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前偏移技术在解释陷落柱上的应用研究

2017-05-18 13:10王晓亮
科技视界 2016年19期

王晓亮

[摘要]针对山西某井田陷落柱较发育、地表条件复杂等特点,分析了野外数据采集后,资料处理中应用叠前偏移技术与常规处理技术所取得的处理成果。从处理后得到的地震时间剖面上来看,叠前偏移后陷落点清晰可靠。解释的陷落柱在后来的开采中得到验证。准确率高。

[关键词]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叠前偏移;陷落柱

0概况

本井田位于沁水煤田东南部,勘探区位于山西省长子县境内,距县城直距约15km。

井田北部属长治断陷堆积盆地,中部和南部属沁河、丹河流域侵蚀中山区。地形东、西两边高。中部低,最高点海拔1276.40m;最低点海拔880.70m,最大相对高差395.70m,按地貌形态分类属低中山。区内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共含煤15层,其中3号、15号煤层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

1地球物理特征

1.1表层地震地质条件

勘探区基本地貌为低山、丘陵地貌,勘探区总的地势特征为西低东高。最高海拔约1140m,最低海拔约950m,最大高差约190m,东北部及南部边缘黄土覆盖,多为果园及农田,其余多植被茂密且地形较陡,这些都对地震野外施工的测量选点、测线布置及检波器的埋置等有一定的影响,勘探区表层地震地质条件相对较差。

1.2浅层地震地质条件

根据邻区及以往资料可知,第四系黄土及坡积物的波速一般为400-600m/s,棕红色亚粘土波速可达900m/s,风化强烈的泥岩波速一般为1000-1200m/s,风化砂岩波速相对较高。约1100-1400m/s,且厚度变化较大,风化程度不一,地表松散沉积物对地震波吸收引起的衰减作用强烈。由此分析,低、降速带纵横向变化较大。勘探区浅层地震地质条件相对较差。

1.3深层地震地质条件

勘探区内主要煤层沉积稳定,直接顶板基本以砂质泥岩或泥岩为主,局部地段为粉砂岩或细粒砂岩,直接底板基本以砂质泥岩或炭质泥岩为主,局部地段为粉砂岩或细粒砂岩。主要煤层与其顶、底板岩层的波阻抗差异较明显,是一个良好的波阻抗界面,能形成良好的反射波。勘探区深层地震地质条件相对较好。

2地震数据处理

2.1数据处理流程

根據工区地质特征和原始资料的特点,我们认为该区资料处理存在以下几个处理难点:

1)该区地形起伏剧烈,低降速带厚度和速度横向变化明显,必须要做好全区的静校正工作。

2)该区面波、声波等干扰能量较强,要做好提高目的层信噪比工作。

3)该区的构造复杂,区内陷落柱发育,高保真度的处理技术为本次处理的主要难点。

4)该区煤层较多,下组煤反射较弱,要做好提高资料的分辨率工作。

本次资料处理主要针对以上处理难点来选用相对应的处理手段,并对处理中所选用的各个模块均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分析,最终确立了本次处理的处理流程(图1)。

2.2叠前、叠后偏移成果对比

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取消了输人数据为零炮检距的假设,避免了NMO校正叠加所产生的畸变,会得到比叠后时间偏移更为理想的效果。

为更加精细准确本区构造特征,提高资料的分辨率,本次处理采用了克希霍夫绕射积分法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处理中通过对目标线的共反射点道集、偏移剖面及均方根速度场的综合检查来判断偏移速度场的正确性。采用横向上沿层和纵向上拾取速度误差的方式,通过叠前时间偏移与速度分析迭代的方法来优化均方根速度场,本次处理中共进行了3次叠前偏移与速度分析的反复迭代处理,最终使CRP道集全部拉平,保证偏移成果的质量。从图2可见,叠前时间偏移结果反映断点更加清楚,陷落点特征刻画的更加细致。

3结论

在三维地震资料处理中,严把处理质量关,紧紧围绕地质任务,结合资料特点,借助大型处理工作站集群,进行了细致的试验和参数测试,对全区数据进行了统一的、针对性的高保真度、高分辨率、高信噪比、高准确度处理,进行了叠前偏移处理工作,得到了高质量的三维数据体。

[责任编辑:王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