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常州人为中国语文现代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2017-05-30 14:46苏培成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吴稚晖语言学家赵元任

手头上这本还散发着墨香的《常州籍四大语言学家与中国语文现代化》是江苏理工学院赵贤德教授的专著。该书是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史研究的成果,是专写常州一地的语言学家与中国语文现代化关系的著作。中国语文现代化就是中国现代化时期的语文改革,目的是建设现代化时期的新语文。自清末开始以来,几代语言学家为这一崇高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江南古城常州文化积淀深厚,人杰地灵,先后就走出了四位著名的语言学家。这在其他地方也是少见的,这个现象值得认真研究,应该为他们树碑立传。当代语文工作者要继承他们的传统,弘扬他们的精神,为中国语文现代化事业做出新的贡献。这部著作有如下四方面的优点,读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称赞。

一、脉络清楚,结构明晰

作者在书中分别写了吴稚晖、赵元任、瞿秋白、周有光对中国语文现代化事业的贡献。该书结构比较明晰。第一章简要回顾百年来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坎坷历程,接着二、三、四、五章分别写了四个语言学家,第六章写了四套拼音方案一脉相承,最后一章写现代当代语言学者对这四位语言学家的评述。

吴稚晖(1865—1953),又名吴敬恒。民国时期,他曾主持读音统一会,后又任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主席。他一直主张利用注音字母强化民众教育,提高民众的教育水平。1913年,他担任读音统一会会长,是注音字母制定时的主持人。注音字母中有15个字母采用了章太炎提出的方案,加上吴稚晖和读音统一会其他成员的共同的智慧,最后形成了39个注音字母的方案。后来,吴稚晖又根据形势的需求,建议国民政府教育部将“注音字母”改为“注音符号”,这样就更加符合这套字母的性质和作用。在吴稚晖的影响和运作下,民国时期教育部门的历届领导把利用注音字母开展识字运动当作语言文字工作的头等大事,在全国曾掀起三次识字运动的高潮,规模大、时间长、成效显著。所以,有人称吴稚晖为“国语之父”,这个称呼并不为过。赵贤德教授在该书中对吴稚晖推行国语运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赵元任(1892—1982),被时人称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早年留学美国,并游学法、德、英等国。他在出国之前就对语言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美留学时期呼吸着语言学领域的新鲜空气,大量吸收西方语言学理论,尤其是正处于上升时期的结构主义语言理论。他认真学习国际音标,利用国际音标记录多种语言和方言。正是因为他具有深厚的西方语言学理论基础和娴熟的国际音标知识,加上自己本身扎实的国学功底,所以一回国便在语言学领域做出了令人惊叹的成绩。他曾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致力于国语运动和汉字改革,是国语罗马字的主要制订者。无论是国语的推广,还是汉语方言的田野调查,无论是音位学的研究,还是国语罗马字的设计,他的贡献都十分突出。赵贤德教授在该书中对赵元任在语文现代化中做出的成绩进行了评价,比较得当。

瞿秋白(1899—1935),他曾说“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发誓要为大众寻找一条语文改革的路。1933年,他制订的拉丁化新文字传入中国之后产生了巨大影响,毛泽东、朱德等都非常赞成,学界泰斗蔡元培等688位社会名流联合签名表示支持。拉丁化新文字在抗日烽火中为民族的解放做出了贡献,积累了经验,为新中国建立后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准备了群众基础。

周有光(1906—2017),《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人。周有光年轻时即对字母学感兴趣,在上个世纪50年代参与制订《汉语拼音方案》时力主采用拉丁字母,并对《汉语拼音方案》制订中遇到的各种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制订了最完善的《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方案》不但是国内标准,而且已经成为世界标准,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津梁,为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赵贤德教授在书中比较全面地介绍周有光对语文现代化事业的重大贡献。

二、分析到位,定位准确

该书的核心内容是对这四位学者的学术定位,并且对他们参与或主导制订的四套拼音方案的进行了历史评价。作者为此拜访了很多同行专家,征求他们的意见。作者曾拜访了时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的南开大学马庆株教授,马教授和作者深入地讨论了这些问题,最后对常州籍四大语言学家在拼音方案研制中的历史定位得出了比较符合事实的结论。

吴稚晖: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套法定的汉字笔画式的《注音字母方案》制订的主持人;

赵元任: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套法定的拉丁字母式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的主要制订人;

瞿秋白:中国第一次实施的一语双文的《拉丁化新文字方案》的主要制訂人;

周有光:中国第一次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批准的拉丁字母式《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人。

我们认为,这个定位符合事实,以往的著作没有做过这样的研究,这是一种创新。一个重要学术方案的产生,多是专家的集体工作的成果,很少是某一个人单独完成的,但是总有一个人起着主要作用。比如“注音字母”的制订,既有参加读音统一会的几十位代表的作用,也有没有参加会议的章太炎的贡献,但是最终做出决定的还是吴稚晖。赵元任主持制定的“国语罗马字”是经过“数人会”的几位学者多次商量研讨,而赵元任的贡献最突出,付出的心血也最多,所以我们说赵元任是主要制定者。“拉丁化新文字”是由苏联汉学家和中国语言学家一起制订的,但是因为瞿秋白对方案的贡献比较大,所以主要归功于瞿秋白。至于周有光也是如此,有人为了宣传周有光在《汉语拼音方案》制订中的地位,把他称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并不认可。因为《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是党中央的决策,重大问题都经党中央同意,是集体项目。我们不赞成把周先生称为“汉语拼音之父”,但是他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他做的事情最多,理论研究的贡献最大,所以我们说,他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

赵贤德教授在充分肯定四套拼音方案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指出某些方案的不足。在《中国拉丁化新文字的原则》这份文件中“也有一些观点是不正确的,例如认为汉字是统治阶级压迫劳苦群众的工具,反对国语统一运动”。着墨虽不多,但是十分必要。

三、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作者撰写这部长达47万字的专著十分用心,参考了大量的书籍,充分占有了资料,使得该书内容丰富、论述翔实。该书的重点虽然是谈四套拼音方案的研究和制订,但同时,还分别写了这四位学者对语文现代化的其他贡献。吴稚晖除了注音字母制订和推广,他在普及教育、编制国音字典、践行白话文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绩。赵元任除了研究国语罗马字外,他还积极参加国语运动、推广白话文、调查汉语方言、研究汉语语音、研究汉语语法、进行汉语国际传播和尝试翻译实践等。瞿秋白除了研制拉丁化新文字,还研究了普通话的界定,参加大众语的讨论。周有光的研究范围更广一些,除了对《汉语拼音方案》的贡献之外,还主持制定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研究比较文字学、开创现代汉字学、研究中文信息处理的双轨制等,澄清了一些现实的语言问题。这四位语言学家的贡献都是多方面的,内容极其丰富。只是因为该书篇幅有限,有的仅仅提及了而已,很难做更深入地论述。

四、文字通畅,可读性强

由于该书是为常州市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服务的,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兼顾学术性和普及性。现在学术界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就是有的作者喜欢故弄玄虚乱用名词术语。这样的专著虽然也有一定的学术性,但是普及性不强。读者读起来非常吃力,不会有一种享受的感觉。相反,赵贤德教授除了重视学术性,同时,还注意普及性。该书所用的语言文字规范順畅,没有佶屈聱牙的语句,也没有难以理解的外来词或生造词,对一般读者来说,完全没有阅读障碍。对于从事语言文字研究的学者来说,更没有阅读吃力的感觉。尤其值得称赞的是第二、三、四、五章的第一节都是用了数千字或近万字的篇幅对这四个人的生平事迹做了介绍,让读者对他们有一个全面认识。这些文字读起来轻松活泼,幽默风趣,主人公的一个个的小故事引人入胜,给人智慧和启迪。此外,为了加强读者对有关人物历史地位的了解,作者还提供了一些延伸阅读的参考材料。比如对吴稚晖的历史地位,作者附录了台湾地区前领导人写的两篇文章。为了让读者对周有光有更深的了解,同样在在第五章后面附录了《周有光文集》的责任编辑叶芳女士对周有光的儿子周晓平的采访资料,还有最后一章是胡适对吴稚晖的看法、胡适对赵元任的看法、苏培成笔下的周有光、梁衡笔下的瞿秋白,等等。这些内容都是非常精彩的,具有非常强的可读性。有的读者可能对这几位语言学家在学术上贡献兴趣不大,但是对他们的为人处世的生活型的文章一定有兴趣的。因此,我们说,该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如果说,该书要有什么不足的话,我认为是该书的目录和标题字数一样多,排列很整齐。这种方式看起来很美观,但是有可能伤害意义的表达。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总之,作为在常州高校工作的作者,写出这样的作品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在常州工作着力研究常州的历史文化,为常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做贡献都是份所应当的。我们相信赵贤德教授的研究工作会精益求精,越做越好,为中国语文现代化事业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 徐 晶

猜你喜欢
吴稚晖语言学家赵元任
拯救濒危语言
店员嘲笑赵元任
领导者的威信
吴稚晖的『三不』
美籍华人学者赵元任的多彩婚姻
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爱“恶搞”
国民党元老爱“恶搞”
国民党元老爱“恶搞”
言语行为对跨文化交际行为的影响
怀揣一生使命 勇攀藏学珠峰——访中国民族语言学家瞿霭堂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