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对接上海自贸区的机遇分析①

2017-05-30 09:24周晓娟朱文涛
中国商论 2017年36期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对接机遇

周晓娟 朱文涛

摘 要:苏州市北临长江,东接上海,区位优势明显,作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拥有良好的开放型经济基础与制度创新土壤。本文总结了上海自贸区建设以来的重要成效与成功经验,以苏州市作为研究对象,阐述其对接上海自贸区过程中在体制机制、开放型经济、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优势,并分析对接上海自贸区带来的各方面机遇。

关键词:苏州 对接 上海自贸区 机遇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12(c)-139-02

作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的先行先试者,上海自贸区自成立至今的4年多来,取得了举世关注的建设成效,一系列制度创新和成功经验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得到复制推广。除此之外,上海自贸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也在不断显现。苏州市东临上海,地缘优势明显,并同时拥有良好的开放型经济基础和创新条件,在对接上海自贸区中具备重要优势,如何紧抓机遇,提升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新水平,成为当下的重要课题。

1 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成效与经验

1.1 制度高地建设成效显著

传统自贸区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指导下,实现了创新发展。事实上,新加坡、香港等对外贸易区都享受到了国家推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上海自贸区作为新时代的自贸区,与传统意义上的自贸区发展模式不尽相同,强调更突出制度创新。上海自贸区的建设,为当地以及周边地区发展国际贸易,带来了发展契机。但在强调自贸区创新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思考“如何通过制度的完善和贸易环境的改善,推动国际贸易实现进一步发展”相关问题。在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下,综合性较强的贸易主体,才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创新,自贸区建设的效果日益明显。上海自贸区已经构建起了以负面清单为主、市场高度开放的管理模式。同时,自贸区内的制度不断完善、监管不断规范以及贸易流程的逐步简化,为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以及金融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

1.2 创新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在中央政府的引导下,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逐步进入了深化改革阶段。相关统计结果表明,上海自贸区自成立的4年來,坚持开拓创新、试点改革的理念,实现了投资、金融等领域的创新发展,并形成了一批基础性和核心制度创新。目前,上海自贸区内的100多项改革创新成果以及成功经验,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与应用。上海自贸区“证照分离”改革试点以及外商投资备案管理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其创新成果已经在其他自贸区以及自主创新示范区内得到广泛应用。上海自贸区针对对外贸易流程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并且其改革成果在长江流域、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得到推广实施。此外,上海自贸区率先实行的跨境融资、利率市场化等23项金融制度领域的创新经验,在全国范围内陆续推广开来。

2 苏州市对接上海自贸区的优势分析

苏州市紧邻上海,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近年来,得益于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便捷的城际交通、资金、人才等要素在两地间通畅流动,对促进两地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起了重要作用。作为我国首批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苏州充分发挥自身的产业优势,已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开放型经济大市。在对接上海自贸试验区过程中,苏州不仅具有传统的区位优势,更具有开放经济优势、产业发展优势和体制机制优势。无论是上海自贸区建设、苏州对接上海自贸区将对苏州经济将产生新一轮深远影响。

2.1 体制机制优势

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制度创新,引领金融、投资、贸易等领域的改革,以开放倒逼改革。苏州市作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拥有全国最密集的各类经济开发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和自贸区在创新载体上有着一脉相承的优势。苏州人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和昆山海峡两岸电子商务经济合作实验区的开发建设均走在全国前列,这也为制度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此外,苏州市良好的法治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府,也为全市的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提供了软实力。

2.2 开放经济优势

作为我国长三角经济圈的核心城市,苏州市每年的进出口总量和利用外资均居全国前列。苏州市有全国最密集的各类开发区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全市拥有国家级开发区14家、省级开发区3家、综合保税区7家、保税港区1家。2016年全市共实现进出口总额18081亿元,其中出口10817亿元,进口7264亿元,实际使用外资60亿美元。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国和新加坡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成立至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国际合作的典范。2016年,苏州市获批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51项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已在该市复制推广。

2.3 产业发展优势

服务业开放是自贸区的重点创新实践。苏州市拥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环境,服务业开放程度高、发展速度快。近3年来,苏州市的服务业进出口总额持续上升。2016年,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41.16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15.0%,苏州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25.68亿美元,已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42.8%,成为吸引外资的新增长极。苏州市服务业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开放规模,有利于承接上海自贸区因“溢出效应”而转移的服务产业。苏州市应抓住机遇、大胆创新,主动承接上海自贸区的服务业溢出,不断完善服务业开放的功能,提升竞争力。

3 苏州对接上海自贸区的机遇分析

3.1 有利于建设开放经济新体制

自成立当天起,上海自贸区致力于区域内投资、金融发展环境,以寻求创新发展路径。目前,上海自贸区实现了与国际投资贸易的有效连接,并且制定了相对完善的管理规则。上海自贸区内逐步形成了以负而清单为核心、以资本项目可兑换为目标的投资管理模式。贸易监管制度的完善,推动了自贸区内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此外,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的监管体系,为上海自贸区内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一系列的创新举措以及相关制度的完善,促进了自贸区的发展,也为苏州建设开放经济新体制提供借鉴。

苏州作为我国政府设置的苏南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在上海自贸区建设之后,迎来了发展新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为了实现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提升贸易的国际化水平,苏州市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特色发展。目前,苏州已经推进的创新制度有:2013年,苏州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推行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工作得到中央政府的批准,其操作方式类似上海自贸区自由贸易账户;2014年,苏州工业园区正式大范围推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实现贸易的创新发展。2014年,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得到国务院的支持,被赋予类似上海自贸区的“境内关外”地位,推行调整相关税收规定、促进贸易多元化发展的试点。苏州市虽尚未纳入自贸区试点范畴,但已经在苏州工业园区或其他重点经济开发区复制和落实自贸区的部分创新功能。

3.2 有利于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上海自贸区内投资、金融等领域的创新发展,在推动自贸区内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转型。但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上海自贸区的辐射范围也相对有限,同时由于土地、交通等资源的数量有限,并且这些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为实现节约资源、有效控制成本,上海自贸区就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除传统制造业之外,应该适当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及高端商务等高端产业发展。苏州作为上海经济长期的配套主体,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致力于完善基础配套产业,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以承接上海转移的产业。在承接过程中,苏州地区应该充分结合自身优势,保证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此外,上海自贸区出台的投资、金融创新优化政策以及鼓励创新发展的相关措施,积极推动离岸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此处提到的离岸贸易是指跨越所在国家或地区,直接利用境外货物与客户交易的国际贸易。相比于传统国家贸易,离岸贸易实现了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以及贸易效率的显著提升。目前,上海自贸区正大力发展离岸贸易,这将为苏州的制造业和加工贸易带来更多发展机遇,拓展苏州制造业的发展空间,推动苏州传统制造业向国际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3.3 有利于提升港口物流服务功能

苏州港地处长江下游,东临上海港,以苏州、无锡、常州等苏南经济发达地区为经济腹地,包含张家港、常熟港和太仓港等三个港区,具备江海联运的功能优势,是目前中国内河第一大港。苏州港作为国家对外开放一类口岸,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枢纽港北翼的重要配套港口,也是长三角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依托。2016年,苏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74亿吨,跃居中国第三大港口,同比增长6.30%,增幅居中国前11大港口之首。

上海自贸区在投资、贸易领域的各项创新制度,尤其是海关监管创新措施,将会吸引大量的生产企业、外贸企业,将自己的总部设在自贸区内,推动上海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也会随之水涨船高。上海港已经连续5年蝉联全球第一大港,吞吐能力趋于饱和,自贸区的建设将会加大上海港的吞吐压力。为解决这个难题,上海港加快整合长江沿线港口资源,2015年与苏州太仓港合作,共同投资建设上港正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并同时启用上海港和太仓港之间“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沪太通关一体化”模式。在此模式下,以往由上海外港桥中转的长江上游外贸集装箱,统一改为由太仓港中转至洋山港,为这些进出口企业每箱节省物流成本近500元,并提高了通关效率。预计此项举措将为太仓港增加每年60万标箱的吞吐量,有力提升太仓港对区域经济的服务功能,并为苏州港口物流业的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3.4 有利于提升经济发展国际化水平

苏州是我国利用外资发展加工贸易的重要代表。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苏州有外资企业19844家,注册资本1450.8亿美元,其中外方认缴1247.4亿美元,外资规模约占江苏省的三分之一。2016年,苏州实际使用外资60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42.8%,比2015年提高4.7百分点。此外,苏州本地企业也不断加快“走出去”步伐,2016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中方投资32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56.7%。外贸方式积极转型以及海外投资稳步增长表明,苏州开放型经济已达一定高度并在努力实现转型升级。

上海自贸区建设将有利于推动上海成为国際贸易的直接交易场所,苏州作为上海经济的配套主体,将迎来对外贸易发展海外新契机。苏州市对接上海自贸区的产业,能够接触到国际上最为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技术,从而推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如苏州市的外贸货物,大多经上海港出口,在上海自贸区建设之前,货物出口需要历经多道关卡和流程,而自贸区的建设有效简化通关流程,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效率。此外,上海自贸区的建设,改善了上海本地以及苏州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使得很多国际资本开始加强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力度。国际资本的涌入,将为苏州市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经济的新一轮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州市统计局.2016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苏州日报,2017-01-17.

[2] 王世文,乔小燕.关于苏州对接中国(上海)自贸区的思考[J].唯实,2015(3).

[3] 张天意.上海自贸区对苏州出口贸易影响的调查研究[J].当代经济,2016(5).

[4] 竺彩华,李锋.上海自贸区建设的主要成就与问题分析[J].亚太经济,2016(1).

①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创新驱动视角下苏州加快对接上海自贸区的对策研究”,(2015SJD607)。

作者简介:周晓娟(1982-),女,浙江永康人,副教授、经济学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高职教育方面的研究;朱文涛(1966-),女,江苏涟水人,教授、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物流管理、高职教育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上海自贸区对接机遇
RCEP与房地产机遇
你的焦虑,也是你的机遇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与幼儿美术教学对接的几点思考
黑龙江省复制上海自贸区税收政策可行性研究
G20在和一些国际组织“对接”;杭州峰会不会“跑题”
上海自贸区跨境债券问题研究
对上海自贸区税收法律制度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