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象”为径,含英咀华

2017-05-25 12:11岳大伟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文学类巴尔扎克车辙

岳大伟

不管是考试,还是平时阅读,“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历来是学生最为头疼的题之一。对这类题,笔者在教学中也颇费过一番心思。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一谈破解“含意”题的点滴心得。

一、“语句”何以会有“含意”

文章有体,风格各异。大体而言,实用类、论述类文本好似高速公路,平直畅通;文学类文本好似山间观光小径,曲折幽深,如散文、小说、诗歌等。作为语言艺术,文学类文本更追求用尽量简省的语言表达尽量丰富的意思。因此,在文学类文本中,字面意思往往只是作者所要表达意思的冰山之一角,大量的信息都潜藏于水面之下。这就要求读者自己去揣摩、体味语句中蕴藏的“含意”。

二、怎样破解“含意”

文学类文本贵深曲,因此,作者往往不把思想感情直接表露出来,而是借助“象”(如小说的人物形象、诗歌的意象等)传达给读者,让读者自己领会。弘一法师李叔同先生有一首悟道诗,诗中云“执象而求,咫尺千里”,于我们破解“含意”,有重要的启示。我们若拘执于语言的“象”,很容易背离作者的真意;但我们若抛弃语言的“象”,则会凌空蹈虚,茫无依凭。因此,笔者以为,要破解“含意”,应当以“象”为径,循“象”得“意”。

文学类文本的“象”,一般指作品中的人、物、景、事等,而语言的“象”不仅包含这些,它还可以是语句中起关键表意作用的因素,如作者精心选择的一个词、一个标点、一种句式、一种句型、一种次序、一种修辞手法等。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春》)一句中,作者盼春时的急切心情和春到时的兴奋欢悦之情,就是借助一组短句表现出来的。在这里,句式就是起关键表意作用的因素,也就是语言的“象”。再如“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巴尔扎克葬词》雨果)一句中,“底座”和“雕像”就是破解“含意”的“象”。由该句所在段落的语境可知,“底座”和“雕像”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它们的本体分别是“巴尔扎克的作品”和“巴尔扎克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形象”。因此,若转化为直白的语言,该句的意思是:巴尔扎克创作了大量的不朽作品,留给后世宝贵的精神财富,未来的人们将会永远把他的崇高形象铭记于心中。

三、分析句子“含意”的步骤

叶圣陶先生说:“我们可以设一个譬喻,要把材料组成一个圆球……圆球有一个中心,各部分都向中心环拱着……”(《作文论》)所以,我们在分析“含意”时,决不能孤立地分析语言的“象”,而必须联系文章的主旨,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

因此,分析“含意”可按以下三步操作。首先,弄清句子的字面意思,明白“写什么”,确定探究方向;其次,找出句中的“象”,即关键的表意因素,弄清“怎么写”;最后,联系文章的主旨和语句的上下文,探究“为什么写”,揣摩作者的表达意图。如“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道士塔》余秋雨),写的是掠夺敦煌文物的车队的载重情况(写什么);作者用“深深”形容“车辙”,强调车辆运载的文物很多(怎么写);最后,联系全文中作者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敦煌文物的珍爱,以及下文中作者对“斯坦因”们的痛恨,可悟得作者的表达意图为:“深深”一词不仅强调“斯坦因”们掠走的文物之多,而且还要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怒和痛楚;“深深的车辙”,不仅是沙漠上的深深印痕,更是作者心頭和中华民族胸口的深深伤痕。

语言艺术博大精深,笔者抛砖引玉,乞就正于方家。

[作者通联:湖北天门市电化教育馆]

猜你喜欢
文学类巴尔扎克车辙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范围与要求
小车辙里的大野心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基于车辙发展规律与主观行车安全的车辙评价模型
文学类
现场热再生技术在高速公路车辙处治中的应用探讨
文坛巨匠 巴尔扎克
它是用来挡风的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巴尔扎克的旷世姐弟恋
高三文学类文本导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