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带来的“新食物”

2017-05-09 23:35张京
第二课堂(初中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人造酵母菌牛肉

张京

常言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一个人一天的饭量不算大,可是地球上所有人的饭量加到一起,一天吃掉的米、面、肉、奶等食物那就成了天文数字。人类太能吃,也必须吃,而且基本是一日三餐,餐餐要吃。然而,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依然有近8亿饥饿人口。

当食源不足,肉、奶不够时,如何吃饱肚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家绕过养殖牲畜供肉供奶的老路,准备采用工业制造的方法,快速大量地提供人造肉、人造奶等食物,保证让人不饿肚子。只是不知道,人造食物你能否接受……

你可能还不知道,喂养牲畜真费粮食:一般来说,大约需要7千克植物蛋白才能转换成1千克牛肉。既然拿粮食喂牲畜这么浪费,那大家就别吃肉了,都改成素食,直接吃粮食多好啊!但是,吃肉已经成为人类的本性,所谓本性难移,你硬让爱吃肉的人都改吃素食,比赶鸭子上架还难。

人类难改吃肉的习惯,喂养牲畜又那么费粮食,那如何是好呢?

于是,由50多名科学家、工程师、农民和厨师组成了用植物材料制造“人造肉”的研发团队,他们经过5年的艰苦研发,花费了上亿美元经费,然后对外宣布,“人造素牛肉”研发成功!

人造素牛肉,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各种植物的营养物质提取并合成到一起,具有牛肉的观感、口感、营养价值,摆在超市叫卖,让消费者难辨真假。

“血红色”源于牛肉的血红素,直接关系到人造素牛肉的外观。那人造素牛肉哪儿来的血红色呢?

科学家发现牛肉中有血红素,有些植物的体内也是有血红素的,他们就把植物体内的血红素提取出来,再合成到人造素牛肉中,让人造素牛肉也有了牛肉一样的血红色。

为了让人造素牛肉能咀嚼出牛肉的质感,人造素牛肉以纤维叠加合成的方式加工而成,这样,人造素牛肉在咀嚼时还真有些难咬的韧劲,让一些常吃牛肉的“吃货”都误认为人造素牛肉就是牛肉。

另外,科学家还将植物蛋白质分解,重组植物氨基酸,让人造素牛肉的化学组成物更接近牛肉的组成成分,让人造素牛肉在被烧烤时也能散发出迷人的香气,使消费者从味觉上感觉人造素牛肉就是牛肉!

人造素牛肉的外观跟牛肉的外观相差无几,口感也接近,但营养价值怎么样呢?

这个可放心,因为是“合成品”,所以人造素牛肉的营养价值不低于牛肉,并且还可以为客户定做有不同营养功能的“个性素牛肉”,让人造素牛肉的营养适合每一个人的营养需要。比如可以定做低脂人造素牛肉,还可以定做高蛋白人造素牛肉,当然也可以定做高微量元素的人造素牛肉,让人在吃人造素牛肉的时候能做到缺啥补啥,这样,人造素牛肉会成为每个人的“营养专家”。放心吃,人造素牛肉既美味又健康。

从植物的根、叶、茎或果实中提取所需物质的技术被统称为植物萃取技术。萃取技术是人类很早就掌握了的一项加工技术。比如把黄豆磨成浆,从豆浆里获取蛋白质,做成豆腐。现代萃取技术更是拥有了丰富多彩的技术手段:溶剂萃取、反胶束萃取、超臨界萃取、双水相萃取、微波萃取、超声波萃取、电离萃取等等。萃取技术与科技发展同步,新的萃取技术不断产生——植物体内几乎没有我们提取不出的东西。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曾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她从植物体内提取到了治疟疾的青蒿素。屠呦呦用“乙醚萃取法”得到了高纯度的青蒿素,解除了许多病人的疾患。怎么样,别认为萃取技术是“小儿科”,把简单的萃取技术做精,得个大奖是没问题的。

如果你觉得利用提取合成技术制造素牛肉并不算是高科技,那么下面用干细胞在罐子里培育牛肉的事,可真是不可思议的高科技了。

干细胞是动物体内没有分化的细胞,干细胞可以由动物本身产生的激素影响,或是由外界因素的诱导,分化成其他的功能细胞,比如干细胞可以分化成生长肝脏的脏细胞,也可以分化成生长肌肉的肌肉细胞,当然也可以分化成血细胞。总之,干细胞是其他功能细胞的前身,它们随时在听候分化指令,变身为各种各样的功能细胞。

科学家从牛身上分离出了干细胞,然后把干细胞浸泡在装有糖、氨基酸、油脂、矿物质等多种物质的混合液的罐子里,让干细胞在罐子里吸收营养,“吃好喝好”。

接下来,科学家用特殊光线照射干细胞,对干细胞进行分化诱导,发出“长成牛肉”的分化指令。干细胞获得了分化指令后,立刻变身为“牛肉细胞”,开始生成牛肉条。这种在罐子里长成的牛肉条,可不是植物提取物合成的素牛肉,而是真正的牛肉。

经过一段时间,罐子里的牛肉长成了,科学家们收获后,做成肉饼品尝:味道是正宗的牛肉味,可是缺乏牛肉的咀嚼感。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营养液里的干细胞只接收到了长成牛肉的分化指令,没有接到长成血管和神经的分化指令,从而导致牛肉只有纯肉,没有血管和神经纤维,让人吃起来感觉过软,没有嚼劲。

要解决罐生牛肉口感不佳的缺陷也不难,科学家准备给干细胞下达长肉指令的同时,还下达长血管、长神经的指令,这样罐生牛肉里不但会有肉,还会有血管和神经,最终长成的牛肉就是货真价实的产品了。

用干细胞生产罐生牛肉,除了能丰富我们人类的吃肉福利,还能给小牛们提供意想不到的生存福利:吃牛肉再也不用宰牛了,小牛以后就是咱们的玩伴,不需要牺牲性命供我们食用了。

如果你不但想吃牛肉,还想吃牛肝呢?这也不难,让科学家给泡在罐子里的干细胞下达“长成牛肝”的分化指令,很快罐生牛肝就会长出来。

嘿嘿,以后去超市买牛肉,也许要注意看标志了,看清人家的牛肉是“生宰牛肉”还是“干细胞罐生牛肉”哦!

干细胞的发现,是科学研究的一项重大突破。世界上最早发现、分离和纯化造血干细胞的人名叫鄂文·威斯曼,他是国际干细胞学会主席,被称为“世界干细胞之父”。基于鄂文·威斯曼的发现和研究,干细胞研究日新月异,在人类抗衰老和医疗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

干细胞也分许多种,“全能干细胞”能分化长成全部生物组织,“多功能干细胞”能分化长成多种生物组织,“单一功能干细胞”只能分化生成一种生物组织。人的胚胎干细胞就是全能的,所以用胚胎干细胞可以克隆人——当然,因为有违伦理的原因,全球目前禁止用胚胎干细胞克隆人。

为了吃牛肉,把老老实实的牛儿们宰杀是很残忍的。但是让母牛们整天产奶供咱们人类消费,也是一种不人道的“剥削手段”啊!

能不能让母牛专供小牛喝奶,咱人类不去抢小牛的“口粮”呢?嗯,方法是有的——

科学家捕获到一种酵母菌,然后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给酵母菌做手术……

有些同学肯定会问,基因编辑技术究竟是种什么样的技术呢?打个比方,一篇文章是由许多文字、许多段落组成的,对文章进行编辑加工时,需要删除、插入、修改一些文字信息。基因编辑和文章编辑类似,就是将一个物种的某些基因信息删除,同时插入或修改一些新的基因信息。文章编辑是为了给文章润色,基因编辑是为了让物种具有新的生理功能。

科学家从奶牛体内提取出产奶的基因片段,然后把这些基因片段插入到酵母菌的基因信息中,于是酵母菌也就拥有了能产奶的生理功能,变成了一只只微型奶牛。产奶酵母菌通过发酵的方式,能把玉米糖浆和其他种类的蛋白质的混合液酿成牛奶。

被插入产奶基因的酵母菌所酿制成的菌生奶,与母牛分泌出的牛奶口味上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硬要说出区别来,就是菌生奶的口味要优于牛奶的口味,多数人在品尝了菌生奶之后,会觉得牛奶相对难喝一些。

菌生奶可大幅度降低牛奶的生产成本,理论上含有淀粉和蛋白质的原料都可以拿來喂养酵母菌,就算是木头棍子也能被酵母菌变成可口的菌生奶。酵母菌不会挑食,不用喂药,且产奶队伍非常庞大,依靠它们的努力,让每一个人,就算是穷人也有牛奶喝,将会由梦想变成现实。

目前,已经有一家全靠酵母菌酿奶的牛奶场建设成功了,喝上菌生奶已经指日可待了。

最后,顺便再披露一下酵母菌的新能耐:经过基因改造,酵母菌不但能分泌牛奶,还能分泌各种功能蛋白。功能蛋白是可以当药物使用的,比如伤口愈合需要大量的胶原蛋白,这时候就可以让酵母菌为伤者提供胶原蛋白,加快伤口愈合。

发现基因及其作用是基因科学迈出的第一步,分析物种的基因信息是基因科学的第二步,编辑基因则是基因科学的第三步,从此以后,人类将按自己意愿创造出一些新物种。基因编辑的方法有许多种,就跟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软件编辑文字一样。目前,基因编辑的方法主要有“锌指核酸内切酶法”“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法”和“基因组定点编辑法”。其中以“基因组定点编辑法”最为先进,有人推测,将来也许有科学家会因为这种先进的基因编辑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奖。

狗是人类的朋友,可以狩猎。中国科学家为了让猎狗有更出色的奔跑能力,采用基因编辑技术,把一种普通猎狗的部分基因重新编辑,删除了其中名为肌肉生长抑制素的基因信息,结果“新基因狗”的腿部肌肉比普通猎狗多出一倍,而且奔跑速度大大提升,几乎没有兔子能逃出“新基因狗”的追杀。

(编辑 孙世奇)

猜你喜欢
人造酵母菌牛肉
无中生有人造木
人造太原
酸汤牛肉里的爱
为什么酵母菌既能做面包也能酿酒?
那些令人捧腹的雷人造句
寻味牛肉
牛肉怎么做,好吃又嫩?
疯狂编辑部之人造惊魂夜
吃不上牛肉了
让面包变“胖”的酵母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