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任力模型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2017-05-22 15:19邱敏菁
赢未来 2017年1期
关键词:研究探索胜任力模型实践教学体系

摘要: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促进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而相关高校也有意识地结合市场需求来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目前,绝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走出校园后,会直接进入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以,为进一步提升该专业学生的工作能力,就必须要借助胜任力模型,来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从而让学生能在短时间就适应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关键词:胜任力模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探索

引言

在市场竞争越演越烈的时代背景下,人才储备已成为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单单要具备识别人才的能力,同时还应该知人善用,并留住人才,这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帮助,而近些年来,企业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用人標准也进一步提升。所以,为了确保各大高校培养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能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适应,只有借助胜任力模型来强化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从而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高端人才。

一、胜任力的内涵

胜任力这一概念最早由麦克里兰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被提出,它主要指的是一个人的潜在能力,而这些能力又与绩效预测存在着因果关系。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胜任力会得出不同的观念,这是一个受主观意愿影响较大的词汇。其中胜任力主要包含的内容如图1所示:

图1胜任力的内容

胜任力可以将能力出众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能否与企业相匹配,就必须要看他具备的胜任特质是否与企业发展需求相符。胜任力会受工作环境以及岗位特征影响,不同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也各不相同,这就使得有些知识有利于在这一岗位上的发挥,却会在另一岗位上受到限制;与此同时,胜任力还与工作绩效息息相关,企业可以通过评估员工的胜任能力来对其未来的工作绩效进行预测,以此来实现对人才的优化配置。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加入胜任力理念是很有必要的。

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因素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同时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也离不开以下几个因素,即物理因素、事理因素以及人理因素。

(1)物理因素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会涉及到很多领域的知识,包括教育、心理、经济、管理、科学以及社会等门类的一般性知识,尤其是需要教育领域的各种专业知识。所以,会需要各领域专家以及学者的通力协作来完成这项研究任务。在这一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对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情况有一个基本了解,同时还要准确把握目前各生产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标准,并在这一基础上收集相关的人才培养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的资料信息。结合已知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胜任力模型中的胜任力特征来确定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

(2)事理因素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是一项较为繁杂的研究课题。相关专家以及学者可以借助各种手段以及方式方法,比如头脑风暴法、调研法以及专家研讨法等,来对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多种有针对性的方案加以论证。

(3)人理因素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及完善,要充分考虑到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用人单位等之间的关系。在研究设计这一体系的过程中,要与这些利益方进行及时沟通,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最终建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能正常运转。反之则不然,只要于其中某一方出现沟通不良,得不到它的全力支持,轻者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正常教学,严重时可能会让整个教学体系出现瘫痪,并阻碍该专业学生今后的生存发展。

2.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关注的问题

(1)实践教学要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实践教学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的教学质量将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每一个教学阶段都加入实践教学环节。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教学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即校内实践以及校外实践。

第一,校内实践。这一阶段可以分为课程内实践、实验设计以及第二课堂实践设计三个环节。

首先,课程内实践。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讲解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穿插一些对实际案例内容的分析讲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描述的情景来提出多种解决方案,这样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学生就能快速的适应全新的工作环境。与此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资格认证考试的相关信息,让学生能有针对性的去通过学习来顺利通过资格认证考试,以便于未来的就业。另外,结合教学目标,来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

其次,实验设计。通过实践教学,可以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联系到一起,促使他们能顺利的进入工作岗位。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教学中就必须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实验课程。其中,相较于其它科目的实验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验设计还不够成熟,也不需要大量的实验器械以及材料,它的实验课题主要就是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进行模拟分析。因此,相关高校应该加大对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研究投入力度,并随着时代发展需要来不断的改进以及完善,从而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验设计提供便利。

最后,第二课堂实践设计。第二课堂实践主要指的就是一些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活动,比如专题讲座、学科竞赛以及社团活动等。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邀请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各部门人员进校进行专题讲座,包括招聘、绩效以及社会保障等,同时还可以将第二课堂实践的成绩纳入到学分制管理中,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以及热情,最终达到提升学生专业水平的目的。

第二,校外实践。在学生毕业前要进行专业实习,并将实习成绩纳入到最终的毕业设计成绩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会包含很多内容,比如绩效考核、薪酬制度、人才招聘以及劳务关系等,让学生针对其中的某一点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完成毕业设计作业。通过这种方式,不单单检验了学生这几年的学习成果,同时还有效提升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学校以及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一途径来减少毕业设计中的抄袭现象,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并走上工作崗位扫平障碍。另外,学校可以利用假期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市场调查以及企业管理实践模拟等,让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2)加强对学生胜任力的考核评估

在过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中,主要是对学生的外显素质进行评估,很少系统地对学生的内隐素质进行评估,使这一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工作环境,且工作完成情况也不尽如人意。基于此,学校以及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内隐素质,包括态度、价值观以及情感等纳入到胜任力评价体系中,并赋予相应的权重,建立和完善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同学互评以及客户评价的评价机制,从而在提升学生教学实践效率的同时,对他们的职业胜任力进行深入挖掘以及培养,以此来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保障。

(3)实现对校内外资源的有效利用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学校可以加强与各用人单位的沟通合作,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实践平台,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体验企业的工作环境。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建立以及完善学生求职资源库,并开展校园招聘会、简历制作讲座等活动,来加强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正确认识,从而提升他们的行业认知以及职业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点以及难点,它不仅关系到企业员工的优化配置,同时还决定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为了确保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就需要在教学期间,对企业所需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胜任特征有一个充分了解,并构建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来强化学生的专业水平以及能力,从而为企业提供其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耿玉姣.胜任力模型视角下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市场观察,2016,(z2):252-253.

[2]尚海燕.基于职业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创新[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9(2):37-41.

[3]王申.胜任力模型视野下山东省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有机培养模式[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4,35(7):2.

[4]吕大娥,肖逾白,吕辉等.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企业培训体系建设探析[J].中国商贸,2013,(15):61-61,62.

[5]秦磊.胜任力模型视角下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J].人力资源管理,2013,(8):73-73.

[6]杜启平.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速读(上旬),2015,(6):35-36,37.

[7]徐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0,38(2):55-57,61.

作者简介:邱敏菁(1973.10—),女,广东广州人,毕业于广东省委党校,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研究探索胜任力模型实践教学体系
浅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
胜任力模型在煤炭销售企业人才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
“互联网+”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民营企业招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素质结构研究
市场营销专业小学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