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抵童心:我的语文教学追求

2017-05-30 04:08徐留军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话筒张老师童心

作者小传

与教育结缘,只是喜欢——

喜欢阅读。我的阅读始于听书,儿时枕着收音机听《岳飞传》《杨家将》;进了师范,与好友一起背古诗文,泡图书馆;工作之后,纸质阅读、电子阅读……从未间断。大年初一,一个人捧读《红楼梦》,读得泪流满面……

喜欢写作。师范时老师宣读了我的一篇作文,从此便恋上了写作。课间写,晚自习写,教室熄灯后在盥洗室写,枕边备着纸笔,灵感到访随时写。一粒粒文字,如一只只美丽的青鸟,飞翔在我生命的每个角落……

喜欢孩子。天生喜欢,一直喜欢到如今。孩子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均魅力无限。我告诉自己:爱孩子,其实就是在爱自己!

有书读,有字儿写,有一群群活泼的孩子……校园里有我许多的喜欢,真好!

一、遇见童心

小学三年级,我就有了做老师的体验。那时,我就读于村小,全校就一位老师,包三个年级,教所有学科。一次,潘老师外出开会,作为班长的我当起了小老师。我给一年级上语文课,给二年級上数学课,给三年级上体育课……忙得不亦乐乎。第一次上课,同学们居然和我配合默契。后来想想,大概因为我也是孩子,特别懂得孩子的心吧。或许就在那时,悄然种下了做老师的梦想。

后来,如愿以偿,考上师范。我的恩师申卫平先生,教我《文选与写作》。有一次,他特别欣赏我的作文《换糖担儿》,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又拿到平行班去宣讲。这对我来说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恩师张玉坤先生,有一个画面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张老师在课堂上时时忽然停下来,拿起笔匆匆记录脑际突然闪过的灵感……申老师让我一下子看到了自己在写作上的可能性,张老师则启示我,写作活动随时可以展开。

就这样,我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交给了文字。有一段时间,学校的广播站几乎每天都在播发我的文稿……与此同时,还恋上了阅读,与同学钱煜华一起,成了县图书馆的常客。这或许就在冥冥之中为我当语文老师埋下了伏笔——工作以后,一直做语文老师,直到今天。

二、阅读童心

站上三尺讲台,我越发清晰地意识到,好的教育必须从儿童出发,直抵儿童的心灵深处,进而发展儿童,成全儿童。因此,我提出“童心教育”。指向儿童,首先得读懂童心。

我们说“勿忘初心”,我以为,“初心”即“童心”。

那么,童心究竟是什么?童心是孩子气。孩子气就是喜欢玩耍,喜欢欢乐,喜欢沉浸于“我”的世界。李贽在《童心说》里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皇帝的新装》里那个孩子,一语道破皇帝没有穿衣,便是“最初一念之本心”的童话版注解。所以,童心就是本性,就是真心。所以刘禹锡说:“诚天性之潜感,顾童心兮如疑。”

童心是生长的。所以说儿童是花朵,是幼苗。是花朵,就应当被欣赏;是幼苗,就值得被呵护。儿童是七八点钟的太阳,他们的额头、眼睛、手、身体、脚,无一不散发出光和热。所以,儿童是温暖的。他们依赖成人,成人亦依赖儿童。

童心是可塑的。所以大家都说,儿童是一张白纸,你画什么,他就成什么。如果你随便一揉,他就可能成为一张废纸。所以,就有了伤仲永的故事;所以,就有了孟母三迁的教子典型。

童心是能动的。儿童是白纸,但又不是普通白纸,这是一张有着活泼泼生命的白纸。生命的生长,需要积蓄、借助外部的力量。但这种外部的力量,只是一种没有被激活的力量,只有通过内部消化、吸收,才能转化为生命成长的能量。这便是儿童的主观能动性。童心的能动性,依靠儿童自身,也有赖于环境的熏染,外力的激发。

这就需要教育。童心教育就是基于儿童立场,遵循儿童发展规律,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实现儿童发展可能性的教育活动。

三、童心教师

童心教育中的教师是怎样的?

首先得懂得童心,最好拥有一颗童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引导孩子远离那些“小大人”式的伙伴。因为,“小大人”只是徒有儿童外表,童心早已被成人世界遮蔽。事实证明,成人可以葆有童心。《左传》记:于是昭公十九年矣,犹有童心。王国维说:伟大的词人之所以能够写出伟大的作品,是因为他们拥有童心。冰心在《寄小读者》一书中写道:因为我若不是在童心来复的一刹那拿起笔来,我决不敢以成人繁杂之心,来写这通讯。所以,孩子都喜欢有童心的老师。

亲其师,信其道。有童心的老师,其话在儿童的耳朵里特别悦耳;有童心的老师,其道更易于深入童心。

斯霞有一堂姐叫斯紫辉,是一位小学数学教师,但她每星期要给学生上一堂故事课,故事的内容来自《爱的教育》。学期结束,斯老师专门召开主题班会,用书中的人物来命名班上的同学:勤劳的“裘里亚”、正直的“卡隆”、勇敢的“马尔柯”。富有童心的斯老师备受学生青睐。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要说,童心教育一定是一颗童心点亮另一颗童心。这就是我想做的童心教育!

四、童心教育

作为语文教师,我想谈谈在学科上的童心教育。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是儿童通往外部世界的一座桥梁,更是打开儿童心灵密码的一把钥匙。因此,“如何让孩子恋上语文,爱上我(亲其师,信其道)”便成为我致力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让学生爱上我,我要做两点:一是始终把走进童心放在第一位,竭尽全力让不爱学习的爱学习,对自己失去信心的重拾信心;二是来到学生中间,我应该就是语文!语文教师自己一定要喜欢阅读,乐于表达。我要用我自己对语文持续的追求和发自内心的热爱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我就是要煽风点火,开启学生的语文学习之旅。学生这样说:“徐老师可好玩了,上语文课真开心。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还可以学到很多本领!”

世界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让学生恋上语文,就得为学生敞开语文的广阔世界。语文的广阔世界发端于课堂。我努力让教室成为学生享受学习乐趣的天地。学了《第一朵杏花》,我带着学生像竺可桢一样观察校园里的花卉;学了《苹果里的五角星》,我让学生回家也试着切切苹果,切切其他水果,寻找新的发现。这时,古灵精怪的沈亦潇同学建议趁热打铁,围绕“苹果”展开找故事、编故事活动。学了《公仪休拒收礼物》,我和学生排演独幕剧,还让学生尝试把刚学的《祁黄羊》改编成剧本。语文学习就是要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语文学习两大要务,第一要务是读书。要让阅读在儿童那儿变得如吃饭一样平常,如空气一般不可或缺。我以教材为引子,点燃阅读的热情。学完《生命桥》,学生对作家和动物小说产生了兴趣。我推荐“中国动物小说之王”沈石溪的系列动物小说,如《狼王梦》《最后一头战象》《残狼灰满》等。过一段时间,又告诉学生,还有一些动物小说家写的作品更加精彩,如西顿、椋鸠十、牧铃。当然,广泛的阅读需要系统架构,周密部署,快乐实施。

榜样的力量无穷,身边的榜样更是力大无穷。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做有心人,及时发掘这样的学生。贡宇同学二年级就开始接触《三国演义》,从连环画到简读本再到原著,他都一一阅读,写了好几篇颇有见地的读后感,还经常在同学们当中聊起。我便让他给全班同学系统讲述《三国演义》,在全班掀起一场“三国”热。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讲《西游记》、讲《水浒传》。这样的榜样具有

引爆作用,引爆同学,也引爆

自己。

语文学习的第二大要务就是表达。注意,是表达,而不只是写作,应该包括口语交际。后者被很多语文老师所忽略。对此,我有一种做法可以分享,那就是将学生所有能够张嘴的地方都努力营造成一个口语交际的实战演习场。就像书法一般,并非到了书法课才练字,而是要养成“提笔即练字”的习惯,如此,才能有效,才能真正走进儿童的心灵。

说到写作,我上学时就在《新华日报》《散文百家》发表文学作品,后来出版了文学作品集《淡淡的情怀》。上课时,我经常告诉学生,我的文章又在《丹阳日报》发表了;我拿着《扬子晚报》《经济早报》念着自己写的文字,哪怕是一个豆腐块,学生都会瞪大眼睛,竖耳倾听。我从上学时就坚持写日记,在我的鼓动和严格要求下,学生也逐渐养成了每天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每到生活分享时间,每位学生拿出自己那一本本稍显破旧却珍爱如宝的日记本,翻翻看看,甚至朗读上一段,那种满足妙不可言。后来,我又在孩子中尝试写“循环日记”“漂流阅读”,让同学之间相互学习、鼓励,让老师和家长参与其中。

作文指導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系统,近几年,我正以《牵手童心:聊聊作文那些事儿》为教材,以《童心百说(上卷):徐留军辅导学生发表作文集》为范文进行童心作文的探索。

在童心教育的语文实践中,要做到读写结合,抒情表意,和童心一起飞扬,还需要一个持久的平台。这对我们班来说,就是《童报》。它为学生阅读提供了分享的平台,架起了阅读和写作的桥梁。如第30期《童报》,是经典名著《西游记》的读书交流会,有简介,有读后感,有人物分析,有笑谈,还有深入的探索研究。《童报》就像万达广场这样的城市综合体一般,集语文学习、娱乐、休闲于一体。在这里,大家可以展示写作成果,分享阅读收获。后来,学生还以《童报》为基础出版了一本作文书《我们正成长》,整整18万字。可喜的是,《童报》让学生爱上阅读,关注生活,乐于表达,喜欢上语文课,谱写了童心教育最美妙的乐章!

五、分享童心

对童心教育的思考与探索已经有较长一段时间,所以就有了“童心”系列文集:

第一本文集《牵手童心》。与学生面对面地坐下来,聊聊生活,聊聊阅读,聊聊作文那些事儿,讲几个故事,点评一些习作,写几篇“下水文”。

第二本文集《指向童心》。是我近年来的童心教育教学文集,包括我创作的随笔、散文,虽然阅读的对象是教师,是成人,但文章的思想却始终向着童心的方向。

第三本文集《分享童心》。童心可鉴。这本文集从教师的角度观照儿童生活,内容涉及儿童的社会生活、校园生活、课堂学习,还包括一些文学作品(包括教材)中的儿童生活。从儿童生活出发,反思自我,以便更好地从事教育,服务儿童。

第四本文集《童心百说》。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汇集了我工作以来指导学生公开发表的习作,全是“童心好声音”。下卷是六(1)文集,我在后记中这样写道:我和六(1)班的学生相伴三年,上千个日子,到如今,全成了记忆画屏中的美丽。学生用文字记录下了这一切,我则收集起这散发着童年馨香的片片花瓣,幻化成一只只七彩蝶,放飞在童年的原野,让生命之花永远绚烂。

六、语文课堂品童心

学生的大量时光在课堂中流转,当课堂成为童心闪烁的地方,学生便会有一种高品质的童年生活!读懂童心方能润泽童心。作为语文老师,喜欢在课堂中驾着教学之舟,与一颗颗活泼泼的童心相遇,品读文字,品味生活,品悟生命的摇曳多姿……

片段一:化词为蝶

学习《做一片美的叶子》,文中有一句“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学生理解“肥美”,说是“吃得很饱”。多么神奇的理解,一下子叶子就成了一个胖嘟嘟的孩子,走起路来肚子一挺一挺的,每天嘴巴里塞得鼓鼓的,总是吃得很饱的样子。太逗人了。

还有一句:“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理解“位置”,一个学生急急在下面答:“家!家!”

老师对他笑了笑,表示赞赏。用“家”来解释位置,使这个句子马上有了温度,有了温情!

苏霍姆林斯基教导语文教师,你要把生动的、使人心情激动的词装进儿童的意识。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是多么重要啊!

这位大教育家还介绍了其颇为得意的做法:我开始带领学生到“词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让学生观察世界的美,同时我也努力把“词的音乐”引进儿童的心田,要使学生像倾听美妙的旋律一样倾听词,使词的美和这个词所反映的那一部分世界的美,能够激起儿童表达世界的兴趣。

其实,并不用费那么多周

折,为师者,只须让“词”进入儿童的视界,余下的事,尽可以放心地让他们自己去做!

片段二:谁的话筒在响

公开课,会场大,话筒凑。

老师递给学生一个无线话筒,试音。

第一位学生握着话筒,竟然发不出一个字,只是对话筒吹了口气。那口气被放得很大,大到会场的每个角落。那口气里还回响着学生的胆怯。不怪学生,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你总得允许学生有个适应期。所以,听课的几百名教师报以善意的笑。不过这适应期不宜过长,因为—— 一堂课总共才40分钟。

话筒像接力棒,传到第二位学生,终于发出了音节:喂——嗯,内容少了点,不过总算有了。

第三位学生:大家好!欢迎各位老师来到我们学校听课!一个礼貌且适应了环境的学生。会场掌声响起来。

其他学生开始抢着试话筒,老师说:是的,机会得靠自己争取!

自学课文,然后交流,第一位学生接过老师递过来的话筒,侃侃谈毕。老师并没有取回话筒,而是请这位学生将话筒递给下一位发言者。

原来发言者也可以行使主持人的权利!

这一课上的是《青海高原一株柳》,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理解“两合抱粗”,同桌演示,马上有直观感受。“百十余平方米”究竟有多大呢?如何理解?这位老师说:现场有数学特级教师,哪位同学愿意采访一下?下面竖起一片“小树林”,想做现场记者的还真不少。啊,话筒又上场了。学生拿着话筒,走到数学教师面前:老师,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请问百十余平方米究竟有多大?教师答:以主干为中心,树冠大约有半径5米的圆那么大。

……

想起一句話,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听课的教师可以参与课堂,就连话筒也可以客串一把。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片段三:更上一层楼

推门听课,张瑞英老师的《登鹳雀楼》。我捕捉了几个

镜头:

镜头之一:结合插图理解诗句之后,张老师这样评价华妍同学的朗读:声音脆脆的,亮亮的。然后追问:诗人上楼看到了什么?华妍同学答得很精彩。张老师没有结束,而是紧接着请旁边的薛凯洋同学把华妍的回答再说一遍。

张老师其实在告诉学生:课堂上的每一名成员都可能成为你的老师,所以一定要注意倾听。张老师还想告诉学生:听了,还得记住,还得能够通过自己的嘴说出来。

张老师其实也在启迪我:一个学生会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都会了。

镜头之二:“欲穷千里目”的“欲”,在理解上是个难点。张老师问了几个学生,意见不一,且多为猜测。

老师在课堂上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如果是我,肯定要履行“解惑”之责,公布正确答案了。张老师没有,而是一本正经地说:请出大家的“无声老师”。学生们训练有素,迅速从书包里掏出《新华字典》,查了起来。

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新华字典》,日久生情,经常接触可以加深感情,与之结下不解之缘。张老师深谙此道。

张老师也在启迪我:授人鱼重要,授人渔更要紧。

镜头之三:谈到“更上一层楼”的“更”,怎样记住它啊?

一个学生答:“方便”的“便”去掉单人旁。

一学生插嘴:就是“大便”的“便”去掉单人旁。

有些同学听之窃笑。

张老师没有置之不理,也没有简单批评,而是说: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得有相应的语言来表示。

教学之舟碰到一个小漩涡,在张老师的巧妙操持下继续悠然前行,探幽览胜。

童心是一面明镜。品童心,也在反观我们教师自己。我们可以在童心中发现自己,调整自己,优化自己。当师者之心与童心经常共振,我们便走上了课堂教学的康庄大道,学生自然就拥有了一段金色的童年好时光……

(作者单位:江苏丹阳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话筒张老师童心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把话筒传给鹏鹏特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小话筒
童心绘天下
简易无线话筒扩音系统设计及实现
张老师喝茶
自制大话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