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解剖学研究进展

2017-05-30 10:48吴淑敏李娟玲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30期

吴淑敏 李娟玲

摘要综述了植物解剖学的发展历程,石蜡切片和冷冻切片2种方法在植物相关组织、主要器官的研究进展,以及2种切片方法的技术改进,并展望了国内植物解剖学与计算机领域、分子生物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石蜡切片法;冷冻切片法;植物解剖学

中图分类号Q944.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30-0003-04

AbstractWe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of plant anatomy, the progress of paraffin sections and frozen sections in plantrelated tissues, major organs, and the technical improvements.Besides, we prospected the research of plant anatomy in combination with computer science, molecular bi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in future.

Key wordsParaffin sectioning;Frozen section method;Plant anatomy

以植物不同器官的解剖结构为基础来研究植物生长发育规律的学科叫植物解剖学,植物解剖学实验性很强,与细胞学、结构学、组织学、发育学、形态学、系统学等学科有着紧密联系。植物解剖学在阐述植物生长发育机理、划分植物种属类别、引领生命科学在微观结构层面的发展有着关键作用[1]。早在300多年前,Crew 和Malpighi就开始研究植物解剖结构,不久之后Crew提出植物解剖学应该结合植物发育的过程进行阶段性的比较解剖结构研究。而他的思想到19世纪末都很少被认同,因此这也成为植物解剖学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此后并一直处于单一的形态解剖研究上,很少人遵照他的思想把植物解剖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2]。在经历了2~3个世纪的研究,逐渐有其他相关学科与植物解剖学相互渗透,并逐渐形成了和植物解剖学相关的边缘学科,其中生理解剖和比较解剖的应用尤为广泛。

植物解剖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2种:石蜡切片法与冷冻切片法。石蜡切片是研究植物形态学的主要方法之一,最早关于石蜡切片研究的文献报道是在1950年。该方法是我国诸多科研工作者研究植物形态学运用较多的方法。此后,冷冻切片在植物细胞领域的应用也相继被开发。随着分子标记、系统学、植物环境适应性分析、逆境胁迫、植物病理等结合解剖学的研究,植物解剖学逐渐走向新的领域,为濒危植物保护、植物功能性开发、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奠定了基础[3-4]。笔者综述了石蜡切片和冷冻切片2种方法在植物相关组织、主要器官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植物解剖学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1石蜡切片法

早期的石蜡切片制作主要是用于细胞组织学、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同时在临床医学领域也是作为观察细胞病理变化的重要手段,并在这个领域迅速推广、应用。动植物组织的处理和石蜡切片的制作也是研究动植物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和原位杂交、免疫组化的主要技术手段,随着新仪器的出現和实验方法的改良,石蜡切片与其他实验方法(扫描电镜、SSR分子标记等)相结合,扩大了植物解剖学研究的应用范围,扩增更多领域(分子领域、分子生态学),增加新的研究内容;使植物解剖学的研究由单一的微观结构的观察扩增到各种成分的定性分析,又从定性分析过渡到定量计测,将细胞组织的形态结构与植物功能及代谢相结合,更直接揭示植物生长特性,全面性反映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5]。

1.1叶和根解剖学研究

1.1.1叶解剖学研究。

植物叶片有着较强的可塑性,植物的同科同属之间、同科异属之间、同科同属不同品系之间的叶片解剖结构均存在明显差异,并随着生长环境变化而改变。大量研究表明,植物叶片结构及其稳定的遗传性一直以来都是植物解剖学研究的重要器官和切入点[6-10]。同时,植物叶片显微结构的观察对植物种属之间的分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11]。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最直接表现出来的器官为叶片。为了分析不同生境下的藤本植物的适应性,吴涛等[12]以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12种常见的木质藤本植物为试验对象,分别对3种环境[光照强度和温度分别为1 800 μmol/(m2·s)和28 ℃、600 μmol/(m2·s)和25 ℃、100 μmol/(m2·s)和22 ℃]下的藤本植物叶片进行石蜡切片制作和解剖结构的观察,通过比较不同生境下的藤本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发现木质藤本植物叶片对强光环境适应性最高,分布区域均比其他藤本植物广。余如风等[13]采用石蜡切片和显微拍照的方法观察白骨壤和红海榄的叶片结构,探究了这2种植物对污水环境的适应性,得出了这2种植物为了适应污水环境,其叶片上下角质层均加厚。迪利夏提·哈斯木等[14]以散布于新疆北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12种短命植物为试验材料,对12种短命植物的叶片进行常规石蜡切片制作,并观察分析,通过比较发现12种短命植物叶片结构均适应沙漠环境,其中叶片具有花环状结构的植物有7种,叶肉栅栏组织表现出等面叶特征的植物有8种,最大的差异为12种植物叶肉和叶脉的晶体数量、大小,没有特定规律表现。

叶片各个微观结构也会随环境变化而改变,如气孔、栅栏组织等。高伟等[15]为探究大豆属(Glycine)Soja亚属植物的系统演化规律,采用石蜡切片法对产自吉林省的大豆属的叶片结构进行显微观察,发现大豆属的Soja亚属4种植物为了适应新环境,其维管束、CTR均增多。方敏彦等[16]以空气凤梨为研究对象,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其叶片解剖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空气凤梨的解剖结构较其他单子叶植物而言,角质层和栅栏组织更厚,叶肉组织更发达,维管束更多,认为角质层厚度是评价植物抗性的主要依据。

王虹等[17]应用石蜡切片和扫描电镜相结合方法对新疆天山一号冰川地区的12 种藓类植物叶片结构和叶表面微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苔藓植物叶中肋、细胞表面、细胞壁等各项指标在不同种之间表现出明显差异。刘丹丹等[18]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植纹鉴定技术结合,依据长白山地区野豌豆属3种植物成熟叶片的解剖结构及表观结构植纹特征的差异,探究野豌豆属植物演化关系,为其属下分类方法及演化趋势提供科学参考。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不同品系的植物亲缘关系的评价也是以叶片石蜡切片的制作为前提来进行研究。

1.1.2根解剖学研究。

根系发展初期如同叶片一样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但是受环境各个因子的影响,尤其是土壤因素,影响根系养分吸收、分布情况,也造成根系形态建成有着很大的差异性,造成根系内部输导组织发生环境适应性的改变[19-21]。

根系抗逆性的表现可以直观地从不同环境的根系显微结构进行比较。高伟等[22]以2种不同生态环境下的野生大豆[2013-001-01(盐生环境)和2013-001-02(中性环境)]为材料,运用光学显微技术和石蜡切片相结合,对2种不同生境的大豆根系进行解剖结构观察,证明了大豆在颉颃盐逆境下,演化出相应的结构。朱天琦等[23]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根系扫描系统对北方主要牧草苜蓿的根系输导组织解剖结构进行研究,发现在各氮形态水平处理下,根系生物量等各项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处理水平201 mg/L NH4+-N能有效促进其根系外部形态建成和改善其内部输导组织结构。王宁等[24]以常规石蜡切片为基础,在研究“丰香”和“土特拉”2种草莓侧根发育形成过程中发现发育约72 h的草莓侧根,初生根部的中柱鞘细胞开始分裂,经过24 h生长,中柱鞘细胞冲破间隙通道细胞进入皮层最后形成侧根原基;48 h后,侧根原基伸长依次穿过皮层和表皮细胞;72 h后,侧根原基顶端细胞迅速分裂、数量增多,最后由分生组织形成草莓的侧根。

根系解剖结构特征也是植物种间分类的一个重要依据,侯晓强等[25]以20种石斛属作为材料,运用石蜡切片法对20种石斛属植物根系进行显微解剖结构观察,比较种间根系结构差异,该分类方法准确、具体,也突破了根据地表以上的器官进行分类的传统。

根系的解剖学研究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营养吸收、生长调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植物的抗逆性、系统分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2石蜡切片方法改良

石蜡切片制作的各个环节都会直接影响石蜡切片的质量,不同种或属之间的植物组织差异较大。在切片制作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材料的特性设置每个步骤相应的处理时间和试剂用量,确保制作出结构完整、清晰的石蜡切片。因此,优化和改良石蜡切片的试验方法非常重要。

吴华等[26]对蕨类植物石蜡切片制作时,在固定液中放入铜网后抽真空,材料完整性保持良好,有利于药剂渗透,并有利于材料脱水完全。周广奇等[27]对于叶片肉质化、不易脱水的植物,采用戊二醛作为固定液,固定24 h后进行清洗和脱水;脱水时间为每一级1 h,包埋时温度控制在100 ℃,用固绿作为主要染色剂,制作的切片效果较好。李凤英等[28]为了避免二甲苯的毒性危害,利用有机溶剂松节油代替二甲苯与脱蜡剂。

由于石蜡切片染色时间较长,而染色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其制片效率,所以对于染色方法的改进,均采用双重染色法。何承坤等[29]和徐青[30]采用双重整体染色法将制片的木质部导管、厚壁组织、厚角组织染成红色;表皮细胞、薄壁细胞等可均匀染成绿色; 角质层等染成淡红色,且各组织着色均匀一致,简化了操作步骤,既省时又避免了番红染料褪色(尤其是厚角组织等表皮内方的机械组织)。赵俊等[31]和张宝华[32]对常规实验方法进行了改进,如精炼石蜡、取材避免機械损伤、适当调整乙醇的浓度梯度和适宜的脱水时间等,在整个石蜡切片制作过程中,细致操作,认真完成每一个环节。

2冷冻切片法

冰冻切片技术起初应用于动物细胞及临床医学等领域,并且在动物细胞领域的技术研究已经很成熟[33-34]。冰冻切片处理时间较短、操作相对简单,更加便于进行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因为冷冻切片的处理步骤较为简便,所以可以有效地减少样品在处理过程中造成的机械损伤,更有利于保存生物分子的活性。由于植物细胞结构的特殊性,导致冷冻切片技术在植物细胞领域的研究难度较大,起步相对较晚,因此植物花器官及组织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35-36]。并且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和大液泡增加了细胞含水量,使植物细胞含水量远大于相同体积的动物细胞。因此,在低温速冻的过程中,植物细胞会迅速形成冰晶,很大程度上损伤植物细胞的细微结构。并且植物细胞形成冰晶的硬度较大,增加了切片难度和难以保全植物细胞结构的完整性。然而,刘雄飞等[37]以西安市不同空气环境下4种绿化树种植物大叶女贞、小叶女贞、大叶黄杨和紫叶李为研究对象,运用冷显微成像技术和冷冻切片相结合的方法,对叶片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其结果均表明了叶片结构对环境适应性作出了相应改变,也说明冷冻切片技术在植物细胞形态学方面应用效果良好,具有发展潜力。

由于冷冻切片技术在植物形态学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切片难度较大,诸多实验参数均需要优化,大多数学者还在不断开展实验操作步骤的改良和药剂的筛选研究。

陈丹等[38]以4种植物花器官为试验对象,进行冰冻切片制作,并优化了制片各个环节及相关参数,探究最适于植物花器官冷冻切片制作的方法。具体试验步骤:原料经过固定和蔗糖冷冻保护后,迅速进行液氮速冻包埋,包埋完成后再进行冰冻切片,将切好的薄片烘干并进行染色,最终可观察显微结构并拍照,也证明了冷冻切片在植物花器官领域应用的可靠性。李建霞等[39]优化了冷冻切片制作方法,并对艾纳香成熟叶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其具体优化步骤为:取新鲜叶片,不经过预处理,每片剪取4 mm×4 mm叶块,置入冷凝胶进行包埋样品,冷凝箱和样品夹温度均控制在-18 ℃,冷凝时间为10 min,冷凝结束后进行修片,并取出样品置于20 ℃室温下回温30 s,移回样品夹后进行切片,在30 s内切片完成,其切片的厚度为20 μm,将清洗干净的载玻片吸片置于光镜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成熟的艾香叶片厚度为110 μm且叶面为异叶面,栅栏组织的细胞排列方式异于海绵组织,仅有1层紧密排列的柱状细胞,而海绵组织细胞间隙较宽,两者厚度比值为0.82~1.22;叶片中脉最发达,散生主叶脉,外韧维管束6~10个,维管束鞘由厚壁细胞组成,螺纹导管;非腺毛和腺毛数量居多,均分布于叶片上、下表皮,均为双列多细胞组成的头状腺毛。该方法证实了冰冻切片用于研究艾纳香叶显微结构的可行性,为艾纳香属植物的分类、品种整理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为研究艾纳香的结构和发育提供了技术指导。宁代锋等[40]运用不同的冷冻切片方法进行切片制作,通过比较不同制片方法对植物超显微结构的影响,最终建立了一种

直接包埋冷冻和适当回温相结合的方法, 制作的组织切片可以保存完整的植物细胞结构,并且可进行多种方法染色和组织细胞化学测定,该方法操作简单,推广价值高。

上述研究均说明了冷冻切片技术用于植物细胞形态学的研究具有良好的效果,在方法上加以改良,可以缩短制片时间,减少制片步骤,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3石蜡切片法与扫描电镜、徒手切片法等多种方法结合研究

对于植物系统学的研究,单一使用石蜡切片法或冷冻切片法进行解剖结构分析,不能系统地反映植物的种间关系及分类依据,需要结合多种方法进行分析。梁莉[41]采用徒手切片、电镜扫描和石蜡切片法等,对植物根、茎、叶及其他器官进行综合的形态学观察,并进行比较、微观分类等遗传多样性的分析。该方法填补了单一研究分类的不足,完善了东北唇形科植物的形态学分析研究,进一步体现了解剖学在植物分类学中的重要地位,为唇形科的经典分类提供了形态学依据,并为分子系统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形态学依据。洪文君等[42]应用叶片离析法和石蜡切片技术,比较了3种(含变种)檵木属植物根茎叶的结构解剖特征,并对其环境适应性进行排序,为檵木属植物的推广种植提供了依据。史传奇[43]以东北豆科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石蜡切片、半薄切片及SEM相结合的方法,对东北豆科植物叶片、果实、种子及种苗的形态及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并建立了系统发育树,更加全面、系统性地揭示了东北豆科植物的形态特征,完善了东北豆科植物解剖学的研究,为豆科类群的划分提供了参考。申仕康等[44]通过扫描电镜对其种子表面纹饰、气孔以及叶毛被特征进行了观察,结合石蜡切片显微观察,发现大树杜鹃根的次生结构的周皮和维管柱,大树杜鹃的茎由表皮、皮层、韧皮部、木质部和髓组成;大树杜鹃的叶为异面叶,上下边皮差异较大,上表皮有角质层,没有气孔,下表皮反之,气孔无规则,叶脉有发达的维管束鞘延伸区;由2层不同类型的毛组成叶片毛被,上层为海绵状绒毛,下层为短的薄片状绒毛;种子具翅,腹面和背面可明显区分,背腹面纵纹明显。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大树杜鹃的生物学特征、确定其系统分类地位和探究其环境适应性提供了依据。

杨燕梅等[45]采用徒手切片法对主根的上、中、下3个部位分别做横切片,比较龙胆科龙胆属秦艽组的6种药用植物(秦艽、粗莖秦艽、麻花秦艽、小秦艽、黄管秦艽和管花秦艽)的药用形态及显微鉴别特征,为中药秦艽真伪鉴别提供依据。王姗[46]通过原植物形态观察和石蜡切片法相结合,以湖北恩施产蛇足石杉、皱边石杉、四川石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发现石杉属植物在原植物形态上较其他不同科属的植物简单,叶片形态差异较大,可用于作为鉴别的主要方法,叶片在大小、叶边缘和叶柄长度上均有较大区别;其叶、根、茎的显微解剖结构有着共同结构,也有细微的差异,根的维管束数目和筛胞排列方式与茎和叶片的差异较大,茎维管束面积等其他组织排列方式也差异较大。多种植物解剖学研究方法的结合更能系统地分析植物种间亲缘关系,为植物系统的分类提供更细的划分标准和依据。

4关于植物解剖学的展望

尽管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在众多显微结构的观察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并能直观地呈现二维成像效果,但显微结构信息的采集量存在局限性。随着计算机成像技术的发展,植物形态学的研究依托普通的照片成像,结合显微镜,通过CCD视频采集,对植物微观结构进行信息采集,大大提升了植物微观结构信息的采集效率,有利于后期的交流、扩大信息共享等[47]。荧光成像技术与植物解剖学的结合对植物病害的检测及防治有着高效、准确的作用,可及时发现最佳治理病害的时间,防止错过

植物病害最佳防治时期[48]。三维成像技术的发展对植物形态学的研究也具有推动作用。传统形态学对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等器官进行观察之后,最终以图像加文字的形式将其结果呈现出来,这对植物器官结构的表达具有片面性。利用三维成像技术,可以充分表达其植物形态结构的各个参数等,还可表达各个器官功能的发生机理[49-50]。

形态学和解剖学相结合,能够看到作物在外貌和结构上的表现,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能有效地弥补形态学的短板,依托普通的照片成像,结合显微镜,通过CCD视频采集,为系统地评价植物发生、鉴定、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51-52],也是今后植物形态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李正理.植物解剖学的新进展[J].植物杂志,1979(2):19-20.

[2] 布仁图雅.植物解剖学在生态学中的应用综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2):55-56.

[3] 沈善焜.數種蚱蜢的精細胞核因酸類作用而引起的分節現象[J].中国动物学杂志,1950(4):13-14.

[4] 张和民.植物组织块冰冻蚀刻方法[J].植物杂志,1985(1):18-19.

[5] 侯春春,徐水.浅析影响石蜡切片质量的关键因素[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94-98.

[6] 蔡霞,胡正海.中国木兰科植物的叶结构及其油细胞的比较解剖学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2000,38(3):218-230,305-307.

[7] 滕红梅,苏仙绒,崔东亚.运城盐湖4种藜科盐生植物叶的比较解剖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9,27(3):250-255.

[8] 王宏,申晓辉,郭瑛.中国北方鸢尾属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及分类学价值研究[J].植物研究,2008,28(1):30-37.

[9] 韦梅琴,沈宁东,海显勋,等.黑马河草原8种植物叶的解剖结构研究[J].草地学报,2010,18(6):865-869.

[10] 杨开军,张小平,张兴旺,等.稀有植物香果树叶解剖结构的研究[J].植物研究, 2007,27(2):195-198.

[11] 陈薇.十五种凤仙花属(Impatiens L.)植物的解剖学及种子的微形态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12] 吴涛,耿云芬,柴勇,等.哀牢山12种木质藤本植物在不同生境下叶片解剖结构的比较[J].生态环境学报,2016,25(1):51-59.

[13] 余如凤,邓妹,陈文莲,等.生活污水对白骨壤和红海榄叶片指标及结构的影响[J].桉树科技,2016,33(3):36-40.

[14] 迪利夏提·哈斯木,阿马努拉·依明尼亚孜,帕尔哈提·阿布都克日木.12种短命植物叶解剖结构及其对荒漠环境的适应性[J].西北植物学报,2016,36(12):2448-2453.

[15] 高伟,陆静梅,牛陆,等.大豆属Soja亚属不同进化型植物叶片演化结构研究[J].植物科学学报,2015,33(6):744-748.

[16] 方敏彦,章明,戴丹,等.空气凤梨叶片解剖结构与抗逆性研究[J].北方农业学报,2017,45(1):98-101.

[17] 王虹,路雄,陈秋艳.新疆天山一号冰川地区12种藓类植物叶形态结构研究[J].植物科学学报,2017,35(1):21-29.

[18] 刘丹丹,麻莹,高伟,等.野豌豆属三种植物叶的结构演化研究[J].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2016,17(12):2677-2681,2712.

[19] 姜琳琳,韩立思,韩晓日,等.氮素对玉米幼苗生长、根系形态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17(1):247-253.

[20] 乔云发,苗淑杰,韩晓增.氮素形态对大豆根系形态性状及释放H+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6,25(3):265-269.

[21] 李勇,周毅,郭世伟,等.铵态氮和硝态氮营养对水、旱稻根系形态及水分吸收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07,21(3):294-298.

[22] 高伟,陆静梅,段肖,等.不同生态环境下野生大豆根解剖结构演化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6,45(1):46-49.

[23] 朱天琦,刘晓静,张晓玲.氮营养调控对紫花苜蓿根系形态及其解剖结构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6,24(6):1290-1295.

[24] 王宁,齐永志,时荣荣,等.草莓根系的石蜡切片制作及侧根发育过程的观察[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36(3):34-38.

[25] 侯晓强,郭顺星. 20种石斛属植物根解剖结构特征与种间分类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4,49(21):1885-1888.

[26] 吴华,陈娉婷,袁玲,等.蕨类植物石蜡切片制作技术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 2011,50(18):3767-3769,3774.

[27] 周廣奇,胡新文,郭建春.盐生肉质草本植物海马齿叶片石蜡切片简易方法[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09,28(2):349-352.

[28] 李凤英,马姜明,梁士楚,等.低毒高效的植物石蜡切片方法[J].农学学报, 2014,4(4):83-85,103.

[29] 何承坤,郑伸坤,李家慎.植物石蜡切片一步双重整体染色[J].福建农学院学报, 1989,18(4):565-569.

[30] 徐青.植物石蜡切片双重染色技术的改进[J].宁夏农学院学报,1999,20(2):89-90.

[31] 赵俊,木万福,张志星.植物石蜡切片技术改进[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5):69,90.

[32] 张宝华.聚焦植物石蜡切片制作[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4):153-154.

[33] MAKARENKO I G,MEGUID M M,GATTO L,et al.Decreased NPY innervation of the hypoth alamic nuclei in rats with cancer anorexia[J].Brain research, 2003,961(1):100-108.

[34] DICKSON S,KOLESIK P.Visualisation of mycorrhizal fungal structures and quantification of their surface area and volume using 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J].Mycorrhiza,1999,9(4):205-213.

[35] 高扬,郑易之,李晶,等.酸性磷酸酶在萌发大豆种子中子叶细胞壁上的分布[J].大豆科学,1994(1):32-37,92-93.

[36] 贺新强,李素文,胡玉熹,等.毛竹细胞壁自发荧光的显微荧光分光光度分析[J].植物学报,1999,41(7):38-41,121.

[37] 刘雄飞,石辉,昝利,等.西安市不同空气环境下4种绿化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特征[J].生物学杂志,2016,33(1):43-48.

[38] 陈丹,赵洁.适合于植物花器官的冰冻切片技术[J].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5,23(3):285-290.

[39] 李建霞,张出兰,夏晓飞,等.植物冰冻切片条件的优化及其与石蜡切片在组织化学应用中的比较[J].植物学报,2013,48(6):643-650.

[40] 宁代锋,尹增芳,张菁,等.一种简单快速植物组织冰冻切片方法[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8,16(4):386-389.

[41] 梁莉.东北唇形科植物比较形态学及其分类学意义(Lamiaceae)[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42] 洪文君,黄久香,申长青,等. 3种檵木属植物结构解剖及环境适应性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0(5):61-66.

[43] 史传奇.东北豆科植物形态学及系统学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44] 申仕康,张新军,吴富勤,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大树杜鹃的解剖结构研究[J].植物科学学报,2016,34(1):1-8.

[45] 杨燕梅,林丽,王振恒,等.秦艽组六种药用植物根的形态组织比较研究[J].中药材,2015,38(9):1846-1851.

[46] 王姗.三种石杉属植物形态及组织显微结构比较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 2016,62(5):29-32.

[47] 杨春松.苔藓植物计算机成像技术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48] 卢劲竹,蒋焕煜,崔笛.荧光成像技术在植物病害检测的应用研究进展[J].农业机械学报,2014,45(4):244-252.

[49] 李一海.植物根系三维矢量模型的构建与分析方法[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16.

[50] 严小龙,廖红,戈振扬,等.植物根构型特性与磷吸收效率[J].植物学通报, 2000,17(6):511-519.

[51] 方明.15个块菌菌株的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06.

[52] 张广志,杨合同,文成敬.木霉菌形态学分类检索与分子生物学鉴定[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42(2):309-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