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之篆书的意义摭谈

2017-05-30 10:48张晓东
中国艺术时空 2017年4期
关键词:书体篆书字体

张晓东

[内容提要]汉字是中国汉族人民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是华夏文明绵延千载的亲历者。篆字是中国古代先民最早发明的文字字体,篆书是中国书法最古老的书体。篆字保留了古人造字的本形本意及文化意韵,每解释一字,都可作为一部文化史;篆字是学习和研究古文字的钥匙,在文献和考据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篆书对中锋用笔要求极高,线条力感要以圆融、厚实为上,是学习书法练习线条的主要书体,它不仅是学习其它书体的基础,而且与绘画、篆刻、装饰设计关系紧密。同时,篆书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意义重大。

[关键词]遗产 字体 书体 篆书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一个空间和地域的概念,“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鉴互学、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是千百年来沿线各国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遗产是人类文明经过数千年的积淀而形成的人类共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文化遗产具有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性。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深入推进,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交流、互鉴日益受到重视。

欧亚大陆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和历史演进的最大舞台,每一次人类社会的进步,都在这里留下过深刻的痕迹,人文遗产星罗棋布、浩如烟海。

汉字是中国汉族人民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是华夏文明绵延千载的亲历者。汉字首先是一种描摹物体形象的表形文字。古代汉字如“山”、“水”、“火”、“禾”等,古埃及的圣书字和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中,表形文字也占一定比例。

公元前3000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美尔人创造的文字,笔画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以汉字为书写对象的中国书法于2009年9月30日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一带一路”的构想下、加强沿线各国的人文交流,中国书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书法是以锥形毛笔、墨锭(墨汁)、宣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书写汉字,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独特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哲学思想、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书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用毛笔书写的字不一定都是书法,毛笔是中国书法的唯一工具,用其它工具书写的汉字肯定不叫书法。写字和书法是两回事儿。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上,中国书法是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之一。书法诸体中,篆书又首当其冲。

一、作为文字学意义上的字体——篆字

《周礼·春官·巾车》:“服车……孤乘夏篆。”郑玄注:“篆,五彩画毂约也。”夏篆,乃古代三孤(注:周成王时立少师、少傅、少保,合称三孤,是三公的副职。其地位低于公而高于卿。秦、汉以后废,北周时复置。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复置,作为次相之任。明清无固定员额,而作为荣衔。)所乘以五彩雕刻之篆”此篆为钟四周边上之装饰图案。最早出现的“篆”字,具有图案花纹之意。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云:“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注:古代执掌乘舆之官)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注: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从这段记述中,我们可知“小篆”最早是指秦时李斯等人厘定、创造的规范字体,同时也是对中国古文字的第一次整理。

又云:“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亦称“壁书”或“壁经”。汉代发现于孔子宅壁中藏书。近人认为这些书是战国时的写本,至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八世孙孔鲋藏入壁中的。这些书用当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写成。字体既与汉代通行的隶书不同,又与小篆有异,人称蝌蚪古文。被汉代人误认为是上古文字。)《说文》所收“古文”,绝大部分都是这种字。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四曰佐书,即秦隶书,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对《说文解字·叙》作注,于1935年4月在苏州国学讲习会上演讲稿中言:“张怀璀《书断》,引《吕氏春秋》仓颉作大篆,今《吕氏春秋》无此语,或古文亦称大篆,事未可知。刻符文字,今于汉铜虎符见之,字体并无稍异。虫书所谓鸟篆。摹印者,刻玺之文。宋人摹秦玺文,见薛尚功《钟鼎款识》,字体甚奇,书于旗帜者亦然。盖摹印与虫书互相混用也。刻符殳书,字体不变。虫书摹印,加以花纹,为之不易,故别立门目耳。秦隶今难见……与夫秦权秦量所刻,笔势似篆而笔画减省者,殆皆所谓秦隶矣。”

对于文字的产生,仓颉造字的传说,历代古籍中多有记载。战国时期赵国史书《世本·作篇》云:“史皇作图,仓颉作书。”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战国时期《吕氏春秋·君守》讲:“奚仲(注:奚仲(东夷薛国人),今山东省滕州市,夏朝时期工匠。相传其发明了两轮马车。)作车,仓颉(注: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又史皇氏。《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作书,后稷(注:后稷,姬姓,名弃,黄帝玄孙,帝喾嫡长子,母姜螈,尧舜时期掌管农业之官,周朝始祖。后稷出生于稷山(今山西省稷山县),被称为稷王(也做稷神或者农神)。后稷为童时,好种树麻、菽。成人后,好耕农,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民皆效法。后稷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封为后稷,封地古邰城(今陕西武功县),其死后葬西南黑水之间,都广之野。后稷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作稼,皋陶(注:皋陶,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人物,出生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皋陶村,上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学界和司法界公认为中国司法鼻祖。皋陶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葬之于六,禹据其功德,封皋陶后裔于英、六一带(今安徽六安地区),故亦被尊为六安国始祖。)作刑,昆吾(注:昆吾,黄帝时的陶正,作陶器。据《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君守》载:“昆吾,颛顼之后,吴回之孙,陆终之长子,己姓,本名叫做樊,传说中陶器制造业的发明者。”)作陶、夏鲧(注:传说为尧舜时代的部落首领。禹之父。由四岳推举,奉尧命治水,九年未成,被殛于羽山。)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西汉《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文解字·叙》述:“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晋·卫恒《四体书势》记:“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唐·张怀璀《书断》曰:“案古文者,黄帝史仓颉所造也。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日古文。”

晋·卫恒《四体书势》详解六义焉:“一日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曰、‘月是也;三曰形声,‘江、‘河是也;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老、‘考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

古文字学界一般按时代先后与字体体式特点来称谓:商代文字,主要是指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少量的金文。西周春秋文字,主要指金文及盟书。六国文字,主要指金文、玺印、货币、古陶文与简牍、帛书文字。秦系文字主要包括先秦《石鼓文》、秦刻石、诏版、权量、简牍、帛书、砖铭、瓦当及印章等。

台湾学者游国庆讲:“甲骨文与金文,是古汉字最重要的资料,造字的本形本意与文化意韵,往往具存其间。”

文字的产生凝结了中华民族先民的智慧和对宇宙的认识,汉字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特别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篆字对汉字造字思想的承载是最为丰富的,在文字学上的历史意义和重要地位更是不言而喻的。

历史学家陈寅恪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二、作为书法意义上的书体——篆书

《说文解字》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寝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这是最早对“书”字的诠释。东汉时期《释名·释书契》(释名,是一部解释词义、探寻事物得名由来的专书。作者为东汉人刘熙。熙,字成国,北海人。)曰:“书,庶也,纪庶物也,亦言著也,著之简永不灭也。”

《说文解字》竹部云:“篆,引书也。从竹,彖(tuan)声。”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此又作了更为充分的说明和注释:“引书者,引笔而箸于竹帛也。因之李斯所作曰篆书。”王筠《说文句读》:“运笔谓之引。”“篆本引而书之之名,因谓所书之体曰篆。”“篆”字又有运笔之法或谓“篆引”,用“篆引”之法所书之体谓篆体。

篆书是“随体诘诎,画成其物。”如同图画,世界上任何人都能以眼睛观看皆可感受其魅力的一种书体。

又云:“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大篆被第一次作为书体明确地提出来,其意义是重大的。

东汉·蔡邕在其《篆势》中讲到:“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作则,制斯文体有六篆,妙巧入神。或龟文针裂,栉比龙鳞,纾体效尾,长翅短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緼。扬波振撇,鹰踌鸟震,延颈胁翼,势欲凌云。或轻笔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水露缘丝,凝垂下端。纵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斜趋,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跛跛翱翱。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骆驿迁延;迫而视之,端际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研、桑不能索其诘屈,离娄(离娄,古之明目者,黄帝时人也。)不能睹其隙间,般、倕揖让而辞巧,籀、诵拱手而韬翰。处篇籍之首目,粲斌斌其可观。搞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先。嘉文德之弘懿,愠作者之莫刊,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而论旃。”对篆书的势作了精辟的阐述。形是表现静态的,势是寓示动态的,形势备而神显。这也是篆书赋予我们的视觉享受。

在今天的考古界和书法界,一个普遍的认知是将小篆以前的包括金文、籀文、简牍、帛书、兵符、盟书文字以及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等都划归为篆书的范畴。即为大篆。

金文与小篆的区别。金文的线条是放射性的,较少的横平竖直,布白不匀;结体多变,或大或小。小篆是框在一個看不见的框子里,线条向四个角伸展,横平竖直,布白匀停,结体规整,大小一致。

阿恩海姆(注:鲁道夫·阿恩海姆,德语RudolfArnheim,1904年7月15日-1994年6月9日,出生于柏林,1923年入读柏林大学,192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希特勒上台后他移居意大利,任职于教育电影国际学会。德裔美籍作家、美术和电影理论家、知觉心理学家。他是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人物,曾任美国美学协会主席。代表作品有《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走向艺术心理学》、《作为艺术的电影》等。)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说:“整平化所起的作用,是使构图统一,使对称加强和重复,使不适宜的细消失,将倾斜纠正等。尖锐化则相反,主要是产生分离,加强差异,强调倾斜等。”可以认为,小篆是将尖锐化的金文进行了整平化的革命。

三、篆书在五体书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篆书的重要性,古人早有论述。王羲之《九势论》讲:“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篆集精易,形新而势显。”傅山道:“不知篆籀从来,而讲字学书法,皆寐也。”“不作篆隶,虽书三万六千日,终不到是处,昧所从来也。”

西泠印社社长饶宗颐先生讲:“力的养成,篆书是关键功夫。有势无力,只是虚有‘字样而已。故写字宜先习篆,从一画做起,反复练习,以养其力,以培其势。一画分横笔、竖笔,方圆由此而生。一生二,二生三,故篆法为一切书之母。不从此门入者,笔不能举,力不能贯,气不能行。”

清·王澍《论书賸语》中说:“作书不可不通篆隶。今人作书,别字满纸,只缘未理其本,随俗乱写耳。通篆法则字体无差……此入门第一正步。还说:“书法必从植其本始,学书从篆入,犹为学之必自经始。学书不篆,犹文家不能经也。”清·赵宦光也讲:“用笔要古拙,要拙多于巧。要古拙,就得通篆籀。历代大家之书都沉着痛快,有篆籀气象,便是明证。”

篆书对中锋用笔要求极高,线条力感要以圆融、厚实为上,是学习书法练习线条的主要书体。

在所有造型艺术种类中,线的因素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所有线的艺术又总是与情感相关的。因此学习书法,线条质量的高低至为关键。

篆书与隶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镛先生讲:“如果不写篆书就学习隶书,就很容易写成晋、唐、宋,包括元、明这几个朝代,他们的隶书基本上都是脱离了篆书的隶书,隶书那种根本的特征反而少了,表面的夸张多了,我认为这是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误区,变成了一种外在的东西。”汉字的变革——隶变,就是由篆书向隶书的转变。古人云:“非究于篆,无由得隶。”可以说,篆书是隶书之母。

篆书与楷书。傅山在《霜红龕集》卷二十七·杂记中讲到:“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钟王之不可测处,全得自阿堵。”

篆书与草书。篆书和草书表面上离得好像很远,实际上像八大山人和沈鹏先生那样的草书,就属于充分地运用篆书的线条,基本上没有两头起笔收笔的装饰,而是自始至终基本上处于一种相对等粗细的篆书的那种线条在游走,并且草书使转的弧线本身也具备这些特征。草书是将篆隶符号化,失去了篆书所保留的象形成分。篆法用笔书写草书,线条尽得圆浑而苍茫的美感。

中锋运笔,是篆书运笔的最基本的方法,沉稳扎实、圆润华滋的线条功夫,将为其它书体的学习和创作做了根本性的准备。篆书线条的磨砺解决了所有线条的中段部分,如将首尾作些变化将成为其他书体的线条。我一直认为,学习书法,先从篆书入手,是练习线条的不二法门。

四、篆书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汉代以降,多以篆书作碑额,彰显了篆书装饰方面的功用。

篆书与篆刻。篆书是篆刻的文字基础。以书入印是很多篆刻大师的成功捷径。篆书水准的高下直接影响到篆刻家的影响力。如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既是书法大家,又是篆刻大家。

篆书与绘画。在各种书体里,绘画的线条跟篆书最为接近。篆书两头都是简单、平实的,不像其它书体有那么多的变化,从而更适合在绘画中运用。近代绘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傅抱石、潘天寿等都擅写篆书,将篆书的笔法运用到绘画中,以篆法入画,呈现出高古、苍茫、雄浑的绘画风格。

吴昌硕先生的人物画所勾衣纹线条直接取自书法的篆书,中年多出以篆籀之笔,古拙凝重,晚年多用草篆之笔,粗犷苍劲。

还有张仃、范曾,饶宗颐、文怀沙等亦用篆书。

五、学习篆书的意义

(一)篆字是学习和研究古文字的钥匙。

《周礼》的“六艺”是教给贵族儿童的六种科学技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书”,就是指识字和写字。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教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我们现在习字读书,已不知字之本义,甚为遗憾。

唐代李阳冰在其《上采访李大夫书》中讲到:“缅想圣达立卦造书之意,乃复仰观俯察六合之际焉。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常;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于衣冠文物,得揖让周旋之体;于须眉口鼻,得喜怒惨舒之分;于虫鱼禽兽,得屈伸飞动之理;于骨角齿牙,得摆拉咀嚼之势。随手万变,任心所成,可谓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情状者矣。”他把篆字创始时的常、度、容、体、分、理、势之源作了形象的阐述。

学习篆书的好处,在日积月累中,不知不觉地认得了许多古文字,对古玩的研究,对印章的释读,提供了文字的保证和便利。

(二)在文献和考据方面的作用。在现存和不断出土的文献资料和文物古迹中有大量的篆书作品,特别是古玺印,这将为有成就的篆书家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舞台。

(三)篆书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篆书还是中国书法对外交流的首选书体,只有那些仍保留象形成分的文字才能让外国人产生兴趣,并因此而喜欢上中国书法,特别是甲骨文和金文保留了大量的象形成分。

“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对女儿说的话。一个他国总理对汉字的认知和评价如此深刻,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和国际上的地位逐步上升,中国书法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学习书法的热潮已经来临。

篆书这一最古老的书法体系,于晋代以降几成绝响,至唐代的李阳冰竟自谓其篆书“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言也”(李肇《国史补》)。篆书书法的衰颓,于此可见一斑。到了元代,名振国朝的赵孟頫也无力回天,不能挽救篆书书法的式微。直到清初布衣邓石如,重振篆书雄风,树大旗于清季之初,后有赵之谦、吴昌硕等继之。

当今,我们一批有抱负的篆书书法家要以创新的意识重塑篆书的新形象,在“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中交流互鉴,共同享受人类文化遗产的优秀成果。

篆书的继承和创新,仍有巨大空间。

六、结语

亞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互荣,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几千年前,中华文明从泉州启航,在浩瀚的大海上扬帆,播撒了人类文明的果实,共同浇灌人类文明这棵参天大树。

福建将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泉州这一港口城市将再一次被历史牢牢地铭记。

猜你喜欢
书体篆书字体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清代碑学的最高成就:两个人,四种书体
字体的产生
邓石如篆书《唐诗集句》
清代篆书第一人
——钱坫
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研究
浅析龙岗秦简的书风与章法
组合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