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核心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实践与思考

2017-05-30 10:48廖雪萍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7年7期
关键词:出版科技期刊思考

廖雪萍

【摘 要】文章以介绍《气象研究与应用》数字化建设实践为例,分析数字化建设以来刊物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总文献量、基金资助等指标的变化特征,以揭示数字化建设对刊物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气象研究与应用》近20年来,初步构建了媒体融合的数字化出版平台,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总文献量、基金资助论文比等指标明显上升的时间节点与数字化建设进程相吻合,说明出版数字化建设对《气象研究与应用》的认知度、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07-0099-03

在网络信息化和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的科技期刊正面临数字化转型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考验[1]。随着数字阅读、移动阅读成为大众越来越喜爱的阅读方式,科技期刊网络化、数字化及新媒体技术应用得以极大的促进,多媒体融合成为传统出版数字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国内期刊纷纷开始了数字化、移动互联网出版的探索,并在提高期刊影响力和竞争力方面取得明显的成效。但由于科技期刊发展不平衡,在数字化出版方面,绝大多数非核心期刊落后于核心期刊。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非核心科技期刊《气象研究与应用》的数字化出版的建设历程及其成效,总结出非核心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的现状及特点,以期为整体提高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水平、加快我国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提供参考。

1 期刊数字化出版发展历程

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加大资金投入数字出版相关领域的研究,美国化学会纳米功能社区、美国医学会、英国物理学会、剑桥“大学出版在线”等网络平台堪称数字出版兴起以来相对成熟的典范[2]。

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数字化图书馆示范系统”列入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96年,3 000多种科技期刊借助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将全文电子期刊搬上互联网,实现提供检索和全文下载服务的功能[3]。1998—1999年,“万方”“维普”“中国知网”数字化期刊群先后建成推出。2005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支持中国出版科学院主办首届数字出版博览会高峰论坛,2006年又举办了中国数字出版年会。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数字出版定义如下: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2010年10月,“中国知网”正式启动优先数字出版,是国内最早进行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的网络平台[4]。至2012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了正式出版的7 800多种学术期刊。

基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近年来,人们的阅读方式和信息获取习惯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网站等多媒体融合成为出版传播的主流。

2 《气象研究与应用》数字化出版实践

2.1 加入学术期刊数据库,进入出版数字化基础阶段

2.1.1 加入公共数字化平台

1996年,随着我国科技期刊网络化的形成和发展起步,《气象研究与应用》(原名《广西气象》)迈出信息化发展的第一步,加入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实现了单机共享当年刊物出版的文献数据。

1999年,加入了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中国科技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2003年,加入了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通过“CNKI”“万方”维普等公共数字化平台,推动了《气象研究与应用》刊载知识资源的有效传播,实现了1980年以来本刊刊载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化,促进了《气象研究与应用》期刊初步向数字化方向的转型,使刊登的文献传播范围更广,被关注、被引用的机会增多,科研成果的认定、发表和应用更及时,有利于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认知度和影响力。

2.1.2 借助第三方平台实现优先数字出版

目前,我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主要存在3种方式:学术期刊数字出版集成平台、学术期刊自助优先数字出版、个人自助优先数字出版[4]。

《气象研究与应用》优先数字出版采用借助学术期刊数字出版集成平台的方式,于2013年加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平台,在“中国知网”上实现了优先数字出版。通过优先数字出版,缩短出版周期, 加快学术成果面世和被认可,提高论文报道的时效性,间接提高广大学者和科研人员的投稿积极性。

2.2 建立网站,进入出版数字化相对成熟稳定阶段

期刊官方网站是当前科技期刊最常见、最为成熟的数字化出版平台,其建设水平和质量基本可以反映期刊编辑部对数字化、网络化的重视程度[5]。科技期刊建立网站是发展数字出版的重要手段之一。

2014年,《气象研究与应用》编辑部委托西安三才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开发了采编系统,该公司是国内目前较为成熟、应用较为普遍的采编平台开发商之一。2014年9月,采编系统开始上网试运行,2015年正式运行。自建立《气象研究与应用》采编平台以来,提高了期刊网络显示度,拓宽了稿源,论文机构分布地区更广;更方便读者查阅和使用最新动态论文及过刊论文;通过在线投稿、审稿、编改、发行征订等工作流程,缩短出版周期,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平台附设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可以有效减少和预防学术腐败,有利于提高论文学术质量及期刊影响力。

2.3 开通微信,进入多媒体融合出版发展新阶段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微博、微信、APP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应用是期刊数字化出版发展的趋势,也是期刊数字化出版至今高级阶段的标志[6]。APP因开发和运行成本高昂,其在期刊界实际运用受到限制,而微信则是在移动交流平台上更加便利、快捷的传播工具[7]。

2016年,《气象研究与应用》编辑部委托西安三才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开发了微信公众号,并于2016年年底上線试运行。该微信平台不仅具有作者、审稿专家查稿的功能,还有查阅当前目录、过刊浏览、论文检索、热点文章推送等功能。通过传统纸媒与微信平台的融合,《气象研究与应用》的学术信息被快速阅读,进一步扩大读者群,增强读者的黏合度,从而提升期刊的影响力。

3 数字化建设对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影响

本文选用“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2个评价指标及“总文献量、基金资助”2个文献来源指标来分析期刊数字化建设对学术影响力的影响。其中,评价指标引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文献统计指标来自“中国知网”。

3.1 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的变化

(1)总被引频次的变化。由图1看出,1997—2015年,《气象研究与应用》的总被引频次逐年增长。其中,总被引频次在2000年开始明显上升,2007年达到608次,比前一年几乎翻一番,2008年的1 591次又比2007年增长了1倍多,2014年达到最高值,为1 982次,最近2年稍有下降,但总被引次数还是在1 000次以上。从总被引次数增长变化特征来看,增长明显的时间节点与《气象研究与应用》加入大型学术期刊数据库、优先数字出版、建设网站等数字化建设进程相吻合。

(2)影响因子的变化。由图2看出,《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2011年的影响因子等于或高于本学科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这除了与2007年本刊更名及期刊衰减规律作用有关外,本刊出版数字化建设也对影响因子的提高带来积极的作用;2012—2013年影响因子下降并低于本学科期刊的平均值,但2013年优先数字出版及2014年底建成采编系统后,影响因子开始上升,并接近本学科期刊的平均值。

3.2 总文献量、基金资助的变化

(1)总文献量的变化。由图3看出,1980—2015年,《气象研究与应用》在2004年以前每年发表文献量变化不大,约100篇,之后开始逐年增长,由120篇上升到200多篇,包括增刊甚至达到400篇。

(2)基金资助的变化。由图4看出,1987—2016年,《气象研究与应用》基金资助文献量及基金论文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2000年是一个明显增加期,2013年起又连续明显增加,2014年达到最高值。

从总文献量、基金资助指标变化规律来看,本刊数字化建设进程与这些指标的增长趋势密切相关。

4 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的思考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成了必行之路。《气象研究与应用》近20年来紧跟潮流,加入了“知网”“万方”“维普”等大型学术数据库、优先数字出版、建成采编系统和网站,并推进了传统纸媒与新媒体的融合,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实现了从传统出版方式向数字化出版方式的转变,刊物学术质量和影响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受对互联网思维认识的局限、复合型编辑人才匮乏及经营模式不成熟的影响,一些数字化平台及知识资源挖掘还没有充分地利用和发挥,使得本刊物学术质量、传播时效性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与精品期刊、核心期刊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第39届世界期刊大会聚焦的议题是期刊业如何“借船出海”,如何拥有内容跨平台、跨终端传播的能力。中国科學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朱邦芬在2016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所作《中国科技期刊的使命和愿景》报告中,谈到“刊网融合带来新的机遇,我国这些年来在互联网上有很多颠覆性的创新,抓住期刊和网络融合的机遇推动期刊发展。影响因子不高的刊物,通过网络也能被广泛应用”。既然国内外期刊跨界融合发展趋势已定,那么作为非核心期刊也应该顺应融合发展潮流,在“互联网+”的新兴出版业态里,坚守以期刊质量为中心,选择多样性的数字载体和新兴媒体,整合更多的要素,实现更优的重构与再造,为读者、作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出版的大国和强国舔砖加瓦。

参 考 文 献

[1]刘雪松,赵景辉,董秀玥.中国科技期刊如何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转变初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

25(1):145-147.

[2]杨松迎,王志鸿,曹荣章.科技期刊数字内容的挖掘与服务——以《电力系统自动化》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2):145.

[3]曾建勋.中国科技期刊网络化发展现状与走向[A].2007年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8-22.

[4]郑雪洁.我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发展现状研究[J].今传媒,2016(11):59-61.

[5]张怡炜,刘琪.中文建筑科学类期刊网络化、数字化及新媒体技术应用现状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

27(11):1162-1163.

[6]王芳,施贵军,赵媛媛.“互联网+”环境中期刊数字化发展程度与学术影响力的关系——以江苏地学类期刊为例[J].编辑学报,2016,28(1):98-99.

[7]王明华,沙勤,郑晓楠.微信公众平台在期刊运营中的应用[J].编辑学报,2014,26(3):272.

[责任编辑:陈泽琦]

猜你喜欢
出版科技期刊思考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众筹出版是一种出版创新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民国时期老课本出版略探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