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管理会计型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2017-05-30 09:30宋星
中国商论 2017年36期
关键词:管理会计民办高校人才培养

宋星

摘 要:会计人才是国家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会计人才的培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管理会计本科人才培养占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民办高校管理会计型人才培养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讨论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民办高校管理会计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对策,希望能对民办高校管理会计型人才的培养给予一些帮助和启发。

关键词:民办高校 管理会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12(c)-176-02

会计人才培养是我国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不论是学校还是教育培训机构都侧重基础财务会计人员的培养,对于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明显不足,这种人才培养的不均衡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特定人才的需求。因此,如何培养适应企业和单位的管理会计人才是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若想获得持久性的发展,就必须以质量制胜,并通过提高质量促进民办高校的发展。塑造创新型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民办高校的目标之一,有利于民办院校可持续发展。因此,民办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就要有与其他高校会计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模式,关注培养管理会计型人才,突出管理型人才的个性特点和社会的适应能力,这样不仅提升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可以有效解决会计人才结构性缺失的矛盾,是民办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

1 民办高校管理会计型人才培养教育的现状

1.1 民办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许多民办高校课程顺序设置不合理,学校为了力求短时间内完成专业课的教学,经常会在没有完成会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就开始开设管理会计课程,甚至有些院校出现先开始管理会计再开设基础会计的现象,这样打乱了课程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学习缺乏系统性。其次,会计知识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严重。大部分民办院校存在着会计类专业课程内容相近或相似重复教学的现象,在成本会计课程中,学习过的内容在管理会计课程中还要重复学习一遍,由于教材的内容交叉出现,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没有剔除交叉内容重复讲解,容易使得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同时也浪费课时。最后,民办学校普遍存在课程设置时间太少。普通高校的管理会计课程一般开设需要54学时,但是民办高校的管理会计课程的课时经常会被压缩到48课时甚至更少,使得学生学习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且学习效果不好。

1.2 民办学校的教学方法比较落后

现阶段民办院校虽已努力尝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但不少学校的会计教育仍然以课本知识的理论为主,脱离企业实践,以注册会计师考试为主的各种应试教育冲击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训练,由于受到实验室和实践场地的限制有些学校没有设置实践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教学大多采用通过课堂讲解、习题练习这种单调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讲授,这种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和提高学生将相关理论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能力。

1.3 民办高校学生实习和实践环节比较薄弱

会计本身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管理会计。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该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但是在实际的學校教育和教学中,管理会计实践教学是专业发展中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一方面,是由于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内容设计难度大,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和能力不能满足课程需要。另一方面,实践教学课时过少。由于受到管理会计课程实践基地的限制,许多院校实践课课时安排的就比较少,甚至有些民办高校都没有专门的管理会计实习课,更不可能安排学生进行专门的管理会计校外实习。实践学习不足,使得学生的管理会计的实际操作技能得不到培训,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1.4 民办高校的学习考查方式比较单一

多数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时实行应试教育,采用传统的试卷笔试考核方式。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就能通过考试这种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增进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没有考虑到平时成绩和其他形式的考核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不好。

2 民办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创新

2.1 遵循民办高校的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的管理会计型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民办高校需要明确会计人才的培养方式方法,尤其是对管理会计型人才的培养。将管理会计职业胜任能力放在培养人才的首位,在学科课程设置时应凸显职业能力的培养。其次,为使学生能够今后胜任管理会计工作的要求,建议加强学生的复合能力的培养。学校除了教授给学生专业会计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使得知识融会贯通。最后,可以通过聘请企业高管作为外聘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践课程的培训。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前沿的知识,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企业实践相结合,提升专业技能以适应社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

2.2 根据民办高校应用型的要求,调整课程体系,突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

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可以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基础先导课程的设置有利于为学生打实基础。比如:基础会计课程或会计学原理课程。在基础知识已经讲授的基础上再分层次、深度循序渐进开设其他专业课程,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优化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实践。民办高校会计专业相关课程间存在内容重复,结构不合理等情况。民办高校再进行管理会计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所用教材进行系统梳理,优化教学内容,以应对不断发展的课程教学实践。在教学内容上,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课程的主讲教师可以统一协商剔除重复冗繁的内容,避免重复讲授,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消化课程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再次,安排充足的管理会计课程课时。大多是民办高校都把自己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认为理论知识多少对会计专业学生影响不大,所以许多民办高校管理会计理论学时被大幅度缩减,得以扩充管理会计实践学时。最后,教学方法的革新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益,比如小组合作法、案例分析法等,而且还可以根据条件对教学方法进行组合,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会计综合能力有很好的实践意义。

2.3 培养合格的管理会计人才和教师队伍

想要培养合格的管理会计型人才必须具备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第一,民办院校可以鼓励教师采用走出去的方式,让教师去企业或专业院校学习接受新的知识,促进学校的教学不断地创新,鼓励教师对会计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培养教师的教研和科研能力。学校还可以采用请进来的方式,积极聘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优秀的管理人才到学校进行专业讲座和指导,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和学生都能了解和学习到管理会计前沿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第二,专业教师实战能力的提升会直接影响对管理会计型人才培养的效果。聘请企业和专家对管理会计专业教师进行实战培训,让教师置身于模拟的各种企业环境和业务流程之中,可以从中了解理论教学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第三,专业教师可以到企业实际锻炼参与企业工作,高校也可以与企事业单位合力打造教师人才培养基地,管理会计教师应每年有一定的时间在企业进行锻炼,掌握企业最新的管理需求动态。第四,教师定期到相关高校进行进修,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了解最新的管理会计的前沿理论。

2.4 积极推进全过程实践教学模式

在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培养实践型人才一直是重点。首先,在管理会计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可以加强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实践认识,并且提高学生对会计知识运用的能力。因此学校要建立会计教学案例库,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实践课的安排应该穿插在理论课程授课过程中或者是全部理论课程授课结束后,实训课程安排要尽量与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相匹配,并且与企业管理会计的工作环节相吻合。再次,可以安排学生在实习阶段就到企业和单位进行专业实习,提高学生毕业就就业的适应能力。最后,学校可以自编实训教材或利用企业中优质的实践教材对学生进行实训。

2.5 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课程

对于民办高校的学生来说在学业成绩上的优秀不如拥有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更为实际,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前就获得助理会计师证等各类社会认证证书。但是现在的职业资格认证证书中财务会计类比管理会计多,学生可选择的余地不大。目前和管理会计课程学习关系较大的要数注册管理会计师(CMA)了。学校要按照职业发展与市场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大纲,使之始终保持并符合高标准的执业能力要求。学校要整合管理会计专业课程,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制定管理会计知识的初级、中级、高级培训教材,按照不同的培养对象,开设具有会计学基础的管理会计培训班、具有管理学基础的管理会计培训班或开设成本分析、责任会计、全面预算、作业成本法等单项培训班,增强管理会计的实际运用能力。

2.6 以实践操作能力考核作为考查学生能力的重点

现阶段民办高校的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中传统的理论考核还是作为重点存在,考试改革势在必行。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可以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有助于他们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由于会计专业在考核过程中的特殊性,一部分可以在传统的通过试卷考核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加过程考核环节,如增加随堂测试、小组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小组作业、个人或者小组报告等形式;另外一部分可以添加实践考核环节,由实践教学的老师根据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训结果等综合给定实训成绩并算入总成绩。

综上所述,随着管理会计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加快管理会计型人才培养势在必行。目前,我国人才培养尤其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作为民办高校可以从培养人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出发,完善管理会计型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改善管理会计型人才培养方法和手段,发挥民办高校实践教育的特点,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企业和单位输送优秀的管理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屈志凤.民办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务与管理,2014(03).

[2] 朱俊虹.民辦高校管理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探析[J].职业教育, 2016(05).

[3] 郑素芳,谭捷.基于职业胜任能力的民办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J].时代农机,2016(2).

[4] 杨爱群.创新能力培养与民办高校管理会计教学改革[J].财会经纬,2009(10).

[5] 曾爱军.本科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管理观察, 2015(04).

[6] 黄培.管理会计人才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CFO评论,2014(10).

[7] 王昌锐,姜姗.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困境与对策[J].管理会计, 2015(19).

[8] 韦德贞.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J].当代会计, 2016(02).

[9] 张继德,王霞.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和对策[J].会计之友,2014(20).

猜你喜欢
管理会计民办高校人才培养
实务工作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效结合的途径研究
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分析
浅谈中国制造2025与管理会计改革
网络环境下高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