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S||V<得>有|NP”句式

2017-05-30 10:48邢福义
语言战略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天龙八部白话音节

邢福义

提要 “S||V得有NP”的组合,实际上包含两类不同的句式。其一,为“S||V(得)|有NP”,总体上是“主·动·补”的格局;其二,为“S||V(得)有|NP”,总体上是“主.动.宾”的格局。本文讨论不大引起人们关注的第二类句式。文章主要分三个部分讨论:主语S、带宾动词短语“V得有”、宾语NP。文章指出“S||V(得)有|NP”句式既有结构组织上的特色,又有语用上的特定需求。

关键词 “S||V(得)有|NP”句式;结构助词“得”;语用价值

一、导言

“S||V得有NP”是個使用了结构助词“得”的结构形式。实际上,包含两类句式。比较:

(1)他踢得有力量。

(2)他带得有武器。

例(1)“他踢得有力量”,其结构格局为:“他||踢(得)|有力量”。主语后边,先用动词“踢”,再通过结构助词“得”的帮助,引出动宾结构“V+NP”。“有力量”是补语,起到评价的作用。同类例子:

(3)她说得有意思。(《苦斗》)

(4)把刊物办得有水平,很不容易。(《红岩》)

(5)人要活得有出息,就应该站在斗争的最前头。(《保卫延安》)

(6)(刘不才)死得有价值。(《红顶商人胡雪岩》)

例(2)“带得有武器”,其结构格局为:“他||带(得)有|武器”。主语后边,先用动词短语“带得有”,然后再出现宾语“武器”。“带得有”是个动补结构,中心词“带”通过结构助词“得”的帮助引出补语“有”。同类例子:

(7)石桥两旁的栏杆上,装得有电灯。(《家》)

(8)老韩门口也站得有民兵。(《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9)每根圣火令上都刻得有文字。(《倚天屠龙记》)

(10)这山石上备得有羊羔美酒。(《武林外史》)

例(2)代表结构格式较为特殊的一类句子,总体上可以描写为:“S(主语)||V得有(动词语)+NP(宾语)”。这一类型的句式,即“S||V(得)有|NP”句式,尚未引起广泛关注,因此本文专题讨论,表述笔者观察之所见。

顺带指出,“得”有多种词性,本文不讨论不是结构助词的“得”。比如:

(11)出了多少力,就该得多少工钱。(《迎春花》)

(12)赵道长,贵教得有今日规模,实在不易。(《神雕侠侣》)

(13)进得谷口,只见一片青草地上摆着七八张方桌,除了东首第一席外,每张桌旁都已坐了人。(《倚天屠龙记》)

前一例,“得”相当于“得到”,是动词;中间一例,“得”相当于“能”,是助动词;后一例,“进得谷口”大体相当于“进了谷口”,“得”也许可以认为是完成貌助词。这三类“得”,皆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围。

另外,有的现象跟本文所说的特别相似,但其中的“得”不是用来作为补语标志的结构助词,也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围。例如:

(14)我觉得有道理。(《花季雨季》)

(15)战胜者总要宽大点才显得有风度。(《我是狼》)

上例的“觉得、显得”都已词化,其中的“得”是构词成分,不是结构助词。

二、主语S

在S位置上,可以出现两类名词语,一类为处所词语,另一类为人物词语。这里,一律认为是主语。

(一)处所词语

“V得有”前边的名词语表示处所。例如:

(16)有两个半新不旧的蓝布枕头,两头绣得有花。(《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7)这高坡之上,伏得有强仇大敌。(《笑傲江湖》)

(18)这层楼的左面,还关得有一些重要人物。(《红岩》)

上例“(枕头)两头”“这高坡之上”“这层楼的左面”都是处所词语充当主语。

有时,处所词语并不直接用在“V得有Np”前边。但是,从上下文可以判定。例如:

(19)不是排得有号么?

(《羊的门》)

(20)琴在桌上拿了一把绘得有花卉的团扇递给觉慧,继续诉苦道:“你要知道我在这儿日子过得多长啊!”(《家》)

前一例,出现在以下语境中:“平均娘说:我想看看,他叫我死在哪儿?不是排得有号么?那啥子‘地下新村,我也不知道我排的是几号?我想去看看……”可见,这一例的主语是“我死后的安葬地”之类词语。后一例,“绘得有花卉”用作“团扇”的定语,由此可知,“绘得有花卉”是“团扇上绘得有花卉”。

近古白话作品中,常见处所词语做主语的同类现象。例如:

(21)船中已备得有酒肉。(《喻世明言》)

(22)船舱还藏得有四个人。(《喻世明言》)

(23)妾身上已怀得有孕,此须是君家骨血。(《二刻拍案惊奇》)

(24)家里庄上造得有小庵,晨昏不断香火。(《初刻拍案惊奇》)

上例“船中”“船舱”“妾身上”和“家里庄上”都是处所词语充当主语。

同样,有时处所词语并不在“V得有NP”前边直接出现,但是根据语境可以确认。例如:

(25)功父看那张纸时,原已写得有字,

囚犯道:“只消勇勇押个字就是了。”(《二刻拍案惊奇》)

(26)只见有字纸一幅,取来看时,题得有诗四句。(《醒世恒言》)

根据语境可知,前例为“纸上原已写得有字”,后例为“字纸上题得有诗四句”。

(二)人物词语

“V得有”前边的名词语表示人物。例如:

(27)众人带得有米……当下便在草棚旁埋锅造饭。(《笑傲江湖》)

(28)阁下带得有铁甲军马,我们便逃之夭夭……(《天龙八部》)

(29)敝帮备得有车马,不知范大侠是否需用。(《武林外史》)

(30)我这位侄女染得有病,夜半需人照顾。(《武林外史》)

上面几例的S,分别为“众人”“阁下”“敝帮”和“我这位侄女”。又如:

(31)我录得有副本,回头送来给大人看。(《红顶商人胡雪岩》)

(32)(我倒要看看)你究竟是否生得有三头六臂,究竟有什么惊人的手段。(《武林外史》)

(33)高副师长自杀了,他留得有遗书。(《突出重围》)

(34)咱们在星宿海之旁藏得有無数金银财室,我知道每一处藏宝的所在。(《天龙八部》)

上例的S,分别为名代词“我”“你”“他”和“咱们”。

以上所举,都是施事主语句。施事主语句和处所主语句,有时相通。比较:

(35)我带得有盖了陕甘总督关防的空白文书。(《红顶商人胡雪岩》)

(36)你身上可带得有银子,咱们总得先到镇上去买几件衣服……(《绝代双骄》)

前例只出现人称代词“我”,是施事主语句,但也可以说成“我身上”;后例出现了短语“你身上”,是处所主语句,但也可以只说“你”。

然而,不一定所有施事主语句都能改说成处所主语句。例如:

(37)许公发得有单,今既到家,可拆开来看了。(《二刻拍案惊奇》)

(38)福娘(既)生得有儿子,就甘贫守节,誓不嫁人。(《二刻拍案惊奇》)

“许公发得有单”也好,“福娘生得有儿子”也好,都无法改写为处所主语句。

“V得有N厂前边出现人物词语的句子,有没有可能是受事主语句?也有可能,但极少,只在《二刻拍案惊奇》卷七中看到一例。即:

(39)总干已到,佳婿已在老家择得有人,看定明日成婚。(《二刻拍案惊奇》)

上例中,前边的“佳婿”和后边的“人”所指相同,充当主语的“佳婿”是受事。

三、带宾动词短语“V得有”

“V得有”是个动补短语,后边的NP是它的宾语。这个动词短语中,V是中心词,“有”是补语,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

(一)V的音节

这一句式中的V,一般是单音节动词。现当代作品和近古白话作品,都是如此。例如:

(40)小客店中也伏得有这种人。(《天龙八部》)

(41)丝带另一端系得有物。(《天龙八部》)

这两例见于现当代作品,V分别使用“伏”和“系”。又如:

(42)小牛又不曾有妻小,是个光棍哩,那里挣得有此等东西?

(《初刻拍案惊奇》)

(43)二大王已拿得有美貌女子,请他到介山相会。(《警世通言》)

这两例见于近古白话作品,V分别使用“挣”和“拿”。这一句式中的V,也有用双音节动词的,但比较罕见。例如:

(44)古家原替他预备得有宿处,是二楼后房极大的一个套间。(《红顶商人胡雪岩》)

(45)她背负得有人,依稀是庄聚贤的模样。(《天龙八部》)

上面两例的V,分别用了“预备”和“背负”,这是现当代作品中见到的例子。又如:

(46)王九妈家门已开了,那门前却安顿得有轿马,门内有许多仆从在那里闲坐。(《今古奇观》)

(47)这几个相知的人家,美娘都寄顿得有箱笼。(《今古奇观》)

(48)我说与你,银子已在此了,我同到花园中,去见员外,若是当面分付得有话,我便与你。(《醒世恒言》)

上例的V,分别用了“安顿”“寄顿”和“分付”,这是近古白话作品中见到的例子。

(二)“V得有”和NP

“V得有”由两个动词“V”和“有”构成动补短语,两个动词都能与宾语NP发生关系。但是,“V得有”中,“有”是不变项,在共性意义上表示存在,而V是变项,在个性意义上表示具体动作。

比如“V得有人”,看下面的例子:

(49)(原来)这屋子里住得有人!(《平原枪声》)

(50)我炕上睡得有人。(《天龙八部》)

(51)两个和尚抬着一副担架,躺得有人。(《天龙八部》)

(52)身后似乎另行站得有人。(《天龙八部》)

(53)这黑角落中竟会躲得有人。(《天龙八部》)

(54)悬空寺左首的灵龟阁中伏得有人。(《笑傲江湖》)

以上六例,NP都是“人”,“V得有”中的V,根据表意的需要,分别用了自动词“住”“睡”“躺”“站”“躲”和“伏”。又如:

(55)隧道深处关得有人。(《红岩》)

(56)你房间里还藏得有人,不敢让我进去吗?(《你别无选择》)

(57)一条绣着双鸳鸯的大红锦被之中裹得有人。(《笑傲江湖》)

(58)那捆物事不知是什么东西……其中似乎包得有人。(《倚天屠龙记》)

以上四例,NP也是“人”,“V得有”

中的V,根据表意的需要,分别用了他动词“关”“藏”“裹”和“包”。又如:

(59)那时自设立了这个观风整俗使之后……浙江、甘肃、湖南几省都放得有人。(《儿女英雄传》)

上例见于近古白话作品。NP也用“人”,“V得有”中的V则根据表意的需要用了他动词“放”。

作为“V得有人”的宾语,NP有时指本来已经存在的人,比如上列例子中的“人”。有时,NP指并非本来存在的事物,那么,“V得有NP”中NP便是表示因V而得以出现并存在的事物,比如“V得有字”。看下面的例子:

(60)呀,我面前还写得有字?(《武林外史》)

(61)墙脚的青苔下似乎刻得有字。(《碧血剑》)

(62)那只巨蜂的双翅之上果然刺得有字。(《神雕侠侣》)

(63)玉像双脚的鞋子内侧似乎绣得有字。(《天龙八部》)

“字”并非已有,是人“写”“刻”“刺”或“绣”上去的。再看近古白话作品中的例子:

(64)功父看那张纸时,原已写得有字。(《二刻拍案惊奇》)

(65)看那盒子底下,镌得有字,乃是宣和庚子年制。(《二刻拍案惊奇》)

同样,这里的“字”是人“写”或“镌”上去的。下面这个例子有点特别:

(66)这些玉蜂……翅上生得有字。(《神雕侠侣》)

这里的V用了动词“生”,这反映的是老顽童的错觉:他认为玉蜂翅上的字是本然如此的。

(三)“V得有”和“V有”

一般地说,“V得有”和“V有”相通,“V有”往往可以说成“V得有”。下面,列举十个“V有”,各举两个例子。

1.带有-带得有

(67)他们每个人都带有工作证。(《绿月亮》)

(68)我们的习惯想法带有赤裸裸的偏见。(《枉然不供》)

2.藏有-藏得有

(69)房梁上是不是藏有东西?(《流泪的淮河》)

(70)许达伟的家里藏有很多珍贵的古书。(《人之窝》)

3.留有-留得有

(71)水泥楼梯上到处留有血迹,一直延伸到水扬的家门口。(《井中男孩》)

(72)左路是向范司令的一个中转站借了三辆卡车,还留有借条。(《突出重围》)

4.养有-养得有

(73)镇上的大户,便多养有打师。(《将军镇》)

(74)这些大地主富豪都住在险固的山寨里,养有众多乡勇。(《李白成》)

5.生有-生得有

(75)本县副县长的女儿自费出洋留学二年后嫁与洋人,生有一子。(《猪大肠的故事》)

(76)他说你生有慧根,可以成佛,哼!(《李自成》)

6.怀有-怀得有

(77)她们都对生活怀有一种孩子般的热爱。(《看上去很美》)

(78)宫廷乐师对莫扎特怀有刻骨的妒忌。(《树下》)

7.写有-写得有

(79)你瞧我手上这盒烟,上面写有“中国烟草进出口公司专买”的字样。(《谁比谁傻多少》)

(80)从夹子里取出一封信递给他,封壳上写有“傅贵先生亲启”,没落款。(《你别无选择》)

8.住有斗住得有

(81)山脚下就住有人家。(《林海雪原》)

(82)臨城住有一中队鬼子。(《铁道游击队》)

9.关有-关得有

(83)房里两个木笼里,早关有八路军的同志和老百姓。(《吕梁英雄传》)

(84)两座房子里都不像关有人的样子。(《十面埋伏》)

10.剩有-剩得有

(85)瓶里还剩有一寸深的酒。(《干校六记》)

(86)除了给那姑娘和那年轻人外,还剩有八九十元。(《绿月亮》)

以上例子中的“V有”都可以说成“V得有”。“V得有”是短语,“V有”有词化倾向,二者往往相通,却并不完全等同。什么时候“V得有”不能或不大能改说成“V有”,什么时候“V有”不能或不大能说成“V得有”,决定因素很多,需要仔细辨察,然后专题讨论。

四、宾语NP

(一)宾语NP的音节

1.单音节

(87)是少林派梅花镖,镖上喂得有毒。(《倚天屠龙记》)

(88)你生得有脚,干么不跳窗逃走。(《笑傲江湖》)

(89)我这位侄女染得有病,夜半需人照顾。(《武林外史》)

上例的NP用单音节名词“毒”“脚”和“病”。近古白话作品中有同类用法。例如:

(90)朱公子一年之前,娶得有妾。(《二刻拍案惊奇》)

(91)世名父亲被此人打死,昔年告得有状。(《二刻拍案惊奇》)

(92)接着吏、兵等部有两次奏派验看拣选的差使,也都派得有他。(《儿女英雄传》)

上例的NP用单音节名词“妾”“状”和名代词“他”。

2.双音节

(93)我录得有副本,回头送来给大人看。(《红顶商人胡雪岩》)

(94)“移花宫”手下留得有活口?(《绝代双骄》)

(95)你身上可带得有银子,咱们总得先到镇上去买几件衣服……(《绝代双骄》)

上例的NP用双音节名词“副本”“活口”和“银子”。近古白话作品中有同类用法。例如:

(96)阿翁已为姑觅得有情郎,来与姑贺喜耳。(《玉梨魂》)

(97)两县俱置得有田产。(《今古奇观》)

(98)带得有笔砚吗?(《平山冷燕》)

上例的NP用双音节名词“情郎”“田产”和“笔砚”。

3.三音节和四音节

(99)他们村上住得有八路军,一个个都神气,人强马壮!(《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00)玄生、玄灭、道清等身上均带得有治伤妙药。(《天龙八部》)

(101)倘若阁下带得有铁甲军马,我们便逃之夭夭。(《天龙八部》)

上例的NP用三音节名词“八路军”和四音节名词短语“治伤妙药”“铁甲军马”。近古白话作品中有同类用法。例如:

(102)这女子、书生都不知姓名,只传得有《香丸志》。(《初刻拍案惊奇》)

(103)我带得有烧鹅美酒,与你同吃。(《喻世明言》)

(104)恰好解粮官从蛮地放回,带得有仲翔书信。(《喻世明言》)

上例的NP用三音节名词“香丸志”和四音节名词短语“烧鹅美酒”“仲翔书信”。

4.五个及以上音节

(105)洞里是不是藏得有什么武学秘笈?(《笑傲江湖》)

(106)戒律院、忤悔堂、菜园子各地,都备得有精钢铸成的铐镣。(《天龙八部》)

(107)我带得有盖了陕甘总督关防的空白文书。(《红顶商人胡雪岩》)

(108)“五毒秘传”中载得有神掌与银针上毒药及解药的药性、制法。(《神雕侠侣》)

上例的NP分别用名词短语“什么武学秘笈”(六个音节)、“精钢铸成的铐镣”(七个音节)、“盖了陕甘总督关防的空白文书”(十三个音节)和“神掌与银针上毒药及解药的药性、制法”(十六个音节)。近古白话文中也有同样用法,不过,总体上看,字数比现当代作品稍少。例如:

(109)同时岑文本画得有《马周濯足图》,后有烟波钓叟题赞于上……(《喻世明言》)

(110)壁上贴得有前后《出师表》各一张,乃是沈炼亲笔楷书。(《喻世明言》)

上例的NP分别用名词短语“马周濯足图”(五个音节)和“前后《出师表》各一张”(八个音节)。

(二)包含有数量定语的宾语NP

宾语NP之中,往往用有数量词。一般是数量词加在名词语前边做定语。例如:

(111)鳄潭之旁绘得有一条通道。(《神雕侠侣》)

(112)她纤腰细细,衣衫也甚单薄,身边不似藏得有一座六寸来高的大鼎。(《天龙八部》)

(113)单只“晋城”一地,便开得有三处买卖。(《武林外史》)

(114)这层楼的左面,还关得有一些重要人物。(《红岩》)

上例“一条”“一座”“三处”“一些”都是典型的“数+量”式数量词。

此外,还有相关的种种情况。比方说:

(115)天台县城“倾盖客店”之中,住得有一位乔英雄,一位阮姑娘。(《天龙八部》)

上例数量词“一位”两次出现,分别做“乔英雄”和“阮姑娘”的定语。

(116)壁间悬着一张条幅,写得有好几行字。(《天龙八部》)

上例“几行”是数量词,前边加“好”表示强调。

(117)星宿海之旁藏得有无数金银财宝。(《天龙八部》)

(118)小龙女再看那十六个字时,只见其后还写得有许多小字。(《神雕侠侣》)

上例“无数”“许多”表示概数,相当于数量词。

(119)我家中藏得有这位带头大哥的几封信。(《天龙八部》)

上例数量词“几封”用在“这位带头大哥的信”之中。近古白話作品中,也常见同样的现象。例如:

(120)老夫带得有三两荒银。(《警世通言》)

(121)船中虽跟得有几个蠢婢子,只道主母真个堕水,悲泣了一场,丢开了手,不在话下。(《喻世明言》)

(122)若炼得有半合许丹头,

富可敌国矣。(《今古奇观》)

(123)才进院门,便闻得有一阵烟火油酱气。(《儿女英雄传》)

(124)有一个园子已经修得有一半工程了。(《官场现形记》)

“三两”“几个”“半合”“一阵”“一半”都是典型的“数+量”式数量词。应该特别指出:NP中包含的数量词,可以倒置在名词后边。现当代作品中,可以见到这种现象。例如:

(125)舍下并藏得有此人的书信多封。(《天龙八部》)

上例“多封”放置在了“书信”的后边。

不过,比较而言,近古白话作品中,数量词移位到名词后边的现象更为多见。例如:

(126)袖中带得有白绫汗巾一条。(《醒世恒言》)

(127)锄起一片小小石碑,镌得有字几行。(《喻世明言》)

(128)随身带得有黄金十镒。(《今古奇观》)

(129)签上写得有签诀四句。(《今古奇观》)

(130)我身边还带得有抄白文书一纸,不妨一看。(《儿女英雄传》)

(131)母亲曾向晁梁赖得有钱一千。(《醒世姻缘传》)

后置的“一条”“几行”“十镒”“四句”“一纸”都是数量词,“一千”相当于数量词。

(三)宾语NP的移位和简省

“V得有(动词语)+NP(宾语)”结构中的宾语NP可以移位或简省。

所谓“移位”,指的是小句中NP前置,成为主语。例如:

(132)详细情形都写得有,我说完了大家自己来看……(《红岩》)

(133)小弟这里什么都准备得有,就是未准备棺材。(《武林外史》)

前一例,“写得有详细情形”说成“详细情形都写得有”,“详细情形”移位成了句子主语。由于加了个“都”字,不能再说成“都写得有详细情形”。后一例,“这里什么都准备得有”等于说“这里准备得有任何东西”,由于“任何东西”用“什么”指代,必须采用“什么”前置的说法。这一例,主语是“小弟这里”,谓语由主谓结构“什么都准备得有”充当,“什么”是其中的主语。

所谓“简省”,指的是某个小句中在出现宾语NP的地方留下空位。空位处,可以根据上文补出相应词语。例如:

(134)三少爷,今天厨房里头做燕窝酥,我晓得你爱吃,给你留得有。(《家》)

这一例,“留得有”后边是空位。“留得有”的东西是“燕窝酥”,因为上文已经交代,所以简省。

近古白话作品中,有相似的现象。看例子:

(135)臣妾先夫,曾留下兵书一册,未知此阵载得有否?

(《杨家将》)

(136)小的在郑州经纪,见两个人把许多金珠在彼兑换。他说家里还藏得有,要换时再取来。(《今古奇观》)

前一例是“移位”,“载得有此阵”说成了“此阵载得有”。因为出现了“否”字,“此阵”移位成为主语才通畅。后一例是“简省”,“藏得有”的东西是“金珠”,上文已经交代。有的时候,“移位”或“简省”要依靠较大的语境来判断。例如:

(137)只这一片高兴热肠,何处再讨得有?(《二刻拍案惊奇》)

(138)分关虽写得有,却是保全孩子之计,非出亡夫本心。(《喻世明言》)

这两例,都属于“移位”。

前一例,见于这样的描写:“沈将仕心里未决,郑十又道:‘此老真是会快活的人,有了许多美妾,他却又在朋友面上十分殷勤,寻出兴趣来。更兼留心饮馔,必要精洁,惟恐朋友们不中意,吃得不尽兴。只这一片高兴热肠,何处再讨得有?大官人既到此地,也该认一认这个人,不可错过。沈将仕也喜道:‘果然如此,便同二位拜他一拜也好。”从上文可知,前置的“这一片高兴热肠”指的是“此老”对待朋友有一片高兴热肠。后一例,见于这样的描写:“大尹道:“冷你孤儿寡妇,自然该督你说法。但闻得善继执得有亡父亲笔分关,这怎么处?梅氏道:‘分关虽写得有,却是保全孩子之计,非出亡夫本心。恩相只看家私簿上数目,自然明白。”从上下文可知,跟上文的“善继执得有亡父亲笔分关”相照应,“分关”即指“亡父亲笔分关”。

NP的移位和简省,充分说明:“V得有”是一个句法单位,充当谓语里的一个动词语,而NP是另一个句法单位,充当这个动词语的宾语。

(四)宾语NP的延伸

宾语NP后边,有时紧接着出现谓语性成分。这是一种延伸用法,在句法结构上,形成了兼语式。”例如:

(139)嗯,那树底下还坐得有人看着呢!(《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40)这趟镖关系非浅,“双狮镖局”想也不敢自力承担,必定请得有旁人从中保证。(《绝代双骄》)

(141)我们连夜派人下山,买得有数十坛好酒在此。(《笑傲江湖》)

前一例,“坐得有人看着”,“人”是“坐得有”的宾语,又是“看着”的主语。中间一例,“请得有旁人从中保证”,“旁人”是“请得有”的宾语,又是“从中保证”的主语。后一例,“买得有数十坛好酒在此”,“数十坛好酒”是“买得有”的宾语,又是“在此”的主语。

近古白话作品里,也有相似用法。例如:

(142)我们都带得有干粮果品烧饼在此。(《西游记》)

(143)阿爹若没钱买酒时,我还余得有一壶酒钱在店上,取来就是。(《警世通言》)

(144)小人因在那里砍柴,带得有刀在身边,把他来杀了。(《二刻拍案惊奇》)

前一例,“带得有干粮果品烧饼在此”,“干粮果品烧饼”是“带得有”的宾语,又是“在此”的主语。中间一例,“余得有一壶酒钱在店上”,“一壶酒钱”是“余得有”的宾语,又是“在店上”的主语。后一例,“带得有刀在身边”,“刀”是“带得有”的宾语,又是“在身边”的主语。

有的时候,兼语可能是受事性的。例如:

(145)小人因穷,故卖儿子;如今挣得有碗饭吃,怎么舍的卖孩子。(《醒世姻缘传》)

(146)咱辛辛苦苦了半世,挣得有碗饭吃了,也要装些体面,不要被外人笑话便好。(《二刻拍案惊奇》)

以上两例,其中的“(一)碗饭”是“挣得有”的宾语,又是“吃(了)”的主语。对于“吃(了)”来说,作为兼语的“(一)碗饭”是受事主语。

有的时候,作为兼语的NP可以形成空位。例如:

(147)这药你也没处去寻,幸喜我还带得有在这里。(《醒世姻缘传》)

上例的“我还带得有在这里”,等于说“我还带得有这药在这里”。由于“这药”已经在前分句主语部分出现,因而后分句里简省了,于是留了个空位。

五、总说

(一)一个结构组织上有特色的句式

同是“S||V得有NP”的语词序列,实际上包含有两类句式:A类是“主动补”句,其基本结构为“S||V(得)|有NP”;B类是“主动宾”句,其基本结构为“S||V(得)有|NP”。

A类句式中,V是谓语中心,“有NP”是补语,结构助词“得”用在二者之间,作为引出补语的语法标志。这一句式,不能不用“得”;可以用“V得怎么样”来提问,“怎么样”针对的是“有NP”。比如“小楼建得有古典风格”,不能说成“小楼建有古典风格”;提问方式:“小楼建得怎么样?”针对“怎么样”,给出的回答是“有古典风格”。

B类句式中,“V得有”是谓语中心,“NP”是宾语;结构助词“得”用在“V”和“有”之间,作为由V引出补语“有”的语法标志。这一句式,可以不用“得”;可以用“V得有什么”来提问,“什么”针对的是“NP”。“NP”,有时可以移位或简省。比如“小樓藏得有名贵书画”,可以说成“小楼藏有名贵书画”;提问方式:“小楼藏得有什么?”针对“什么”,给出的回答是“名贵书画”。“小楼藏得有名贵书画”也可说成“名贵书画?再名贵的书画小楼也藏得有”。

就使用频率而言,B类“主动宾”式的“S||V(得)有|NP”,不高也不太低。不管是考察现当代作品,包括香港、台湾地区作家的作品,还是近古白话作品,都可以看到这一说法;然而,A类“主动补”式的“S||V(得)|有NP”更为常用,其使用上的压倒性优势往往使人忽视“主动宾”式“S||V(得)有|Np”的存在。

由于结构组织上跟A类句式具有明显的区别性,B类句式不可忽视。发掘出这一句式,描写清楚这一句式,可以增强人们对语言事实的认知精确度。

(二)一个语用上适应特定需求的句式

一个句式能够成立,不时为人们所选用,必有其特定的语用价值。“S||V(得)有|Np”的语用价值,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其一,在表意上,泛指性和特指性相结合。

对于NP来说,动词短语“V得有”中,包含了“V”和“有”两个指向同一宾语的动词。“有”表示泛指,是定型不变的;“V”表示特指的具体动作,所用的动词是随着实际情况的不同而变异的。先看两个不用“V得有”的例子:

(148)每个袋里都有人民政府盖章的“反正宽大书”。(《苦菜花》)

(149)每块木牌的正面反面都绘着一个全身人形。(《飞狐外传》)

前例,谓语部分里只出现表示泛指性的动词“有”;后例,谓语部分里只出现表示特指性的动词“绘”。然而,这两个例子如果改说成:

(150)每个袋里都装得有人民政府盖章的“反正宽大书”。

(151)每块木牌的正面反面都绘得有一个全身人形。

这么一来,前例谓语部分里的动词短语便不仅包含泛指性的动词“有”,又包含特指性的动词“装”;后例谓语部分里的动词短语便不仅包含特指性的动词“绘”,又包含泛指性的动词“有”。再看这个例子:

(152)其时提督衙门的牢狱之中,关得有不少反清的好汉子。(《鹿鼎记》)

上例谓语部分里的动词短语为“关得有”,不仅包含特指性的动词“关”,又包含泛指性的动词“有”。如果改说成:

(153)其时提督衙门的牢狱之中,关了不少反清的好汉子。

(154)其时提督衙门的牢狱之中,有不少反清的好汉子。

这样,前例便只出现特指性的“关”,后例便只出现泛指性的“有”。

事实表明,“S||V(得)有|NP”句式形成了在谓语部分多用一个动词的格局,扩大了人们语用需求上的选择面。

其二,在文体上,古典性和俗言性相结合。

先说古典性。“V(得)有|Np”未见于文言文。在近古白话作品,比如明代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和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中,却较多地出现。这里所说的“古典”,是就白话文而言的。

现当代作品中,多位作者使用了“V(得)有|NP”。使用较多的作家,应是金庸。金庸强调:“武侠小说继承中国古典小说的长期传统。”他的武侠小说,涉及宋、元、明、清时代的事。为了跟时代合拍,他尽可能使用近似近古白话小说式的语言。比如,时间副词常用“已然”,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常用“是以”。在“V(得)有|Np”句式的使用上,他尽可能模仿凌濛初、冯梦龙的手笔。顺带一提:金庸是浙江人,凌濛初也是浙江人,冯梦龙的籍贯有点争议,许多人说他是江苏人。金庸在语言运用上接受江浙老乡的影响,这很自然。

再说俗言性。从书文体裁的角度来观察,“V(得)有|NP”应是属于“通俗话语”的说法,未见于讲求语言端庄平稳的政论书文。《邓小平文选》里没有看到。金庸在他的武侠小说之中多次使用这一句式,应跟他语言运用的总体追求相符合,是为了语句不仅具有古典白话的格调,而且还有通俗话语的风味。看这个例子:

(155)难得这位恩公如此周到,知我念饮,竟在此处备得有酒。(《天龙八部》)

-难得这位恩公如此周到,知我念饮,竟在此处备飞/韦預。

原句用了“V得有”。变化之后,或者只用“备(了)”,或者删除“得”只用“备有”,都会使读者感到没有原句那么活泼灵动。再看这个例子:

(156)母亲是本县人,老屋在山里,解放前是个大户,在镇上开得有店铺,所以能送她到镇上念初中。(《将军镇》)

-母亲是本县人,老屋在山里,解放前是个大户,在镇上开店铺(,所以能送她到镇上念初中)。

-母亲是本县人,老屋在山里,解放前是个大户,在镇上有店铺(,所以能送她到镇上念初中)。

-母亲是本县人,老屋在山里,解放前是个大户,在镇上开有店铺(,所以能送她到镇上念初中)。

上例见于当代大陆作家的作品。作者陈世旭可能没有想到,而且也不必想到,要像金庸那样有意借用来渲染“古典性”。但是,“V(得)有|NP”句式一旦承传下来,便会成为“文学笔法”的传统。现当代作家们笔下出现这一句式,都是笔调传统使然,都只考虑到写作时语境的需要。观察上例,可以知道,原句的“开得有店铺”,若改为“开店铺”“有店铺”或者“开有店铺”,都会没有原来那样语意周全,文笔鲜活。

当然,文体上的使用倾向,决定了这一句式的使用选择。在一般情况下,使用这一句式,反而让人感到别扭。例如:

(157)但见湘江中停泊着一艘大船,船头站着一个老者……(《飞狐外传》)

上例分別用“停泊着”和“站着”,如果改说成“V(得)有”:“但见湘江中停泊得有一艘大船,船头站得有一个老者……”,这就显得太不自然了。

有几个问题:这种既有古代格调又有俗言风貌的句式,为何在江浙人凌濛初、冯梦龙的笔下较为多见?其发展源头在哪里?跟方言有无联系?查《汉语方言语法类编》,在介绍“浙江金华话的存现句”部分,见到这样的例句:头上个帽戴得[da]。(头上戴着一顶帽子。)这样的说法,跟“V(得)有”说法是否存在一定的关联?笔者不知,恳请方家指教。

六、结语

语言研究的战略,体现在各个方面,从不同的侧面上反映为一个个重要的理念。有的可能只需理论解释即可达到目的,有的却可能需要以事实为前提才能表达清楚。

研究汉语语法现象,我们提倡植根本土,崇尚务实。判同辨异,这是研究问题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必须尽量详细地占有事实,才能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毛病。

猜你喜欢
天龙八部白话音节
白话寄生虫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Kiss and Ride
拼拼 读读 写写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浅析《天龙八部》中慕容复的悲剧形象
预防过量用药的“天龙八部”
化妆品店 吸引顾客的“天龙八部”
木管乐器“音节练习法”初探
余光中说文言是白话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