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道骨法与画中见人

2017-05-17 09:22王林海供图杨春薇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7年4期
关键词:骨法书道身心

文_王林海 供图_杨春薇

书道骨法与画中见人

文_王林海 供图_杨春薇

在“学”的层面上,中国历来有“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说法,我们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向来以后半句为重,多劝勉为学者努力。但更多时候,由一个怎样的师父发蒙,是修行好坏的关键。譬如当今在国内兴起的大大小小的书法班、绘画班,多是从技巧的层面给小孩子们讲书画,而没有意识到,中国书画艺术并不是简单的技艺之学,对其审美与修习,应当放到整个心性学问的大范畴来看待。

本文原载于“诚明内学”公共号,是书画家王林海与古琴家杨春薇二位先生赴台文化交流的成果,原标题为《语境 见识 践行——诚明内学赴台湾文化交流主题》。

王林海,书画家,诚明内学创始人

生死刚正为之骨,这个骨就是书道的骨法,古人也称它为骨气。只要每位学书的人拿起笔,那透入宣纸的笔气墨韵就会像照妖镜一样把你的心、性、情,清晰地显现出来,平日你的聪明劲在这一刻已全然不起作用了。

大家都知道文化语境不同,作用到生命便会化生出完全不同的人文景观。习惯于传统文化语境的人,面对来自西方当代文化语境,在对话与交流过程中,不仅会觉得尴尬,甚至会处于失语的状态。文化语境的差异会导致人内心的焦虑,从而作疼。

辛亥革命至今日已有一百多年了,我们倡导“拿来”主义,积极响应“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文化对待观,混混沌沌地化生出了我们今天的主流文化价值趋势。我们来问:我们的“根”在哪里?五千年化生的文化慧命又有多少人得以接续?功利主义盛行,道德沦丧,我们能怪谁呢?“势大象”是老子的智慧,也是我们观天下的心要。今天,当是我们观一观自己文化慧命的时候了。

“聪明人只有一个能力,就是伤害自己。”这是我的老师告诉我的道理。今天回想起这句话,分量重。中国文化重在“志道、配天”四个字,孔子讲:“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老子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是志道、配天的律则,也是内涵。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而是有着高明于信仰的文化精神。“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是贴在街头上的标语,那么我们来问:这个标语依据什么呢?这是我们每个人要问的啊……

艺术是文化精神的活形象,作为中国艺术最高形式的书、画,现在还能做到志道、配天吗?笔法与身法打成两段,身法与心法打成两段,最终落得艺术与文化精神打成两段,难道这个就是我们今天中国人的文化命运吗?

以书道为例:

修习书道要拿起笔,去修、去证,在笔下决出生命精神活出来。书道是要用生命去践行的,笔墨显现的是一个人的血性、一个人的风神,它是生命精神的活形象。如果我们坐而论道,不拿笔实证,那么,我在这里所谈的一切对诸位都是无益的。古时候读书人都会写字,把书道作为“陶冶性灵、变化气质”的日用功课。宋高宗赵构有:“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

什么是书道?磨墨,理纸,写字,这就是书道的全部。但是我要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如果你没有老师传授给你修习书道的方法,那是万万不能的。老师是过来人,他会传授给你作书的方法,同时也会在你修习书道的过程中“以心传心”,把“用心之道”传给你。当然遇见一位通达书道的老师很难,这是缘分,强求不来的。如果你没有遇见老师,那只能等待,直至那个值得你信托、值得你跟随的老师出现,才算是真正踏上修习书道的正路。当然,我不排除自学,就我个人的学书经历,那是拜了很多老师的,最后才找到真正能皈依的老师,才把心安下来。我在这里呼喊老师的重要性,绝不是来拉壮丁,让大家跟我学,而是要唤醒现在的中国人重新建立起尊师重道的品德。现在的中国学子已把老祖宗的东西丢了,至为重要的是,大家忘失了尊师重道是学习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钥匙。如果我们现在还不去认肯这件事,那么中华文脉有可能会断送在我们手里。书道是心性之学,套用现在的讲授学的教学手段是难以得其精髓的。传、帮、带的传统传授模式虽有些陈旧,可是现在还没有产生更为智慧的方法替代它。

生死刚正为之骨,这个骨就是书道的骨法,古人也称它为骨气。只要每位学书的人拿起笔,那透入宣纸的笔气墨韵就会像照妖镜一样把你的心、性、情,清晰地显现出来,平日你的聪明劲在这一刻已全然不起作用了。

孔子说,要志于道、要据于德、要依于仁,皆需通过“游于艺”来实现。图为台南孔庙

1956年,张大千到巴黎拜访毕加索,毕加索对他说: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何以要跑到巴黎来学习艺术,不要说法国巴黎没有艺术,整个西方,白种人都没有艺术

孔老夫子说,要志于道、要据于德、要依于仁,皆需通过“游于艺”来实现。这是一句老实话啊!有一次,我家里来了一位侨居美国的国民党元老。他说当年张大千去巴黎拜见毕加索,毕对他说: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何以要跑到巴黎来学习艺术,不要说法国巴黎没有艺术,整个西方,白种人都没有艺术。听了这话的张大千很诧异。这位客人问我:你能否给我解答一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对他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从来没有人这样问过我。法国是欧洲艺术的中心,那里怎么会没有艺术呢?只是西方艺术家的注意力和表现手段跟中国不同,那里的艺术家侧重个人的情绪、思想、观念以及艺术形式的再创新(19、20世纪),与中国艺术的对待有所不同。毕加索先生说的法国没有艺术,本义是说,法国没有像中国那样的绘画艺术。毕加索是西方极富创造精神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实践开启了西方现代艺术无数的门派,晚年他就像一只受困的雄狮,在绘画创作中寻找自己。他临摹齐白石的作品,阅读中国古代绘画,在中国艺术的天地里领悟到“画如其人”的人文精神。如果在座的有兴趣想了解毕加索晚年的艺术思想,那么去察看一下他的笔记、对话录和画语录,就会发现他关注的就是“画中见人”这个问题。

画中见人,是中国艺术精神核心的核心。一幅画要见的是个体生命全部的精神显现,功力、涵养、气质、境界、风神等等。那么我们问:中国人是怎样实现这一理想的呢?这一问往复杂里说,就是一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往简净里说,就是黄宾虹先生晚年说的“画法全是书法,枯藤坠石之妙在于笔尖有力,刚而能柔,最为上品”。黄老先生这句话从字面的文意来看,他只是说画法全是书法,在座的如果没有对中国书道下过一番功夫,去真参实证过,那么这句话根本就理解不了,更不可能跟“画中见人”这个问题联系在一起了。中国画古称一笔画,这一笔显现的是一气、一味、一意、一象之生命境界,可以说它统摄了中国人的生命精神和道德境界,它的生成自仓颉造字始到王羲之的书道自觉,经由苏东坡至元四家的努力,实现了“书画同源”的人文理想。书画同源这四个字现在人听起来已显平常,可是你要知道它花去了中国文化人近三千年的生命践行,它的成就标志着人类心性艺术的最高境界。书、画艺术形式可以和人的心源连接在一起,并且做到如实呈显“心迹”的实然,也就是我们说的“画中见人”。画中见人,见的是人的心象,心象在艺术形式中被如实地呈显了出来,这是伟大的人类文明。毕加索看到了这一点,倍加赞叹,那是他的智慧,也是他的良知。

谈书道,我们不能忘记书圣王羲之,他在《兰亭诗》和《答许珣诗》里的四句诗:

群赖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

“群赖虽参差”就是我们相依共生的天地。它生生不息、理趣横生、日新月异,古人把它称为“大化世界”。“适我无非新”是指万象皆出于机而入于机。机是什么呢?机就是我们遭遇外部世界,心受触发所产生的反应。它是心生的一动,这一动是崭新的。古人说:一微尘一世界,一刹那一人生,人生就活在刹那里。“争先非吾事”这是说书道之为乃是生命自觉之为,无一物、无一境可依、可比。“静照在忘求”这是说为书在能静照,笔下刹那刹那生灭,投射出来的正是你心迹的真面目。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清晰地投射呢?那就是要忘求,达到直心流露。王羲之之所以成为书圣,他的笔迹成为圣迹,就在于他能发宇宙人生之真谛,用一管笔为天、地、人、道立言。读懂了这四句诗,也就体悟到了王羲之书道的用心之道。“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这是王羲之书道的正信念。

要契入书道精神,我们还是要从力、劲、气、意、象、神六个字谈起。

“身清净故心清净,心清净故身清净”。修持书道首要一着就是要觉受身心能量的运作,通过笔、墨、纸所显现出来的痕迹,观照自己身心的状态。笔、墨、纸呈显出来的痕迹就是笔墨精神。而如实呈显笔墨精神的能力,我们称它为“法”。掌握这个法的能力,我们称为“法”度。

执笔无定法,指实掌虚即可。运笔发力要求得笔的自重力(杠杆力)、人的巧力(提力、按力、顿力、挫力、旋转力、冲力、炸力)和笔在运动过程中的机变力(翻弹力、涌动力、自振力)这三方面力的合力运作。力是能显,趣是所显,把注意力集中在力上,是书道实证的功夫;把注意力集中在趣上,是审美、是营取。描、涂、抹、刷是不会用力之为。

在运笔发力过程中,感受关节、肌肉、身形的状态,是对劲的体证。劲是全身之力运于笔尖的训练,当你实证到全身之力运于笔尖,身心通泰、虚灵,便掌握了用劲。古人讲“力不露尖”,就是讲的整体力。这种力是从脚跟发出的,它传遍周身,做到这一步,身心能量就入细了一步,这是“致广大”的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身心的整体状态上发力,是书道的实证功夫;把注意力集中在身形局部发力,这是蛮力、拙力。

王林海先生引导书道践行

生生不息谓之气。气无大无小、无内无外,遍布周身,心动则气生。古人有“意到气到,气到力到”。气以身传,而意能率气,这是身心合一的能量。掌握用气是书道关键的一步,它也是身心能量在书道修习过程中进入精微的状态。书道重“气韵生动”,其旨在于要求身心能量至广大而尽精微。故,古人把作书运笔的方法称为“骨法用笔”。所谓骨法用笔指的就是要显骨、肉、筋、血、气、神为一的呈显。熟练掌握了用笔墨发力行气,也就初步实现了心物一如的境界。为书得了气,多数人自鸣得意,岂知任运使气是身心能量的滥用。到了气这一层境界的人,切莫把脚步停下来,还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书道之旨在于发挥良能、变化气质、陶冶性灵,不断地超越自我的局限。

万念俱息、心生而无所住,是意之旨趣。意是说不清楚的,粗疏地说,是天性的发动或身心的自觉。怀素在他的《自叙帖》里用“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描述了意之难言。然而,意在书道修持中却又高居王者之位。古人把书画艺术简称为“写意”,那是要告诉我们,命笔作书全听从意的指挥,但意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意念、意志的意思,而是要深入体会筋肉松和、空灵之后那个忘我的“静照”之状态。“法在无念”就是指的这个。所以,意是书道的心要,是书道精神核心的核心。不假思索、率然成章,就是意。

言以尽意,圣人立象尽其意。

诸局部之和谓之象,心光一亮谓之象,非照相镜头可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用“象在而遗其形,心生而无所住”来诠释“心生之象”与“应物之相”同在的运作之境。中国的诗与文是在造象,书画、建筑、雕塑、音乐也是在造象,中国文化艺术就是在为我们这个天地人生造象。书道之功用就在于“代天立言,代一个世立言”,故稀有珍贵,因为它是人性良知良能的自觉之言。

天、地、人之位谓之神,身、心、灵之境谓之神。神也可以说是天、地、人、道“一以贯之”的精神显现。神因人心而有,除人心外不存,它是生命觉性的产物。人通过“游于艺”的创造,心物凝聚在一界中。我们可以从书画里、音乐里、文章里真切地感受到它那不言的存在。“书道玄妙,不可目取,只可神遇”,这是古人对书道精神的批注语。修持书道,体验神遇之境,是书道的自觉,用现在的话语就是“认识自我”。古时一个人死后会把他的名字写在牌位上,摆放在宗祠里,称其为“神位”。所以,神者位也,它可以说是一个人生命人格的全境,书道作品就是一个人生命全境的“神位”。

力、劲、气、意、象、神是践行书道的法门,它与黄宾虹笔法平、圆、留、重、变五字诀不同,前者重在“书禅同证”,后者重笔气墨韵的深化。但是,两者皆不能脱离“骨法用笔”的精神。如果没有掌握到骨法用笔——骨、肉、筋、血、气、神之生命语言的转换,“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便成了一句妄语。中国文化是诚明尽性之学,是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生命语言。生命语言只能通过生命的践行才能会契。正如老中医所言:“生命,只有用生命才能阅读。”望、闻、问、切,是医道,也是书道。心物分离,内外分离,文化与艺术分离,这些就是让我们的生命与这个世界分离啊!

猜你喜欢
骨法书道身心
浅议谢赫“六法”之“骨法用笔”
大自然的声音疗愈身心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法外求法象里生象——李怀杰的书道情怀
骨法用筆 繼承傳統——梁贵臣人物画赏析
粗笔画之我见
精研硬笔书法 悟修传统书道
给身心降个温
书道佛心两相宜——书法家得一先生漫笔
“骨法用笔”新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