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臻佳境巧手点美文

2017-05-23 20:09周远喜
作文评点报·初中版 2017年18期
关键词:波澜山路典型

周远喜

【方法指要】

很多同学拥有不少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可一旦成文总是平平实实,平铺直叙。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对写作素材的艺术化处理。那么,如何对材料做艺术化处理,把一颗颗珍珠串成光彩夺目的项链呢?

一、巧变一般为典型

选材零散与陈旧是学生作文难上档次的一大通病,要让零散的材料瞬间摇身一变成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最常见的方法有两种:

1.巧设背景,妙搭舞台。叙事写人离不开具体环境。平淡的素材乍一看看不出动人之处,但如果给它创设特定的背景,就非同一般了。《背影》中的祖母去世、父亲赋闲、晚境颓唐,为背影涂上了一层惨淡的底色,文章便有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特定的背景往往能化平淡为神奇。熟人相见不相认,奶奶送我月饼吃……这些都是普通平常的小事,但如为其设置特定背景,就别有洞天:一个口口声声讲《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老师却打伤了学生,亲生兄弟相见不相认;双目失明的奶奶将珍藏很久却不知已发霉的月饼拿给我吃……如此,普通的材料便有了独特的内涵,具有了典型的意义,散发出熠熠光彩。

2.巧妙组合,群星荟萃。就是对分散、零碎的材料进行巧妙组合和嫁接,创造出更为典型的内容。可以把不发生在同一地点的事放在同一地点来写。如《孔乙己》中,把发生在店内店外的事都“移”到咸亨酒店上演,使酒店成为透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典型舞台;甚至可以把不发生在同一人身上的事或不属于同一人的特点综合到同一个人身上,如此,就自然典型。

二、巧变单薄为丰厚

变单薄为丰厚是指设法增加材料的立体感、层次感、厚重感,使其更具表现力度,常见方法有三:

1.拍摄数个侧面。如同摄影师从不同角度取景,写作可从多个角度入手来写,如《睡仙小传》原写睡仙哥哥早上睡懒觉,中午睡午觉,晚上边看电视边睡觉,都是同一角度,后变换角度,按哥哥睡觉时间长——可从头天晚上睡到第二天晚上;姿势绝——可随睡的地方随意摆成各种造型;鼾声奇——时而悠长,时而低沉;时而大如雷鸣,时而细如蚊吟……多侧面地刻画睡仙这一形象,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2.写出多个层次。登山者拾级而上,移步换景,才渐入佳境。如《荒》一文记叙农村里许多人外出打工,家里田地荒芜了。材料富有时代气息,却给人单薄和意犹未尽之感。后添加两方面内容:好些人的菜园荒芜了;不少青壮年出去打工,把孩子和责任田一股脑儿交给了老人,情感和责任荒芜了,全文按“田荒——园荒——人荒”组织材料,多层次地表达“可怕的荒”这一主题,材料厚实,文章便有了凝重感。

3.造成群体效应。由点到面之法:可由一人到多人,可由一物到多物,也可由一件事到多件事。如《最后一课》由韩麦尔先生这一高大爱国者形象,拓展到小弗朗士、郝叟老头、从前的镇长等人物群像;《可怜天下鸟雀身》,由鸟雀受到人类的伤害,扩展到许多动物受到的伤害。由点到面的扩展,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

三、巧变平直为曲折

“文似看山不喜平。”要想方设法,让情节多一点波澜,或倒叙,多一点悬念;或插叙,增一点波澜;或来点误会……如此自然会曲折有致。如何把写人叙事类文章写得情节跌宕,波澜起伏,让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呢?

首先,巧用矛盾起波澜。生活处处有矛盾,有矛盾就有波折;旧矛盾解决,新矛盾又产生了。有心人会留意生活中的矛盾,借写作技巧展示解决矛盾的过程。如两个同学爬山,一方面,“向导”趁机抛掉“包袱”,我偏偏“豁出去”走山路,矛盾;一个走路狼狈不堪,而另一个却偏偏在一旁欣赏其“狼狈相”,还时不时说几句风凉话,矛盾;一个多次警告要“快点走”,另一个却“如蚂蚁在山路上蠕动”,最后“索性”置警告于度外,“原地休息”,矛盾……矛盾交织,悬念顿生,情节曲折,叙述就有波澜。

其次,善用外物生波澜。山路上茫然无措,巧妙插入景物描写以烘托人物心理,渲染紧张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还善于节外生枝,后面情节巧妙插入“大黄狗”事件;还可写被大黃狗追逐时的“狼狈”;慌不择路时,偏偏遭遇蚊子的袭击,进一步制造情节波澜。

猜你喜欢
波澜山路典型
山路弯弯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多项式求值题的典型解法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山路弯弯
Response of the 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 to global warming in the models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一石千层浪 思维起波澜
山路乾坤
典型引路 稳步推进
大陆援台物资遇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