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教材:育人于无声

2017-05-29 19:35郑宝强
教育 2017年19期
关键词:笔者动物课文

郑宝强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强调: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学生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既要考虑课文的知识性,又要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达到育人的目的。笔者认为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教材,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进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本文以北京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为例,阐述笔者在英语课堂中对学生情感教育方面的真实有效的做法。

利用文本素材,引导学生情感

北京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是以对话的形式呈现的,很多时候教材的编者会通过人物的对话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情感态度。例如在五年级(上册)Unit2 Can I Use Your Computer?这一单元的Lesson5一课,呈现出了这样的情景:Baobao到Mike家去做客,Mike的弟弟用生硬的语气让Mike把蜡笔递给他,Mike告诉他请求别人帮助时要使用文明用语。这是一个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良好时机。但是如果直接让学生阅读文本,学生很难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获得的教育意义也就大打折扣。于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先隐去了下半段对话的内容,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Mike asks his brother to say that again,why?旨在引起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找到Mike让弟弟再说一遍的原因。学生的第一反应通常是这样的:Because he cant hear that clearly.这时笔者及时引导学生观察Mike的表情:Is Mike happy?Why?學生很容易就可以发现Mike是不高兴的。教师适时地用生硬的语气重复弟弟的话,学生很快就会明白Mike因为弟弟的不礼貌而不高兴了。笔者接着提问:If you are Mikes brother,what do you want to say?让学生和对话中的人物进行换位思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预测弟弟的话,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学生立刻就会想到道歉的用语Im sorry,教师进一步呈现Would you please…?这一功能句,告诉学生Please be polite when you ask for help.

如果仅仅停留在此,笔者认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效果还远远没有达到。在这之后笔者安排了创编对话的环节,学生们以教材内容为蓝本,表演出了很多生活中运用礼貌用语的对话片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归纳单元素材,获得情感提升

有时教材中的有些情感因素并没有直接体现在对话之中,而是要通过学完单元内容之后进行整体感知。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综合理解教材内容,提炼出情感教育的点,并对其进行归纳,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去实践。同样是五年级(上册)教材,在Unit6 What Are Your Favorite Sports?这一单元中,教材内容主要围绕体育运动展开。每一篇课文都呈现了一段有关体育运动的对话,并分别出现了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流行体育项目。笔者在讲授这一单元时,让学生通过观察人物的表情、体验运动的动作、观看运动视频等活动,让学生感知运动的快乐。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笔者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三篇课文中分别介绍了英国、美国和加拿大人民所喜爱的运动,对于中国的运动并没有集中体现,能否把这三个国家和中国的体育运动进行一下总结和对比。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活动: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s?Whats Mike/Saras favorite sports?Whats the popular sports in Canada/the U.K./the U.S.A.?What about in China?Please watch a movie about sports in the main countries.让学生观看主要国家的流行体育项目。接着布置如下的活动:Canadians are good at skiing,but Chinese likes playing Ping-Pong,why?由于事先告诉学生如果不会用英语表述可以用汉语,学生们的讨论特别激烈。最后笔者为学生播放了申办冬奥会的宣传片,学生们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形成不仅仅包含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更应该体现在对不同文化的比较,使学生从更深的层次认知自己的国家和世界。

观察图片素材,激发学生情感

对于中低年级的教材,常常受限于篇幅和学生的语言水平,教材中的文本不可能过长,携带的信息量也有限,编者会借助图片来扩大信息。教师要看懂图片中携带的信息,并引导学生产生共鸣。二年级(上册)教材Unit4 There Are Many Animals,Lesson14一课中,表达的是Yangyang和Guoguo在宠物商店看动物的对话。教师在处理文本对话时注意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回答:I like dogs.I like birds.通过观察图片可以发现,小动物的表情不是欢快的。那么这隐含着什么信息呢?笔者在授课时找来了自然界中的小动物照片和课本中的图片进行对比。指着书中的图片问学生:Are they happy?学生都回答No,再指着自然界小动物的照片问:Are they happy?这次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Yes!教师呈现笼子的图片:Do they like this?学生回答No,they dont.教师又呈现大自然的照片,学生说出了They like it!简单的几步,学生虽然无法用英语表达出复杂的句子,但是他们知道关在笼子里的小动物是不快乐的,大自然中的小动物才是快乐的,从而教育学生动物应该回归自然,这才是对动物真正的热爱。

总之,英语教师要摒弃对学生的说教,深挖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对学生进行有血有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从而更好地实现育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第二小学)

猜你喜欢
笔者动物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老师,别走……
背课文的小偷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