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应对智能人才的需求

2017-05-30 05:13王凤琴陈玲
科技风 2017年13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学创新

王凤琴 陈玲

摘要: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飞跃,各种科技创新层出不穷,为了适应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美国和德国纷纷推出其工业战略,我国也将于2025年完成中国制造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制造强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重心应放在应用型人才为主,着眼于地方产业经济,抓住工业变革契机培养与之相符的大量智能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健全人才培养系、接轨制造业人才供给、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培养出更多适应地方经济的智能人才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制造强国;智能人才;教学创新

在我国高校的分类方法中,最可取的分类方法是将我国高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的高素质人才为主要目标,第二类是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而第二类又可以分为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南通理工学院恰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不仅是地方高等教育的主力军,也肩负着为2025制造强国输送智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为了完成智能制造这一目标需要大量的能为之服务的智能型人才的加入;南通理工学院这样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肩负着为实现制造强国这一战略目标培养出合格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智能人才。如何培养智能人才,目前在应用人才的培养体系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说智能制造人才的的培养不符合企业需求;产教融合没有深沉次的体现;工科院校其对应的教育实践环节没有工程的依托或欠缺工程实践环节;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软硬件设施落后。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通过健全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改革、推进教育教学创新以及加强人才培养保障,通过政府引导、整合资源,校企联动,各校联动为制造出适应经济发展的智能人才是当务之急。

1 智能制造的内涵

1.1 概念

智能制造这个概念目前业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不同领域的专家们给出的解释大相径庭,智能制造融合了自动化技术、数据传输、控制系统等,它是将机器、人和数据智能相结合的系统;它在制造过程中不单纯的进行简单的生产,而是贯穿了整个制造生命全周期的新型高效科学的生产方式。,生产环节,能进行分析、判断和决策。

1.2 人才是智能制造的关键

我们说智能制造就是将人、数据和机器相结合的智能系统。在实践生产过程中不可能使用机器完全替代人工,首先机器人需要有操作者去操做或编程,智能制造制造时代更多的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的操作者,新的工业生态的诞生是需要大量的合适的技能人才。如果没有智能人才的支撑,即使有智能工厂,企业的发展也会陷入困境。目前,对于全面推進智能制造的今天,更多的需要既具有创新思维又符合智能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已成为紧缺资源,高校人才培养同样应与市场相结合,真正培育出能够有创造性和智能型的市场主力军。目前,对于全面推进智能制造的今天,更多的需要既具有创新思维又符合智能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已成为紧缺资源,高校人才培养同样应与市场相结合,真正培育出能够有创造性和智能型的市场主力军。

2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健全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发展教育服务中国制造,将本科教育的重点任务与我校人才培养状况相结合,重点推进探索应用技术与智能制造的发展模式,加强我校特色学科建设;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直接载体。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学科性质及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培养课程体系及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及质量控制体系;我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分为三大模块:一是通识教育平台课;二是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三是专业课;每一个模块又分为必修和选修,各课程平台之间相互融通,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大约占总学分的30%,学生基本在前两年完成该平台课程的学习;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和专业课占总学分的70%,这部分课程在整个四年的本科学习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由专业课程概论引入让学生在大一对所学专业有个概要的了解。三大模块将文学与理论相互融合,选修课程让学生发挥自我兴趣和爱好,使学生的情商和情感智力得到双重提升,建立完整的学生知识体系。

3 接轨地方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改革

3.1 贯通制造业人才系统培养渠道

人才培养应该从娃娃抓起,我们的教育更多的应倾向于综合应用人才的培养。中小学阶段应以情境教学培养位置,从小开始引导和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动手能力;通师二附开创了情境教育的先河,学校在教学时突破纯理论的教学方式,优先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探索、研究、实践及体验的教学方式,涉及《风筝》一课时就先组织学生参观风筝博物馆,然后根据自己的观察制作一个风筝,最后在风和日丽下放风筝,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不仅有所“识”,能所“实”。加大普通中小学的实践活动课程、重点是对他们制造技术类基础知识、能力和观念的启蒙和培养,从中小学教育至高等教育应是一个贯穿的过程,我们需要多方合力贯通制造业人才系统培养渠道。

3.2 精准对接重点领域人才需求

国务院对九大重点领域的智能制造水平,地方院校应与从招生计划着手,重点打造这些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南通沿江靠海,是第一批国家开发的沿海开发城市,虽然起步早但是改革开放初期开发速度较缓,近10年代经济发展水平突发猛进;为切实提高教育服务南通市“3+3”重点产业发展能力,南通市教育局建立了教育服务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6个重点政产学研协助基地,通过资源整合加强政府、企业及高校之间的沟通,更进一步精准对接重点领域人才需求。

3.3 促进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步

南通素有纺织之乡之美誉,纺织业发展为最大的传统产业,蜚声海外;南通还有建筑之乡建筑之乡、体育之乡、教育之乡、长寿之乡之美誉;南通还是世界船谷,船舶及海洋工程产业分布于长江沿岸。地方高校应围绕地方产业,将专业设置与产业链相结合探究学科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创新性,注重专业在设置时是否体现特色化、是否具有前瞻性,打造智能制造时代的能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的智能应用人才建立前沿学科和紧缺学科,加强专业学科建设。围绕制造业重点领域规划,对接制造业产业集群,集中建设一批校企深度合作、深入教师“一人一企”,带动“一班一企”,发挥地方专业集群的作业。

4 推进教育教学创新

创办项目精英班

教育教学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以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在培养智能人才方面的教学改革,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改变那种重视理论而忽略实践的教学模式,通过产教融合实施创办项目精英班,与企业签订共同培养协议。

4.1 提升师资实践能力

项目精英班的创建以项目作为载体,教师在项目精英班的培训过程中可以接触不同的主流船型及技术,可以挖掘研究课题、创新技术。

4.2 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项目班的学习从知识层面重点掌握专业软件的应用;能力层面具备利用专业软件进行项目设计的能力;素质层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通过学校与企业的互助培养不仅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打造特色化的专业人才培养。

5 加强人才培养保障

为了适应现代制造要求,高校在培养智能人才时不能够局限于口号式改革;应加大实验实训环节投资力度,切实做好做实校企合作项目,完善老师的企业实践工作,积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职业定位,加强企业、学校、学生及政府之间的紧密联系,让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让学生学有所用,充分发挥政府在企业和学校之间的纽带关系,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6 结论

为了完成中国制造2025的第一战略目标,作为高校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智能人才的培养,通过分析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剖析其在各阶段的人员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通过健全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改革、推进教育教学创新以及加强人才培养保障,稳步完成智能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曙.工业4.0和智能制造[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4,43(8):15.

[2]刘英,赵茂程,单玉霞,王芳,倪晓宇,许蔷.“中国制造 2025”引领下的案例教学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6,45(12).

[3]李坤,伍广,李雪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6,2(4).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变革与应对策略研究,2016SJD880100

作者简介:王凤琴(1975),女,汉族,四川人,本科,高级工程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船舶结构设计、船舶CAD/CAM;陳玲(1988),女,江苏南通人,硕士,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作。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教学创新
分析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教学创新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