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沉思录》有感

2017-05-30 12:25陈丹丹
大东方 2017年10期
关键词:理性

陈丹丹

摘要:玛克斯·奥勒留的《沉思录》是古罗马斯图亚特学派哲学最后一部重要典籍,呈现了奥勒留的哲学思想以及形成过程。善恶、自律、理性、自然之道、生死等等的阐述足以显现出奥勒留在哲学领域的成就。

关键词:善,理性,自然之道,生死

玛克斯·奥勒留是一位只倾心于哲学的古罗马皇帝,用时下的话“被皇帝耽误的哲学家”来形容他很是贴切, 我想“束身寡过即为过”该是他接受皇帝之位的原因吧。

奥勒留之善。善,是付出,不求回報;善,是己事,与他无关。善即善,没有更多的附加之物。“对人有恩,其人受惠,此外更何必再有需求——例如施惠的美名,或是回报?”行善即行善本身,并不希求以此得到些许,只是因善而善。若有所求,何以为善?此种只不过是为了达到某种自私目的的手段罢了,故而,善即是善,无他。“向内看。善的源泉是内在的,如果你肯发掘,它便会不断地喷涌。”这也正与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言论相同,人性本善。曾看过一则关于善的小故事:小伙子救人之后,被救之人一定要向小伙子表示谢意。然而小伙子告诉那个人说不需要他的感谢,只需要答应他以后也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一次。经过若干年后,曾经救人的小伙子遇到了困难有人也帮了他,当他想要答谢对方时,对方说了之前他告诉过别人的话。故事真实与否我们无从考证,唯一可以确定的这是可以实现的,如果人人都有内善。向善是每个人内在的本性,每个人都有一颗向善之心,只要肯去挖掘并一直挖掘下去,那么以善为名的河流将永不枯竭。

奥勒留的生死观。斯图亚特学派认为:认识宇宙的一部分,所以对于宇宙整体负有义务,应随时不忘自己的本分,致力于整体的利益。有时自杀也是正当的,如果生存下去无法尽到做人的责任。斯图亚特学派崇尚死亡之美,甚至是自杀之美,并认为死亡带来的不是恐惧、不是毁灭,而是希望,是新生命的開始。

“长寿和夭折的人所放弃的是一样的多;因为一个人所能被剥夺的只有‘现今,事实上只有这个是他所有的,而他所没有的东西,他当然也不会失掉。”从这一句话不难看出,奥勒留是一个对生死表现的极度淡然的人,当然也许正是因为他了然当死亡来临时拒绝是无用,或者说无拒绝之必要。没有必要,即使长寿也只是无聊的重复,长寿和夭折并无区别。这种思想与儒家的生死观不同,《论语》中“仁者寿”所讲的便是长寿与夭折是不同的,仁者才得以长寿然,仁将二者严格的区别开来,二者更是对仁与否的某种判别。奥勒留的思想或许更接近于佛家。

“这是什么意思呢?你已经动身外出,你已经扬帆,你已经触到陆地,你就上岸罢;如果开始另一生活,在那里不会没有神的;如果那是一个无知无觉的境地,你便可不再受苦乐的支配,不再给肉体做奴仆,那肉体比那奴仆卑贱得多。一个是智慧是神明,另一个是粪土是腐朽的东西。”这句话将奥勒留对死亡的态度表达的甚为明确,他认为活着是躯壳对灵魂的奴隶与束缚,死亡才是真正的自由与解脱,极度赞扬死亡之美。死亡并不仅仅是坦然接受,更是热情的被邀请,他欢迎死亡,甚至为之感到欢呼雀跃。

“一个人,如果配称做为一个人,是否应该把生命之长短完全置之度外,不苟且贪生,一切交给上天,服膺女人们的一句谚语‘人不可与命挣,并且从而考虑:在有生之年,当怎样以最佳方式度过他的岁月。”任你如何贪恋红尘,仍免不了一死,苦苦挣扎除了弄得自己遍体鳞伤,还有其他好的结果吗?答案不言自明。生死既已定,我们又何须无故徒添烦恼?以一颗从容心去面对死生,做自己要做的、并做好它,不去希求不属于自己的,那么我们的人生还有什么不美好、还有什么不舍?平静的人生在结束之际所得到的也是平静。

死亡来临之后何为我们所归去的地方,或者是说死亡之后是否还有未死亡?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我们只需要做到,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即便它突如其来、毫无征兆),我们都不需要惧怕,要对死亡怀有好奇。

奥勒留之理性。“我之所以为我,不过是一堆肉、一口气和一股控制一切的理性。”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理性,否则人何以为人?与砧板上的猪肉又有何区别?理性即是人之为人之根本。

理性使人自律。奥勒留说:“不管别人怎样说怎样做,我终归是一块翡翠,我要保持我的颜色。”奥勒留是一个极其理性的人,以自律之心要求自己,并保持自己应有德行,不因外物的改变而改变。“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看来奥勒留是有儒家所讲的君子德行的。

理性使人无所求。“理性永远不搅乱其自身的宁静,换言之,永不使其自身陷入欲望。但是如果另一个人能使自己发生恐惧与苦痛,让他去做吧。理性本身绝不会想入非非。”理性使人的内心世界澄明、宁静、无所欲求,在如此情况之下,理性之心无可动摇。如果有人对我们有不善之行,那么烦恼的不应该是我们自己,而是伤害我们之人。从产生伤害别人的想法的那刻起,他们就失去了理性的心,那么伴随他们的将是无尽自我折磨。这不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而是他们自作自受。所以,我们应时刻警惕自省,以免失去理性,永远陷于不宁静之中,那么我们的余生将是可悲的。与其说理性使人无所求,不如说,有理性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因为我们循正路行事,满足自身的要求,我们必可得到福利,不会遭遇什么伤害。”正是因为有理性指导我们行一切可行之事,我们所做的是符合理性的、符合天理的,那么我们便不会有过错,既然无错,我们得到的便是和顺无逆的。

能拥有理性的人是幸福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获得幸福的权利。理性不是与生俱来的,理性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过程,我们可以无限接近理性。

参考文献:

【1】燕北散人 . 梁启超妙语录 . 新星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第74页

【2】(古罗马)玛克斯·奥勒留 . 梁实秋译 云南人民出版社 第103页

【3】(古罗马)玛克斯·奥勒留 . 梁实秋译 云南人民出版社 第99页

【4】古罗马)玛克斯·奥勒留 . 梁实秋译 云南人民出版社 第29页

【5】(古罗马)玛克斯·奥勒留 . 梁实秋译 云南人民出版社 第34页

【6】(古罗马)玛克斯·奥勒留 . 梁实秋译 云南人民出版社 第97页

【7】(古罗马)玛克斯·奥勒留 . 梁实秋译 云南人民出版社 第24页

【8】(古罗马)玛克斯·奥勒留 . 梁实秋译 云南人民出版社 第91页

【9】(宋)朱熹 . 四书章句集注 .论语集注 卷六 颜渊第十二 中华书局 2012年2月第2版 第139页

【10】(古罗马)玛克斯·奥勒留 . 梁实秋译 云南人民出版社 第91页

【11】(古罗马)玛克斯·奥勒留 . 梁实秋译 云南人民出版社 第98页

猜你喜欢
理性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理性看待和应对农民工“二次返乡”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公共理性与整全义理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省级医改的理性推动者
刑法的理性探讨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