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主体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7-05-14 11:00俞小祥
新课程·中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思考实践初中语文

俞小祥

摘 要: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及学科特点,着重从“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尊重个体差异”“给学生质疑的权力”“链接生活”四方面,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主体性教学进行了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引发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体性教学;实践;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教师在专注地教,而较少看到学生在自主积极地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是一种机械的、单向的、专制的传输关系,整个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教师的“教”来进行。

语文教学之所以要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由中国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既然如此,学生提出自己不同于老师、不同于教參的理解,又为何不可呢?

主体性教学的应运而生为我们医治教学上的“满堂灌”“一言堂”等顽疾提供了良药。

一、对主体性教学的理性思考

1.主体性教学的内涵

主体性教学是指在教师激励和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过程。它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施教的主体(起着主导的作用),学生做好学习的主体。双方充分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构建教师和学生互动、共同参加课堂活动的新模式。

2.主体性教学的原则

(1)主动性原则

在主体性教学中,为了有效地学习,学生应当在给定的条件下,尽量多地自己去发现要学习的材料,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建构性原则

主体性教学与皮亚杰首创的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不谋而合。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

(3)和谐性原则

在主体性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在一个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层面上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主体性教学的实践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师生面对的是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师生双方只有携起手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密切合作,才能找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感情倾向,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指导,并乐于请教,自主学习才能顺利地进行。

(2)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乐学中激情飞扬

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科特点,适当开展学生感兴趣的各种活动,将教学内容游戏化,并创设合理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激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如教学《看云识天气》一课,导入新课时,我就采用了这种活动形式:

师:我们先来做个谜语游戏——运动会上都有它,请猜一个字。

生:动。

师:同学们认为呢?

生:不对。

师:谁再来猜猜?

生:云。

师:能不能说说你的根据?

生:因为“运”“动”“会”三个字中都有“云”字。

师:很好。同学们知不知道“云”字的繁体怎么写?请一个同学来写好吗?

生:“雲”。

师:很好!我们能不能从这个字看出点什么呢?

生1:有“雨”字。

生2:和天气有关。

生3:我觉得天上有云时,可能快要下雨了吧!

……

其次,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激趣,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容易感染学生情绪,充分调动学习者的视、听觉功能。

如,在教学《化石吟》时,我就选用了蒋大为的《木鱼石的传说》导入:

同学们听了歌曲,就会想象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悠扬的歌声中,学生思维活跃了,自然对这首科学抒情诗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

又如,在《三峡》一文的教学中,课前我先让学生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让学生对三峡有初步的感知,让他们从画面中感受到三峡两岸的崇山峻岭、峡谷险滩、水流湍急、林木青翠的景色

特点。

2.尊重个体差异,张扬个性,激扬学生生命

学生在生理、心理、知识背景、生活阅历、性格特征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主体性教学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差异,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

(1)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因人而异,分层施教

了解学生,这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更需合理地制订教学目标,安排教学程序,考虑教学进度,选择教学方法,使其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能力水平相一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个体,制订不同的目标,布置不同的任务,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比如,在教学《散步》一文时,在整体感知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时,我就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办法,将全班进行分组,设计了以下问题:

①解决分歧取决于谁?为什么由“我”来决定呢?②“我”为什么会感到“责任重大”呢?③“我”作出了什么样的决定?最后按我的决定做了吗?④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⑤你认为作者从中感悟到了什么?⑥假如你有一束花,你最想送给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对以上问题,我对小组进行了合理分工,分别设立了组织者、记录者、汇报者等角色,使每个成员都有了自己的任务。

(2)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给学生心灵释放的

空间

在教学中,只有当学生能自主地去体察知识经验、认识事物并获得自己的感悟,激发起自己的情感,并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参与学习时,才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我在教学《咏雪》一课时,曾组织学生讨论:

文中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或好诗句吗?

生1:“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生2:“柳絮”一喻好。它有深刻的意蕴,能给人以春天来临的感觉。

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畅所欲言,体验真切,言之有理,他们的阅读个性又一次得到了张扬。

3.给学生质疑的权利,让学生大胆地探究文本

对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有价值。把对文本质疑的权利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有效途径。

具体的做法是:在学生接触文本之前,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钻研文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的注意力放在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生成的问题上。

以《我的信念》为例,我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前提下,主动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问题,如:①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具备怎样的品质?②作者认为“人类也需要梦想家”,“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件事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③为什么“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说是“美好快乐的回忆”呢?④为什么作者說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这些问题恰恰是我必须带领学生探究解决的问题,它们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的热情。这样的课堂才真正是学生自己的课堂,这样学生才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

4.链接生活,调动学生生活经验,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一经与生活相联系,必然生动活泼,事半功倍。

(1)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课堂中来

如教周密的《观潮》,尽管学生可能读得很认真,但也不一定能想象出海宁潮水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的壮观景象,有的同学已亲眼目睹过海宁潮水,有的在电视里见过,于是我事先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动手收集相关资料。

有了感性生活体验做基础,学生就能较容易地进行表象组合,形成接近于课文所描绘的形象,再联系课文语言,从而有利于深入地体味分析语言的表现力并深刻理解文章主旨。

(2)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

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关。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教室的小课堂走向生活的大课堂,把学到的成果用到生活中去,这是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如教学泰戈尔的《金色花》一文,在学生深深陶醉于文中孩子对母亲最圣洁、最美丽的爱中时,我适时启发:

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

你准备变做什么美好的事物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呢?

生1:我要变成一串珍珠项链,挂在妈妈脖子上,让妈妈更

美丽。

生2:我要变成小鸟,时刻飞在妈妈身边,唱出美妙的歌给妈

妈听。

生3:我要变成一个美丽的发卡,别在妈妈的秀发上,让她更加年轻漂亮。

在美丽的想象中,在兴奋的眼神中,我读到了孩子们对母亲无尽的爱。

三、实践成效与思考

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课中开展主体性教学,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唤醒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拉近了学生和生活的距离。所任教班级的学生也都较快地适应了,并焕发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尝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语文素养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不过,主体性教学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扮演着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角色。由于课堂的可控制性与可预见性大大降低,所以不但要求教师的知识面更广,而且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修养。

除了对教师角色的准确界定与要求外,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有些学生阅读缺乏耐心,处于囫囵吞枣状态,其阅读的主体性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些学生缺少必要的文化储备,面对文本,不知所云。传统教学压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更有某些学生从来没有在课堂上发过言,只要一讲话便会脸红、词不达意。这些都有碍主体性教学的开展,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丁安廉.主体性教育的教学策略探索[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

[2]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思考实践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