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虚为实的回忆杀

2017-05-26 20:06尧耳
普洱 2016年12期
关键词:安妮原著宝贝

尧耳

站在镜头语言的角度,改编安妮宝贝的文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并非以情节见长的作者,令人迷恋的更多是字里行间弥漫着的独特氛围与情绪走向。细腻笔触下,隐藏着女性对情爱纠葛中的汹涌暗潮,以及都市丛林里孤独无依等情绪的敏锐捕捉。

这些文字流传于城市化进程刚刚开启的时段,网络文学初兴,简练直接的写作方式也正让读者们产生兴奋的新鲜感。由此,安妮宝贝成为几乎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有了大IP的属性,这或许便是获得投资者青睐的重要元素。

回到电影本身,尽管有着原著的光环和回忆中的美好,导演曾国祥同样感受到了文字本身与电影表达的不契合,为此他选择了大幅度改编。除了原作中的人物特征、关键场景,电影改变了人物的背景设定、故事情节、对白与转折,甚至是命运走向和结局。增添的生活场景和贴切对白为故事赋予了更多人间烟火气息,细心安排的小情节、小动作有效填补了小说过于意象化的情绪转折,同时也对原作中情爱、宿命和人性形成了更为丰沛的诠释。

因此,这可以算作一次优秀的电影改编。虽然插入的大量对白直接修改了安妮宝贝寂寥、清朗的风格,但这极易得到观众的谅解。因为电影和小说原本就是不同的艺术载体,将小说的情节直接复制到画面上,其结果是不伦不类,小说中的情绪转变、悬念制造和深入思考是电影艺术的短板,但谈到视觉氛围和故事推进,电影又有着小说无法替代的优势。

《七月与安生》很好地实现了两种媒介的转换。人物与构架有效确保了对原作情绪的把握,而对故事合理的推演、添加和优化则让整部电影显得真实和完整。它不会让小说读者觉得突兀,情绪也通过画面展示的情节得以有效填补。更为重要的是,导演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手中创造的首先应是一部完整的作品,在此基础上,才会有对原著忠实并补充的提升。

更为出彩的改编在于作者在电影中以旁白完成的讲述。除了纪录片和专题片,叙事电影出现旁白通常被认为是导演的功力问题。但在这部电影中,从最开始基础意义上的旁白,再到作者进入剧情,尾声时随着女生身份互换而形成的作者身份谜团,旁白由此获得了极为充分的存在意义。作者与两位女生所形成的三角对立关系,在潜在意义上与原作精神形成了完美的契合。

在小说中,七月与安生就像同一个人内心的两种极端状态:一位幸福、平和,渴望稳定安静的生活,并且以自己的包容获得外界的善意;另一位则独立、桀骜,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充實,但总是在命运的捉弄中颠沛不安。她们彼此对望,偶尔相交,但却永远无法和解。写作可以将这两种状态对立得十分尖锐和极端,然后以理想化的善意完成讲述。但电影不能,或者说呈现出的尖锐对立无法令人信服。作者的旁白出现则巧妙地化解了这份尴尬。作者游走于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观中,却以平缓的方式,在观众的内心中得到交融与和解。

正是这些丰满要素和精细设置,让电影没有落入国产青春片惯有的空洞、突兀和傻白甜的坑中。周冬雨与马思纯两位女孩以自己的理解诠释了具备现实意义的角色,制造了较充实的戏剧冲突,也为今年的中国银幕涂抹了几笔亮色。

猜你喜欢
安妮原著宝贝
读原著学英语(三)
好久不见的自己
漂流瓶
Who Has Seen the Wind?
每次只做一件事
拔牙
这样单纯的我,才是最好的自己
“神奇”宝贝
快乐宝贝秀
快乐宝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