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识字教学问题透视及对策

2017-05-30 04:08金立义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字形识字语境

金立义

一、识字教学问题透视

“人生聪明识字始。”早识字,早阅读,早启智。低年级教师深谙这一道理,非常重视识字教学。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对识字教学越来越不重视,甚至有省略的现象,于是乎现在的学生错别字连篇,说话表达不清,现状堪忧。

1.认识不足

透视一:教师甲执教苏教版五年级课文《黄山奇松》:“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生答:黄山奇松奇在哪儿?)“好的,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读课文。”学生读完一遍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就进入精读感悟阶段了。

这样的教学场景在高年级教学中比较常见,甚至在一些公开课教学中也是屡见不鲜。课时不清,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界限模糊。识字教学环节更是无从寻觅,直接省略。

2.过程不详

透视二:教师乙执教苏教版六年级课文《麋鹿》:“同学们,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下面拿出听写本,听写一下本课的生字词:姜子牙、哺乳、沼泽、跋涉、繁殖、颠沛流离。”学生听写后相互批改,并订正,生字词的教学结束。

这样的教学情景在高年级教学中也是常常不期而遇。生字词教学过于简单,会导致学生对生字词学得不扎实,效果也是不尽如人意。《麋鹿》这篇课文的生字词在字音方面有几个难点:悄然无声、沼泽、繁殖,几个加点的字学生很容易读错;“涉、殖、沛”这三个生字学生也是一写就错。如果像这位老师这样粗放式教学,教与不教似乎没有什么区别,学生很容易读错,写错。

3.方法不当

透视三:教师丙教五年级学生生字“罚”,问学生:“罚”这个字较难写,怎么记住这个字呢?学生说这个字是由三个部件组成的,上面是“四”字头,下面是言字旁和一个立刀旁。教师夸奖说,这种部件拆分法记字形的方式真不错。

乍一看,学生用的这种方法确实也没有大问题。但是,这种方法割裂了汉字形和义之间的联系,违背了汉字构字的规律,让汉字的灵性荡然无存,方法欠妥。

4.主次不分

透视四:教师丁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时,出示课文的八个生字“卑、欧、涯、馆、饰、坪、雅、巷”,然后指名学生逐一朗读,再一个一个地分析字形,最后出示“博物馆、欧洲、装饰、优雅”等词语让学生解释。

这位老师看起来对生字词的教学非常重视,教得也很细致。但高年级生字词教学有必要这么细致吗?仔细分辨一下,这八个生字,从字音来看没有什么难点,从字形来看,有三个字是学生容易写错的:卑、饰、巷。教师这样教生字词显然是不顾学情,主次不分,重难点不突出。

5.效率不高

透视五:教师午执教苏教版五年级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请一个学生把课文的第2自然段有感情地读一读,该生激情饱满,开始朗读第2自然段,读着读着把“坐骑”的“骑”音读错了,其他学生给予纠正,朗读的学生有点不自信了,感情跑了不少,紧接着又把“似的”的“似”也读错了,下面的学生一阵叹息,让这个学生更不自信了,匆匆把剩余的课文读完就不好意思地坐下了。

这样的课堂场景我们并不陌生。责怪学生,毫无道理。问题出在第二课时,根源在第一课

时。教师可以扪心自问:第一课时怎么教的?这两个字音是学生容易读错的,第一课时为什么不给予纠正、强调?感情诵读是建立在正确、流利基础上的,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教学中,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我们发现有些学生感情处理得确实不错,但是错误连出,这样的朗读让人听得很不舒畅。

二、识字教学矫正对策

1.处理好取与舍的关系

高年级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识字量,也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针对这样的学情,识字教学就要有选择性,不能面面俱到,事无巨细。教师要正确取舍,舍易取难,舍熟取生,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重点关注难读的字音(多音字或误读字)、难写的字形,更要引导学生理解字义和词义,体会字词的表达效果。

比如六年级课文《钱学森》一课生字“裕”的教学:要聚焦这个字的字形和字义。因为学生常常把“衤”写成“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这样点拨:“衤”表示衣服,“谷”表示粮食,有衣服穿,又有粮食吃, 家境就是富裕的。

还要结合課文的语境进行深入教学,再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钱学森在美国过着怎样富裕的生活?如果回国,会面对什么样的生活?说明了什么?这样的教学非常有张力,从字形入手,牵出字义,再深入文本,从字到人,层层深入,生字的教学很丰满,很有成效。

2.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高年级识字要不要教?答案是肯定的。关键要思考教什么,不教什么。教给学生一些汉字的知识和识字方法应该成为首选的内容,学生具备了这些汉字知识,在今后的学习中就能主动识字,提升能力。

(1)比较法。

高年级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经常把汉字混淆,特别是形近字、同音字分辨不清,教师要教给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分辨汉字,提高识字的质量。

比如学习“山清水秀”和“青山绿水”时,学生经常把“清”和“青”混淆。学生之所以混淆,是因为对这两个字的意思没搞清楚。教师可以结合语境把两个字的意思作一个比较。“山清水秀”中的“清”表示清秀的意思,即“山水”都很“清秀”。“清秀”一词被拆开使用,是一种互文修辞手法。而“青山绿水”中的“青”和“绿”都是表示颜色的词,这样一比较,学生今后使用这两个词就不会混了。

(2)归类法。

让学生学会依据课文的内容,把文中的一些词语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归类、整理,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语言素养。

如六年级课文《郑成功》描写郑军的词语:慷慨激昂、纪律严明、军容整肃。描写敌军的词语:横行霸道、惊恐万状、负隅顽抗……这样归类词语,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一方面积累了词汇,丰富了学生的库存语言。

(3)字理法。

汉字构字有自己的规律,适当地给高年级学生传授一点汉字的基本知识,比如汉字的几种造字法,如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能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感受汉字无限的魅力,从而提高独立学习汉字的效率。

对一些字理比较明显且通俗易懂的汉字,通过揭示其内在的构字依据,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字义,掌握字形,建立音形义之间的关联,感受汉字文化的灿烂。如“集”字,讲解时首先得使学生了解“隹”是短尾巴鸟的总称。因此,“集”的本义就是鸟停在树上,繁体字为三个“隹”一个“木”,故引申为集合的意思。这样的教学可谓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经常这样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构字的规律,为其自主识字能力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

(4)语境法。

学习汉字,语境是最好的温床。吕叔湘先生说:“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才会有生命。”因此,学汉字要让学生联系语境,把字词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才能准确无误。比如教学“负荆请罪”和“负隅顽抗”,两个“负”的意思不一样,只有联系具体的语境,学生才能体会到不同的意思,认识汉语中一字多义的现象。

3.处理好识与用的关系

2011年版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评价学生识字不仅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笔者认为真正达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学会运用,才算识了字。在识字教学中,学用结合是开启学生心扉的好办法。识了字就要用,用多了,用熟了,就能“生巧”。这个“巧”,就是智力。因此,识字必须和听说读写结合起来,不能人为地把它们分割开来。

(1)识字和词汇积累结合。

字音、字形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不是难点,但是在字义上需要重点关注。学生认识这个字,但不代表会用这个字。学生平时也习得了很多词语,但未必知道词语中就有这个汉字。所以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组词、扩词、读成语、读佳句等形式,以一个字带出一串词,带出一组句子,这样的识字教学就丰厚了,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词汇,而且培养了学生联想和类聚的思维能力。

(2)识字和阅读结合。

识字学习必须与课文学习同步,把生字词放在课文语境中感知、理解和积累,让文本成为识字的重要依托,把认识字词、理解文本、认识事物、培养审美情趣融为一体,整合优化。

识字学习还可以与课外阅读同步。有益的课外书是对教材的补充和拓展。在读书活动中,既能多识字,又能积累语言,还能怡情养性。因此,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如读书分享会、朗诵会、评选“阅读小书虫”、读书征文竞赛等,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和习惯,让学生与书结伴,与书同行。

(3)识字和写字结合。

鲁迅先生曾说:“汉字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写字教学是识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描摹、书写汉字的过程中,学生要辨清生字的书写位置、间架结构、笔画穿插,在感受汉字形体美的同时,也再次对字形进行了细致分析和综合记忆,有助于字形在学生脑中的建构。

(4)识字和写作结合。

识字是手段,读写是目的。写作是最能检测学生识字效果的方式,一方面帮助学生正确运用汉字来表达意思和情感,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写作中扩大识字量。因为要做到文从字顺,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不会写的字,这时可以通过查字典、问老师和同学,认识一些汉字,所以写作是识字最有效的路径之一,可以让学生写写日记、随笔来巩固和扩展所学的汉字。

4.处理好识字和了解文化

的关系

古老的汉字承载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文化奇观,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绽放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高年级识字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这个汉字上,更要通过汉字的教学,让学生感悟汉字的意趣,了解汉字的渊源,培养学习汉字的兴趣,进而激发其热爱汉字的情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1)感受汉字形象的直观。

古人造字之始,即以字形像物之形,即以字音像物之声。立象以尽意。一个视觉符号,对应一个听觉读音,表达一个完整意义,形成一个形、音、义联系密切的融合體。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直观形象,可以析形索义,无需借助其他工具就能猜出大意,这就是汉字独特的魅力。

比如:“立”字像一个人站立在地面之上,人的脚下一条横线代表地面;“本”的下面一横表示树根;“尖”是上小下大的合体,

形成了尖形;“源”从水从原,原兼表音。

(2)感受汉字功能的强大。

任何拼音文字构字构词能力远不如汉字来得直接。独体字虽然在整个汉字系统中数量并不多,但地位重要,它是合体字构成的重要部件。以“木”为偏旁构成的现代常用汉字就有400多个,足见汉字构字能力的强大。

汉字的构词能力也强大无比。以“时”字作为语素,和其他汉字组成的词语不少于100个。正是因为汉字的构词能力强,所以一些常用字使用频率高,有关专家研究,大约2000个常用汉字出现频率占总汉字的90%左右;3700个常用字的出现频率可达99.9%以上,这样就大大地减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负担,这是汉字独特的优势。

汉字的适应能力也很强。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用现成的汉字加以组合,就能轻而易举地创造出很多新词,与时俱进,表达崭新的概念,丰富汉语。

(3)感受汉字美德的传承。

古人造字时,把自己的道德标准也融入到了构字之中,给后人以启示。如“信”字,从人从言,意为“人”“言”须诚信,诚信乃为人之本;“忠”字,从心,中声,尽心尽力,赤诚无私为忠,这是指对他人、对国家的一种态度;“孝”字,从老省,从子,子女尽心侍奉老人为“孝”。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字形识字语境
甲骨文“黍”字形义考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识字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识字儿歌
识字谜语
添一笔变个字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巧妙引导,快捷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