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中的“她”者

2017-05-11 12:47郭文彧
中文信息 2017年1期
关键词:汉语语言英语

摘 要: 随着现代女性主义思潮的不断发展,对于第三人称代词与性别歧视问题的讨论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英语和汉语在第三人称代词的创造和使用中,都是以男性为规范,将表示男性的代词作为标准,将男性置于主体地位,而女性则被边缘化,沦为语言的他者。本文试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英语及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与性别歧视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言 性别 第三人称代词 英语 汉语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133-02

在英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区分性别的传统由来已久,英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可区分为阳性、阴性及中性,即he、she和it。而在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则一直没有区分性别的功能,直至“五四运动”期间,汉英对译的需要促进了“她”字的产生,并逐渐为社会所接受。随着现代女性主义思潮的不断发展,对于第三人称代词与性别歧视问题的讨论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试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英语及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创造及使用与性别歧视问题进行探讨。

一、英语第三人称代词与性别

1.代词“she”的产生

大部分印欧语系语言中,第三人称代词的“语法性别”多与“天然性别”形成对应关系,英语也不例外。黄兴涛在其著作《“她”字的文化史》中指出:“在西方众多语言中,区分男女性别的历史由来已久。以英语为例,……一般认为,‘she字大约形成于12-13世纪,属于中世纪英语的产物,但它并非单纯从‘heo转化而至,同时更是受到了古英语里阴性定冠词‘seo的直接影响。” 在古英语中,与现代英语中的“she”相对应的词是阴性代词“heo”,与指代男性的阳性代词“he”相对应,而随着英语的发展,定冠词“seo”逐渐与“he”融合,并最终被“he”在语音上同化,并最终取代了“heo”的地位,成为指代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而“heo”则在宾格“her”中保留一点痕迹。阴性定冠词“seo”在古英语中含义与现代英语的“the”相同,意为“这个/那个”,由此可见,较之使用阴性代词指代女性,只用冠词指示女性的用法更为当时的大众所接受,并且最终,指示女性的代词彻底丧失市场,取而代之的是被处于主体地位的阳性代词所同化的定冠词所演化出的“she”。指代女性的代词与指代男性的代词同等地位的消失,及附庸于男性代词而产生的新词所得到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女性的附属地位,在男性为主体的社会,女性不能拥有与男性平等的地位,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使用阴性代词,转而仅以表示“这个/那个”的冠词指示女性,最终女性在语言中彻底丧失其主体位置,沦为由男性所属代词与冠词融合产生的他者。

2.英语中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与性别问题

此外,根据李赋宁先生的《英语史》,在13世纪的中古英语中,代词“he”可以同时是阳性单数代词,阴性单数代词和复数代词,也即源自古英语阳性代词的“he”至此可以同时代表男性,女性和整体,此后,第三人称阴性单数代词she才在中古英语的北部方言中出现。代表男性的代词随着语言的发展可以同时指代男性,女性和整体,而指代女性的代词则逐渐消失,直至13世纪“she”在“seo”的影响下又从“he”中分离出来,也即女性主体地位进一步丧失并被从整体中分离,置于他者地位。这种“he”的用法在现代仍有遗存,在现代英语中,“he”可以用于指代性别不明者的用法仍被广泛使用,除指代未出生的婴儿和询问敲门者或来电者身份等少数情况下,性别不明者被中性代词“it”所指代外,大部分情况下,人们仍使用“he”来指代未确定性别的人,如:

①If anybody had so much money,he would buy this car without thinking.

(要是谁有那么多钱,他会毫不犹豫地买下这辆车。)

②Everyone who comes here just wants to make himself enjoy the nice time.

(每一个到这来的人,只是想让自己享受一下大好时光)

③Whoever told you that,he must be lying.

(无论是谁告诉你那个的,他都一定是在说谎。)

在上述几例中,对于性别不确定的“anybody”、“everyone”和“whoever”都用阳性代词“he”或其其他形式(himself)指代,然而事实上,此时“he(himself)”所指代的人群中可能同时包含有男女两性。在现代英语中,已经没有表示中性的第三人称代詞,在日常使用中,人们大多习惯上使用“he/him/himself/his”来代表,而表示女性的人称代词“she”则不具有表示中性的功能。这种用法不止是在语言使用中约定俗成的现象,在一些使用英语的国家,以阳性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中性甚至以官方规定的形式被正式确定下来——在英国,议会曾于1850年通过一项法令,规定在国会语言中,男女两性均应使用he来表示;而在美国,美联社在其1977年出版的文体指南中规定,记者为了保护新闻来源,应当使用his来修饰性别不确定的消息提供者。由此可以发现,英语代词的使用是以男性为标准的,指代男性的代词也被用于指代人类全体,男性被视为主体,而女性只能处于被孤立的他者的地位。

二、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与性别

1.“她”字的发明与接受

汉语的人称代词原本没有性别的区分,在文言文中,多以“其”、“之”等作为代词使用,可同时指代男性、女性与中性。近代以后,随着白话文的推广,“他”成为了使用最为广泛的第三人称单数代词,其意义和用法基本完全继承自文言代词,同样可以用于男性、女性和中性的指代。但随着西方文献的引进,对于“she”的翻译问题逐渐浮现出来。第一位来华的新教士马礼逊,在其编纂的《英华字典》中的“she”词条中如此描述: “女性指示代词,在汉语中没有对应词。英文中的 he、she 或 it,在汉语里都用‘他来表示。后者谈到曾经提及的某妇女时,称之为‘该妇”,明确提出了对于专以指代女性的第三人称单数代词,汉语翻译中对译词缺失的问题。其后,在新文化运动中,随着翻译需求的增大,这一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刘半农在与周作人的交流中,最早提出这个问题,主张用“她”字和“它”字对译“she”和“it”,其后周作人于1918 年 8 月15 日,在《新青年》发表译作《改革》一文,首次公开提出并讨论了这一问题,在译文前面所作的“说明”中,他正式公布了刘半农对这一问题的的主张,“说明”写道:“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很觉不便。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这原是极好”。此后,刘半农在1920年6月,发表专论《“她”字问题》,首次对“她”字的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讨论,表示应当“把‘她字假定为第三位的阴性代词”,同时,还进一步提出“第三位代词,除‘她字外,应当再取一个‘它字,以代无生物”,将关于 “她”字的讨论推向了高潮。

“她”字和“它”虽古已有之,但其读音和含义均与现在的“她”和“它”相去甚远,因此可以说“她”和“它”属于在近代人们对语言的新要求下新创造出来的字。“她”字和“它”字均由“他”字分离出来,用以指代女性和人类以外的事物。“她”字创制并付诸使用之时,也正处于国际上妇女参政运动轰轰烈烈展开,国内男女平等思潮高涨之际,因此,针对“她”字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争论。黄兴涛在《“她”字的文化史》中总结道:“以男女平等观念反对‘她字有三种表现。一种表现,是有人借男女平等观念,反对‘第三人称男女性别词的区分……第二种表现,是当时有人主张把‘他字留作男女公用的符号,‘他字下男性注男字,女性注女字……第三种表现,……则是拿‘她与‘他字的偏旁说事,以此拥护女性第三人称单数词使用‘伊字。” 1934 年 5 月,当时影响极大的妇女杂志《妇女共鸣》在便为此发表启事,认为:“……第三身的代名词‘他字分为三个字,‘他、‘她、‘牠,而以之代‘男、‘女、‘物。本刊同人,以人字旁代男子、女字旁代女字、牛旁代物件,含有侮辱女子非人之意。”,因此,该杂志公开“拒绝用‘她字,而以‘伊字代之。”可见,当时的人们已认识到了“她”字在性别平等方面存在的不合理性。在“她”字发明前所使用的代词“他”同时包含阳性、阴性和中性三种意义,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性别间的平等,而代词“她”的发明,将男性保留在主体之中,表示女性的代词则由此派生,女性被由主体中抽离出来,出现了与英文代词相同的问题,女性和物体一样被从代词方面抽离主体,被物化和他者化。且在“她”字创制之时,争论的主力干将基本均为男性,男性以自己的语言方式决定对女性的称呼,而女性的声音则被淹没以致忽略,最终用以代指女性的代词仍以男性为规范,由男性主导制定,而类似《妇女共鸣》这样代表女性的反对声音“实不无某种孤军奋战、与世抗争的悲壮色彩。”

2.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与性别问题

在现代汉语中,“他”字可以同时指代性别不明的人和男性,即属于男性的第三人称代词也可以用于指代人类,而代表女性的代词“她”则没有这一功能,只能用于指代女性。同时,不同于英语中存在无性别标记的第三人称复数代词“they”,由于汉语没有中性的第三人称,因此对于群体的指代仍可表示出性别。与单数代词“他”一样,复数代词“他们”同样可用于指代男性和性别不明群体,同时,已知性别但其中同时包含男女两性的群体也用“他们”来指代,而“她们”则只能用于指代性别已知或可推测出的完全由女性组成的群体。例如:

①如果一个人不关心生活,那他将无法从中找到幸福。

②走进屋子的人有男有女,他们无一例外都佩戴着工作牌。

③几个姑娘拉着手出了校门,她们要到商业街去买点衣服。

以上几例中,“他”和“他们”均可被作为通用词使用,指代泛指的人或男女均有的群体,而“她们”则在明确群体中全为女性时才可使用。

根据标记理论,一对语言特征包括两个对立体,有标记的和无标记的。无标记成份指那些常见的、意见一般的、分布较广的语言成份;而有标记成分则指那些不常见的、意义具体、分布相对较窄的语言成分。应用于对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分析上,“他/他们”和“她/她们”这两组词构成对立,而“女性”特征的有和不能确定,构成有标记“她/她们”和无标记的“他/他们”。“她/她们”是有标记项,只能用于指代女性,“他/他们”是无标记项,既可以指代男性,也可以泛指一般意义上的人。根据转换生成语法学派的观点,人类语言的普遍语法应该由处于主导位置的、无标记的规则结构和处于从属地位的、有标记的规则结构两部分组成。也即在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中,属于男性的“他/他们”处于主导位置,属于女性的“她/她们”则处于从属位置,男性被奉为规范,而女性则只能作为这一规范的变异。在汉语中,代表女性的代词仍然被置于男性之后,在以男性为主体的语言中,女性难以真正成为主体,只能作为他者,处于男性的附属地位。

三、小结

语言本身是中性的,第三人称代词所显示出的的性別差异内涵是在使用过程中,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文化,使得以男性为主体,将女性他者化的观念进一步得到巩固。不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在第三人称代词的创造和使用中,都存在以男性为规范,将表示男性的代词作为标准的问题,将男性置于主体地位,而女性则在语言中被边缘化,被视作一种附属或例外,沦为语言的他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性别平等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但语言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语言的改变也只能是社会文化与语言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现有第三人称代词中存在的性别问题,不能通过对语言本身的强行改变而在短时间内得到扭转,但许多语言学家已经认识到了语言体现性别平等的重要性,并对代词的性别平等表达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相信在将来,随着性别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和性别歧视思想的不断减弱,语言性别歧视的问题终将伴随着社会文化和人们思想的进步逐渐得到摆脱。

参考文献

[1]滑晓寒. 近三十年“她”字研究综述[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08:6-8.

[2]Ralph, Fasold. 社会语言学[M]. 北京:外研社, 2000.

[3]潘建.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的比较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3:14-16.

[4]李经伟.西方语言与性别研究述评[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01:11-15.

[5]黄兴涛.“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词的发明与认同研究[M]. 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9.

[6]李金荣.英语中三身代词与性别歧视现象[J]. 科技资讯,2007,10:227-228.

[7]杨春.性别歧视在第三人称代词中的折射[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03:124-128.

作者简介:郭文彧(1995-)女 满族 籍贯:河北承德 本科(在读) 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汉语语言英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