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居民幸福感视角的农业旅游发展研究

2017-05-30 13:39时吉光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30期
关键词:旅游发展幸福感

时吉光

摘要首先重新审视了农业旅游和居民幸福感的定义,接着分析了农业旅游发展与居民幸福感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农业旅游的综合效应使其越来越受到重视,发展农业旅游的侧重点逐步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转变到提升乡村居民幸福感上来。最后从提升乡村居民幸福感的视角,提出了发展农业旅游的对策,强调发展农业旅游不仅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更要关注乡村居民的幸福诉求。

关键词农业旅游;幸福感;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30-0164-02

AbstractFirst of all,the definition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and the sense of happiness of people was reexamined,and t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and the happiness of residents was analyzed.It was considere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had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and the emphasis of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tourism had gradually changed from increasing the economic income of farmers to enhancing the happiness of rural residents.Finally,the countermeasures to develop agricultural tourism were put forwar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roving the happiness of rural residents,while emphasizing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not only to meet the needs of tourists,but also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aspirations of rural residents.

Key wordsAgricultural tourism;Sense of happiness;Tourism development

农业旅游最早出现在法国等欧美地区,发展历史悠久。我国农业旅游的真正发展始于21世纪,农业旅游的发展推动了农业旅游的研究。旅游发展不仅要提升旅游者的幸福感,也要提升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幸福感。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三农”问题是我国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以往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农业旅游的经济效益,如提高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等方面。农业旅游发展仍以城市为主导,旅行社负责宣传组织,客源主要是城市居民。通过走访发现,当地居民很少参与乡村旅游运作。温子勤等[1]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满意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居民满意度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内在源动力。徐秀美等[2]用改进的旅行费用法分析旅游目的地农牧民幸福指数,认为农牧民幸福可构成一项重要的旅游吸引力。高园[3]认为旅游业发展对当地居民幸福感的外在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和政治5个方面。郭献进等[4]认为旅游发展项目中,处理好各方的利益关系决定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动力的政治问题,有必要引入参与式发展模式。尹芳等[5]认为当地大部分居民很少获得物质利益,仍然对游客持友好态度,居民心理需求中的其他非物质因素对其态度的形成占据了支配地位。

城市旅游者参与农业旅游追求精神放松、身体愉悦,最终获取身心的幸福感,这仅仅是旅游需求方的满意,而作为农业旅游资源供给方主人翁的幸福感却很少提及。现有的文献多从旅游者审美角度、旅游环境营造、旅游形象树立等角度来提升旅游者的幸福感,而忽略了当地居民在農业旅游发展中的幸福感的提升。

综上所述,国内农业旅游大部分研究的着眼点是城市旅游者的需求,用需求去引导、优化农业供给,更多强调农业的从属性,忽略了作为乡村主体的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农村、农业,更离不开当地居民。资料收集过程中,笔者发现以乡村居民幸福感提升为视角对农业旅游发展的研究相对缺乏。对于农业旅游乡村幸福感的深入关注和研究将是农业旅游转化为可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1农业旅游与乡村居民幸福感界定

1.1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是旅游资源向农业的延伸,加之旅游概念的不断拓展,农业旅游至今还没有固定的公认定义。农业旅游从不同角度出发有不同的定义,主要集中在资源层面、产品层面、产业层面和功能层面。在《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中,农业旅游点的定义是: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点。张瑜等[6]基于内容分析法界定农业旅游以农村风貌或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吸引,以娱乐、教育为目的的旅游活动。这2个定义从旅游资源层面角度定义农业旅游。李涛等[7]认为农业旅游是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现代化农业景观为吸引物,供城市居民从事学习、体验和休闲等活动而开发的新兴旅游产品。对农业旅游的界定,也从资源角度向农业旅游产品转化。农业观光旅游模式是指依托都市郊区和城乡结合部的优美自然生态景观和田园风光,在蔬菜、水果等农业产业化基地的基础上挖掘农业产业的观赏价值,开发观光、采摘、垂钓、休闲等都市农业旅游产品,实现都市农业产业升级和功能延伸[8]。

以上农业旅游的定义强调的重点不同,包含以下几个共同点:以农业资源及其文化以及以此开展的多样化活动为核心吸引物;农业旅游可以推动农业产业升级。通过对农业旅游的深入分析,发现以上定义忽略了以下2点:农业旅游的客源主要是城市居民;开展农业旅游的效益是多元的,旅游者和乡村居民都获得收益,这种收益最终可以体现为两者幸福感提升。

由此,农业旅游的定义如下:农业旅游是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以农业资源及其体验活动为核心吸引物,旨在提升旅游者和鄉村居民幸福感的综合性交叉的旅游形式。农业旅游连接城市和农村,连接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体现出综合价值,可提升民众的幸福感。

1.2乡村居民幸福感

幸福感包括3个方面内容: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乡村居民幸福感是指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居民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农业旅游活动中,从主观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所获取的幸福感受,是对乡村居民个体、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正面的心理享受。尽管人们对幸福的构成要素、影响因素等有不同理解,大部分研究所涉及的幸福都是主观的,即主观幸福感[9]。乡村居民幸福感就是在参与到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因各种有形或无形的体验而发生的积极的、主动的情感体验,是对农村发展农业旅游的理解、感受和认同,是对发展农业旅游所带来效益的态度和评价。

关于农业旅游,乡村居民幸福感包括2个方面:其一,农业旅游是依托农业资源、乡村风貌和居民生活方式等资源展开的旅游形式,带来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为幸福感提升奠定经济基础;第二,农业旅游是一种信息获取方式和示范效应,借助这扇窗,通过与旅游者互动获取外界信息,激发追寻更好生活的动力。

2农业旅游发展与乡村居民幸福感的关系

2.1农业旅游发展为乡村居民幸福感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旅游业与农业融合是旅游大众化、社会化以及旅游多元化的需要,是新价值的增长点和动力源。农业旅游作为一种多元化的新业态,可以在就业、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上带来改变,从而为乡村居民的幸福感奠定基础。第一,农业旅游可以改变传统农业单一的现状。农业旅游点的建设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可以吸纳农民工,解决部门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高农民收入。第二,农业旅游可改善农村环境。为了提高农业旅游资源吸引力,维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就成为必然,农村环境改善来开展农业旅游可赋予农业新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收入。第三,农业旅游的开展不仅带来了经济收入,还带来更为重要的示范效应。通过和旅游者接触,乡村居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保守和落后的思想,积极吸纳现代进取、开放和包容的思想,改变农村风气。我国是农业大国,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随着改革的深入,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发展农业旅游可提高

农民收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2.2乡村居民幸福感为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推动力

将旅游产业打造成幸福产业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理想和目标,这种幸福产业不单单是旅游者的幸福,也是旅游从业者和利益相关者的幸福。乡村居民是农业旅游发展中重要的参与者,农业旅游业的发展也必然关注乡村居民主观幸福感。农业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过度关注农业旅游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如增加收入、提高就业率等,必然会严重影响乡村居民的幸福感。对乡村居民幸福感的研究必将对乡村居民的个体成长、旅游企业发展以及乡村政府治理带来积极的影响。农业旅游发展的实际表明,农村旅游对传统农业、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等均产生较大影响。乡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会直接影响到农业旅游的形象、品牌、旅游者的身心体验和满意度,为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推动力。因此,只有协调农业旅游发展和乡村居民幸福感,使两者相互协调,相互推进,旅游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农业、农村以及相关旅游配套设施是发展农业旅游的物质基础,当地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和居民生活状态是其发展的非物质基础。乡村居民幸福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力和推动力,农业旅游发展为乡村居民幸福感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两者应形成正向反馈作用,互为基础,相互推动。

3提升幸福感的农业旅游发展研究

3.1构建乡村居民深入参与农业旅游的平台

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尤其要维护好当地居民利益,借助农业旅游提升其幸福感,取得其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关注的是发展旅游能否改变当地的风貌,其终极目标是当地居民幸福感的提升。乡村居民是农业旅游重要的参与者,也是农村文化和景观风貌的重要表现者。忽略乡村居民这一主体,未构建乡村居民参与机制及利益协调机制,会改变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支持态度,必将导致经营企业、当地政府与村民的关系不和谐。据统计,农业旅游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只有不到1/3的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经营活动,主要形式包括“农家乐”、民宿和出售农产品。乡村居民并没有享受到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的收益,会出现负面情绪,在行为上和旅游者发生冲突,影响品牌和形象的建立。要避免这些,就要搭建利益共享平台,共谋发展,共享收益。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参与式发展的理念、机制和平台,主要是创造机会让当地居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农业旅游的各个环节。旅游包含六大要素,政府要从政策、资金和规划角度出发,使乡村居民嵌入旅游价值创造过程中,特色农庄、假日采摘、休闲垂钓以及深度的农业合作等都是很好的方式,农业旅游应向观光、娱乐、休闲、康体等多元化、综合性发展。作为个体的居民,可以成立农业旅游联合体,集中力量,借助自身具备的农业旅游资源优势,同旅游客源市场对接,壮大自身力量。

3.2提升游客和居民的环境认同感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农业旅游可以带来区域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加等,但从居民的角度来看,农业旅游的发展并不是都有收益。农业旅游的场域是乡村居民的家园,旅游者的目标是获取高质量的旅游体验[10],旅游者的高频率活动不可避免地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改变当地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乡村居民对农业旅游的支持度会受很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中最为主要的是环境认同。农业、农村环境和文化环境是农业旅游吸引力,也是当地居民生存的物质基础。乡村居民、旅游者在环境上有共同的认知,农业旅游发展带来环境改善,一方面增强吸引力,提升旅游者的认同;另一方面改善居住环境,提升乡村居民认同。环境认同带来乡村居民的支持,获得旅游者的认可。因此,改善环境可提升乡村居民的幸福感。

3.3以文化认同来营造独特的人文环境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的共识与认可,表现为对其文化的归属意识[11]。农业旅游中,承载文化的农业景观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构成部分;乡村居民旅游收入的增加強化了居民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所带来的自豪感又成为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农业旅游的核心是对农业文化和独特风貌的追求,这种追求强化了乡村的文化认同意识。面向旅游者的农业文化开发挖掘以保护传统自身文化为目标,农业旅游的开展对地方文化认同起着重要作用。旅游本质是一种文化消费,农业旅游开展依赖的资源就是农业文化及其外在的文化景观,旅游的开展使得这种文化发生变化,使得农业文化商品化和市场化。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承载这种农业文化的乡村居民强化了这种文化认同[12],并且在旅游发展中不断传承、发展。文化认同可以塑造良好的农业旅游目的地形象,提高旅游者重游率。

参考文献

[1]

温子勤,胡梦珂,叶德珠.居民幸福满意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6(11):100-101.

[2] 徐秀美,郭永锐,多吉次仁.乡村旅游地农牧民幸福指数游憩功能价值评估:以曲孜卡温泉度假区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31(7):854-858.

[3] 高园.旅游目的地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外在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实证调查[J].生态经济,2012(11):86-90.

[4] 郭献进,叶小青.民族自治地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参与机制研究:景宁畲族自治县利益主体的协同[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8):153-158.

[5] 尹芳,高德兴.社会交换过程对旅游目的地居民态度影响新探:以永定土楼民俗文化村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9(2):288-291.

[6] 张瑜,雷丽.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农业旅游概念界定[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6):117-123.

[7] 李涛,陶卓民,刘锐,等.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演化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5(8):1391-1402.

[8] 张蓓,刘民坤.我国都市农业旅游演进轨迹与发展机制[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2):419-422.

[9] 宋瑞,金准.休闲与主观幸福感:西方研究述评[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7(6):112-118.

[10] 张彦,于伟.主客冲突对旅游目的地居民心理幸福感的影响:基于山东城市历史街区的研究[J].经济管理,2014,36(4):117-125.

[11] 路幸福,陆林.基于旅游者凝视的后发型旅游地文化认同与文化再现[J].人文地理,2014,29(6):117-124.

[12] 吴其付.民族旅游文献中的文化认同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1(1):191-198.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2017,45(30):187-190

猜你喜欢
旅游发展幸福感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全域旅游视角下朝阳市旅游发展探索
新常态思维下黔东南村寨旅游改革发展的SWOT
区域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时间序列分析
张家界市休闲旅游发展研究
别让孩子的幸福感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