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017-05-31 13:31潘修强潘益婷金慧峰
计算机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现代学徒制互联网+

潘修强+潘益婷+金慧峰

摘 要: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教师和企业三方参与积极性不高的主要矛盾,首先分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移动互联网”技术更新换代和“互联网+”国家战略的要求,提出一种“互联网+”背景下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指导理念、探索路径、实施模式等几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最后以本校教学实践为例说明实施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学园城互动生态圈;现代学徒制;协同育人

文章编号:1672-5913(2017)05-0034-04

中图分类号:G642

1 概 述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更新换代和“互联网+”国家战略的推进,社会对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对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项目实践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等特质需求发生巨大变化,对校企合作协同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结合地方产业形态特色,实施现代学徒制,实现校企深度协同育人,是高等院校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有效途径。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结合地方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特点,以探索和实施现代学徒制为途径,推进信息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形成一种有特色的“ 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1 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一条新途径,是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是对建立在人身依附关系基础上的传统学徒制的革新。目前,在现代学徒制这个领域,国内部分学者做了一些探讨,但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1],如文献[2]就对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进行了论述。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亟须进行现代学徒制的试点落实和推广。

1.2 学园城互动生态圈

以浙江工贸服务外包示范园、厦门万策智业软件公司等国家、省市级产业园区和公司为主要平台,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现行“ 园区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结合“ 互联网+”人才需求特质,开展“ 学园城互动”专业教学模式研究、学徒制教学模式探索等工作。以项目为纽带形成师徒(师生)团队,师徒(师生)互动良好,共同完成项目,努力形成一种“ 互联网+”背景下基于学园城互动生态圈、学校和园区(企业)良好互动、师生(师徒)和企业良好互动、师生(师徒)良好互动、项目实施与教学实践合一、师徒师生关系合一的信息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基于学园城互动生态圈的现代学徒制方案,可以解决信息类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案例资源建设、师资培养等专业建设和教学实施中校企合作难以深入的问题,形成校企协同育人和共同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良好机制,开辟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使企业愿意出人、出资和出项目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愿意在校企双方导师指导下从事企业项目开发,愿意毕业后进入企业就业,实现学校育才、学生成才、企业得才的共赢局面。

2 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学生—教师—企业,三方参与积极性不高”的主要矛盾,该主要矛盾具体体现在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更新换代和“互联网+”国家战略的提出,使得原有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授课方式已经无法很好适应。

(2)政府层面顶层政策设计缺失、行业层面指导监管缺失和企业层面激励约束缺少,使得校企合作和协同育人无法深入开展。

(3)信息类(计算机应用、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项目经验少,就业对口率和起薪较低。

(4)师资队伍实战经验欠缺,难以胜任专业建設和课程教学。

3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 指导理念

协同创新是一项更为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关键是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盈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模式[3]。 协同育人是协同创新概念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各个育人主体以人才培养和使用为目的,在系统内共享资源和积聚能量的有效互动。

协同育人的主体要素包括学校、企业、行业、政府、研究机构、社会中介机构等。协同育人的各主体要素有利益共同点,但它们各自不会自发协同,学校的主要功能是培育人才,但是其他利益主体为何愿意协同学校“ 育人”呢[4]?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完善协同育人理念,通过“知远教改班”“现代学徒班”落实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实现资源共享和教学互通,把“知远教改班”“现代学徒班”构建成协同育人平台。

3.2 探索路径

在提升信息类专业建设内涵、推进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高专业学生专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构建的“学园城互动生态圈”以企业项目和企业环境氛围为关键因素和载体,分3个阶段。

(1)3G项目工作组。2009年,师生组建小规模的“3G项目工作组”,共同开发真实企业项目。

(2)知远教改班。2011年,建立成建制“知远教改班”,将教改创新人才培养时间维度扩展到大二至大三共3个学期,不断探索和深化校企合作路线。

(3)现代学徒制班。2015年顺利开展“软件技术专业现代学徒班”,进一步把教改创新人才培养时间维度拓展到整个大学生涯,实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及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和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3.3 实施模式

1)基于学园城互动生态圈背景,在软件技术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

在2009—2014年实施“知远教改班”并取得良好成果的基础上,2015年,我们与温州电子信息研究院等相关企业进一步深入合作,正式试点实施软件技术专业现代学徒班教学并采用小班化模式。基于学园城互动生态圈的现代学徒制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

教师可以通过实施基于学园城互动生态圈的现代学徒制,改变原有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授课方式:①实施按照岗位递进的人才培养方案,遵循软件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②实施集中式模块化教学模式和基于视频辅助课堂教学模式,强化专业素质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③实施按岗位递进的企业工学安排,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活化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两大资源。

2)按照“校企深入合作、协同育人”标准,加大对企业投入的激励与保障。

通过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培养协议及工作协议的草签,为培养质量提供一定保障;允许合作企业使用学校体育设施、食堂和停车场以及对接的企业工程师享有年货待遇等优惠措施,极大提高企业积极性。企业工程师长期入驻班级,充分带进优秀企业文化,加强与学徒的情感交流,打下扎实感情基础,帮助企业吸引优秀学徒。

3)构建多方位和多形式的考核评估体系,采用“自主项目+外接项目”方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从早期的“知远教改班”到目前的“现代学徒班”,教师可构建包含学校正常的课程考核、企业工作的项目考核、对学校教师的考核、对企业师傅的考核等多方位和多形式的考核评估体系。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顶岗实习系统、智慧工贸微信平台等自主项目按照市场标准,优先给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团队做,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师生提供了充足的实践环境。除此之外,老师和学生团队还利用三大园区(包括温州电子信息研究院)承接外包项目、政府单位项目以及其他合适项目,这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实践开发能力,很好地解决了信息类专业毕业生项目经验少和就业对口率低的问题。

4)构建多层次、多形式、教学科研型和双证合一的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教师团队。

(1)形成由核心层、紧密层和松散层3个层次组成的教师团队。学校可将信息类专业专任教师和系部相关人员,划分为由核心层、紧密层和松散层3层结构组成的教师团队。核心层由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具备实际项目经验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紧密层由对教学改革感兴趣、项目经验一般、通过提高可以参与项目合作的教师组成;松散层由关注教学改革的教师和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组成,可以为工作室提供潜在的项目来源。

(2)契合移动互联网发展浪潮,形成3种形式的师资力量。在基于学园城互动生态圈的现代学徒教育模式下,基于视频辅助教学的运用,产生了3种形式的师傅(老师):视频老师、专任老师和企业工程师。学生接受不同的授课方式,更有利于全面吸收知识,也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打造基础环境。

(3)构建教学型和教学科研型相结合的真正“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层面鼓励教师创业,教师可申请由教学型转成教学科研型,开公司、接项目和带学生,这不仅有利于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积累更多实践经验和教学案例,还有助于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4)实行“上岗证”+“上课证”双证合一制度。上岗证即教师资格证,教师只有具备教师资格证,才有站上讲台的资格,但具体要上哪一门课程,必须拥有上课证,该证书可以是项目管理师、软件设计师等资格证书,也可以是由行业协会或企业出卷测试后颁发的证书,代表该教师具备某一项技能,能承担该门课程教学。

4 结 语

在协同育人理念指导下,通过现代学徒制、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工作,我们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适应“互联网+”发展的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内容包括:①较完善的软件技术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②按照岗位递进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方案;③適应专业需求的集中式模块化教学模式和基于视频辅助教学方法;④按照岗位递进的企业工学安排;⑤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适应专业需求的师资队伍;⑥完善考核评估机制。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优化软件技术等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校企协同机制和师资团队,注重厚基础、专岗位,培养符合“互联网+”时代需要的信息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振洪, 成军. 现代学徒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 中国高教研究, 2012(8): 93-96.

[2] 关晶, 石伟平. 现代学徒制之现代性辨析[J]. 教育研究, 2014(10): 97-102.

[3] 陈劲, 阳银娟. 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J]. 技术经济, 2012, 31(8): 6-11.

[4] 徐平利. 试论高职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理念[J]. 职教论坛, 2013(1): 21-23.

(编辑:宋文婷)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现代学徒制互联网+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