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式休闲养老服务模式探究①

2017-05-30 08:06陈玲汪雅新
中国商论 2017年14期

陈玲 汪雅新

摘 要:休闲养老的出现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进程加快的体现,更是养老理念与时俱进、养老方式多元化的折射。社区式休闲养老服务模式是以社区为依托的集休闲养生、健康医疗、学习生活为一体的多元化新型复合式养老模式,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多重需求,也助推了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发展。然而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供给与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市场需求分析偏差、选址位置不合理等问题,使发展受到制约。

关键词:社区式 休闲养老服务模式 自主养老 精神诉求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5(b)-179-02

1 社区式休闲养老服务模式的兴起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伴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进程的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日益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个人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老年人有了更强的消费能力,养老观念也与时俱进。基于此,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需求的社区式休闲养老服务模式逐渐兴起,它更多依靠个人经济实力的支撑,既能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基础服务,又能提供诸如精神慰藉、休闲娱乐、健康养生等高层次的服务,从而成为经济发达地区中高收入老年群体安度晚年的首选。由于鼓励个人自主养老服务的发展,该模式可以减轻政府养老负担,并缓解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的局面,同时也可以鼓励社会资本入驻养老行业,带动相关养老产业的发展,助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2 社区式休闲养老服务模式发展概述

2.1 社区式休闲养老服务

据笔者对现有相关文献的梳理,按服务供给主体的不同,可将休闲养老服务分为三类:社区居家休闲养老服务、机构休闲养老服务和养老公司休闲养老服务[1]。本文探究的社区式休闲养老服务,属于一种相对高端的机构休闲养老服务形式,首先,通过投资建设休闲养老社区,配建医院、休闲娱乐中心、养生会馆等,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养生服务;其次,通过建设老年大学、老年兴趣爱好培训班等机构,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2];再次,设置爱心岗位,鼓励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发挥余热,寻求自我价值感;最后,通过在各地建设连锁养老服务机构,构建全国服务网络,实现异地度假式养老。

2.2 社区式休闲养老服务模式的特征

第一,服务类型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主要包括:低齡或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老人可选择独立生活类型,社区为其配备独立生活设施;失能或重病老人可选择康复护理类型,由护工料理老人的生活起居;身体较为健康的高龄老人可选择协助照料类型,社区协助其生活为其提供饮食、清洗衣物、打扫卫生等服务;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年人,可选择失智照料类型,社区在照顾其生活的基础上辅以相应康复措施。

第二,精神诉求的高度关注和满足。该模式主要通过老年大学、类型多样的活动、及时的心理慰藉等,给予入住老人足够的人文关怀。社区内三大主题会所:生活餐饮会所、艺术活动会所、运动健身会所,是老年人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社区安排多种形式的课程及养生讲座,且工作人员与老人交流频繁、关系亲密,充满家的气息。

第三,医疗服务的便捷可及。针对偶尔身体不适及患有轻微病痛的老年人,社区内有随叫随到的诊所医护人员;对患有慢性或长期重症的老人,社区有高水平的长期护理;而对突发疾病或病症恶化的老人,社区建立了与当地三甲医院的合作,为老年人开通绿色生命通道,从而使老年人可以享受便捷可得的医疗条件。

2.3 社区式休闲养老服务模式的开展情况

尽管社区式休闲养老服务模式较之前已有所发展,但目前在我国的开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且服务内容不完善、服务模式不成熟。

从开展的地点来看,第一是发达城市的郊区,由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发达城市中心城区出现住房拥挤、交通喧闹、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并不适合健康养老,因此养老社区的选址便向周边郊区拓展,如北京东方太阳城、上海亲和源等;第二是向乡村扩展,在农村集中兴建养老社区或在现有农民房改造的基础上构建社区,从而让居住其中的老年人享受山水田园生活,而又无需担心农村生活医疗、护理等各方面保障的不健全[3];第三是在旅游胜地,开展候鸟式旅游休闲养老服务,如哈尔滨的老年人在冬季去海南、厦门、北海、秦皇岛等地寄居,待天暖之时再返回[4]。在此,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城市郊区社区式休闲养老服务。

从开展的投资主体来看,此类服务模式依托的社区,建设前期资金投入大,运营成本高,再加上政府优惠政策明显向公立养老院倾斜,使进入该行业需要有较强经济实力的支撑。因此,目前对社区式休闲养老服务行业持有较高投资热情的主要为房地产开发商、保险公司、银行等。如合众人寿、亲和源、中国平安、泰康人寿、中国人寿、新华保险等。

3 社区式休闲养老服务模式面临的困境

3.1 立法层次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发展步履维艰

我国有关养老保障方面权威的法律依据匮乏,多为相关政府部门规章文件,致使其可变动性较大,且各部门独立颁布和管理,缺乏统一性,易使文件相互冲突难以执行。并且,对于公办养老院,政府有土地、税收、融资、监管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而对于民办养老机构虽有相关政策,但并未出台各项具体有效的实施办法。例如民办养老机构难以获得医保定点资格,入住老人的医疗费难以享受医保报销政策。

3.2 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有效目标难以实现

主要表现为社会对养老资源的需求较大,而服务供给主体匮乏。一方面是发展社区式休闲养老服务模式的投资主体有限,养老机构数量不足,另一方面是提供具体服务的护工队伍人员缺乏,专业化水平较低。究其原因,前者一个主要原因为投资回报周期长、盈利空间较小。后者,由于国内相关护理专业人才的缺乏,社区内护工基本为从周边招来的农村妇女或下岗失业女工,再加上护理行业工作劳累、报酬低、社会地位低等,使护工的流动性较大,多为临时工或短期合同工,难以发展成一批高质量且稳定的护工队伍。

3.3 市场需求分析偏差,服务群体定位不准确

该模式致力于提供全面的服务类型,但忽视了我国养老的实际情况,导致独立生活区入住率低,社区部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与子孙共同居住共享天伦之乐,仍是目前多数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追求。另外,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现代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更倾向于让父母帮忙照顾孩子及料理家务。因此,很多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较低,再加上投资者对市场有效需求开发不到位、宣传不够、吸引力不足等原因,致使独立生活区入住率低,大量资源闲置浪费。

3.4 社区位置偏远易将老人单独“隔离”,产生社会问题

一般新建的养老社区出于地价、养老环境等方面的考虑,选址都在远离城区的僻静之地,将老年群体集中在一片区域内建设老年城。虽然郊区空气相对清新、环境宁静舒适,但其相对偏僻的地理位置,容易隔断社区内的老人与其他社会群体间的联系,极易沦为“老年集中营”,同时造成城市中家庭结构的不合理,长此以往易积累家庭矛盾,产生各种社会问题。

4 完善社区式休闲养老服务模式的对策

4.1 政府发挥引导与支持功能,为社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首先,全面的优惠政策是基本前提。政府要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并将其落到实处,如土地、税收、融资等,并引导政府各部门与民办养老机构相互配合,为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扫除一些障碍,如加强民办养老机构与医保定点医院的整合,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完善的医疗保障。其次,完善的法律体系是重要保障。相关立法机关应颁布配套的法律法规,并提高立法层次,为民办养老机构可能产生的纠纷提供法律依据。最后,健全的监管机制是有效手段。政府要建立统一的管理和监督机构,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健全的监管网络,使得民办养老机构良性运行。

4.2 完善投資主体吸引机制,加快专业化人才培养步伐

为增强各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政府需要给予其足够的盈利空间。由市场行为占主体,可使养老机构能根据市场需求提供服务,充分考虑到不同收入阶层多样化的需求,设置有梯度的费用机制[6]。针对护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的问题,社区可加强与医科院校的合作,利用其师资力量对护工进行培训,同时完善内部护理人员持证上岗和考评激励机制。

4.3 改进内在服务机制,加大社区入住吸引力

目前,在社区式休闲养老服务中,身体较健康的老人主要看重的是社区的休闲娱乐以及养生保健功能,而患有疾病的老年人则更倾向于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因此,可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服务,从而提高社区的吸引力。例如,充分开发郊区环境资源,发展蔬菜种植基地等,让一直身处城市的老年人通过劳动体验生活,从而扩大入住老年群体的来源。同时,对市场进行更精确的有效需求定位,根据实际需求适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模式。

4.4 促进周边产业发展,增强代际亲情联系

首先,通过开发郊区资源,打造休闲娱乐一站式服务基地,实现年轻人探望老人与休闲度假的耦合。其次,社区可通过内部机制加大探亲对年轻人的吸引,从而实现年轻人与老年人的持续代际交流。例如,在社区周围开发周末农场,吸引年轻人在周末及节假日携子女前往,体验种植乐趣或采摘鲜果等,既达到了休闲放松的目的,又营造了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再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需要老人儿童共同参与的亲情活动,增进家庭成员与老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最后,还可以通过在社区内设置探亲奖励金,每个月探望老人达到一定次数和时长,可获得社区的该笔奖励,用以抵减服务费用或自由消费。

参考文献

[1] 龙祖坤,任红丹.我国休闲养老服务研究综述——基于CNKI的文献分析[J].湘南学院学报,2016(05).

[2] 中国产经新闻报.休闲养老:老年人的高品质生活追求[EB/OL].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30925/000716838650. shtml,2013-09-25.

[3] 江建秧.“民宿式”休闲养老社区发展前景与发展策略分析[J].现代商业,2016(30).

[4] 李茜瑞.哈尔滨市老年人候鸟式旅游休闲养老情况调查[J].对外经贸,2016(05).

[5] 王莉莉.中国城市地区机构养老服务业发展分析[J].人口学刊, 2014(04).

[6] 严晓萍.美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及启示[J].社会保障研究, 2009(04).

①基金项目:201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省级)“休闲养老一体化模式探析”(20161035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