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览课:个性化阅读与精神发育

2017-05-25 23:57江富军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个性化课外阅读精神

江富军

一、阅览课的特点

阅览课介于课堂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之间。它不同于课堂阅读,阅读内容不在课本上,也不一定在大纲要求的范围内。学生在图书馆阅览室里阅读,这样的阅览课虽属课内,但内容自主性强。

有的阅览课由教师确定了内容,但与课堂阅读不同,阅览课一般不要求在教师指导下集体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成分加大,教师指导量缩小。阅览课是除了课外阅读之外的在教师指导下的最具有个性化的阅读课。

阅览课上,学生来到知识的百花园,在此自由阅读,探索求知,师生迸发出求知的热情;它不像其它课那样紧张,在当前应试教育强节奏的校园生活中,这是相对放松的时间,阅览课可以悠闲些,有逸致美;图书馆、阅览室里的阅读,时代气息浓厚,不像课堂教学一样必须绕着经典转,有着时尚美。

阅览课主要功能在于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是在兴趣与美的价值下的精神引领。

有许多教师喜欢将主题确定下来,我们可以称之为主题阅览课,有的教师不喜欢确定主题,我们可以称之为放养式阅览课,此外还有中间型的,通常各种课型交叉进行。

二、主题阅览课

阅览课的教师指导虽然减少,但更宏观,更具智慧。因为课堂教学,大纲、考纲已经作了宏观的部署,阅览课是需要教师自己站得更高,谋划全局的。

一般来说,教师喜欢确定某个主题或某本书,往往是因为自己对这个主题或这本书感兴趣,肚子里有料,这样选择适宜于指导学生。扬己之长,更能让学生受益。现在主张整本书阅读,教师要进行指导,但不能要求中学教师对每本名著都有指导能力。为此我们让每个教师选择一两本自己感兴趣的、有研究的书作为自己学生的阅览课内容,图书馆为之买五十本复本集中放置,这样,就可以在同一时间让全班同学读同一本书,以便于指导。同时,教师还可写成课程校本教材让学生选课,向全校推广。

这是依据教师特长产生的个性化阅读,是阅读主题确定的,是与课堂阅读教学较近的阅览课。它利于指导,好像教师的作用很大,但实际上其效果离阅览课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还较远。

当然,有的教师将阅览课定位成为课文阅读服务,是课内的延伸。如学了鲁迅的文章,就布置鲁迅文章的延伸阅读。这种阅读可以进行,但不应当是阅览课的主要模式。因为这种阅览课狭窄,弄不好又成为应试工具。

另一种是教师确定主题让学生选择,并依据主题查找材料,如教师确定为诗人主题、才女主题、悲剧主题、商人形象主题、战争主题、地域文化主题等不一而足。同学们选择与查找、品读中,必然各有个性。这些主题如与学生商定,更能激发同学的阅读热情,搜寻更积极,品读起来更能入境。选择主题,依据主题搜寻、整合材料也是一种创造能力。我们不妨在中学就进行这种主题查找训练,这不仅对将来进大学后研究课题有好处,就是应对眼前三位一体、自主招生也有帮助,至少能搜集作文材料。这种搜集可以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变为课外阅读指导,甚至利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这些社会资源进行培养,这样学生更有兴趣,更具有智慧美。

三、主题个性化

教师的作用在于有分寸地引导学生的主题,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主题导向,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确定不同的主题。

在最近美国的一项阅读目的调查表明:84%的人表示阅读是为了研究特定兴趣的主题,其中29%的人每天都会通过阅读进行研究。成人持久的阅读主要来自于特定的兴趣与主题,就好像球迷们有他们的球队、明星重心一样,阅读者一定有几个主题作为生活、精神的重心,不断地好奇、探索,可以有变化,但这种兴趣一般不会终止。决不如应试教育一样,考试一结束,就抛笔毁书,仿佛终于自由一般,而是一个“小成果”后,接着另一层兴趣开启,接连的主题形成自己的阅读长线,也是兴趣长线,智慧美的长线,精神的长线。图书馆(阅览课)与实验室一起,可以成为出发点。不在意图书馆(阅览室)、实验楼的教育状态,实在是做“短线”的教育,与培养大师无缘。

我们的应试教育偏重于共性,求同思维多。阅览课应当培养个性,应当求异,让同学们寻找属于自己的个性化主题。

调查表明,语文阅览课上,学生的选择局限于文学作品的较多,这与语文教师的导向有关,且所设话题绕着作文材料转。

许多语文教师把语文局限于文学,至多到哲理层面,这种狭隘想法是不对的,至少在阅览课中是不成立的。语文没有自己独立的地盘的,它天然地与史地哲一块,无法分开,与理化生也藕断丝连的。这一点与课外阅读一样,阅览课就是将自己的语言能力运用于广泛阅览的实践,提取文字信息,获取意义,开拓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培养自己的搜集、整合能力,形成属于自己的微型知识体系,相对独立地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美点,找到将来要努力的方向。阅读能力只有在广大的知识天地之中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并与其它知识一起掌握技能,完善自我,探索人生,催促青少年的精神发育。

在此过程中只是部分地受到教师引导,也受时空限制。不可能如课外阅读一样太随意,不像在家里那样不管看到什么时候,可以达到绝对自由、绝对个性的状态。受时空局限的阅览课,是引发中学生向无时空局限的课外阅读,纯粹自由阅读的桥梁。

阅览课不仅是语文课,也是学生自由成长课,精神发育课。个性化主题需要引导而不能强求。如果教师指令过多,那么,与课堂上课没区别了。如果教师一点儿不指导,那么与纯粹的课外阅读没什么两样。

让学生选择主题是一种方案,最好让学生自由组合。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同学。学生按照主题组成小组后,就会因自己的个性激发出新能量。强弱搭配也行,男女搭配也行,閱读圈子的自愿度越大越积极。圈子形成后,半个性半共性,激发出的能量是几何级的。这种圈子普遍存在于课外阅读。

四、放养式阅览课

与课外阅读最近的是放养式阅览课。放养式阅览课好像无视教师的作用,实际上这种指导需要更科学的,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放养式阅览课往往是在没有教师压力的情况下,好像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让阅读回归自己内心的迷茫点、困厄点,发现自己的内在世界。放养,恰恰能有最广阔的视野,最深层的心灵共鸣。教师可以说是“无为而为”。完全自主、“绝对自由”,更能让学生们找到自己的主题,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个性点,价值点,精神发育点。

观察发现,相同趣味的同学在阅览课上形成了圈子,互相温暖阅读。也有个性较为独立的同学,干脆一个人一桌,或坐到一个角落,这是一种绝对静心的阅读姿态。

此时教师不要急于指导,先观察、注意他们的主題内容。同学互相影响的成分,有时不亚于教师的指导。这种影响的表现方式很特别,不仅是模仿,也有反模仿。你选这种读物,我偏偏选择那种读物。互相追逐、反追逐,攀比深度广度,激活自己的精神因子,渐渐地,他们有了自己的兴趣范围。不断阅读,由趣入情入理,由诚意、立志到信仰,阅读奠定整个精神成长的底蕴。阅览课也好,课外阅读也好,希望不要成为分数加持下的游戏,而能成为学生精神发育的土壤。

经调查,《意林》《读者》《青春文摘》等杂志最受学生欢迎。但观察发现,有拿《书城》《书屋》《读书》的,拿《红楼梦学刊》《文学评论》《文史哲》的,有拿《新华文摘》的。他们触碰这些高端的杂志,不一定看得懂。但我们订阅这些杂志,混在普通杂志中,就是要让他们在放养式阅读中翻看翻看,混个脸熟,知道有这些名称、学科,有这样一种语言的存在,开拓视野,将来必有用。有的同学希望自己与众不同,坚持着啃了一堂课,还是一头雾水,一无所获。但这种短时的挑战太有意义了,可能培养了以后钻研课题的能力。相反,如果教师规定了主题,反而让他们失去了挑战态度,关闭了好奇、尝试大门。这是放养式阅读最大的功效。

阅览课无禁区。本身就是教师挑选过的图书杂志,再设禁区就没有意义了。况且阅览课没有规定的篇目,经典图书与时令的杂志报纸都可以读。从这个角度上说,阅览课是与时代脉博一起跳动的课。而时文是通向经典的桥梁。

五、摘评中精神成长

我们怎样处理阅览课摘评?

从调查的情况看,教师紧扣摘录,每周必改一次,打个优,画个甲,且批注不少,以保证学生的阅读态度,保证他们有所收获。在放养式阅览课中,有摘录本或摘录卡,这样就像牵着牛绳,任其行走吃草也能抓住。有的摘录不作字数要求,更多的班级摘录要300字以上。有的摘录卡上还要求写100字以上的评论,并要有4位读伴点评。这样一来,一堂课45分钟就变成匆忙的摘评课了。我们一般要求,读三、五篇文章后再确定摘录其中的一篇。依默读速度每分钟500字,假设每篇文章是2000字,读完就要20来分钟了。摘录的原则是效果不是数量。如此一来,阅读中最重要的选择、思考、品味时间就没有了。这样对吸收是不利的。用于选择与斟酌的时间越少,摘录所产生的效能就越低。这与摘录对象的质量是两码事。因为光是求摘录内容优质,容易被大作家、大师的名字吸引作简单化选择。而我们要求的是摘录内容适合于自己,容易产生自己的感慨、共鸣,这是最重要的,这是摘录的效能,也是真正的摘录质量。因此,笔者还是赞成无字数要求的摘评。

教师的字数要求是对学生自觉性不放心的做法。其实,不要求字数的情况下,学生是很喜欢摘录、评论的。摘录、评论就是共鸣阅读,即将阅读中的共鸣部分,感触大的内容摘录下来,融合到自己的精神空间中,形成自己的精神架构。

据了解,学生有用摘录卡,也有用摘录本的。摘录卡是活页的,优点是宜于归类,但容易散失。摘录本的优点是容易保管。但学生的摘录本摘录普遍有这样一些不足。

一是缺少出处。一般只写上书名和作者、杂志名和期数,没有写出版社与出版日期的习惯,更没有写翻译者的习惯。这样有碍于培养严谨的习惯。

二是不留空白。内容转换间不留空行,也没有右边留白以备写心得用。摘录的目的一定是为了重读,重读时往往会有新的感悟,这是最好的阅读。因此,要求同学们不必“节约纸张”,多留空白,就是给自己多留心灵空间。

三是没有建目录。目录可以先建,也可以后建,也可以边摘录边建,一本摘录本摘完了,目录也相应建好了。先建目录再做摘录者,就是先有自己的阅读主题与计划。一般建议大致计划,尤其是三年的计划只能是数量上的。先给自己设定若干主题,到时候随着自己思想、阅历变化而改变。

建立目录其实就是建立自己的智慧大厦、精神空间。知识顺着目录向纵深发展,形成微型体系,这很重要。建立这些目录,自己更有阅读目的性,在选择读物时便更有依据。

所有的阅读都是选择性的。阅读前的选择过程,是大类选择,从哪本书,哪几本杂志,哪几张报纸,到哪几篇文章的选择,阅读后选择划线、圈圈与摘录等,是阅读走向细处的选择。摘就是选,选之前自己“温故”,选之后将“知新”。知识就是在自己原有的框架下滚雪球前进的。可以补充框架,更能够突破原有的框架,形成自己的兴趣圈子,个性天地。有了这些个性化的摘录,更能培育自己的精神。兴趣点往往是自己的精神依托与底蕴。就像我们现在翻看自己曾经摘录过的材料,回顾自己走过的知识追求之路,有时百感交集。

老师评价是一种指导方式,引领方式,教师的评价不要太苛刻,尤其对开放性话题应激励他们进一步探索。让学生将自己摘评的东西朗读,录制出来在班级里课间播放,或送上学校广播站播放,这也是一种极好的激励方式。班级里编写一份摘评小报,贴于墙上,或择优打印,编成册发于同学手中,就成为班级的集体记忆了。同学们将自己的摘评本、班级选本取个名,集体酝酿取名的过程也很有美感。有目录有内容,加个前言后记,弄几幅插图,实际就是在编书。几年后回忆起来,不管是纸质的还是电子质的,都会感动自己,仿佛自己抒写了一首精神长诗。

阅览课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用兴趣与美的价值引领承载学生的精神成长。

[作者通联:浙江温岭市新河中学]

猜你喜欢
个性化课外阅读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拿出精神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