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城隍庙及其周边空间形态演进研究

2017-05-15 03:32
山西建筑 2017年10期
关键词:城隍城隍庙南宁

张 伟

(南宁孔庙博物馆,广西 南宁 530028)



南宁城隍庙及其周边空间形态演进研究

张 伟

(南宁孔庙博物馆,广西 南宁 530028)

分析了南宁城隍庙的历史沿革及空间演变形态,针对南宁城隍庙及周边空间存在的问题,从恢复原生空间形态与培养次生文化形态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有利于历史空间文脉的延续。

城隍庙,空间形态,文化遗产,历史街区

随着城市空间的不断发展演进,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城隍庙,对于城隍庙及其周边空间的保护、利用与研究,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城隍庙从最初的城市守护神,发展到后来具有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重复合功能的公共性城市建筑,纵观其整个发展演进的历程,可以看出城隍庙在城市发展中所扮演的作用举足轻重。作为反映南宁城市发展变化、承载着无数南宁历史和民俗文化记忆的空间地标,南宁城隍庙在20世纪文革期间被破坏。而其周边的金狮、银狮巷曾一度是老南宁的经济文化中心,但随着城隍庙的被毁坏,整个历史街区衰落化逐渐显现,随着新区的开发,现在已经完全被城市发展所边缘化。

1 南宁城隍庙历史沿革

城隍自古以来为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神灵之一,始建于三国东吴孙权赤乌二年(239年)安徽芜湖的城隍祠为我国最早的城隍庙,但因年代久远,规模形制己难以考证。南宁城隍庙与邕城相伴相生,追溯南宁城隍庙的历史,可以看到它与南宁城漫长的空间发展轨迹。唐邕州古城在经历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侬智高起事后,渐被荒废,出现“蒿棘闾井”的景象[1]。新建宋代邕城,选址在五花岭。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交趾遣重兵十万大军,对广西发动进攻,敌军直逼邕州。时任邕州知州苏缄奋死抵抗,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邕城陷落。城溃时,苏缄父子与家人及通判唐子正与交趾军巷战,各人身负重伤,唐子正阵亡。苏缄大呼“吾义不死贼手”[2],率全家老小36口纵入火中殉国。后狄青大将郭逵将交趾兵逐出国境,殓苏缄骸骨葬于城垣下。宋仁宗深切哀悼苏缄守城殉国之壮举,追赠奉国军节度使,谥忠勇。邕州人民为纪念苏缄,尊苏缄为邕州城隍,并建“苏忠勇公成仁祠”,后改称为城隍庙,此为南宁城隍庙之始。解放后,城隍庙在兴建红星电影院时被拆除,至今尚存北侧石砌台阶及城墙基础。

2 南宁城隍庙及周边空间形态的演进

古代城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进基本与城隍神信仰的发展相一致,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城隍庙一般位于一个城市的政治行政中心区域,周边多古代官府治所。南宁城隍庙与邕州宋城的兴建几乎相伴相生,宋神宗追赠苏缄为奉度国军节使,尊苏缄为邕城城隍,并建“苏忠勇公成仁祠”,此后南宁城隍庙在城市发展中一直占据着行政中心和商业重心的区域。直到解放初期南宁城隍庙的大致位置均未发生过变动。

宋代南宁城隍庙位置图如图1所示。

明清时期重修、新建府、县两级城隍庙。府城隍庙,“在旧府治西街,庙基高耸,为五花岭之一峰,明洪武初建,弘治十五年,知府刘芳修。[3]”其大概位置位于“苏忠勇公成仁祠”南侧(现红星电影院),“后毁,清康熙十二年,知府韩章,通判顾鼎植重修,有碑记。五十七年,知府黄之孝修,”期间府城隍庙历经多次修缮,“民国元年,倒毁神像,以其庙为县自治公所,三年,为县保卫团,八年,地方检察厅成立。改为检察两厅工署。后殿仍立苏缄忠勇公成仁祠。由金狮巷通行。[3]”民国八年(1919年),广西高等审判厅由桂林迁至南宁,于城区银狮巷,旧城隍庙故址恢复成立南宁地方审判厅。直到解放前城隍庙均被其他机构占用改造,仅剩“苏忠勇公成仁祠”还保有原制。

县城隍庙,始建于清乾隆乙酉年(1765年)。主要为宋时州守刘初而兴建,以纪其筑城之功。“在旧府治西街银狮巷武庙之右,宋时州守刘初筑城屡圮……筑之而成,州民感刘之德,附祭于府城隍庙,至清乾隆乙酉,知县胡位铸……始于府庙右购地别立。[3]”元代张良金《南宁府城隍庙碑》:邕州城隍庙,创立于郡治之右。规模虽小,地势高大,盖依乎之址为之。所以重建者,会至元壬午之水灾故也。县城隍庙大概位置位于府城隍右侧(现兴宁派出所),兴宁派出所内现存的5通碑刻,详细记录了南宁县城隍庙的历史沿革及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最后一次重修的情况。综上,南宁府、县城隍庙,其空间方位相邻较近,大致位置为北至兴宁路西一里(金狮巷),南至兴宁路西二里(银狮巷),西至兴宁派出所,东至兴宁路(步行街)合围范围之内。

由图1,图2可以看出,南宁城隍庙整体空间的演进与城市的发展密切联系。城隍庙与衙署相距较近,自明代开始,南宁府城隍庙位于南宁府与宣化县衙署之间,清代县城隍庙又加入其列,可以看出南宁城隍庙其自身独特的空间特点。

3 南宁城隍庙及周边空间形态特点

3.1 庙衙相邻

从建筑类型看,城隍庙属于坛庙类祭祀建筑。坛庙建筑是对自然神、人格神和祖宗祭祀仪式的空间性表达。衙署是城市日常行为的管理部门,而坛庙则是市民精神信仰的归宿机构,两者一阴一阳,形成互补。自从隋唐以后,城隍也转变为地方阴司的主宰,其地位与阳间的地方行政官署相当。因此,城市里主要行政中心变成了城隍庙和衙署这两大机构,城市布局也大多将两者相邻布置。同时空间表达上,考虑到官署祭祀城隍的方便,衙署位置向城隍庙逐渐靠近。

3.2 一城两庙

城隍庙在选址时,并不是固定在城市的某个确定的区域,而是依据古代风水、城市规划范例以及前秦周礼等其他综合因素的制约。一个城市之内建有两座以上城隍庙的在五代至明朝初期很少出现,明中叶以后才大规模风靡起来。南宁一城之内便有县城隍庙又有府城隍庙。南宁府城隍重建于明代洪武年间,而县城隍庙始建于清代丁酉年间,相对较晚。这和明清时期兴盛的附郭城隍庙的建造有密切联系,所谓附郭,是指与府州同城而治的县分,使得很多城市呈现出“一城数庙”的景观。

3.3 城之中心

南宁城隍庙未在城市布局几何空间正中,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此乃邕州知州苏缄殉难处,因而在该处修建城隍庙以示纪念。同时,南宁城隍庙东南靠近邕江一侧,旧时有三清观码头、水街码头、石巷口码头等,商贸极为发达,此地一直是旧时南宁的经贸中心,客商在装卸货物之余都会来城隍庙祭拜以祈求平安顺利。同时城隍庙位于金狮、银狮二巷之间,在此居住者多达官显贵,至解放后这里也一直是南宁旧城区之中心。

4 南宁城隍庙及周边空间存在问题

南宁城隍庙在20世纪50年代为了兴建南宁红星剧场时被拆除,现尚存北侧石砌阶梯及部分城墙基础,2002年南宁市人民政府将其遗址处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周边空间环境不佳,大部分的建筑糟朽严重,居住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因而造成了很多的社会问题。

首先,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城隍庙所在历史街区不可避免的涌入一定的现代交通工具,而原有街道的肌理又要保护和保留,这就造成了街巷内现代交通工具和传统交通空间并存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城隍庙周边的空间形态,也影响了城隍庙的整体文化氛围。

其次,城隍庙及周边街区空间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和历史演进,形成了其独特的历史韵味,而现在其周边的住宅、商业、行政办公等用地不断侵占着历史街巷及文物古迹的用地,不仅对文物本体造成了破坏,同时也对整体历史风貌造成一定影响。

5 相关对策与建议

目前南宁市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40处[4],不仅有昆仑关战役遗址、顶蛳山贝丘遗址、智城城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包括其他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及旧址,历史文化遗迹遗物可谓丰富。但是真正的像城隍庙这样与这个城市历史空间文脉相联的文化遗产不多,因此对于南宁城隍庙的恢复与保护十分具有必要性。

5.1 恢复原生空间形态

在老城区内业已形成的历史空间中对城隍庙进行恢复,会出现一系列复杂的限制性问题,因而总体思路应在遵循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保护城市历史空间的前提下,做好更新与改造的衔接。苏缄殉难处遗址(城隍庙)周边有众多反映老南宁历史文脉的重要建筑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金狮巷,是现在南宁保存最为完好的历史街区,突出反映了岭南传统建筑的风貌,这一明显有别于其他反映城市文化特质的人文形态,理应值得重视。南宁城隍庙作为城市历史空间的珍贵遗产,作为金狮巷、银狮巷的重要连接部分,其文化支点的功能毋庸置疑,这对于串联片区内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首先要紧扣城隍庙的历史背景,明确其保护与传承的内容,将其作为恢复的依据;其次结合好抵抗外敌这一南宁城隍庙特有的爱国主义文化特质,处理好城隍文化与守土安邦的相互关系,以便更好的焕发南宁城隍庙独具的文化特色。最终,使其不但满足现代人文的需要,又可延续邕城历史空间,唤醒城市记忆。

5.2 培养次生文化形态

城隍神将保佑本地百姓平安和社会太平作为主要职责,同时监督当地官员的行为,惩恶扬善。这些形而上的职能不仅可以弥补现实法律不能规范与要求的真空地带,同时由城隍庙衍生出来的次生传统文化形态圈,包括宗教文化、市井文化、岭南建筑文化及地方风俗文化等均有利于城市社会管理和增强社区内聚力。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需要有形的国家机制来维持,也需要无形的道德力量进行维系。城隍信仰的普及,给世俗社会中的人们增强了心理上的归属感。这种信仰的力量对小到社区大到社会,乃至国家的稳定都会起到积极而长远的作用。我们常说,城市的灵魂是文化。而文化的灿烂和丰厚,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要具备特有的文化空间。一个城市,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空间作支撑,就像家中没有会客厅一样,其文化魅力也就无从体现。城隍庙的空间演进是每一个时代具象文化的缩影,附加于其上的事迹、精神、思想等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发展,久而久之,便成为了一个城市重要的文化遗产。

6 结语

南宁城隍庙历史空间的演进是历史不断累积所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当下社会和后世文化的影响深远而持久。因此对于南宁城隍庙保护与恢复势在必行,这不仅是对有形的文化遗产保护,更是对无形的文化遗产的延续,同时其衍生出的次生文化涉及了城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恢复优秀的文化遗产才能使城市的历史连绵不绝,才能使人类的发展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也才能使城市散发出历史的魅力。因而恢复与保护南宁城隍庙,对完善城市风貌及延续历史空间文脉均有着重要意义。

[1] 清宣统·南宁府志[M].卷四十九.

[2] 宋史[M].卷四四六.《苏缄传》(13157).

[3] 南宁府志·祀典志[M].卷五(192),嘉靖四十三年版(1674).

[4] 周梅清.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4(6):51-57.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spatial form of Nanning Town God’s Temple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Zhang Wei

(NanningConfucianTempleMuseum,Nanning530028,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Nanning God’s Temple, and points out the solutions from the reconstruction original space and cultivation of secondary cultural forms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at the temple and the surrounding space, so as to prolong the historical space cultural context.

town god’s temple, spatial form, cultural heritage, historical block

1009-6825(2017)10-0015-02

2017-01-23

张 伟(1983- ),男,馆员

TU252

A

猜你喜欢
城隍城隍庙南宁
平遥城隍庙,中秋之月
数读南宁
两个城隍
城隍庙的来历
城隍庙的来历
眷恋南宁
逛镇江城隍庙街
禁戏下行与“以神为戏”之民间事象——以清代城隍演剧为例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南宁出差
城隍庙里红红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