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识字在低段教学中的意义、内容及运用

2017-05-30 10:48蒋爱东汪娟杨玉国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字源部首字形

蒋爱东 汪娟 杨玉国

编者的话:

将识字教学放入汉字文化背景中进行,在识字教学中辅以字源识字,是近年来识字教学比较流行的做法。字源识字,用得好,提高识字效率,弘扬汉字文化;用不好,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落得故弄玄虚之嫌。本期约请江苏盐城的几位老师对字源识字在低段识字教学中的意义、内容及运用进行阐述,以期给大家带来启发。

为什么教:对低段识字教学中字源识字的意义认知

蒋爱东

识字是学习文化的起点,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怎样激发儿童主动识字的愿望,让其从小喜欢汉字、亲近汉字,字源识字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方法。所谓“字源识字”,就是通过追溯汉字的源头字形,在理解汉字本源的基础上,了解、分析汉字的结构,利用汉字的构字理据帮助识记汉字。字源识字是我国古老而传统的识字教学法,三千年来沿用不衰。它在提高识字效率、培养儿童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字源识字有利于增强儿童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追溯字源,引领学生探寻汉字的构字规律,就是向其展现一幅生动的中国文化史。学生在识字过程中会自然了解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感受到祖先的聪明才智与汉字的魅力。识字的同时也是对汉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汉字是由不同笔画组合而成的形状似方块的文字,具有独特的形象美。汉字又是音、形、义三者有机统一的表意文字,每个汉字都有来源。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就是一则故事……蕴含着多种文化信息。追溯字源,了解汉字从图画式的甲骨文到线条式的金文、小篆、隶书,再到今天的简化字的演变过程,可让学生感受汉字的神奇,体会汉字的形体美,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感情,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二、字源识字有利于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1. 易于理解记忆

汉字是象形表意文字,汉字的图画性使得字源在儿童和汉字之间架起了一座橋梁,易于提高儿童识记汉字的效率。一年级,开始学习的大部分是象形字,如 “日、月、水、火、山、石、田、土”等。教学时,可利用书中插图,辅以字源演示,指导学生比较图画与文字的关联,感受方块汉字怎样演变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汉字是古人在漫长的生活中发明的,每一个汉字都源于生活。追溯字源,即尝试还原汉字背后的图画或故事。在展现图画、呈现故事的过程中,追溯字源、解析字体,让学生了解到汉字的构字理据,识字的过程会变得新鲜而愉悦,充满趣味。识字教学机械记忆容易遗忘,意义识记则印象深刻,字源识字教学让汉字的识记过程变成一个有意义的识记过程,有助于儿童的理解和记忆。

2.扩大识字量

2011年版课标明确提出:“小学阶段需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一二年级也需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字源识字易于达成这个目标。汉字大部分都是合体字,偏旁部首中显示的造字规律非常明显。掌握了常用的、组字率较高的象形字以及用它作形旁时的表义特征,通过归类进行批量识字,可做到“学一个,得一串”,举一反三,事半功倍,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为学生自主阅读奠定基础。

3.提高正确率

对于一些形近字或同音字,学生容易混淆,张冠李戴的现象时常发生。字源识字教学,从字源的角度讲清楚形近字、同音字各自的构造原理,从演变过程中说明某些因变化而形成的形近字的现实依据,帮助学生辨析形近字或同音字,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提高了识字的正确率。苏教版二年级下册,重点安排了形近偏旁的比较。如“木—禾”“艹—”……教材用两两相对的形式呈现形近偏旁,用“实物—古文字—今文字(偏旁)”展现其演变过程。在图文比照、寻根究底中,学生初步认识到不同偏旁所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望形知义,便能正确识记形近字或同音字。

三、字源识字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多元能力

汉字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世界、感悟文化、丰富情感、提高素养的过程。

“字画同源”汉字起源于图画。字源识字为演示汉字衍化过程,一般会依次出示实物彩图、概括抽象图、古体汉字和正楷汉字。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猜测、思考字形与字义的联系,充分发挥图画的作用,使学生通过观察、对照、比较、分析等方法,把握字形特征和基本字义。在追溯字源、解析字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猜测、推断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

四、字源识字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

低年级是儿童识字的黄金期,低年级学生自控能力较弱,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字源识字教学依据汉字的特点和规律,从儿童心理出发,借助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字义、掌握字音、认清字形。教学启发学生通过直观观察,使抽象的汉字具体化;通过形象演示,使静态的文字动态化;通过比照发现,使复杂的汉字简单化,使识字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字源识字教学常用的画图识字、讲故事识字等教学方式,适合儿童的认知心理特点,能极大地激发起学生主动识字、愉快识字的热情。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盐都区教师发展中心)

教什么:低段识字教学中字源识字内容举隅

汪 娟

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在儿童识字之初,可将识字教学放入汉字文化背景之下,辅以字源识字教学法,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初步感知汉字的构字规律与形义关联,提高识记汉字的效率。

一、探秘汉字起源,培养一种识字情怀

汉字的起源、演变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作为一种象形表意文字,汉字的每一个字音、字形甚至是一个构字元素都是远古先民生活印迹的反映。低段识字教学,应该在儿童入学初的第一时间引领儿童探秘汉字起源,追溯汉字由来,让学生感受汉字的神奇与美丽,培养学生亲近汉字、热爱汉字的情怀。

首先,教师可抓住学生爱画画的心理,教学生“画字”,让汉字在儿童的画笔下变得可亲、可爱。古人是出于“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心理创造汉字的,他们“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无以传其意,故有书”。( 看见了一头象,很想告诉没有看见的人象长什么样子,就画了一张画;因为想表达意思,就有了文字。)这个最基础层面的“书画同源”理论告诉我们:图像与文字最开始的功能都是指向传达信息。儿童是天生的“涂鸦者”, 教师可从介于图画与文字之间的古文字入手,利用其丰富的图画性,让学生在“画一画”中爱上汉字。入学后的第一节语文课,教师可带领学生画一幅特殊的图画(见下图),并讲解告知: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汉字,是刻在一个黑色陶罐上的符号。学生能否理解、识记这个古老的汉字并不重要,关键是通过图画这个学生青睐的中介,让学生对汉字多一分亲近与熟悉。接着再趁势画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可识度较高的象形文字,如:(燕)、(虫)、(鱼)、(口)、(手)、(草)、(木)等。

其次,教师可以用故事叩开儿童的心门,唤起他们对汉字的热情。关于汉字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但每一个说法的背后都携带着动人的故事。如流传广泛的“仓颉造字说”,弥散着很多神话元素,深受儿童喜爱。“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这是仓颉造字的情形。“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则是汉字诞生对世间的影响。故事中折射出的人类对文明的向往,以及汉字的古老与神奇,会如滴滴雨露润进学生心中,一种对于汉字无限憧憬的美好情怀在这里得以滋养。

二、揭示形义关联,教给一种识字方法

汉字是一种建立在视觉基础上的具有“象形”“会意”意味的符号。清代张行孚在《说文发疑》中曾说:“古人造字之始,即以字形象物之形,即以字音象物之声。”低段识字教学,方法众多,各有所长,如“加一加”“减一减”“儿歌识字”“游戏识字”等。但对于一些字形复杂、古今形义关联密切的汉字,字源识字则略胜一筹。如“事”字教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溯本求源,探析字理,找出形义關联。“事”,甲骨文=(口,传令)+(卜,权杖,表示监督)+(又,抓持)。造字本义:传达朝廷命令并监督实施。金文“、”将甲骨文的权杖“”(卜)写成“”(屮),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如此教学,那些描摹人类生活的“物之形”与“物之声” 的方块汉字,就会在字源字理的解析下,裹挟着远古先民的生活元素,一点一滴地嵌入儿童的生命。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强化识记印象,还能让学生从源头上感知汉字独特的文化魅力。而且,还教给学生一种识字方法,即追根溯源,解析字理,将汉字的音、形、义联系起来识记,从一个汉字原始的图画表象去揣摩汉字形与义的关联,了解字形的发展演变,进而识记汉字现在的文字表象并知晓它造字之初的本义。

三、追溯部首本义,赠予一副识字拐杖

部首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统整540个部首,使汉字进入了有序的系统。教学中如果能从部首的本义出发,追溯其演变过程,则不仅能理清部首现今形义之间的关联,还能在学生识记同类部首生字时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达到“认识一个部首,学会一组生字”的效果。如一年级上册部首“阝”,一般识字教学只是教“左耳旁”或“右耳旁”,字源识字教学则首先讲清“阝”的来历,“阝”居字左时称为“左阜旁”,由“阜”字简化而来。阜,甲骨文写作“”或“”,像三(多)石相连,表示拾级向上的盘山石阶,后来又指土山,篆文“”略有变形。在三层石阶上加一撇,表示山顶。带有“阝”的字(“阝”居字左)往往都跟山有关,如:山之南面为“阳”,陡峭如剑的山峰就是“险”,由大小相似的石板筑成的石级山路就是“阶”。“阝”居字右时称为“右邑旁”,由“邑”字简化而来。邑,甲骨文=(囗,四面围墙的聚居区)+(人),表示众人的聚居区。后指有一定人口定居的城邦,演变中简化写成“阝”。所以“阝”(居右)的字都与城邦有关,如有关卡、城门把守的大城市叫“都”, 城邑与乡野交界的地带叫“郊”。

这样的教学,部首在学生眼中就不再只是一个抽象的符号,也不再只是构成汉字的一个小部件,千万年前源头上的形体与意义,虽几经变迁与改变,但仍因具有独立的意象而显得可触可感,充满生命与活力。这样的识字过程,学生每认识一个部首,就如得到一根拐杖,其自主识字、独立识字的步子就前行了一步。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崇礼路小学)

怎么教:探寻字源识字在低段识字教学中的运用准则

杨玉国

小学字源识字教学力求揭示汉字的构字规律,贴近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使汉字教学生动活泼、科学高效。

一、科学性

要遵循字源识字教学的科学性原则,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汉字学知识。首先,不可讲错构件的音、形、义。汉字是由一个个部件构成的,讲错一个部件的音、形、义,就会曲解一个字,甚至一组汉字的意思。如常见偏旁“灬”,很多老师会依据“氵”与水有关,而顺势类推认为“灬”也跟水有关。这样教学生识记“热”字:“夏天真热,汗一直滴,一滴、两滴、三滴、四滴。”这样把“热” 记成与水有关的汉字就是错解了“灬”,也会影响学生识记相同偏旁的字,学生即使能以此类推“煮” “熬”与水有关,但对“焦”“熏”“照”等字则会解释不通。其实“灬”是“火”字的变体,“火”甲骨文字形、与山相似,像地面上的三(多)股腾腾热焰。金文“火”()的字形与“山”的字形才明显区别开来。在上下结构的汉字中作偏旁时,“火”被写成“灬”,习惯上称为“四点底”。作义符,所从字与“火、光、热”等义有关,如“照”“热”“然”“熬”“煎”等。当然,楷书里有些字的“灬”是其他字符的变形,与“火”的音义无关,如“燕”“黑”等,教学时教师要心中有数。

其次,对因粘合、省简、变形、错讹而变得无理据的汉字不可以胡编乱造。“又”这个部件,本是“手”的变体,如“友”,甲骨文=(又,抓握)+(又,抓握),表示握手结交。造字本义:两人结交,协力互助。但楷体中很多简体字中的“又”是代替“繁难偏旁”的简化符号,与“又”的音义无关,如“对”“鸡”等字,则不适宜采用字源识字教学。

二、趣味性

识字教学主要集中在第一学段,只有那些好玩有趣、形式新颖的教学内容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与趣味识字并不相悖,所以低段识字教学若涉及字源识字,绝不能一味追根溯源、生硬讲解,让学生听得枯燥乏味。应尽量用趣味化的形式将汉字的演变过程展现出来,努力让字源识字教学“理趣相生”。如教学“从”字,先讲解字源:从,甲骨文“”像两个人()前后相随。造字本义:两人相随而行。然后让一个学生跟着另一个学生在教室里走一圈,这样学生一看就能明白“从”字的本义,字形也就牢记心中了。还可以将字源字理渗透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中,帮助儿童趣味识记。如学“人”“从”“众”字,编成儿歌:“二人从、三人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学“木”“林”“森”字,编成儿歌:“二木林,三木森,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学生一边唱歌谣,一边记住了构字理据,还懂得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三、直观性

学龄初期的儿童,右脑的形象记忆优于左脑的抽象记忆,对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更感兴趣,更容易保持持久的注意力。一个汉字一个故事,一个汉字一幅图画。在探究字源、讲解字理的过程中,尽可能将汉字还原成形象鲜明的直观图像,甚或身边可触可感的具体物件,则可以打通汉字与生活的联系,让抽象的汉字符号在学生心中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蘇教版二年级下册《识字7》这样呈现教材:

教材在“衣”字古文字旁边画上一件古代上衣,是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的。因为没有见过古代上衣的儿童看不出“衣”的甲骨文“”所代表的“衣之形”,只有在与旁边的实物图对比观察中,才能明了“衣”字甲骨文实际上是描画了一件古代上衣的形象(“衣”在古代指上衣,下衣叫“裳”)。甲骨文=(入)+(像有两袖、两襟互掩的上装),表示两臂插入两袖,穿起上装。在图文对照之后,再出示字源演变过程:———衣,学生便能理解“衣”的形变及本义。此举还可以帮助低段学生正确区分“衤”“礻”两个容易混淆的部首。只要前面“衣”字字形识记牢固,此处教师可以直接帮助学生小结:古代的衣服都有两个衣袖,两个衣襟,所以这里“衤”的右边就有两个点。

四、实效性

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字源字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汉字形义之间的关联,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并对学生进行汉字文化的熏陶。但是一切传承汉字文化的目标必须服从于低段识字教学的具体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任何字源字理的出示都应该讲究实效性,拒绝为教字源而教字源,时刻牢记讲解字源字理只是识字教学的一种手段,让学生快乐识字、高效识字才是低段识字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阜宁县益林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字源部首字形
求“源”有度,识字有“法”
弄清偏旁与部首
甲骨文“黍”字形义考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探寻字源妙处多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系在绳上的“冬”
随文识字学词丰富语言积累
《识字7》(第一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