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及教改思考

2017-05-30 12:28王维
科技风 2017年9期
关键词:机电专业课程教学高职院校

摘 要:机电专业作为高职院校契合教学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专业,其能够为社会输送大量具有高素质的制造业、服务业人才。普通机电设备电气控制课程作为机电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基础课程,其向学生传授了与电气控制系统有关的设计知识、安装知识、调试知识、控制知识等,并从原理和实践两个方面实现了这门专业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统一,帮助学生为今后在机电专业领域的深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面对飞速变化的现代市场和行业,对现有高职机电专业普通机电设备电气控制专業开展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帮助教学改革深化将能够极大推动国内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本文中作者将以此为背景和研究方向,针对国内机电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的教学现状开展调查及教改研究。

关键词:机电专业;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教改研究

作为以培养专业型、技术型和应用型现代人才的重要基地,中高职教育不断发挥着自身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补充带来了巨大帮助。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内容与重点的不同,将更加能够使中高职教育脱颖而出。契合时代发展背景、满足行业竞争需要、提高专业人才对口培养等均成为了时下中高职教育不断努力的方向。反观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的模式,能够发现随着智能化海绵城市的兴起,将会对机电一体化智能人才总量需求提出更高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以便于满足当前社会行业、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摇篮,其面向社会各个就业岗位具有针对性的培养了具有机械电器化人才、智能机械操作与设计人才等,从而使中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成为了时下推广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需求的主要根据地。为此,在本文中作者将以此为研究背景和内容,针对当前国内机电专业教学开展研究。

1 提升中高职衔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中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两个部分,能否实现两个阶段的衔接将至关重要,其一方面能够确保希望提升自我专业知识及技术能力人才获取良好的环境与途径,另一方面将能够对进入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电专业作为首当其冲应当根据时代发展和市场需要进行教学改革的专业,应当积极从跨越两个教学阶段的基础课程出发,以便于学生能够借助两个阶段的有效衔接,实现双重教育目标的达成。普通机电设备电气控制课程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的核心重要课程,其旨在帮助学生不断加强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 认识,并从机电一体化设备电气控制系统出发,对其中知识的讲解和教学给予了多元化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教学。具有针对性的开展设计知识教学、安装知识教学、调试知识教学、控制知识教学等,将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更快形成对整个机电一体化专业认识程度的加深,并能够借助基础知识的领会和掌握,对涉及实践板块内容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变得更加熟练。作为在中高职两个阶段中均有开设的核心课程,不断强化中职阶段教育、促进过度阶段铺垫、提升高职阶段教育,将能够利用这种三步走的策略给未来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向社会的输送奠定坚实基础。

另外,由于中高职院校学生客体在年龄、知识面、思维能力等方面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之间有着较大差异,其更加具有个体化的多元性,从而让强化中高职阶段的过度、减少学生由于跨度增加在学习上掉队问题的出现等将能够为国家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及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不断重视中高职阶段课程改革将成为一个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时代课题。

2 以机电设备电气控制课程为例开展教改研究

在本文中作者主要采用了由网络调查所获取的一组资料。在该数据调查资料中显示,当前中高职院校机电设备电气控制课程衔接阶段中有效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主要在三个方面:

第一,学习基础方面。较多学生在中职阶段已经学习了该门课程,然而却依旧存在着30%左右比例的学生没有学习过,或仅仅是一知半解;

第二,学习状况方面。较多学生在进入高职阶段学习后已经开始转变求学最初对待学习的态度,调查发现其中12%的学生对学习专业课程知识毫无兴趣,只是纯粹想提升学历快速进入社会中工作、17%学生并不会主动去参与到学习中、8%学生对学习好基础知识及在专业上不断前行上缺乏信心;

第三,学习特点方面。40%的学生对当前教师授课的方式、讲解的内容及教学开展的形式基本满足,而60%的学生对当前这些方面存在着明显不满,期望能够与社会高职全日制学校接轨。

通过对上述三个层面的调查和分析后,集中反映出了当前国内中高职阶段对机电设备电气控制课程乃至其他基础性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不外乎包括缺乏对学生客体现有基础水平的关注、缺乏对学生现有学习热情的调动、对现有教师授课和教学模式的创新等。这些问题最终对国内中高职院校机电专业的教学质量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因此,针对这几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在本部分中作者将进行相应对策与建议的提出:

第一,关注学生客体成长,积极开展多元化教学。对机电设备电气控制课程教学改革不但应当局限于教学方法和内容方面的改革,还应当在现有教学模式与理念中融入更加与时俱进的元素。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提到,人才是二十一世界最为先进的生产力,其将能够直接决定企业的生存和行业的发展。为此,结合中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的现状和特点,中高职院校应当设计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现代教育教学模式,以提升现代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可以在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之处就首先针对学生的现有学习情况进行普查,以便于为具有相同或相似基础知识的学生安排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和计划,让每个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适应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教育教学的节奏和环境。

第二,关注学生客体兴趣,积极提升教学吸引力。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之路上不断前行最好的老师。当前较多学生对机电基础课程缺乏兴趣的因素一方面可能在于庞大的社会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在于教师没有在课堂教学阶段对学生的热情和激情进行良好的调动。尽管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实践型专业人才为目的的,但是并不是说完全只进行实践阶段的教学而忽略对理论课程与知识的传递。基础理论与知识依旧是未来实践坚实的基础。因此,中高职院校教师应当重视基础课程教学,并积极寻求能够起到调动学生热情和激情的途径和方式。在此过程中,可以采用以实践促理论的模式,将机电设备电气控制课程这门极富理论知识教学特色的课程重新打乱分配于更加契合实践教学层面的课程当中,从而赋予这门课程教学新的魅力。

第三,关注学生客体成长,开发与时俱进教学策略。中高职学校的学生拥有着两个特点,一种是较为年轻他们对整个世界有着丰富的求知欲,另一种是较为成熟他们对事物有着独到的看法和见解。针对不同学生客体,中高职院校教师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并及极富时代发展环境和技术进步条件的新型授课模式来促进不同学生群体观念和看法的统一。在此过程中可以积极结合机电设备电气控制课程的特点,采用互联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电子计算机教学等模式,让学生能够在亲身参与实践和研究过程中找到机电专业的魅力所在,并从最为基础的理论层面对整个专业的设计和行业的发展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从而促使中高职两个教育阶段教学目标的统一,并帮助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到对未来专业层面发展和提升的规划中来。

3 结论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发现,中高职院校的教学已然成为了国内普通全日制院校的重要补充。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向社会制造业、服务业输送较多与时俱进、具有综合素质现代人才的重点专业,强化中高职阶段教学的质量,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和共同提升将具有重要的作用,以便于为社会输送更多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在本文中作者首先針对国内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及该专业教学背景开展研究,并针对强化中高职阶段基础机电课程衔接过渡的重难点进行了探究,最终从三个方面以国内中高职机电专业基础课程中的一门为例开展了教学改革研究。在充分吸收国内先进技术发展产品、国内优秀教学管理思维理念、国内社会中大量未分配资源基础上,实现了对中高职阶段过渡课程衔接教学的创新研究。利用本文的研究,作者谨此希望能够为国内中高职院校不断发挥自身社会重要基础性作用基础上,为国家现代化城市建设输送更多符合时代发展动态和市场需要的现代化先进人才。

参考文献:

[1] 彭庆红.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5(03).

[2] 赵伟,马玉环.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机电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

[3] 刘春雅,潘晓绒.机电设备控制与检测课程教改现状调查研究[J].轻工科技,2014(02).

[4] 李霞.机电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7).

[5] 吴庆念.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以《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2).

作者简介:

王维(1980-),男,汉族,湖南东安人,本科,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机械电子信息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机电专业课程教学高职院校
论实践能力对学好机电专业的影响力
分层教学在职校机电专业课堂中的应用
中专学校机电专业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探究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