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野下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研究

2017-05-30 09:52翁楚歆曾振宁苏铭
科技风 2017年5期
关键词:三下乡精准扶贫实效性

翁楚歆 曾振宁 苏铭

摘 要: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国家精准扶贫方针有效推行与实施的重要手段。当前,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存在着活动主体的思想认识存有偏差,活动保障机制相对滞后以及对实践活动基地的持续投入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通过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工作、创新“三下乡”的育人内容与手段、构建完善的社会实践基地项目化机制等措施来提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从而帮助党和国家在这场扶贫攻坚战中取得重大胜利,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关键词:精准扶贫;三下乡;实效性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工作已经成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方针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尤为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扶贫开发工作要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这不仅要在物质上给予和出台一系列相应的扶持政策,更为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帮助他们“摆脱头脑里的贫困”[ 1 ],从根源上更为“精准”地砍掉他们的“贫根”。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科技、卫生等知识“下基层”、“进农村”、“入群众”的思想教育活动,在本质上能从思想精神上帮助贫困群众树立正确、积极与正面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助于帮扶对象在思想上树立摆脱贫困、克服贫困和战胜贫困的强大信心。可见,大学生群体是这场全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生力军。因此,三下乡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实效性也关乎与影响我国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与成效。

一、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了解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 2 ]。其以文化宣传、科技支农、医疗卫生、法律援助、支教扫盲、道德实践、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等为主题展开相应的先进文化教育活动,极大丰富与提升服务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帮助服务地区的贫困群众在精神上建立克服战胜贫困的信心,在思想上树立独立自强的脱贫观,在手段上掌握科学先进的技能,进而有效地为当地的区域经济的改变与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然而,当前部分高校的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教育活动在实际施行的过程中存有一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三下乡”实践教育活动在国家精准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作用发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存在偏差。近年来,大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人数不断增加。鉴于高校把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要求学生参与后给予相应的学分,导致部分学生在思想上缺乏对“三下乡”的总体认识,在实践中积极性不高,缺少团队协作精神,怕苦怕累,尤其在下乡支教的过程中,有些学生没有适应身份角色的转变,导致支教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也不能真正地改变他们对于贫困的认识与观念。为此,大学生必须正确认识“三下乡”的重要意义,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到“三下乡”活动中去。

第二,“三下乡”活動保障衔接机制的相对滞后。一方面,从社会环境上看,“三下乡”教育实践活动缺乏法律政策的保护。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出台全国统一性的或是省市地方性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法律法规,难以在制度上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稳健发展。另一方面,“三下乡”活动涉及面较广,只有确保学生、学校以及服务区域单位三者关系的相互协调与配合,这才能保证“三下乡”活动得以顺利完成。但是,在活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部分高校缺乏与服务单位进行良好的沟通或及时反馈,从而影响地方或单位参与“三下乡”活动的积极性,最终使得一些地方或单位往往把接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看作一种负担,而没有将其看作是帮助区域改变贫困落后的重要手段,因而不能主动地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第三,“三下乡”活动基地建设持续投入不足。高校“三下乡”活动理应具有持续性,即学校与服务对象应当保持长时间的合作关系,这有利于扶贫成果的巩固与夯实。然而,部分高校在开展“三下乡”的过程中却忽视这种活动特性,每年频繁调换活动基地与区域,使得实践活动基地的不能得到持續性的建设、升级与改造,使开展“三下乡”活动的成效上大大削弱。当然,对“三下乡”活动基地的建设不足的客观原因在于活动的经费有限,部分高校不愿意花真金白银支持、社会企业的募集渠道相对困难等因素都使得“三下乡”活动成效大打折扣。

二、提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路径

第一,利用新媒体加强精准扶贫方针的宣传力度,提升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尤其在新媒体时代下,我们更应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QQ、微信、微博等媒体信息交流平台,用简洁的文字与生动的多媒体素材去深刻揭示与渲染“三下乡”活动背后的巨大意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在这场贫困消灭战的角色定位,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内涵、了解今后的发展趋势,总结当前的经验成果等,为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提供更加深入的支持。通过以上的努力,在开展“三下乡”时,大学生便能自觉地以“主人翁”的姿态认真对待活动,使他们融入到精准扶贫开发工作贡献的队伍中。

第二,针对服务对象的具体实际,创新“三下乡”活动的内容、形式。精准扶贫的精髓集中体现在“精准”二字上。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如果背离了服务对象的具体实际,不能根据客观要求实事求是地创新活动的内容与方式的话,那么就容易流于形式,就达不到精准扶贫的根本要求。

因此,这首先要求我们在活动内容上要多花心思,尤其是下乡支教的过程中,我们应结合活动主体的不同学科的专业优势,针对受教育对象的实际兴趣与爱好开设相应课程,通过打造这些与教育对象实际需要贴合的课程构建出有效沟通的桥梁,从而帮助与引导他们构建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在思想上树立与激发起克服困难、战胜贫困的信心。

此外,我们可以拓展“三下乡”活动的层次与领域:由调查访问、参观考察、文艺演出、义务支教向科技咨询、社会援助、法律咨询、挂靠锻炼等高层次发展。通过这些更为全面的实践调查与考察,注重在社会效益回报的基础上突出知识经济的应用转化,为该地方区域的脱贫致富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和决策依据。

最后,在“三下乡”开展的活动形式上,一方面可以通过服务单位与高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地方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形成产、学、研相结合互助培养共谋发展的创新机制,向服务单位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为地区的扶贫脱贫的科学发展注入一支强心针。另一方面,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尝试挂靠锻炼学习的方式,在活動期间,学生和地方可以进行双向选择的模式达成一定的就业意向,这不仅可以推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可以让地方政府优先录取优秀的大学生毕业后到本地方的工作。通过以上创新,可以逐步改进地方社会对三下乡的重视程度,从而为“三下乡”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第三,构建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项目化机制。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的重要保障。在基地建設中,应坚持“合作共建、双方受益”的原则,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基地的教育功能。要把“三下乡”社会实践作为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和提升综合能力的战略高度来开展工作,学校应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建立校外基地、科研基地、挂钩扶贫点,这些基地一方面能够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锻炼的场所,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就业甚至是创业的机会。另一方面,在“三下乡”活动过程中,大学生承担相应的课题研究,通过细致的调查分析,提出可行性的方案措施,帮助地方或企业解决科技难题,进而有效发挥高校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等优势为地方扶贫开发建设贡献力量。

第四,规范管理投入,提供“三下乡”活动的稳定保障。通过政府、学校以及服务单位这几方一同协力、相互配合,共同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才能保证“三下乡”活动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实现目标明确、时间有序、组织合理等优势,才能有效地贯彻与推进精准扶贫方针进一步落实。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08.

[2] 张坤晶.大学生乡村支教助力精准扶贫[J].传承,2016(8).

课题:本文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2016年高校学生工作课题《工学结合背景下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课题编号LX2016Y055)和本文是2017年度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立项项目《精准扶贫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实施策略研究》的成果。

作者简介:

翁楚歆(1984-),男,广东汕头人,讲师,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研究方向:高校党团建设;

曾振宁(1996-),男,广东佛山人,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15级学生;

苏铭(1997-),男,广东惠州博罗人,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15级学生。

猜你喜欢
三下乡精准扶贫实效性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翅计划”与“三下乡”的比较与探讨
论学生党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性
高职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模式之我见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