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察顺序入手 培养学生观察力

2017-05-24 12:04陈玉女
新课程·上旬 2017年3期

陈玉女

摘 要:“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怎样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思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的。客观事物反映在作者头脑里,经过观察、理解、认识的过程,形成了他对这种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把这些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理出个头绪来,就是所谓思路”。(《张志公文集》三第255页《怎样锻炼思路》)

关键词:观察顺序;作者思路;空间关系

叶圣陶先生说:“在阅读的当儿,同时历练观察的方法,安排的层次,印象的把捉,情趣的表出。这些逐渐到家,就达到什么都记得下来,什么都写得出来的境地。”而在读写训练中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则应从观察顺序入手。观察顺序是作者思路的体现。因为“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怎样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张志公语)

观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除了“看”以外,还包括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人们的内心感受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评价等等。正如学者章华生所说的“观察是一门学问”,“它包括观察中的位置、比较、线索、映衬、对照、对应关系、逻辑关系、情感触发、本质捕捉、多元综合等一系列问题”,是一种双向活动,既有信息的接受,又有信息的反馈。这就构成了观察的环流系统性和顺序形式的多样性。

一、空间关系,即按照空间方位的变换进行观察

根据立足点和观察点的固定或变化又可分为定点换景、定景换点、移步换景等方法。

定点换景,就是固定立足点,按景物的一定空间顺序,如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由左到右、由中间到四周等顺序进行观察。

如,《三味书屋》中写道:“书屋的北角正中挂着一幅画”,“画前面是先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上“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学生书桌“分列在四周,鲁迅的那一张在东北角上”。作者就是按照空间位置,从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和叙述的。这室内陈设的描述,使人感到三味书屋具有旧式学堂的古朴和整洁特色。联系鲁迅在书桌上所刻的“早”字,和他当年的艰难处境,可以想到鲁迅先生从小刻苦学习、毫不松懈的精神。

定景换点,即从高低、远近、前后、左右等不同角度去观察景物。如《长城》一文,从高处“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是写长城的长。而从长城脚下近看,长城“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有“垛子”“瞭望口和射口”“方形的城台”。这是写长城的高大坚固,以此说明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赞颂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移步换景,即随着景点的变换而变换立足点和观察点。如《颐和园》一文,就是随着作者的游踪,变换景点来介绍的。先讲长廊的景色(又分三层:1.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2.从内部介绍长廊;3.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接着讲在万寿山脚下及登上万寿山看到的景色。最后写在昆明湖畔看到的景色。由于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优美,使人如临一幅展开的描绘颐和园的美丽画卷,体会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时间关系,即按时间的推移为顺序来进行观察

客观事物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人们对它的观察和认识也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便构成了人们在对事物的观察中的时间变化关系。

如时序,或是年月,或是季节,或是时日,或是某种行为与动势的先后;或者按照时间的自然相续序列,如一天的早、中、晚,一年的春、夏、秋、冬,一生的幼、少、青、壮、老等。通过这种有一定连续性的观察和描写,可以展现事物的各种变化和不同面貌,从中感受到事物的动态美和整体美。

如《观潮》一文,作者是根据潮水随着时间推移而涨落变化的顺序来观察的。早上,“江面平静”,“小山若隐若现”,“堤上人山人海”;午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形成“白色城墙”,像“千万匹白色战马”,“声音如同山崩地裂”;潮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好久“才恢复平静”。作者以“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为序,并抓住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特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惊叹于大潮的雄伟和壮丽,激发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逻辑关系,一切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时空关系之中

人们在观察事物时,常常要找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顺序。然而,观察是充满理论的,观察是主体企图获知客体的手段,能否取得有效成果,则取决于主体的观察的质量。而观察质量又取决于主体的理论准备。理论是观察的驱动力。它给观察以主题和目标,一种穿透事物的本领。而“理论”则离不开逻辑思维。因此,人們对某些事物的观察则需用逻辑顺序。它包括点面关系、总分关系、类别关系、对比关系等。

四、类别关系,即是观察时要把对象“拆开来看,拆穿来看”(朱自清语)

如看山,拆开来看,可以分为山脚、山腰、山顶、东西南北四面,山形、色形、岩石、土层、道路、建筑、花草树木,阴天、雨天、晴天,春夏秋冬四季不同景色,远近高低的物态变化;在拆开来看的基础上,还要从不同的方位去观察,因为大千世界的自然和社会都是立体的、多面的、复杂的。只有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透视,才能发现客观事物的无限丰富性,“拆穿来看”,则进一步要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观察。

如《桂林山水》一文,从全篇看是按类别关系来观察的,先写水,后写山;从局部看是按不同的特点(从不同方面)写的,写水抓住三个特点:静(静得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清(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砂石),绿(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从状态、水质、水色三个方面来表现水的秀丽。写山也是抓住三个特点:奇(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秀(像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险(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从状貌、色彩、态势三个方面描绘了山的奇特。

又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从全文讲是总—分—总的顺序。先讲小兴安岭树海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再讲小兴安岭树海的四季景色,最后讲小兴安岭是宝库,也是花园。第二部分是按春夏秋冬四季的时间顺序讲述的,但每一季又严格按照事物间的逻辑关系组句构段。每层都以树木为主要特征物,辅以对自然现象及其他动植物的描写。因为树木的变化,能让人在直觉上知道季节特征,所以每季景色都从树木入手,继而水、雾、雪,再林间动物、植物。四个层次(四季)结构相似,选景不同,四季特点,显而易见。同时,选景典型,语言优美,使读者感到小兴安岭确实是“巨大的宝库”和“美丽的大花园”。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