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017-05-31 00:19周萍
读写算·教研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培养方法思维能力小学数学

周萍

摘 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数学能力的核心就是思维。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089-0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数学思考”学段目标,把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直接指向学生在与数学相关的一般思维水平方面的发展,明确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 要注重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 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加强语言训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语言的参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加强语言训练。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且说时声音要响亮。更主要的要求是要正确地说,完整的说。例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把“增加到”说成“增加”;把“除以”读作“除”……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要及时地给予纠正。因此我们平时就要引导学生完整地、正确地说,才能完整正确地表达数的含义、数学知识的算理,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在教学时,应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如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三、加强逆向应用公式和逆向思考的训练,提高逆向思维能力

相当一部分学生,往往只习惯于从左到右地运用公式和常规的正向思考,一遇“正道”受阻时,就显得一筹莫展。所以在教学中,注意经常对学生进行逆向应用公式和逆向思考的训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引导学生去做与习惯性的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左推不行时,就考虑右推,或左右一起推;直接解决难奏效时,就着手间接解决;正面探讨发生困难时,就从反面求得解决。许多问题按“常规”看,似乎到了“疑无路”的境界,但通过逆向思维就会豁然开朗,喜见“又一村”。可见,提高逆向思维能力,将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全面、合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红星小学的一次数学竞赛,共有10道题,每做对一道得8分,每做错一题倒扣5分,小明得41分,他做对几题?解:此题固然可以按“常规”解法,即小明做对了x道题,做错了(10-x)道题,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8x=41+(10-x)×5

8x=41+50-5

8x+5x=91

13x=91

x=7

答:小明做对了7道题。

若用逆向思维,则可得如下新颖解法。

解:假若小明10道题都答对的话,应得10×8=80(分)

但他实际得了41分,一共失了80-41=39(分)。我们又知道,每答错一题“不仅不给分,还要倒扣5分”,即每答错一题就失掉5+8=13(分),由此就能求出他答错了39÷13=3(道题)。10-3=7(道题)答:小明做对了7道题。

有了从逆向思维去思考问题的习惯后,思路豁然开朗,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摆脱禁锢的思维定势,让学生的思维走向发散

研究表明:无意识的思维活动之所以能产生“全新”的思想,其根本原因也就在于这种思维活动不受任何有意识思维所必然具有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从而就可最为自由地去作出各种可能的组合。可见,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必须开拓学生的思想,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把思想集中在某一解答或某一方法上。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基本途径有两条:第一,教师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内容。如在教学应用题时,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在计算中,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在几何图形的求积中,找不同的解法等。第二,应适当设计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极具挑战性,可以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如:如果动物园的门票每张10元,某校组织48名同学去公园玩,带500元钱够不够?这一类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但又不能套用哪一类问题的解题规律,从而得出不同的解题方法。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使他们能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增加数学直觉的能力。

五、“灵活练习”,活跃学生的解题思路

人的思维活动是由疑问引起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自己提问,寻找问题答案进行独立思考,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对于一道题,可以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和判断中得到启示:一题可以多变,多变中有不变。例如:甲数是90,乙数是30,甲乙两数的积是多少?教学中,提示学生把已知条件“乙数是30”隐蔽起来,利用它与甲数的间接关系告诉,这样使学生积极动脑得出①乙数比甲数少60;②甲数比乙数多60;③甲乙两数之和是120;④甲数是乙数的3倍;⑤乙数是甲数的1/3;⑥甲数比乙数多2倍等。这样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积极性,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又从不同的方面说明问题的实质,使知识的前后联系更加自然,也使学生思维适应多种变化,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既应加强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又应加强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这样,不仅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探索进取精神,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增長智慧,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之景,探究之趣,成功之乐,全面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

猜你喜欢
培养方法思维能力小学数学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