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新事物”素材运用指导

2017-05-16 21:10田小华范玲玲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6年16期
关键词:柯达山谷事物

田小华 范玲玲

[2016高考作文备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不习惯新事物对常规的突破,于是就问:“为什么会这样?

有人却梦想新事物的出现,于是反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想?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名师题解]

这则材料核心是论述创新问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因此要准确把握人、新事物、创新之间的关联立意。写作不要泛泛而谈浮于表面,而应有更深广的思维,写出人与创新的关系,新事物与创新的关系,创新的作用,什么样的人能够创新?固守思维如何影响创新?创新面临的现实情况是怎样?新事物与创新带来怎样的社会进步?

角度一:从不同人对新事物的态度谈人与创新的关系。新陈代谢是社会发展不可阻止的洪流,固守与创新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从古至今,总有人不习惯于新事物而保守,也总有人锐意改革而创新。打破固守思维,助力改革精神,才能迎接新事物,创新新局面。“创新人为先”“人是创新的决定因素”等立意都可以写出深度好文。

选材小贴士: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革故鼎新的历史。无论王侯将相,还是农夫贩卒,都会面对、迎接新与旧的更替,参与新与旧的博弈,这样的素材不胜枚举,谈原因,说结果,可以建构文章主体。比如,近代康有为、梁启超与清末遗老遗少间的新旧体制、帝制之争,甚至康有为自身问的新旧之争,都有利益、眼界、学识的因素在作用,也影响着当时时代的发展。

角度二:从梦想新事物的角度谈为什么创新、怎样创新。万物皆有关联,而材料中的转折句是重点,梦想新事物的出现,就有了“为什么不能这样?”的反省,从而促成改革创新的行动。可见,对新事物的梦想能促成反省和反省后的创新,可以抓住这一点,谈论“梦想”“新事物”与“创新”间的互动,最终引申到为什么要创新?怎样才能创新?从而将文章引入到“为什么”和“怎么办”的写作层面。

选材小贴士:创新要付出很多汗水,需要动力来推动。邓洛普的儿子老是抱怨三轮脚踏车在圆卵石路上持续弹跳时的痛苦,这使他一直梦想着能改变车轮的行进方式,通过浇花时手中橡胶水管的弹性启迪,他发明了充气轮胎。这些因为种种梦想与需求驱动带来的创新事例很多,深入分析可写出个人独到的感悟与见解。

角度三:从新事物出现的角度谈创新的作用。创新是推动时代前进的车轮,新事物、创新推动了怎样的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次次创新给我们怎样的启迪?我们该如何评价,又该怎样投身其中?深入地探讨新事物、创新对我们、对社会、对人类的未来所带来的影响与作用,也能写出思维深度。

选材小贴士:梦想新事物,并为之创新,看起来好像是满足个人的某种梦想,实际已超出了个人范畴,对我们人类从物质到精神,涵盖社会各个角落,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需要感知和挖掘,剖析其各个层面的作用,领悟创新者的巨大贡献。从爱迪生的电灯发光到盖茨的电脑应用,再到马云的电商直销;从木简到竹简,从布帛到造纸,种种新事物与创新,都需要我们褒扬与认识。

[高分素材]

素材一:1995年,马云第一次在美国西雅图接触到互联网,眼睛为之一亮。他梦想有自己的网站。回国后,他立刻着手创办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中国黄页”。1999年,大众对陌生的电子商务皆持怀疑态度甚至非议时,马云果断行动,跟18个创始人共同凑出公司的创业资本,并立志“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马云的创业备受质疑,但2014年阿里巴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并成为全球市值第二、中国第一大互联网公司。

素材点拨:马云已是当今中国创业创新的代名词。面对互联网这个“新事物”,当别人还在观望、质疑时,他已经把梦想插上行动的翅膀。为什么不能这样?从“中国黄页”、淘宝、天猫、支付宝、阿里巴巴、光棍节……马云推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新事物”,不仅自己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还改变了中国的商业格局,推动了中国甚至世界的商业模式。梦想之魅,创新之力,可见一斑。

素材二:一家市级晚报招聘来两个大学生。第一个大学生按照晚报原有的栏目与风格,依样写稿,且数量多,填补大稿“缝隙”很合适。另一个每天都出门寻找新热点,每周只交两篇视角独特的稿子,后来获得全国新闻大奖。原来,他总是按照自己的独特目光去寻找新素材,没有循规蹈矩走旧栏目的老路,独特的稿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晚报发行量一路飙升。10年后,第一个大学生还是晚报的一位编辑;第二个成了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他叫陈光。

素材点拨:独特是创新思维的急先锋,独有是创新结果的收获。循规蹈矩,看似坦途,往往路途遥远;另辟蹊径,看似离经叛道,往往是通衢捷径。陈光写稿,抓住晚报的新闻特质,寻找新事物,开辟新路子,打破常规,就得独特;创新之首,就是独有。

素材三:X射线的发现,无数世界级照片,诸多新闻热点……柯达提供的光影世界与人们的记忆瞬间紧密相连。截止1975年,柯达垄断美国90%的胶卷市场以及85%的相机市场份额,专利逾千。但在数码相机横空出世后,柯达依旧依赖相对落后的传统胶片部门,而对于数字科技给予传统影像部门的冲击偏于保守,缺乏对新事物前瞻性分析,错失创新良机,时至今日,柯达已成负债高达68亿美元的末路老人。

素材点拨:胶片巨人柯达的兴盛与衰落是一則需要经常咀嚼的经典素材。柯达专利逾千,应该具有非凡的创新力;但面对数码科技这个新事物所表现出来的保守与凝滞,却使之丧失了最好的创新机会。

[素材演练]

无知山谷的回音

浙江绍兴一中 王恬瑶

有个人问:“怎样才可以使葡萄放得时间长一点?”

有人说,放进冰箱;有人说,浸在水里;还有人说,葡萄毕竟是时鲜水果,放不长的。

然后,有个人说:“把它醉了,酿酒!”

也许很多人会笑,这真是个奇葩。我却沉默了,隐隐中,这个人在我面前幻化成了另一个人的影子——那个无知山谷中的游子。

人们总是笑称一个突破常理、做出和所谓“常人”不同举动的人为“奇葩”,然而词典中,奇葩的原意为:异常瑰丽的花卉。我想,它必有寻常花儿没有的光泽或馨香。当“奇葩”这个褒义词成为如今人们口中的“黑词汇”时,我仿佛隐约听到了无知山谷的回音,折射在了当今,凄凄而冷冷……

无知山谷的情节一如卡带的电影胶片一样在我眼前浮动:那些日日夜夜坐在树荫下,听智慧老人研读古老法典的村中男女,眼神呆滞而陈旧;那个游子游历回来后疲倦带着血丝的眼球,却绽放着奇异的清澈的光芒;还有,那条日趋干涸的无知山谷中的溪流,在日光下,犹如一条贫血的蛇……

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然而我觉得,房龙在他的《无知山谷》中想要表达的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纵使如今的人类,已经在所谓的“21世纪高度文明的社会”中,有着文明的谈吐、优良的修养,但他们的本质并无多大的变化,人类社会的缺点在几千年以后依然传承着:守旧,不敢突破,排除异己。

纵观人类的历史,许许多多负有盛名的人,都是在年轻的时候或所谓“无知”的时候造就了自己。王希孟十八岁,完成了《千里江山图》,他不遵循当时的主流,讲究留白,一笔一笔地将极细小的事物勾勒得很精致,渲染了另一种别开生面的画虾米像。王希孟、牛顿、沃森和克里克……这个时候、这个状态的他们,思维最活跃,个性最倔强,情感最激荡,意气最张扬,想突破,去创造,他们成功了。

我们这个年龄,应该是最能跳脱出一个个固有的模子的吧,但就像中国的学习与考试本身并不是件古板的事,只是在这条路上,有许多人走上了“应试”的歧途。人们总是一个劲儿的批判中国教育制度的不合理,向往着西方国家自由的创造性的教育理念。然而我觉得,并不能这样一概而论。许许多多的人一面向往着西方的教育,一面却照本宣科地在学习上做着机械的劳动,当遇到考纲上不要求的便吁一口长气,一概不听;当遇到一个新的问题时,总是用老旧的思维去解答;有的还奉行所谓的“题海战术”,自己将自己套入了明清八股取仕的路子里。

有时候仔细想想,我们是不是那些一字一句谨听智慧老人“教导”的无知男女?小时候,听灰姑娘的故事时,我们提到灰姑娘便是赞美,提到她的继母便是一副嫉恶如仇的面孔,殊不知,她的继母也有闪光点;长大了,我们对于课文里权威人士说的话诚惶诚恐地点头,不敢有丝毫违反,殊不知,他也可能是错的。当今社会,敢于突破、勇于质疑的人有几个呢?“奇葩”扭曲含义的盛行不就是可悲现状的映射?我仿佛又看到很久以前那无知山谷的样貌,仿佛又听到无知山谷的叹息……

那个关于葡萄的笑话并没有完结:

人们都惊讶地问那个人:“为什么可以这样?”

那个人也惊讶地大叫:“为什么不可以这样?”

[教师点评]如果我们仔细盘点文章的用例,就会发现很多是我们已知素材的妥帖而浑然的运用。房龙的《无知山谷》是老教材中的经典文章,灰姑娘的故事是小时候就知道的童话,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算是作者个人经验内的例子,而我们对于课文的膜拜和陈旧思维的沿袭,是每个接受中国式教育的学生都在切身感受的。作者的聰明在于将这些事例有机地融合起来,或正或反,或详或略,或描写或议论,或排偶或散句,尤其是无知山谷的例子成为全文的背景,把历史的本质和人心的顽固凸现出来,唤醒我们沉睡的头脑,期待我们的生命新鲜而辽阔。

编辑/李跃

猜你喜欢
柯达山谷事物
山谷里的居民
睡吧,山谷
奇妙事物用心看
柯达权:一片丹心 德才双馨
柯达退出破产保护将公司控制权交给债主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