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文”见“法” 学以致用

2017-05-30 10:48吴丽平吴忠豪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角度观察守门人福楼拜

吴丽平 吴忠豪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运用“组织结构图”梳理、整合有效信息,弄清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发现特点。

2. 通过听录音、读文字的方式学习名著片段,感悟名著的语言魅力,学习抓住面貌、神情、行动等一两个方面表现人物本质特点的写作方法。

3. 通过观察新闻图片、细读人物描写片段,练习捕捉人物的突出特点。

4. 关注校园生活画面,运用抓住一两个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描写一个人物。

【讨论1:这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有四个:1.采用“组织结构图”,掌握分类、整合等提取信息的有效方法;2.感悟名著的语言魅力;3.学习抓住面貌、神情、行动等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4.练习捕捉人物的突出特点,描写人物。尽管教师设计的这四个内容都切合這篇课文的特点,都能从课文中找到适合的教学点,但是在一堂课有限的40分钟里要将四个教学目标都落实到位,容量实在太大。如果教学中都要兼顾到,那只

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其实语文教师在选择一堂课教学内容时需要懂得取舍,有舍才能有得。语文教师要向数学教师学习,一堂课里就教一条定律或一个公式,围绕这个知识点让学生学懂、学会才罢休。比如上面这四项知识点,每一项的容量和难度似乎都超过数学课中一个知识点的难度。所以教师一定要想明白,一堂课里能将其中的一项学扎实,有实效,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达到了,这就叫“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个简单的道理说起来都明白,但是一到实际教学,不少教师就只“取”不“舍”。】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了解学习起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莫泊桑拜师》,大家对莫泊桑和福楼拜有了一定的了解。谁来谈谈通过学习课文和课外搜集资料,你有了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预设收获:

1.观察方法方面:学到了仔细观察的秘诀——多角度观察、对比观察。

2.中心方面:福楼拜是个循循善诱、教学有方的老师。莫泊桑是个肯于动脑、仔细观察、坚持写作的学生。

3.表达方面:(1)一连串的问句可以增强气势,引发思考。(2)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很有帮助。语言描写应该随着事情的发展有变化。

4.对莫泊桑、福楼拜的了解。

二、学画结构图,提取整理信息

怎样观察才是仔细观察?比如,从哪些方面观察?怎样才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或没有写过的特点?接下来我们聚焦第7和第9自然段,看看福楼拜老师是怎样举例说明的。为了帮助同学们快速提取信息,我们用“组织结构图”来试试看。

1.先看第9自然段,以守门人为例,我来演示一下从哪些方面观察,发现特点。

2.同桌合作完成第7自然段(观察马车)的结构图。

合作要求:

(1) 先快速读读,想一想从哪些方面观察马车。

(2) 一个同学读关键词,一个同学负责写图示。

(3) 完成后同桌商量怎样完善结构图,使其更简洁明了。

预设学生图示:

在此基础上,教师整合信息如下:

3.小结:我们通过抓关键词画结构图的方式梳理出从七个方面观察马车,接着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整合,得出什么结论?(可以从马车的外形、天气、路况以及赶车人这几个方面来观察。)你觉得画结构图有什么好处?(可以将复杂的内容变简单,将简单的内容变得有条理。)

【讨论2:这个环节教师运用画结构图的方式指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理解作者如何从多方面仔细观察的方法。教师设计了两步,先是示范守门人结构图的画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出观察马车的结构图。从扶到放,设计很有层次,也比较合理。采用画结构图的方式在形式上虽然有新鲜感,但在观察方法的学习上其实并无新的增量。因为如何从多方面观察一样事物或一个人,低中年级教师已经反复进行过指导。这篇课文中福楼拜指导莫泊桑观察,其秘诀是“对比观察”,而不仅仅从多个角度仔细观察。正如文中所说:“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当你走进一个工厂的时候,就描写这个厂的守门人……让我看了以后,不至于把他同农民、马车夫或其他任何守门人混同起来。”通过这样有比较的观察,才容易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特点。所以课文中福楼拜指导的观察方法最具价值之处应该是“对比观察”,这一点恰恰是这篇课文的价值所在,也是学生进行观察特别需要掌握的新方法。遗憾的是,教师文本解读时没有抓住文本的这一特点作为教学内容进行重点指导,这是很可惜的。】

4.莫泊桑经过老师的指点后,再去观察马车,能写出马车的特点吗?我搜集了莫泊桑的成名作《羊脂球》中的一段马车描写,我们一起来看看。

马车一小步一小步地前进着,走得很慢很慢。车轮陷在雪里;整个车厢像呻吟似的咯吱咯吱响着;六匹马一走一滑,气喘吁吁,全身冒着热气;车夫的手里那条又粗又长的鞭子不停地噼啪作响,四处飞舞,像一条长蛇一样,时而蜷缩,时而伸展,有时突然抽在一匹马的圆鼓鼓的屁股上,马便猛地往前一冲。

(1)自己读一读,想想这段描写从哪些方面写了马车。

(2)一起来读读,感受一下描写的细腻、真切,如在眼前。

【讨论3:这一环节的指导重点是体会莫泊桑在《羊脂球》中对马车描写的多角度以及描写笔法的细腻生动。“从哪些方面写了马车”,与前面多角度观察的指导相呼应,但是后面一个问题“感受一下描写的细腻、真切,如在眼前”,很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描写的生动细腻上。其实“多角度观察”与“细腻生动的描写”是两个不同的教学内容,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是区别还是很大的。这两个教学内容分开看对六年级学生都有指导的价值,但从这节课教学目标和前后的教学重点看,教师的指导重点似乎是在“多角度观察”上。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建议删去第二个问题,这样会使教学目标更加集中,重点更加突出。】

三、发现典型特点,写出人物本质

1.听《羊脂球》第2章“西蒙的爸爸”片段,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他七八岁光景,面色有点苍白,身上十分干净,怯生生的,显得很拘束的样子。他正准备回到母亲身边去。这时,这一群群一直在交头接耳的同学,带着孩子们想干坏事时那种特有的狡猾而凶残的目光,慢慢地围上来,最后把他圈在中央。他吃惊而又窘迫地站在他们当中,不知道他们要干什么。

2.读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片段,想想,福楼拜抓住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这是一个怎样的马车夫?

伊维尔在不慌不忙地套车,还一边听勒弗朗索瓦太太交代要办的事。勒弗朗索瓦太太从窗口伸出戴棉帽的头,向他又交代,又解释,换了别人听也听不懂……伊维尔终于吃过早点,披上粗布斗篷,点上他的烟斗,抓起鞭子,四平八稳地在他的座位上坐下来。

3.小结:大作家从最能表现人物本质的方面去观察、去描写,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4.火眼金睛练眼力:我从网上的新闻图片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照片,你能马上说出这些图片是抓住什么方面表现出他们特点的吗?

(1)姚明参加两会照片。抓住显著特点:身高。

(2)双胞胎姐妹花照片。甲图:“表情”不同;乙图:“动作”不同。

(3)两个守门人的照片。甲图:抓住做记录的“神态”看出认真负责;乙图:抓住“表情”“手势”看出幽默。

(4)出示描写潘长江、小沈阳的片段。猜猜他是谁,你是怎么猜到的?

5.小试牛刀写人物:同学们能这么快识别他们的职业和身份,可见你们已经发现了他们的特点。那现在从你身边的人或图片里的人物中找一个你最感兴趣的人物,仔细观察,抓住一两个方面特点加以描写,完成一个小片段。一会儿让同学猜一猜你写的是谁。(出示校园活动中的同学、老师、门卫照片)

(1)生写。

(2)反馈。(抓住突出特点点评)

【讨论4:指导观察方法以后让学生动笔写作,提供一个实践操练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进一步理解怎样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设计意图很好。但是这组练习的目标指向值得商榷:“你能马上说出这些图片是抓住什么方面表现出他们特点的吗?”姚明的显著特点是“身高”;两个守门人甲是“认真负责”,乙是“幽默”。接下来再“找一个你最感兴趣的人物,仔细观察,抓住一两个方面特点加以描写”,重点也很容易偏移到抓住特点上。其实这组练习设计的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如何从不同方面进行观察,更好地表现出人物的特点:姚明的特点是“高”,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观察,怎样写出姚明的高?守门人甲的特点是“认真负责”,乙的特点是“幽默”,这些特点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指导重点不在抓住人物特点,而应该落实在观察方法的指导上:看谁最会观察,谁的观察角度多,最好还能用上比较观察的方法,在观察方面有创新,能够观察出别人看不到的内容。这样就和前面观察方法的指导相一致,才能切合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四、总结收获,受到启迪

这节课我们再次跟随莫泊桑去向老师福楼拜请教了写作的秘诀,又联系生活进行了练习。在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来想一想:这堂课有什么收获呢?还有什么疑问吗?最后,让我们记住福楼拜的话: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总评】

这堂课教学设计的主要优点:

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基于文本特点,选择福楼拜指导莫泊桑“多个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比较明确。

2.教学方法有所突破。运用“画结构图”的方法提取并整理信息,在以往的教学中并不多见,很有新意。既利于引导学生领会福楼拜指导观察的方法,又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举两得。

3.读写结合,注重实效。学习了多角度观察和对比观察的方法后,能够引用莫泊桑的原著引发学生写作兴趣,并且设计写作实践环节,解决读写脱节的问题。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修改:

1.重新解读教材,根据文本特点选准指导重点。福楼拜的第二次和第三次指导莫泊桑观察不仅仅是告诉莫泊桑要从多个角度进行仔细观察,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特点,而且要引导莫泊桑发现观察的秘诀在于“对比观察”。文中通过“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的对比,“烈日炎炎下马车的走法”与“狂风暴雨中马车的走法”的比较,“上坡时”和“下坡时”马车不同走法的比较,还有工厂守门人与农民、马车夫或其他任何守门人的比较,说明福楼拜的指导最具价值之处不仅是多角度观察,还在于引导进行“对比观察”,这一点恰恰是这篇课文最有价值的关键所在,也是学生需要学会并掌握的新的方法,如果抓住这一点指导学生进行观察,那么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就会更加明确。

2. 合理取舍教学内容,突出指导重点。一篇课文可供選择的课程内容很多,如果不加取舍,就会造成教学内容过多、过散,最终学生受益不大。因此必须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合理加以取舍。教学设计中有“画结构图提取观察方法”“听录音、读文字学习名著片段,感悟名著的语言魅力”“学习抓住面貌、神情、行动等一两个方面表现人物本质特点的写作方法”等多项教学目标,分开来看,各项教学目标或内容似乎都符合学生学习需求,也有一定的学习价值。但整合起来看,这些教学目标内容其实彼此无内在联系。而且教学目标或内容一多,势必造成无重点。根据文本特点,也按照教师原来的设计,建议这堂课重点解决观察方法问题,将“多角度观察”和“比较观察”的方法学习作为这堂课的重点目标,删掉其他与之无关的教学内容,这样可以将时间集中在观察方法这一重点内容的教学上。

3.依据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流程。如果围绕“多角度观察”和“对比观察”方法设计这堂课的教学,那么应该按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画马车结构图—学生自己画守门人结构图—运用学到的方法观察同学并完成练笔”的流程设计教学活动。这样的设计环环紧扣,层层递进:先通过实例领会对比观察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动手画结构图,通过实践加深理解;再通过练笔实现方法的迁移。这样的教学流程符合“认识领会—实践运用—迁移总结”的方法掌握过程。其实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学习方法的教学都应该这样设计教学流程。

第二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画结构图,明确“多角度观察”和“对比观察”的具体做法。

2. 运用“多角度观察”和“对比观察”的方法观察人物,发现并写出人物特点。

3. 阅读范文和原著片段,懂得写出人物特点要突出重点,锤炼语言。

【点评1:教学目标压缩为两个重点。将原目标中学习画结构图并入到观察方法之中,这样的调整比较合理,因为画结构图的目的是为学习观察方法,这样更符合语文课程的性质。这堂课的重点非常明确,就是学习“多角度观察”和“对比观察”的方法,先理解,然后运用,符合儿童语文学习规律。修改后的教学目标删去了“学习抓住面貌、神情、行动等一两个方面表现人物本质特点的写作方法”,“细读人物描写片段,练习捕捉人物的突出特点”等,整合为教学目标3“阅读范文和原著片段,懂得写出人物特点要突出重点,锤炼语言”,表面看是减少了教学重点,但是“描写人物要突出重点”和“锤炼语言”,这两个目标内涵较广,要真正落实难度还是比较大。】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了解学习起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莫泊桑拜师》一课,大家对莫泊桑和福楼拜有了一定的了解。谁来谈谈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了哪些收获?结合你的写作困惑,还有什么想深入了解的问题?

预设收获:(同第一稿)

【点评:这个环节用整体回顾的方法谈上节课的学习收获,既起到了复习的作用,又为本节课教学做好准备,用时少,效率高。】

二、完成“结构图”,明确观察方法

同学们都知道写好作文要仔细观察,关键是不知道怎么做才是仔细观察,这节课,我们就与莫泊桑一起向福楼拜请教,学习大师的观察方法。课文中福楼拜举了两个具体的例子来指导莫泊桑观察,一个是“马车”,一个是“守门人”。

1.出示“马车”“守门人”两段话,指名读。

马车片段:

“不,不不!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写呢?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这一切你都能写得清楚吗?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

守门人片段:

“今后,当你走进一个工厂的时候,就描写这个厂的守门人,用画家的那种手法把守门人的身材、姿态、面貌、衣着及全部精神、本质都表现出来,让我看了以后,不至于把他同农民、马车夫或其他任何守门人混同起来。”

2. 简介思维导图:这两段话内容挺多,怎么能很快地提取信息,了解大师的观察方法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被誉为通向未来必备的学习工具:思维导图(组织结构图)。

3.这两段话虽然内容多,如果画一个思维导图,就能抓住关键,很快知道大师是怎样观察的。

大家来看下面未完成的结构图:

4.小组合作探究:两人一个小组合作画 “马车”的结构图。

(1) 读读相关语句,一个

同学找关键词,另一个同学负责填写。

(2) 商量完善结构图,使观察方法一目了然。

(3) 限时两分钟。

5.反馈交流:谁来展示一下你们组完成的结构图?

(1)看着“马车”结构图,你发现怎样观察马车?

预设:从马车“外形”“天气”“道路”“赶车人”等多个角度观察。

(2)再看每个角度大师是怎样观察的呢,比如,外形:富丽堂皇——装饰简陋;天气:烈日炎炎——狂风暴雨;道路:上坡——下坡……

作者观察事物不仅是多角度观察,还用了对比观察的方法。

(3)小结:结构图可以让复杂的问题变得非常简单。通过结构图,我们马上就明白了福楼拜告诉我们观察事物要“多个角度观察”“对比观察”。

【点评:第二个环节删去了原来的提取信息,画结构图,直接切入到本课教学重点“画结构图,学习观察方法”,使得这堂课教学目标更加集中,重点更加突出。在具体教学时,让学生用填空的方法梳理出作家的观察方法,降低了画结构图的难度,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多角度观察和对比观察这两种观察方法的学习体会上,这样的指导效果应该是不错的。】

三、运用观察方法,学以致用

1.同学们在学习时,要学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莫泊桑在大师指导以后,再去观察马车,除了课文中提到的这些角度,还会从哪些方面去观察?怎样进行对比观察呢?

预设:拉马车的不同的马;马车上坐的不同乘客;马车夫的穿着打扮;各类行人看到马车后不同的神情态度,等等。还有各种不同的路况,如山路、平路、泥路、石子路等。不同的天气,除了烈日炎炎、狂风暴雨,还有风和日丽、雾天、下雪天等。

2.下面再用这种观察方法,练习观察守门人,画一个观察守门人的结构图。

教师提供一种结构图的预案,鼓励学生画出不同结构图。

(1)观察一个人,除了福楼拜提到的身材、姿态、面貌、衣着这些方面,还能从哪些方面观察?

预設:动作、表情、语言……

(2)除了从多方面观察守门人,还可以怎么观察?

与“农民”“马车夫”“其他守门人”进行对比观察。

这样去观察人,就很容易写出人的独特之处,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特点。

小结:结构图的另一个巨大优势是随着问题的发展,可以引发我们的联想,架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学习就要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活学活用!

过渡:学会了这些观察人物的方法,咱们就来用一用,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点评:学生理解了作家的观察方法,是否能够运用呢?教师特意增加了第三个环节——“运用观察方法,学以致用”。这个环节非常有必要,因为有时候学生虽然理解了,但不一定会运用,运用这两种观察方法的难度远远超过理解。让学生讨论莫泊桑听了大师的指导后“还会从哪些方面去观察,怎样进行对比观察呢?”。“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就是运用多角度观察的方法;“怎样进行对比观察”,就是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通过这样的实践讨论,学生就会发现观察马车远不止福楼拜说的那几个角度,比较观察也远不止福楼拜提示的那几个方面。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打开学生的思路,唤醒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激发起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通过思维碰撞,可以集思广益,对怎样进行多角度观察,怎样更好地进行比较观察,能够理解得更加正确,认识得更加深入,这就为下一个写作环节实践运用这些观察方法奠定了基础。】

四、运用观察方法,练习描写人物

1.(出示姚明的两张照片)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的表现也是不同的。来观察姚明在开会唱国歌时与在篮球比赛时的表现,你能抓住衣着、神情、动作等一两个方面说说有什么不同特点吗?

2.(出示两个学生的校园活动照片)同一项活动中每个人的表现也是不同的。看,这是两个同学在跳大绳活动中的表现。你能抓住动作和表情说说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吗?可以猜猜他们的心理活动。女孩高高跃起,一下子就跳过去了,表情专注,信心满满。男孩脚刚离地就失败了,表情遗憾,仿佛在说轻功可不好练啊。

小结:通过多角度观察和对比观察,我们发现了人物的不同特点,是不是在写作时每个角度都要写出来呢?(不用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表达需要,突出重点。)

3.出示练笔要求:从图片中找到你最感兴趣的人,仔细观察,抓住一两个特点描写,完成一个小片段。注意字迹工整,行款整齐。

4.反馈交流(2~3人)。实物投影展示习作,引导学生评价:抓住人物的哪些特点?观察是否仔细?(一评观察方法,二评书写。)

过渡:欣赏了同学们的作品,再来欣赏一下老师的作品。

【点评:在理解了观察方法以后,教师适时设计运用环节。这个环节的设计可圈可点:第一,学习观察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一环节将观察方法的运用与人物特点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这节课学到的观察方法及时运用到了写作实践中。能在写作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才说明学生真正掌握了这些观察方法。第二,没有让学生自己另外选择写作对象,而是直接提供给学生两组照片,这样可以降低选材的难度,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观察方法的运用上。写作对象相对集中,不仅便于指导,也有利于让学生发现自己在运用观察方法时的亮点和不足。第三,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没有面面俱到,而是将目光集中在观察方法上,突出了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五、阅读欣赏,锤炼语言

1.师:(出示下水文)我来读,同学们想一想:你觉得哪一处描写比较精彩?

篮球场上,他不仅身高占有绝对优势,还步伐灵活、来去自如。瞧!面对多名对手的围追堵截,他闪、展、腾、挪,带球突围,很快来到对方篮下,下蹲、起跳,好似火箭即将升空。不料,几名对手高高跃起,挥舞着手臂拼命阻挡。他却毫无惧色,脸上青筋暴起,张大嘴巴怒吼着,双手稳稳托住球,奋力向篮筐暴扣……

——吴丽平《“巨人”显神威》

(1)动作描写:“闪、展、腾、挪”用词准确、简练,表现出姚明的灵活。

(2)表情描写:“张大嘴巴怒吼着”,表现了姚明的勇猛。

(3)人物对比:对手和姚明的不同表现。

2.想不想看看大师笔下的人物?(出示莫泊桑《羊脂球》片段)

她身材娇小,全身圆滚滚的,胖得要流油;连手指都是胀鼓鼓的,只是在节骨处收缩一点,好像是一串串短而肥的香肠;她的皮肤紧绷绷的,富有光泽……她的脸庞简直是一只鲜艳的红苹果,又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芍药;脸的上方闪烁着两只漂亮的黑眼睛,眼睛四周遮着一圈又深又密的睫毛,睫毛的倒影映在眼里;脸的下方是一张迷人的小嘴,嘴唇丰润……一口细碎的牙齿在小嘴里闪闪发光。

(注:教者对原文进行了删减)

(1)自己读读,你觉得哪一处描写写出了我们不曾观察到或不曾写出的特点?

①连手指都是胀鼓鼓的,只是在节骨处收缩一点,好像是一串串短而肥的香肠。(“手指”观察细致入微)

②脸的上方闪烁着两只漂亮的黑眼睛,眼睛四周遮着一圈又深又密的睫毛,睫毛的倒影映在眼里。( “睫毛的倒影” 描写得特别生动)

(2)小结:莫泊桑的手法,可以说是一种不用手法的手法。他的文笔如画笔,细微之处见精神,平淡之中见新奇。将一幅人物肖像画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引发无限联想。

3.文学大师莫泊桑的文笔不是一日练成的,在语言的运用上福楼拜曾这样教导他——(出示“一语说”,生齐读。)

在运用语言的准确和精练上,福楼拜教导莫泊桑说:“我们无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说明它,就只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就只有一个动词;要区别它的性质,就只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不断地推敲,直到获得这个名词、动词、形容词为止。不能老是满足于差不多,不能逃避困难,用类似的语句去敷衍了事。”这就是世界文学史上闻名的所谓“一语说”的来源。

4.看着板书,这也是一个结构图,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5.不要忘记他的老师福楼拜的话——生齐读:青年人,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

【点评:这个环节设计针对“运用语言的准确和精练”,这是各年级习作指导时的共性要求。这堂课将此单独作为一个环节来设计,其实有利有弊。有利之处是可以增强学生对准确运用语言的意识,不利之处是需要占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而且教学效果非常有限。其实运用语言的准确和精练是日积月累、细水长流的事情,应该有机渗透在整个小学阶段的习作指导过程中。如果教师在学生习作交流时即时抓住学生词语运用或句子组织的优点或问题进行指导,可能针对性会更强,省时而高效。建议将最后一个环节设计成学生自己修改习作,将交流评讲中获得的新认识体现在自己的习作修改之中,这样会更有利于这堂课教学重点的落实。】

六、作业设计

1.刚才同学们抓住人物的一两个特点写了一个片段,课下请同学们结合具体事例,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写成一篇写人的文章。

2. 用课上学到的画结構图的方法画“观察汽车结构图”,并用一周时间观察,完成小练笔——《我眼中的××车》。

3.莫泊桑是语言大师,细细品读他的作品,会让我们收获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找找《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经典作品读一读。

【修改稿设计意图】

这一稿在教学环节上比初稿有三个大的调整,经过实践,效果很好。

一、合并两次“画结构图”环节,供学生自主选择

初稿是教师让学生学画“马车”结构图,提取观察马车的方法,然后插入名著《羊脂球》中的“马车”片段,证实方法有效。接着,师生运用方法观察人物。修改稿改变初稿“线性”的设计思路,采用“横断面式”的板块设计思路。合并两次“画结构图”环节,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马车”和“守门人”中任选一个画结构图,既简化了环节,使思维训练相对集中,又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利于学习效果的转化。

二、删掉“猜人物”环节,指导学生对比观察

初稿在学生练笔前后,各有一个根据片段“猜人物”的环节,符合学生好奇心强、愿意猜谜的心理特点。学生很感兴趣,课堂氛围热烈。不足在于学生过多专注于猜人物是谁,而忽略了观察细节和写作内容的质量。所以,修改稿中果断删掉这个环节,加大了指导观察的力度。教师出示了两组人物画面,一组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中的表现是不同的。重点指导观察姚明“在篮球场上比赛”时和“唱国歌”时在动作、神情、衣着等方面的不同表现。另一组是两名学生在跳大绳活动中的不同表现。重点从观察人物的“动作”和“神情”的不同,以及如何“准确”“生动”地表达两个角度来指导学生,从“看”到“说”,为“写”奠定了基础。

三、后置“拓展阅读”环节,给学生高位引领

初稿中,在两个结构图之间引用了一次《羊脂球》中的“马车”片段,在学生练笔之前又引用了一次《羊脂球》中的“羊脂球”外貌描写片段,另外,还引用了一次教师的下水文范例。这三次拓展阅读内容较多且比较分散,挤占了学生练笔的时间。如果删掉此环节,又使本课教学只有学生写作的“输出”,没有阅读的“输入”。经过深入思考,决定在本课时删掉“马车”片段的引入,放到第一课时去。将教师下水文《“巨人”显神威》和《羊脂球》的外貌描写片段放到学生练笔交流之后,给学生树立目标,使其明白,要写好文章不仅要突出重点,还应该锤炼语言,为进一步修改习作提供高位引领。

【执教者磨课反思】

1.六年级的学生在习作方面,存在着与莫泊桑相同的困惑:读了很多书,却写不出生动的文章。在阅读方面,已经具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感悟的能力,因而在理解莫泊桑和福楼拜的人物形象方面没有难点。课文中有大量的福楼拜的语言描写,就语言形式而言,可以迁移模仿的语言点微乎其微;就语言内容而言,是指导观察的具体方法。笔者认为学习福楼拜指导的观察方法的价值大于学习语言表达形式的价值。

2.面对观察“马车”和“守门人”的实例,如何运用有效方法迅速提取信息、整理信息,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思维导图(组织结构图)的引入,很好地解决了形式阅读中的难点,同时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多角度观察和对比观察的方法,为解决学生观察时的困惑、提高观察能力指明了道路。

3.笔者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有“画结构图,提取观察方法”“听录音、读文字学习名著片段”“读下水文猜人物”“观察校园生活写练笔” 多项内容,发现面面俱到,且互相关联不大。经吴教授的指导,改为“画结构图,提取观察方法”“用方法进行观察和练笔”“阅读欣赏,领悟写作方法”三项内容。学生在此过程中由浅入深地领悟到写好文章的秘诀在于“仔细观察,写出特点”;“仔细观察”的方法在于“多角度观察”“对比观察”;“写出特点”的方法在于“突出重点”“锤炼语言”。

整堂课符合吴教授指出的语文学习方法的教学流程:认识领会—实践运用—迁移总结。可以说是从“教课文”转向“学语文”的一次有益尝试!

【教授磨课感言】

1. 合理开发教学内容。叶老说课文是例子,意思是说语文课不应该是教课文内容,而应该以课文为例学习语文知识,教阅读的方法或表达的方法。就大多数课文而言,这样的认识是正确的。但这篇课文比较特殊,因为这篇课文就是写福楼拜如何指导莫泊桑写作,福楼拜所教的运用多角度观察和比较观察的方法观察马车和守门人,这样的观察方法正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认识并掌握这样的观察方法对小学生学习写作非常有益。因此将这篇课文内容作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是切合语文课程性质任务的。教材中还有一篇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内容是写叶老指导小学生修改作文,这篇课文内容也可以直接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不过这类课文在小学教材中数量很少。吴丽平老师在解读课文时关注到了这篇课文的特点,在第一稿教学设计时将观察方法的指导作为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只是教师指导的是多角度观察这一种方法。其实这篇课文中福楼拜对莫泊桑的指导最具价值之处在于进行“对比观察”,福楼拜通过“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的对比,“烈日炎炎下的马车”与“狂风暴雨中的马车”的对比,“上坡时”和“下坡时”马车不同走法的对比,还有工厂守门人与农民、马车夫或其他任何守门人的对比,打开了莫泊桑的观察视野,认识了一种新的观察方法,这正是莫泊桑观察时不曾注意到的,因此这番指导使他醍醐灌顶。这才是这篇课文最有价值的关键所在,也是学生需要学会并掌握的新的觀察方法。教师选择这一个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观察,那么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会更有实效。可见教师对文本的正确解读、根据文本特点选准教学内容和指导重点是多么重要。

2. 设计教学环节必须围绕教学重点,合理取舍。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往往可以从一篇课文中解读出很多教学内容,如果不加取舍,就会造成教学内容过多、过散,最终什么都教不好。第一稿教学设计中,教师选择的目标有四项,除了画结构图提取观察方法,还有感悟名著的语言魅力,抓住面貌、神情、行动等一两个方面表现人物特点等。分开来看,这些教学目标都符合年级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有一定的学习价值。但多重点势必造成无重点,教学中每项教学内容只能满足于“教过”,很难做到学生“学会”。其实一堂课的教学效率不在于教师“教过”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究竟“学会”了什么,这才是评价一堂课教学效率的关键。所以我前面讲过要向数学老师学习如何选择学习内容。数学老师在一堂课里的教学内容非常集中,一般是三分之一的时间新授知识,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操练。数学老师这样教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小学生学习新知识,“理解”是一回事,“会用”又是一回事。比如怎样求“圆的面积”,学生理解了求“圆的面积”的公式,但并不等于“会”计算“圆的面积”了,只有能计算出正确答案了,才说明学生真正“学会”了。数学老师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的,更多考虑的是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仅仅是优等生的接受能力,而且还瞄准中等以下学生的接受能力。在第二稿教学设计时,执教老师大胆地舍去了“抓住面貌、神情、行动表现人物特点”这一内容,并且将“画结构图“和“学习观察方法”整合在一起,使得教学目标更加集中。可是对学习大师“运用语言的准确和精练”这一条教师还是不忍割舍,在教学设计的最后保留了这个环节。按照我的看法,如果删去这个环节,将时间用于让学生讨论以后的习作修改上,可能对学生学习观察方法会更加有效。

3.依据认知规律,强化学生实践。学习语文知识或方法的重点不仅在理解,更应该强调运用。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必须增加学生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语文课一定要留出时间加强学生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吴丽平老师的这堂课不仅指导学生认识新的观察方法,而且指导学生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从儿童的学习过程看,理解多角度观察和对比观察方法当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与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观察相比,后者的难度远远超过前者。因此无论是教学语文知识还是语文方法,都应该遵循从“认识”到“实践”这一认识规律设计教学过程。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学生“理解”,而是应追求学生“学会”。要让学生能够学会,就必须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实践。所以我一直认为,学生的实践比教师的指导更加重要。教师指导得再好,学生也只是“理解”了,而要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这堂课里教师安排了两次运用观察方法的实践,一次是观察守门人,一次是多角度观察两组照片。在此基础上还安排了一次表达实践,将观察人物的结果动笔写下来。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其实就是在检验自己对新学的观察方法是否真正掌握,运用是否得当,是否有创造性。仅仅通过一次表达实践,学生的认识其实还是肤浅的。因此教师在讲评时对学生观察方法的运用情况进行重点评价,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一定会对如何正确并创造性地运用观察方法有新的体会。如果教师再留出时间让学生修改,让学生有再一次的实践机会,那么学生一定能对这堂课学习的新方法认识得更加深刻。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市北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上海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角度观察守门人福楼拜
梁幼生: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梁幼生: 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一块棉布造就莫泊桑
福楼拜的『笨学生』
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
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时易犯的错误
福楼拜叙事艺术探究——以《包法利夫人》为例
福楼拜的「笨学生」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探讨——基于“新青年”和《新青年》的角度观察
让“守门人”真正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