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元素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2017-05-30 10:48张睿欣
大东方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公共艺术创新

张睿欣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根据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开始逐渐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慢慢的回归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本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公共艺术的联系,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置于公共艺术中进行重新研究探讨,分析其应用情况及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公共艺术;应用;创新

公共艺术是以公共空间为载体,由公众自由参与并产生共鸣的创作艺术。通过它能集中反映人们对于文化历史传统的研究和对现实的期盼。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公共艺术既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又是我们与不同时代人们沟通的桥梁。将公共藝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相结合,在发挥艺术家的创造力的同时又做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既提高了公共环境空间的艺术美感又增加了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及归属感。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概说

传统与文化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并且相互影响的,传统是一个民族的内在,而文化则是它的表象。中国独特的传统与文化给了中华文明自身无限的生命力,自然而然的也就形成了随着历史变迁而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丰富多样,如甲骨文、汉字、书法篆刻、文房四宝、传统装饰图案、刺绣、瓷器、陶器、漆器、筷子、民间剪纸、传统建筑、传统服饰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现如今,它们不再只是符号或图案,其艺术性被充分挖掘并受到世人关注和艺术界追捧。将这些传统元素运用于艺术创作中将会是充满美学感的,并表现出传统文化的内涵、意境及美学特征。过去,这些元素一直通过诸如工艺美术、绘画、建筑等传统艺术形式进行传承;而今,传承方式更多地以公共艺术、环境艺术等新兴的艺术形式。

二、公共艺术与传统文化

公共艺术的主要功能是服务大众,这种艺术形式存在于人类历史各个时期人们的生活当中。如原始社会中出现的图腾标志符号及岩画、奴隶及封建社会祭祀场所的富有象征寓意的装饰品、雕刻及宗教艺术,这些都应该属于公共藝术的范畴之内。

现代公共艺术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中国,由于当时国内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缺乏计划,导致了很多只能称为“装饰快餐”的“艺术作品”的出现。目前,城市正面临失去独特性的危险。纵观近二十年的城市建设,许多城市在城市的发展上呈现了“急、仿”两个特点。“急”表现在让城市建设的速度过快而建设效果粗糙;“仿”则是多将“拿来主义”贯彻于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容易因设计缺乏传统文化根基而显得毫无新意。因此,公共艺术的设计呼唤着传统文化的注入与回归。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公共艺术设计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公共艺术中的融合,能够赋予公共艺术设计生命力,使艺术设计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在公共艺术设计中融合传统文化,必须要恰到好处,不能够给人生硬的感觉,否则会适得其反,同时还要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1.公共艺术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具有三大特性:整体性、辩证性以及因果循环化,一般较为注重事物内部的辩证统一关系,更为注重综合与归纳。公共艺术设计中要顾全大局,把握平衡,才能够使公共艺术设计具有艺术性和欣赏性,避免公共艺术设计失去意义。

2.公共艺术设计需要传统文化的文化符号。公共艺术设计要体现文化底蕴,就要注重文化符号的运用,因为文化符号具有非常强的民族象征意义和传承性与生命力。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将其运用到公共艺术设计中,能够使人们的内心情感得到宣泄,增强公共艺术设计的舒适感,更能够体现现代生活的古朴典雅。

四、传统元素在当代公共艺术中的应用

即便身处在这个信息全球化时代,现代中国人的脑海里都有着各自偏爱、深入骨髓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象。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是建立在身后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在这个基础上体现出我们国家不同文化时代的特征及艺术语言。如果从设计美学"设计理念去解读当代城市公共空间,不难发现,很多设计的灵感都会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简单来说,传统文化在公共艺术的运用主要有两个方面:直接运用: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有时会从文字记载或口头传说中重现一些历史建筑或者场景。或者直接利用原有传统空间形态,保留历史建筑、物体的存在方式,来尽可能达到历史再现。间接运用:间接运用是对传统造型元素的提炼、抽象、再设计,指利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延伸、创新创造出具有民族化、个性化的全新设计符号。使其内涵具有新的突破,从而使新与旧、古与今形成密切的联系。

艺术家艾未未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但如果单从他的艺术作品的素材来看,陶瓷、永久牌自行车、古木器等这些都是有着明显中国烙印的文化元素。2010年艾未未的当代艺术作品《葵花籽》在英国正式展出。作品由一亿颗陶瓷烧制,颜色与花纹都极其相似却又独一无二的仿真葵花籽构成。我想单从作品的表象层面开说,构成这件艺术作品的单体元素——葵花籽,是中国传统零食,具有很强烈的中国元素符号;艺术作品的材质——陶瓷,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最有力的诠释;烧瓷工人是中国传统手工业工匠的代表。这三者联系在一起,使其艺术作品充满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五、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公共艺术的启示与展望

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置入公共艺术作品中,可以体现艺术的文化传承性,公共艺术设计则需要通过继承这些传统文化来显示其独特性。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应该能反映出该地域的传统文化特色,这样能起到良好的交流与传播的作用,带动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回归。

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在这种大趋势下,我们的文化产业建设一直在马不停蹄的向前发展,过分的运用“拿来主义”,盲目的借鉴和照搬国外成功的经验。在这种盲目的借鉴、抄袭中,我们似乎应该放缓脚步回头审视下我们自己国家、民族的悠久文化和历史。鲁迅先生曾经提到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可见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正因为这种重要,我们应该更系统、深刻的了解我们国家悠久的传统文化,把这种理念更好的融入到艺术设计创作中,为现代公共艺术设计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在传承中不断的发展、创新,向世人展示中国公共艺术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巧妙融合的独特魅力。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公共艺术创新
中国传统元素与招贴设计相融合之我见
中国传统元素与招贴设计相融合之我见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