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其美”、“比德焉”

2017-05-18 08:19杨镖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2期
关键词:变化

摘 要:“公宴诗”情感书写轨迹主要是建安的个人化到西晋的集体化,再转到宋梁的为事而文。其中转变原因主要因为文体的规范与为文环境的制约。

关键词:公宴诗;情感书写;变化

作者简介:杨镖(1991-),男,汉族,广西百色人,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宋元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02

一、“公宴诗”之说明

“公宴诗”为《文选》二十三类诗之一,在《文选》中属第五类。从《文选》吕延济注曹植《公宴》和张铣注王粲《公宴》中可了解到,其义为参加公卿的宴会。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诗中写作指向同一个地方,因身份之别(君臣有别、宾主之分)而文选将其归入不同类,如曹植的《公宴诗》与曹丕的《芙蓉池作》均描写了园林——西园,而前者划入公宴类后者划入游览类。可见,在动荡与分裂中礼的重视与保持仍存在于皇族与士族之间。这即是《礼记》所说的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二、文选“公宴诗”情感之变及其原因

文选公宴诗,由建安至刘宋到梁其个人情感表达趋势为浓变淡,此处具体论述可参见胡大雷《文选诗研究》。建安此时诗情感性的强烈之缘由,刘勰已述其因,即时代影响——“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这一时代的影响,具体而言,乃是战乱与瘟疫。如果着眼于户口之数,建安与西晋相比,差异性最大的一点即是战争的频繁导致流行瘟疫而招致人口骤减,此处详细论述可参看《中国人口史》第1卷。与此同时,从诗人文集的描绘中也可想其场景,如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植《送应氏二首》:“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王粲《七哀诗》:“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值得一提的是,建安七子中的四人也死于瘟疫中。《三國志·魏志二·文帝曹丕》:“文帝与元城令吴质曰:‘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这样一种切身之痛与友人之别,带来的是现实世界的生之短与内心世界的情之长。由此,我们来看其感慨,如“飘飘放志意,千秋长若斯”;如“今日不极欢,含情欲待谁?”;又如“为且极欢情,不醉其无归。”便不难发觉其因情而为文之真切。

与此相比照的是三首西晋的公宴诗,其中两首诗题点明诗作之缘由——“有令赋诗”、“被命作诗”,而应贞的《晋武帝华林园集诗》的李善注又說明了诗作语境:

干宝《晋纪》曰:泰始四年二月,上幸芳林园,与群臣宴,赋诗观志。孙盛《晋阳秋》曰:散骑常侍应贞诗最美。[1]

而颂之对象乃尊者包括君及先君。又,颂作为一种文体其文风也 “悠扬德业,褒赞成功”(《文选序》),如此,无论从文体还是从内容而言,均决定了其颂赞皇朝的性质。细按其结构首二句溯祖说天命——“三正迭绍,洪圣启运”[2],又“皇皇帝祜,诞隆骏命”[3],又“悠悠太上,民之厥初”[4],这语意暗合于萧统《文选序》之开篇写法。而四字结构之用叠字与内容表达则与《诗经·小雅》相契合,如“天锡难老,如岳之崇”切合 “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5]。因此,虽然建安公宴诗中的王粲《公宴》和应玚《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均点化《诗经·小雅·湛露》中的“厌厌夜饮,不醉无归”而成“不醉且无归”,但最能体现公宴诗的源头的为《诗经·小雅》却是入选《文选》的西晋公宴诗。

宋朝四人五首诗,其诗题径直点明应制之作的有范晔和颜延年的“应诏诗”,而谢瞻和谢灵运诗则为同题诗,为同事而作。谢瞻、范晔和谢灵运均为五言,而颜延年则为四言。若从时代的角度看,颜延年之的两首四言诗便是西晋写法,如《应诏燕曲水作诗》首二句“道隐未形,治彰既乱”即语含老庄,次二句“帝迹悬衡,皇流共贯”便开始颂德,接西晋写法,又《皇太子释奠会作诗》:“国尚师位,家崇儒门。禀道毓德,讲艺立言。”亦如西晋写法。而谢瞻、范晔和谢灵运的写法却类似建安公宴诗山水化的表达:同题的“二谢”先述秋日气候——谢瞻“风至授寒服,霜降休百工”谢灵运 “季秋边朔苦,旅雁违霜雪”而范晔首二句即“崇盛归朝阙,虚寂在川岑”,亦是个人化的表达。梁代丘迟与沈约也亦如是作。这样,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同一诗类不同时期便表现出不同的形态。这或许是文体决定了其内容的书写,也决定了其情感之变化。

三、“公宴诗”之“比德”之变

文选公宴诗共14首,诗作者13人(颜延年入选2首),诗篇中不乏山水的描写句子,如曹植《公宴诗》:“秋兰被长阪,朱华冒绿池。”王粲《公宴诗》:“凉风撤蒸暑,清云却炎晖。”陆士衡《皇太子燕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协风傍骇,天晷仰澄。”

概言之,14首诗的山水描写乃描写原生态的山水与人工化了的山水——园林。“山水”一词与宴会双方身份——君臣——牵丝引带比德之说。此命题或滥觞于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此命题简言之,是将山水人格化,赋予了自然人的属性,从而使抽象的人的属性可直观把握,利于诗教,这一“比德说”可与“君子不器”相发明。而对这一命题进行阐释者或为西汉刘向: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6]

类似的,《史记·孔子世家》最后赞述孔子时便引用了《诗经·小雅·车舝》之伦理的“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作为邺下宴集诗之一的《文选》公宴诗,由于其宴会主人的身份,诗人之山水书写便有意无意地比德。从四首诗来看,山水语汇,以清新为主。如“清夜”“长阪”“绿池”,在此意义上,其比德之物继轨《论语》、《说苑》,可看成诗原始儒家的“德”。而西晋以后,“比德”之“德”换置为“五德”之“德”。李善注西晋应贞“五德更运,膺箓受符”(《晋武帝华林园集诗》)引《七略》曰:“邹子有终始五德。言土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又“黄晖既渝,素灵承祜”(《皇太子燕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李善注之意为五德终始说。而“途泰命屯”(《应诏燕曲水作诗》)“时屯必亨,运蒙则正”(《皇太子释奠会作诗》)以《易》之卦名取其征兆辞意,同有“山水”之比德。

比德,换言之,便是具象化地歌功颂德,如果说文选建安公宴诗的德接近《论语》《说苑》,彰显原始儒家之“德”,那么西晋至梁的德乃阴阳五行学说、易学与儒家相融合之后形成的儒家之“德”。这一转变在《文选序》,如《文选序》引《易》彖辞后又用其句式而成“文之时义,远矣哉”一句。《易》的《遁卦》之彖辞有“遁之时义,大矣哉。”又《睽卦》彖辞有“睽之时,用大矣哉”。又《解卦》彖辞有“解之时,大矣哉”。)和《文心雕龙》开篇《原道》均有所体现:“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此处便是开篇切入天文地文而不讲人文,认为文乃道德体现,与《文选序》开篇追溯远古时期然后说道生文一样,表明了思想交融由大文推及小文的一种状态。

四、结论

《文选》诗有“公宴”类,其定义性说明即吟咏所参加的公卿帝王宴会。建安公宴诗,个人情感浓;西晋公宴诗,诗题点明应制之作,颂德中融入玄言色彩。宋梁公宴诗,情淡增事物描摹。公宴诗乃长幼有序尊卑身份各异者共聚一堂,进而比德在书写传统中出现,而《文选》“公宴诗”也暗含了比德由原始儒家山水入西晋玄式书写的关系。

注释:

[1]《文选·晋武帝华林园集诗》.

[2]陆机《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

[3]陆云《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

[4]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

[5]《诗经·小雅·天保》.

[6]《說苑校證》(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中華書局,1987年7月,第434頁.

参考文献:

[1]曹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4.12.

[2]文选(李善注) 昭明太子编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08.

[3]王粲集 俞绍初校点[M].北京:中华书局,1980.5.

[4]文选诗研究 胡大雷著[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

[5]中国人口史(第一卷)葛剑雄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2.

猜你喜欢
变化
叠加和切割引起的压强变化
从9到3的变化
可期待的包装变化
这五年的变化
脱胎换骨新变化
直销在变化中保持不变
高考变化中的立体几何解答题
小改造,大变化
两代人订婚的变化
对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内部构成变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