会” “2016国际戏剧大师汤显祖文化传播研讨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等, 12.20—12.21)等 25项纪念活动,以这些大的纪念活动为主体,由相关戏曲表演团体、高校、研究所等机构主办的汤显祖剧作演出、规模不等的汤莎纪念研讨会等活动接连不断。中国驻海外近 30个中国文化中心全球联动,同步举办“跨越时空的对话——纪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主题活动,以主题展览、戏剧表演、学术讲座、学术研讨等 150余场活动,着力向世界推介了汤显祖的思想和艺术创造,提升了汤显祖的国际影响力。尤其是由文化部主办“纪念汤显祖逝世 40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等系列活动( 7.16—9.5),集中展现四个昆剧院团 7场演出,规模盛大,堪称壮举。艺术司、外联局承办的“纪念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座谈会”(北京京西宾馆, 9.14)、“跨越时空的对话:中英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研讨会”(上海东郊宾馆, 12.6),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分别出席并发表重要谈话,成为本年度最高级别的汤显祖纪念活动。

纵观一年的汤显祖纪念活动,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戏曲界力图通过戏曲创作演出的方式,用艺术精湛的舞台创造来回应国家、社会和时代对于中国戏曲精神的召唤;戏曲理论界亦通过学术的持续推进,来张扬汤显祖对于当代中国戏剧、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正如王安葵先生在《湯显祖没有离开我们》一文中指出的:“纪念汤显祖,就是要弘扬汤显祖的精神,努力创作为人民所欢迎并且能够传之久远的作品。期待我们戏剧的高原不断扩大,并且能耸立起如汤显祖一样的高峰” [3]。今天的纪念当然是期待中国戏曲界能够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来积极地延续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和艺术命脉;当然也是期待通过中国戏曲人的共同努力,将中国戏曲的艺术遗产在世界范围内让人类共享。

事实上,具体的艺术实践和理论探索,与艺术高峰、学术高峰还存在着差距,在众多的汤显祖研究论文中,能够充分阐扬汤显祖艺术精神的理论精品总是有限,这更加提醒戏曲理论研究者在汤显祖四百周年纪念结束之后,不但要深入思考如何长效推进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精神的发掘和研讨,而且要深入思考如何全面地推进中国戏曲史论研究的更上层楼、精益求精。例如本年度戏曲理论批评的现象:各地开始大量涌现出以“理论与评论人才培养”为主题的项目,以开班授课的方式来培训相关领域的理论人才,尤其是中国戏曲学院承担的 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戏曲评论高级研修班”,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将观摩、讲座、评论相结合,以推进理论人才的培养和提升,而其他大多数的此类研修班远远未能达到如此严肃紧张的学习节奏。如果观察这些大多带有“速成”期待的研修班,就能发现:长效的理论养成在当前已经变得比较难得,对于人才的诉求与呼唤似乎已经让戏曲理论界淡忘了理论提升所具有的时间标准和质量标准。因此,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就应该高度重视他对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局限和问题的意见,即他所指出的: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力不强;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还不够完善,人才队伍总体素质有待提高。诸如此类问题显然是包括戏曲学科在内的艺术学科所共同面对并需要加以突破的。反观本年度关于“前海学派”的建设反思,应该说,在契机与危机并存的发展道路上,戏曲理论的总结、提升与引领始终是中国戏曲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以“前海学派”为代表的戏曲理论界面对着的是一个具有极大拓展空间的理论体系、艺术体系,中国戏曲理论界应该保持冷静的学术反思,以积极的学术建设,真正切实有效地推动中国戏曲理论体系的构建。

四、国家平台与国家导向

2016年度是戏曲界艺术创作和艺术展演的大年,在国家文化政策范畴中,戏曲的价值被大力强化,在京剧、昆曲之外,地方戏曲艺术的创作成就也被充分地肯定。虽然本年度的京剧、昆曲艺术继续保持着创作和展演热情,不乏佳作力作和热点事件,例如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策划举办的“南昆正宗:昆剧名家经典展演”(北京, 6.10—6.13)、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主办的 “传统与现代——中国昆曲艺术保护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雅乐正声——首届全国昆曲曲社曲友雅集”(北京, 10.14—10.16),江苏演艺基团主办的“首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南京,

11.30—12.18),都成为本年度重要的京昆活动。但从国家的角度而言, 2016年是特点鲜明的“地方戏曲年”。

在本年公布的总计 966项国家艺术基金 2016年度资助项目中,包括了 146项“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其中戏曲项目总计 49项[4];159项“小型剧(节)目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其中小戏曲项目 38项; 223人组成的“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其中戏曲编剧创作人才有 13位; 151项“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其中戏曲类项目 32项[5];99项“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其中戏曲类项目 32项[6]。戏曲项目在所有资助项目中占据近 17%,居于各类艺术项目的前列。这些涉及众多戏曲剧种和戏曲形态的项目,实际上从国家层面确立了中国戏曲诸剧种作为国家艺术的艺术标准。这正与数十年来中国戏曲一直居于中国舞台艺术的核心位置密切相关。

本年度由文化部主办的诸多演出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对中国戏曲、尤其是地方戏曲的扶持力度。由文化部推动的 2016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 201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重点扶持剧目的遴选,力图在作品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秉持正确的政治观、思想观、艺术观,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精品。这一理念也集中体现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西安, 10.15—10.31)的评奖工作中。

在进入中国艺术节评选的 57部作品中,京剧、昆曲和地方戏剧目有 25部,所占比例将近一半,显示出戏曲仍然是当代中国舞台艺术中最具创造性、最具影响力的艺术样式。而其中地方戏曲作品 19部,呈现出旺盛的创作活力。这些戏曲参选作品汇集了近年来中国各省市戏曲创作最高水平的作品,尤其是豫剧《焦裕禄》、评剧《母亲》、淮剧《小镇》以及京剧《西安事变》《康熙大帝》最终获得第十五届“文华大奖”。这几部作品在符合戏曲创作的“国家导向”的同时,实际上呈现出丰富多元的艺术创新。《焦裕禄》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优秀干部的楷模焦裕禄,以冷静而深沉的人民情结,一改以往好人好事、英雄模范的惯用创作模式,将叙述视角集中在焦裕禄与基层群众苦乐悲欢的时代生活中,张扬党员干部应该具有的精神操守与行为准则,成功塑造了徘徊在错误风气和正确理想之间进行精神抉择的基层干部形象。《母亲》回避了抗战题材在处理家国矛盾时的惯常技法,以农村母亲在不断失去儿子、丈夫的痛苦中,展现她对于土地和亲情的态度,用浓郁饱满的情感抒发,表现家国沦丧中广大民众的悲情和痛苦,以及在亡国灭种的危机中激发出来的怀乡护土、保家卫国的生命自觉。《小镇》聚焦当代中国的道德重建和人心世界的悸动变化,通过对人性与道德的考察,呼唤现代社会的理性与宽容,展现道德的深刻自省与人性的觉悟升华,成功地实现了国外文学经典的民族化创造和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创新性拓展。《西安事变》《康熙大帝》,一今一古,紧扣国家民族发展的大势,表现国家命运危亡之际的历史经验与时代发展趋向,尤其是通过流派艺术、传统技法拓展了新题材的舞台表现力。除此之外,在入选作品中,秦腔《狗儿爷涅

》通过狗儿爷的生命遭际,展示两千年来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梦想和眷恋,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转型过程中农民心灵史的史诗再现;黄梅戏《小乔初嫁》通过民间视野来透视家国变乱以及柔弱的生命个体在危亡之际所承担的国家伦理,将黄梅戏不擅长的家国袍带题材、不完备的行当表演予以成功的拓展;湘剧《月亮粑粑》通过乡村女教师数十年的职业坚守,将普通人在日常工作重复中焕发出的生命情怀予以酣畅淋漓的挥洒。此外,晋剧《于成龙》、芗剧《保婴记》、评剧《安娥》《红高粱》、川剧《尘埃落定》以及申报剧目中的沪剧《邓世昌》、吕剧《回家》、商洛花鼓《带灯》、梨园戏《御碑亭》,都显示出独特的艺术匠心和创作水准。

由中宣部文艺局、文化部艺术司主办的 “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石家庄, 9.28—10.19)汇聚了梆子腔 21个剧种的32台优秀舞台作品。演出的剧目集中了传统戏、新编历史戏、现代戏的优秀代表作。由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举办的 “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北京, 7.5—8.3)选调了全国 31个基层院团(绝大多数为县级剧团,包括 3个民营剧团)的 31台精品剧目,涵盖了 26个地方剧种和民族剧种,剧目中现代戏的比例超过 50%,共有 17台。

透过以上相关的国家平台所展示的戏曲艺术,可以清晰地看到: 1、中国戏曲的创造力仍然活跃,尤其是地方戲曲的创作水平非常突出; 2、在国家平台上展示的戏曲作品固然以宏大主题、主旋律作品为主,但是戏曲艺术在舞台呈现中仍然保持着题材、剧种、舞台再现等方面的多元创作趋向。国家主题,地方表达,正将艺术的国家标准与戏曲的个性化表现充分结合起来。即便在一人执导多部戏,如著名导演张曼君在中国艺术节上的五部作品,基本保持着一戏一品的高水平创作水准; 3、现代戏创作成就不容忽视,尤其是地方戏在表现现代题材方面游刃有余,已经具有成熟的表现技法,并且因剧种不同而呈现各具特色的艺术趋向; 4、少数民族戏剧的创作仍然不乏佳作,特别是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北京, 8.16—9.14)中,傣剧、藏戏、壮剧等少数民族剧种保持着突出的创作活力,而汉族戏曲剧种创作的少数民族题材剧目仍然是戏曲创作一个不可缺少的题材领域; 5、传统戏和新编历史剧虽然在本年度舞台创作中成果不够突出,但作为张扬剧种个性、展现戏曲古典情怀的载体,这类作品的欣赏趣味仍然是观众审美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中国戏曲的对外文化交流中,最能够展示戏曲的中国特色和文化品位。

在2016年度的国家艺术平台中,由文化部主办的“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 10.12—11.15),在42台舞台作品中,展演了北京京剧院、张军昆曲工作室、上海昆剧团、北方昆曲剧院、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太原实验晋剧院、天津评剧院、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福建省实验闽剧院、泉州市木偶剧团的 11部新创剧目。同时创意演出《600分钟 600年》(10.21—10.23),汇集了七个省市、 9个剧种、 14位戏曲名家,展示中国戏曲经典代表作。这一国家艺术平台立足于现代都市上海的城市品位和国际化视野,在国际戏剧交流活动中,推出中国戏曲新创作品和戏曲新人,同时保持中国戏曲的民族品格与传统韵味,体现了将中国戏曲向世界舞台推广的导向。当然,如果参考 2016年度由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办的“中国传统戏曲节”(11.21—11.28)的演出标准:面对纯粹的外国观众、展现纯粹的中国故事和中国剧目、采取市场售票的方式、演出于国外城市的主流剧场,那么中国戏曲的推广将需要更加细致周到的市场评估,需要更加理性的剧目创作导向、需要更加吸引世界眼光的中国表达。

必须看到的是,以国家平台上戏曲创作追求一定艺术高度的目标来衡量,中国各戏曲剧种的创作局限仍然比较明显: 1、剧种创作能力不均衡,在剧本文学和舞台创造上的平庸作品普遍存在; 2、剧种在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中,比较多地出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题材的简单化图解和粗糙化处理,多元化的戏曲风格仍显不足; 3、以“三并举”为中心的创作实践有所失衡,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的整理创作水准有所下降; 4、剧种个性在创新剧目中体现得不够充分; 5、丰富多元的行当艺术、精彩绝伦的技艺表现(武戏、特技)在戏曲舞台上被不断边缘化。

综合本年度戏曲发展状况以及戏曲理论水平,在未来的戏曲扶持、推广工作中,需要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高度重视戏曲创作中“三并举”为基础的多元创作方法,在大力完善现代戏创作的同时,要提高传统戏的技艺水平,增加剧种经典代表作的演出和推广力度;强化新编历史剧延续传统艺术品味的作用和作为;鼓励青年人才在积极探索小剧场戏曲的创作中,出人、出戏、出精品。尤其是符合剧种品格的经典作品,集中呈现剧种个性,既存在于大量的传统戏中,也需要在新创作品中被打磨出来,多元的创作方法不只产生市场转瞬即逝的消费品,同样也会催生紧贴时代和观众的艺术佳作。

2、高度重视戏曲艺术体系的完整性再现,保持中国各类型戏曲样式在艺术呈现中的个性化表达,增强戏曲剧种的文化自觉,用规范严谨、精彩多元的舞台演出,来张扬戏曲剧种的文化品格。这种由剧种传承者群体共同认定的剧种文化品格,实际就是充分尊重戏曲作为团队艺术的规律,按照戏曲剧种借助多元行当、整体协作来展示舞台创作。尤其是当前的舞台创作普遍呈现出行当艺术萎缩、戏曲技艺不断退化的艺术困境,每一个戏曲剧种独特的文化品格是需要通过戏曲传承者们及其舞台创造来实现的。

3、高度重视经典剧目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作用和价值,打造中国戏曲的“国家典藏”,将中国戏曲经典代表作以及当代创作的精品力作,纳入国家艺术的范畴,张扬中国戏曲多元的艺术价值,推动戏曲的“国家典藏”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示中国故事、中国精神和中国传统。

4、高度重视戏曲传承发展中的“专业化”特点,倡导“专业化保护”的艺术理念,探索符合戏曲传承发展规律的保护道路,充分尊重戏曲在技术层面和艺术层面的表演传统,综合“口传心授”和“学校教育”等教育成就,强化戏曲教育所秉持的“专业化”标准,提高戏曲后续传承人的职业水准和艺术境界。

5、高度重视戏曲代表性团队和代表性传承者在戏曲传承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在 2016年度,众多戏曲大家名家相继辞世,戏曲传承的任务更显艰巨,剧种代表性团队及其代表性传承者作为不可偏废的两个要素,要成为戏曲传承的核心内容。在此前偏向于戏曲代表性传承人的工作基础上,着力强化戏曲代表性团队的作用。

6、高度重视戏曲史论研究在戏曲工作中的指导作用,鼓励戏曲史论研究对戏曲艺术遗产的挖掘、整理带动中国戏曲各剧种的传承者、研究者全面投入到戏曲艺术遗产的记录整理工作中,实现对戏曲表演体系的理论研究与总结。

注释:

[1]本文所列2016年度相关事件,时间均列在事件后面括号中,为节省篇幅,略去月、日等字,特此说明.

[2]参见罗云川.青研班何以成为一种现象[N].中国文化报.2016.10.18.

[3]参见王安葵.汤显祖没有离开我们》[N]..中国文化报.2016.9月.21.

[4]包括京剧4项、昆剧1项、地方44项,即:晋剧、吉剧、闽剧、河北梆子、长沙花鼓戏、赣剧、武安平调落子、漫瀚剧、湘剧、秦腔、婺剧、歌仔戏、川剧、山东梆子、豫剧、藏戏、淮海戏、壮剧、上党梆子、淮剧、新疆曲子戏、黄梅戏、白剧、茂腔、平弦戏、蔚县秧歌剧、花灯剧、越调、越剧、蒲州梆子、眉户戏、二人台、邕剧、楚剧、陇剧、采茶戏等36个剧种的作品.

[5]包括沪剧《挑山女人》传播交流推广、河北梆子《六世班禅》传播交流推广、“花开桃李梅”——十二地方戏曲剧种同城汇演越剧、《我的娘姨我的娘》传播交流推广、海路遗风 ·越剧万里行、祁剧《目连救母》传播交流推广、昆曲荣耀——北方昆曲剧院60华诞全国巡演、锡剧《珍珠塔》传播交流推广、越调《老子》传播交流推广、豫剧现代戏精品剧目巡演、越剧《莫愁女》传播交流推广、黄梅戏《大清名相》傳播交流推广、京剧《黔人端.》传播交流推广、楚剧《万里茶道》传播交流推广、塞上明珠——宁夏秦腔名剧黄河九省区巡演、京剧《天道行》传播交流推广、粤剧艺术中国行、新疆曲子戏《哈哈泉子的户儿家》传播交流推广、藏剧《六弦情缘》传播交流推广、陇原情 ·系万家——陇剧精品剧目巡演、京剧《生死愿》传播交流推广、“中国梦 ·道情情”全国道情戏交流演出、京剧《七个月零四天》传播交流推广、曲剧《陈三两》传播交流推广、走进太行山——农村题材优秀剧目巡演、柳琴戏《沂蒙情》传播交流推广、评剧《小英雄雨来》冀东老区巡演、锡剧《一盅缘》传播交流推广、“互联网+地方戏曲”传播推广平台构建、“互联网+京剧”大数据建设与推广、运河戏曲数字博物馆、国粹“京”艳——京剧数字艺术展。涉及京剧、昆曲、沪剧、河北梆子、越剧、祁剧、锡剧、越调、豫剧、黄梅戏、楚剧、秦腔、粤剧、新疆曲子戏、藏剧、陇剧、道情、曲剧、柳琴戏、评剧、锡剧等剧种.

[6] 包括:戏曲评论高级研修班、全国艺术研究院(所)青年戏曲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昆剧《十五贯》娄阿鼠戏曲丑行表演培训班、京剧《野猪林》表演人才培养、评剧《秦香莲》表演人才培养、越剧《五女拜寿》表演人才培养,中国戏曲传统化妆、服装技术培训,京剧奚派表演人才培养、河北梆子武戏人才培养、全国豫剧常派艺术研修班、昆曲侯派艺术培训班、京剧叶派武丑青年演员培训、晋剧“丁、牛、郭、冀”流派人才培训、辽宁地方戏曲表演艺术人才培训、川剧中青年演员培训班、豫剧桑派表演人才培养、河北梆子音乐创作人才培养、藏戏培训班、山东梆子《墙头记》青年表演人才培训班、潮剧表演人才高级研修班、广西戏曲乐师人才培养项目、陇剧人才培养、秦腔青年表演人才培养、云南花灯《白扇记》表演艺术人才培养、黄梅戏伴奏人才培养、安多藏戏培训班、杖头木偶表演人才培训班、赣剧青年表演人才培养、楚剧音乐创作培训班、越调申派青年表演人才培养,云、贵、川地方戏表演艺术人才培训,晋剧《富贵图》青年表演人才培养。涉及京剧、昆曲、评剧、越剧、河北梆子、豫剧、川剧、藏戏、山东梆子、潮剧、陇剧、秦腔、云南花灯、黄梅戏、安多藏戏、赣剧、楚剧、越调、杖头木偶等戏曲剧种、流派艺术、剧目、音乐、行当以及理论评论等人才培养.

猜你喜欢
中国戏曲剧种汤显祖
小剧种大舞台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抚州市积极推进汤显祖名篇进教材
中国戏曲与流行思想的融合
阐述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审美特征的异同性
汤显祖为戏成痴
扬剧老生表演艺术浅识
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纪念
汤显祖为戏成痴
中国戏曲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