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实践: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017-05-29 21:30左见明
教育 2017年19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原则活动

左见明

大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课程改革的精髓之一。但语文实践活动往往被教师们忽视,多年的语文教学也就难以产生显著的效果。因此,全体语文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责任感出发,正视语文实践活动这一问题。在近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产生了初步的体会。具体说来,应坚持三项原则:

可操作性与合作性原则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师应该抓住生活,利用语文无处不在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随时随地地将语文实践活动开展起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后,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包括两个方面:教师的精心构思与宏观指导、学生的密切配合与具体操作。师生的密切配合,才能够使语文实践活动得以扎實有效地开展起来。开展活动时,教师不能简单地分配任务,在如何组织、如何使实践活动最具有可操作性上,必须要动脑筋,使学生能够在比较科学的规划下,认识到语文活动是切实可行的,是可以具体操作的。

如执教小说《皇帝的新装》时,考虑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在分配任务的时候,分两步实施:首先,召集班干部、课代表、小组长开会,明确活动目标。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对学生拟的活动方案进行审查,组织学生进行修改,使之更具体、完善、具有可操作性。活动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同学们在轻松有序的表演、欣赏中掌握了必要的语文知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重视可操作性可以使过程有条不紊、严密有序,从而保障了每次活动的实效,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活动中组织者(也就是每组的小组长和课代表)的精心组织和全体同学的密切配合是成功的关键。

重视点滴积累,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寓教寓学于他们的主动之中,学生有兴趣有热情。课余时间探讨实践课题,成为了他们学习生活的一种调节。实践活动使语文知识化难为易,化整为零,趣在其中,乐在其中。

循序渐进原则

活跃思维,挖掘潜力,开发想象力,激发创造欲,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这应当是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目的。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人的个性、才华都能够得到开发展现,使每个人的能力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笔者认为,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根本保障。

教学中,必须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而不是简单把他们当作接受知识的载体。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极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树立“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人”的观念。任何实践活动都必须有阶段性的目标,循序渐进,才能使实践活动真正开展得有条不紊,有声有色,有实际的效果。

例如,在安排初中六个学期的说话训练题时,笔者确定了以下具体训练目标:(见下表)

趣味性原则

形式多样 教师要善于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这才能增强学生的趣味性。如学习古诗文前,组织古诗文诵读擂台赛;为了鼓励学生读课外书,组织课外知识摘抄展示;组织成语接龙比赛使学生扩大词汇量……3年中,我一共安排了20余项活动。

引入竞赛机制 学生好胜心强。针对这一特点,活动中尽量引入竞赛机制。有以个人为单位参赛的,也有以小组为参赛单位的,适当奖励,让学生们乐此不疲,津津乐道。

由此可见,树立社会化、生活化的大语文观念,增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革新意识,注重上述三条原则,认真开展实践活动,大胆推行语文教改,语文教学不仅可以变得更丰富生动更美丽精彩,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交际能力。也许,学生从中得到的益处,不仅仅是语文能力的增强、考试成绩的提高,他们更具备了可以适应社会的团结协作的良好心态和适应竞争的积极探索的精神风貌。如果能够达到这一目的,素质教育就真正得到了落实。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市同德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原则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